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當第一次中國人喝上咖啡

當第一次中國人喝上咖啡

文/王月



當第一次中國人喝上咖啡


1994年,北京東城,咖啡廳內景


從1884年咖啡初到中國至今,似乎很難說有多少是人打心眼兒里喜歡喝咖啡的。咖啡在中國的流行,與咖啡本身好不好喝,還真是沒什麼關係。


如果看到現今中國街頭遍布的咖啡館,民國的文學大師可能會相當詫異:在他們的世界,雖有咖啡館,但並沒有什麼喝咖啡的經驗,也沒有留下談如何喝咖啡的美文,他們習慣的還是喝茶。即便極端如魯迅——必須得去咖啡館交際,卻總要自備中國茶。


似乎沒有多少是人打心眼兒里喜歡喝咖啡的——但咖啡在中國的流行,與咖啡本身好不好喝,還真是沒什麼關係的。

外國人帶來了咖啡樹也帶來咖啡館


人類飲用咖啡已近千年,不過咖啡真正傳到中國,還是在19世紀。1884年,一位叫勞倫斯的英國曼徹斯特茶商,穿越中法海軍的隆隆炮火,來到了中國的寶島台灣,這位曾經行商非洲、南美的中年人發現,台灣的氣候類似盛產咖啡的加勒比海岸,於是動起了墾殖咖啡園的念頭。


他從菲律賓馬尼拉運來了100多株咖啡樹,開始在台灣種植。因為運送距離遙遠,加之咖啡樹苗種下後照料不佳,成活的咖啡樹只有10株。但無論如何,這揭開了咖啡在中國發展的序幕。


至於中國大陸,最早的咖啡種植始於雲南。1904年,法國天主教傳教士田德能受命前往大理賓川縣傳教。他酷愛喝咖啡,於是他的行李中,便有他經過越南時購買的咖啡豆和咖啡樹苗——大約100年前,法國人已經在越南和寮國種上了咖啡。這次,田德能想在賓川試種,這樣他就隨時都能喝上新鮮的咖啡。


他來到賓川縣的朱苦拉村,建起了教堂,並在教堂的邊上種下了一片咖啡林,也就是保存至今的、堪稱中國咖啡的「活化石」的朱苦拉村咖啡林。起初,這裡產的咖啡只供教士飲用,但慢慢的,當地的村民也跟著神父一起喝上了咖啡。

經過百年時光,在朱苦拉村,喝咖啡早已經成了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的生活習慣。他們將採摘來的咖啡豆去皮、脫殼後,就直接在煮飯的大鐵鍋里翻炒,然後杵碎,再用磨面的石磨將其磨成細咖啡粉,用紗布包起來放在瓦罐里煮。


1905年,另一個法國人則在雲南最早的通商口岸蒙自開辦了「滇越鐵路酒吧間」。這其實是一間咖啡館,那為什麼取名酒吧間?原來,這是法國特色的咖啡館,不僅出售咖啡,還出售酒精飲料,是咖啡館與小酒館的混合產物,也是歐洲咖啡館的主流模式。


當年,酒吧間一建好,就吸引了到此修建滇越鐵路的法國人和其他外國人光顧,極為熱鬧。那時,當地百姓對此十分不解:「真是奇怪了!老洋咪(過去蒙自人對老外的俗稱)不喝茶,而是喝一種苦得像中藥一樣的東西。」


不過,蒙自的外國人越來越多,他們也就見怪不怪了。蒙自本地的士紳慢慢開始與外國人打交道,到洋人府上做客,沒茶喝,只能喝咖啡,喝多了,也就上癮了。


去咖啡館,還真不是為了喝咖啡

上海的咖啡館,則要來得更早一些。1887年的《申江百詠》中有一段竹枝詞寫道:「一客一盆憑大嚼,飽來隨意飲高馡。」這裡的「高馡」,便是咖啡早期的譯名了。


上海早期的咖啡館,都由外國人經營,是特別為19世紀中期那些剛離開貨船,滿懷鄉愁的水手而設的。


順理成章的,咖啡館的第一批常客,就成了專門做水手生意的妓女。在這以後,這裡才開始吸引那些嘗試仿效西方生活方式的中國人。到了1909年,咖啡店開始被視為聚會的地點,在上海的旅遊指南中出現。



當第一次中國人喝上咖啡


1911年,位於上海虹口的漢璧禮咖啡屋


與今天的咖啡店主要銷售咖啡不同,它們大多數都是法式咖啡店,跟「滇越鐵路酒吧間」一個模式,附屬於餐館,兼售各式的食物與飲料。


入口處鋪設著地毯,留聲機播放著流行的西方音樂,桌上擺放著從外國進口的花瓶和煙灰缸——當時的咖啡館,基本可以看作是西方生活方式的展覽館。


當時的一篇小說就描繪了發生在咖啡館裡的場景:打扮摩登的鐘小姐在三名男青年簇擁下,吹噓著她在巴黎的生活。


這時,咖啡館的女招待也取代了原本佔據在這裡的妓女。事實上,不僅上海,全國都是如此。當時長沙新聞人嚴怪愚就在新聞中曾寫道,「許多人(去咖啡店),不一定喝咖啡,而是吃女侍者」。


上世紀30年代,長沙的咖啡館接連冒出來,南門的咖啡館「青春宴飲社」的女招待,堪稱集長沙之大成。長沙的男人們打著喝咖啡的名頭來到這裡,首先不是點咖啡,而是先點這裡著名的女招待葉紅,看她拿著口琴,吹一曲《桃花江》。或者點女招待銀真,聽她唱一折《蘇三起解》。


後來更是有了女招待「選美」,即選舉「咖啡皇后」。這已近於青樓選花魁,是當地一大盛事,跟現在的選秀節目類似,來自各大咖啡館的女招待都有自己的粉絲團,競爭異常激烈。


美女招待為咖啡店帶來生意,同時,也有人挖牆角。當美女招待當選或入圍「咖啡皇后」並引人關注後,身價不同,自然會從長沙城內的這家咖啡店跳槽到另一家。


最出名的長沙女招待,要數後來成為電影明星的胡萍。成名之前,她就曾在長沙最早的咖啡館「遠東咖啡店」充當女招待。


1936年長沙報紙報道說,「現充任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基本演員之胡萍,轟動一時之摩登女郎也,曾充該店侍女,故當時一般紈絝子弟,趨之若鶩,有僅食一二角,而竟給小費至數元以上,蓋有『醉翁之意不在酒』作用存焉,旋受輿論之攻擊,遂離湘赴滬,獻聲色於銀幕矣」。


後來,田漢回到長沙,也時常要去遠東咖啡店小坐。他對咖啡館的印象是,「那兒的女招待似乎都有些自負,彷彿每一位的將來,都有成為電影明星的希望。」


咖啡店的女招待,也成為了文人們喜歡的題材。在田漢的《咖啡店之一夜》里,女主角白秋英跑到上海尋找青梅竹馬的戀人,為維持生計而當起女侍。到了最後,她久候的情人終於現身咖啡店,但卻同時帶來了他的未婚妻。白秋英痛罵對方薄情寡義,將他給的鈔票付之一炬。


這個發生在咖啡館的故事,雖然有些老套,但已經有了些婦女解放的意味了。


在上海,咖啡館成為了一股文化熱潮


上世紀20年代,上海的咖啡店主要集中在法租界及虹口(日租界)這兩個地區。在法租界的霞飛路、靜安寺路還有陝西北路上,大多數都是法式咖啡店,也有些是俄國人經營的,它們規模大,檔次高,吸引的是來自上流社會的達官貴人。


至於虹口區的咖啡館,遍布在北四川路,大多由知識分子經營,就要樸素一些,消費也更便宜,吸引的是那些文藝界人士。


1928年,《申報》刊登了一篇短文,署名「慎之」的作者向讀者介紹了位於虹口區北四川路一家名為「上海咖啡」的咖啡店。作者在店內遇到了許多文藝界名人,當中包括魯迅、郁達夫、龔冰盧、孟超和葉靈鳳;他們在店內不是高談各自的主張,就是默默沉思。慎之沉醉於這種氣氛里,並認定這裡就是他心目中的「理想的樂園」。


不過,這篇介紹咖啡館的短文,卻引發了一場論戰。郁達夫發表了《革命廣告》,否認他與「上海咖啡」有任何關係,並抨擊當代知識分子對「革命」這個概念的盲目迷戀。


魯迅也很快加入進來,在《革命的咖啡館》一文中,他表示自己從沒有到過這類咖啡店。他反感的是,咖啡館裡那些只知空談的「文豪」和「年青貌美、齒白唇紅」的女招待,他根本不願意在革命的咖啡館裡做「裝點」。



當第一次中國人喝上咖啡



1933年2月17日,愛爾蘭劇作家、評論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蕭伯納訪問中國,與魯迅和蔡元培在上海會面合影


不過,反對歸反對,咖啡館還是要去的。對於左翼知識分子而言,由於國民政府較少留意日租界里開設的咖啡館,這裡實在是個聚會的好場所。在《革命的咖啡館》成文後一年,魯迅還是去了離他當時上海的住所很近的公啡咖啡館。


公啡坐落於當時上海北四川路有軌電車終點站附近,內山書店的對面。1930年2月16日「左聯」第一次籌備會在公啡咖啡館二樓召開。會議決定成立一個革命的文學團體「左聯」。魯迅多次主持了「左聯」的籌備會。所以他也成為了公啡的常客。但他從不喝咖啡,通常都自備中國茶。


魯迅對咖啡的看法,基本是負面的。他常常說:「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他認為,喝茶是為了消除疲勞,能更好地工作。而咖啡,完完全全是享樂,把時間都浪費在無意義的高談闊論上。


但正是因為有咖啡館這個共同空間,文化熱潮才得以萌發。1928年,《申報》出現了一個新專欄「咖啡座」,當時的編輯就明確表示,這個專欄就如現實中的咖啡座,人們可以在裡頭自由地就任何議題交換意見。


事實上,對魯迅而言,咖啡館也是不可或缺的社交場所。當時的文學青年要見到魯迅,必經路線就包括了公啡。


1934年,蕭軍、蕭紅帶著小說手稿從東北輾轉來到上海,先到內山書店見魯迅,再由魯迅帶去公啡聊天。周揚的夫人也回憶說,她當時曾讓周揚在公啡等著,自己先去內山書店找魯迅,然後3人再一起在公啡二樓的小包房裡長談。


速溶咖啡,當年也是格調的象徵


建國後,咖啡連同咖啡館,又慢慢消失在大眾的視野里了。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在上海,商業部門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在少量店面供應咖啡和簡單西餐,所在地段大多是過去的租界,畢竟那裡的居民從小就有喝咖啡的習慣。


位於南京東路的中央商場也有咖啡喝。有上海人回憶說,當時中央商場喝咖啡,坐的是八仙桌、長板凳,牆上貼著革命標語。咖啡是用燒水的鋁壺煮的,倒在玻璃杯里,加一小勺白砂糖,用毛竹筷子攪拌,一杯一角一分。


另外還有麵包吐司,不過比較貴。來喝咖啡的人,都是些老年人,一杯咖啡泡半天。更多的人是到邊上排隊買鮮肉大包,吃油墩子。



當第一次中國人喝上咖啡



1998年,北京東城,咖啡廳內的青年女子


在北京,西單商場的貨架上也擺著3、4元一罐的上海咖啡。不過,對於普通老百姓,這實在是天價。一些涉外酒店也有自己的咖啡廳,但那是需要外匯券付賬的。


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國才從電視里又一次認識了咖啡。「味道好極了!」這句雀巢咖啡的廣告相信很多人今天都是記憶猶新。這個廣告的魅力在於,對於沒喝過咖啡的人來說,加入奶精伴侶調和的速溶咖啡,是又香又甜的飲品。而對於喝過咖啡的人來說,他們絕大多數並不習慣咖啡的苦味,所以也就樂於接受咖啡變得如此香甜。


雀巢速溶咖啡的成功,讓其變成了一個「逼格」的象徵。那時候,裝著「雀巢」的玻璃瓶子,即便是喝空了,也常被放在玻璃柜子里當擺設,或者要被拿到辦公室當喝水的杯子。


但這也讓大多數中國人對咖啡產生了錯誤的印象:咖啡就是「雀巢」,咖啡就是「苦」的,咖啡就應該和「伴侶」混合。所以1999年星巴克進入中國,當很多人喝到了第一杯星巴克咖啡時,第一反應就是,咖啡竟然也可以有這麼多種花樣的喝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咖啡 的精彩文章:

美女打翻一杯咖啡後,畫了幅圖引數萬網友關注
太殘忍了!看了這個你還想喝泰國的「象屎咖啡」嗎?
日本萌妹紙走進去就不願意出來的咖啡廳,原來是這樣子的!
巴厘島 去年開了一家有機咖啡館
30歲裸辭,他不務正業騎車賣咖啡,卻讓陳柏霖到城管大哥都成了他的學生,撩倒無數北京姑娘

TAG:咖啡 |

您可能感興趣

喝五分鐘咖啡吧!世界上10家最酷的咖啡館,中國上榜兩處
世界上最奇葩的國界線,兩國人爭吵多年,喝個咖啡都能喝到國外!
中國人第一次去越南旅遊,買了10斤咖啡豆,結賬時卻差點哭了
因為一杯咖啡,兩國人民「打起來了」
這兩年,中國人「喝」出了千億市場,新式茶飲和咖啡為「當家花旦」
一周一杯咖啡
韓國人看中國:中國人更愛喝咖啡還是茶?
星巴克決定讓顧客免費喝一杯咖啡,結果中國人把美國人喝哭了…
日本人手一杯的咖啡品牌,開出中國首店
美國空軍三年來採購易碎咖啡杯,每個近一千三百刀
上海有一家只存在三個月的咖啡店
當一道「閃電」遇上一杯咖啡
五國混血女星出街買四杯咖啡,這馬甲線看起來也是讓人十分羨慕
一杯咖啡 一個人的時光
第三次咖啡浪潮來襲,中國市場還有哪些突圍機會?
從不喝咖啡到每天一杯咖啡,我在自媒體里工作了一年
只因普希金生前在此喝了最後一杯咖啡 這咖啡館就火了百多年
為了等一個人,這家咖啡館的咖啡只要5塊錢一杯
一杯咖啡一個案
三杯咖啡與一碗醪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