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邁入國家中心城市
成都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攝影/王剛
成都邁入國家中心城市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賀斌 文 | 陳婷婷 肖冰
本文首發於2017年3月6日總第794期《中國新聞周刊》
2017年2月10日, 成都高新區正在舉行一場特別的儀式——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格羅方德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12英寸晶圓成都製造基地項目正式開工。當前,成都和格羅方德之間在多個領域開展深度合作,投資規模高達百億美元。
在儀式上,格羅方德首席執行官桑傑·賈(Sanjay Jha)難掩激動,用他的話說,這是「我們與合作夥伴攜手共進邁出的勇敢一步」。在他看來,這是被成都吸引的必然結果。
格羅方德的到來是成都這座城市展現發展速度的縮影,「國際化」的形象在成都也越來越明顯。
去年9月25日,UBM博聞集團首席執行官西蒙·佛斯特出現在成都新世紀會展中心會議室。作為第22屆世界航線發展大會的主辦方,他見證了成都國際航線合作協議簽署儀式——當天下午,成都市、四川省機場集團與6家中外航空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將新開通定期直飛國際航線8條、包機轉定期直飛國際航線1條。至此,成都國際(地區)航線將增至近百條。
作為世界知名的商貿展會主辦商,博聞公司選擇將公司的旗艦展會放在成都舉辦,不僅是因為成都在競選過程中出色的表現,更是因為成都這些年來蒸蒸日上的發展勢頭,尤其是旅遊業和航空業的蓬勃發展。
如今,成都迎來了更大的歷史機遇。中央實施《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成都要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增強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功能,並提出要把成渝城市群建設為國家級城市群。
「成都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工商業前景。我們非常看好這個城市。未來,亞洲博聞集團會有很多新的項目在成都舉辦,不光是航空業,在其他領域也將與成都合作。」佛斯特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新的歷史起點
「成都當前發展已經站上新的歷史起點!」在2016年9月11日召開的成都市委十二屆七次全會上,成都市委書記唐良智指出,成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發展目標是落實中央實施《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這將有利於成都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和全方位開放,提升在全球城市格局和產業分工體系中的位置;有利於成都爭取國家重大生產力布局和重大政策資源;有利於成都進一步增強集聚功能和輻射作用,與綿陽、德陽、資陽、眉山、雅安等成都平原經濟區城市產業互動、功能互補,與重慶、西安、昆明、貴陽等西部城市協同發展,助推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
國家中心城市是國家城鎮體系的最高層級,在國家戰略布局中肩負國家使命、體現國家意志、代表國家形象、引領區域發展。按照成都市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提出的「一個目標、五維支撐、七大任務」的「157」總體思路,成都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1」即「一個目標」,成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發展目標是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5」即「五維支撐」,包含「四中心一樞紐」,加快建設西部經濟中心,提升參與國際分工協作和帶動區域協同發展的能力,打造全國重要的先進位造業中心和服務業核心城市;加快建設西部科技中心,加速融入全球科技創新體系,大力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創新創業中心;加快建設西部文創中心,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影響力和文化產業競爭力,建設世界文化名城;加快建設西部對外交往中心,加強對內、對外雙向開放,全面提升國際交往便利度和交流合作緊密度,打造內陸開放型高地和國家門戶城市,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加快建設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全面提升對外交通、通信互聯互通水平,建設國家級國際空港樞紐、國際鐵路樞紐、高鐵樞紐、高速公路樞紐和區域通信樞紐城市。
「7」即「七大任務」,關於城市空間:優化和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建設網路城市群和大都市區;關於城市動力:培育和轉換城市發展動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活力城市;關於城市經濟: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西部經濟中心;關於城市文化:傳承和繁榮城市文化,加快建設世界文化名城;關於城市生態:保護和優化城市生態,建設美麗中國典範城市;關於城市民生:持續增進民生福祉,著力建設健康成都、幸福蓉城;關於城市治理:堅持依法治理、系統治理和智慧治理,加快建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先進城市。
現在的成都正在結合國家戰略,打造區域協同發展大格局。在《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中,將發揮成渝「雙核」作用,推動建設國家級成渝城市群。在落實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將推動成渝西昆貴「鑽石經濟圈」引領帶動西部發展,打造中國經濟發展新的戰略支撐區和重要增長極。在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中,將加強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加快建設國家向西開放門戶城市。
與此同時,著眼國際格局、國家戰略、區域發展和成都實際,成都市加強發展謀劃和頂層設計,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規劃也相繼出台。立足「看十年、干五年」,編製完成成都市「十三五」規劃綱要,目前正加快編製各「十三五」重點專項規劃。
此外,成都市開展「7+N」2025規劃編製工作,編製完成成都製造等7個2025規劃、年度實施計劃以及旅遊業、水生態等專項規劃。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也在加快推進,並啟動了2049遠景戰略研究,將未來35年的發展都納入到城市規劃的軌道上。
工業強基
去年9月22日,在激昂的音樂聲中,隨著大紅幕布落下,一列黑白相間、鑲著藍邊的嶄新地鐵從中車成都公司新都廠區緩緩駛出,贏得現場陣陣掌聲。
與普通地鐵不同的是,這次下線的是「成都造」首列鋁合金A型地鐵車輛。中車項目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確定的56個重大高端成長性項目之一,也是成都市軌道交通產業重點支撐項目。2014年8月28日,「中車成都軌道交通產業園」項目落戶新都,2015年8月20日中車項目破土動工,2016年7月1日正式投產,2016年9月22日第一輛地鐵車輛下線。從項目開工到實現投產,僅用了315天,再次展現了此前神龍汽車有限公司成都工廠23個月建成投產的「成都速度」。
「成都速度」的背後,是當地政府對產業項目的高度重視和貼心服務。自簽約之日起,新都即成立「中車項目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項目現場辦公會,及時有效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建立「項目推進情況周報制度」,全面反映項目推進情況、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
「項目從征地拆遷到開工,都按程序高效完成,對於供電、供水、供氣等方面的保障也是一路綠燈,效率非常高。」在中車成都機車車輛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恆看來,最令人感動的是成都市政府部門的服務意識和辦事效率,「非常精準化的服務,完全是人對人、點對點地對接需求,一對一服務,這是在很多城市沒有的。我們企業到這裡來,就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以中車項目的建成投產為標誌,新都開始建設世界級軌道交通產業園區、全國重要的軌道交通產業化和出口園區。截至目前,新都正以中車項目為龍頭,大力吸引優質配套企業,實施軌道交通產業上下游全產業鏈招商,目前已簽約今創集團、南京聖合等7家配套企業,跟蹤洽談59家企業,成都軌道交通產業正逐步形成規模效應和聚集效應。
這是成都市產業布局的重要一環,成都市經信委黨組書記施躍華認為,「工業強基」就是要把工業作為基礎產業,把工業作為發展的基礎,同步推進量的擴充和質的提升。在「工業強基」的思路下,成都重點抓好工業投資、工業園區和工業穩增長,圍繞「量質並舉」,通過實施「三步走」戰略,實現產業倍增、質量升級,加快建設國家重要的先進位造業中心,努力築牢西部經濟中心的產業基礎。
2016年是四川省委確立的「項目年」,成都將工業投資目標鎖定至2000億元,並啟動了聲勢浩大的「工業強基」行動,加快建設「國家先進位造業中心」,力爭「十三五」末形成6個以上千億產業集群,未來十年里擠進全國工業經濟第一方陣。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成都開啟了以「競賽」「比武」為特色的工業「競進拉練」活動,在項目和園區一線定期開展檢查督導、對標先進、總結提升等活動,通過「曬一曬、比一比、學一學」,交流推廣區(市)縣工業工作經驗,在拉練中找差距,在競進中促提升,項目進度緩慢的,會被現場點名批評。
「工業項目要有新氣象,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只講一個『老故事』。」在一次「競進拉練」活動現場,唐良智這樣告誡部分區(市)縣領導。
要講出新故事,就不能坐等項目上門,成都將區(市)縣「一把手」外出招商情況納入考核,既考「出勤率」,也考「成功率」。而作為經信委的負責人,施躍華幾乎每周都有兩三個項目陪同或參與談判。
儘管工業投資壓力大,但成都並非只以量論英雄,而是圍繞重點產業「招大引強」,瞄準電子信息、汽車、軌道交通、生物醫藥等產業龍頭企業和關鍵配套項目精準招商,重點抓好世界500強企業的優質產能轉移。在此基礎上,堅持招商引資月通報制度,三個國家級開發區、近郊和遠郊區(市)縣力爭每年分別至少引進1個100億元、50億元、30億元以上的工業項目。
2016年10月31日,中科院成都研究中心在天府新區成都科學城正式啟動建設。同時,成都第四季度集中開工重大項目402個,總投資2994億元。統計顯示,2016年,成都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2萬億元,同比增長7.7%。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370.5億元,增長14.3%;其中,工業投資2246.2億元,同比增長4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47.4億元,同比增長10.4%。
此外,成都市加快空間布局優化調整,構建以成都高新區、天府新區、經開區3個國家級開發區為龍頭,近郊和遠郊區(市)縣為主體的「3+N」工業園區布局體系,規劃建設「大創造」「大智造」「大車都」工業板塊和一批工業集中發展區,形成多點支撐的新格局。
其中,成都天府新區將圍繞「大創造」定位,加快「再造一個產業成都」,打造西部新興增長極,特別是在天府新區直管區,要抓好成都科學城、天府商務區和產業合作園「三大板塊」建設,加快天府新區西區產業園和新興產業園發展。
成都高新區則圍繞「大智造」定位,以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為統攬,加快空港經濟區和生物城規劃建設,提升南區、西區水平,加快培育千億產業集群。
成都經開區圍繞「大車都」定位,以汽車整車製造和智能裝備為龍頭,抓好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等載體建設,做大汽車產業集群和智能裝備產業規模。
成都高新區是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首批國家級高新區,也是西部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2016年,成都高新區2016全年實現產業增加值1436.5億元,每平方公里GDP達11億元,增長8.5%,在國家級高新區的綜合排名中升至全國第3位,僅次於中關村和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截至2016年底,成都高新區共新登記市場主體36253戶,同比增長60.25%。上市掛牌企業總數達到132家,在國家級高新區中位居前列,區域經濟證券化率保持在240%~300%區間,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特別引人注目的是,2016年成都高新區新增各類科技型企業5200家,同比增長72.75%。據高新區發展策劃局宣傳處處長吳軍介紹,園區內整體產業比較高端,除傳統電子信息產業外,高新區正全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節能環保、生產性服務業五大主導產業,重點打造下一代信息網路、電子核心基礎、高端軟體和新興信息服務、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航空裝備、先進環保七大產業集群,加快發展以金融業、商務服務業為重點的生產性服務業。
「從產業發展角度來考慮,就是兩條腿走路,『外引內培』。」成都高新區招商服務局副局長李明對《中國新聞周刊》進一步解釋道。其中,「外引」就是招商引資,「內培」以前是指本土產業的培養壯大,近些年更提倡的是本土企業的創新創業,在這一領域,成都高新區做得很活躍。
李明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五大主導產業中,高新區未來將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和生物醫藥產業,而這兩大產業在高新區有著較為堅實的基礎。現在高新區最具規模的就是電子信息產業,其中半導體集成電路產業有著完善的產業鏈,從經營製造到封裝測試,再到後續配套的企業,都能在高新區找到。正因為如此,英特爾公司在落戶後又追加幾億投資,將一些新興的技術工藝也都放在成都。
而在平板顯示產業,尤其是新一代平板顯示(ORED)產業,高新區也具有一定規模: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成都的ORED產業投資超過500億元,是京東方在中國投資規模最大的一個項目。成都也因這些知名企業的集聚,成為了中國重要的顯示器產業基地之一。
此外,軟體及信息服務相關產業也是高新區的特色產業,高新區有上千家軟體及信息服務企業,全球20強的軟體信息服務企業,有13強落戶在高新區。
在生物醫藥方面,四川是全國生物醫藥原料大省,國家在此布局了很多醫藥企業,還有國家實驗室和研究所,以及四川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等高等院校,每年可以輸送上萬名人才。
因此,成都市將生物醫藥產業作為重點布局產業,高新區目前已聚集了800家公司,以及一大批國家級、省市級學者和創業團隊,還有幾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對他們的成果進行轉化。「成都創業成本低,很適合全球領域布局,目前,成都已打造了幾十個生物醫藥公共技術平台,使中間的測試、臨床、轉化能低成本實現,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平台,吸引全球性機構都來成都測試。」吳軍說。
今年2月16日,成都發布重磅消息,工信部批覆同意《成都市創建「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實施方案》,成都成為繼寧波市、蘇南城市群和珠江西岸城市群之後,全國第二批、西部首批「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此前,「持續做大做強工業經濟,圍繞建設國家重要先進位造業中心,爭創『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被寫入了2017年的成都市政府工作報告,並被列為新一年工作的重點。
未來,成都將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等戰略機遇,以引領區域、融入全球產業鏈高端環節為導向,全力提升參與國際分工協作和帶動區域協同發展的能力,實施工業強基、服務業提升等行動和先進位造業載體建設、現代服務業發展等重大工程,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先進位造業中心、高端服務功能集聚的全國服務業核心城市和輻射帶動作用明顯的多區域經濟合作核心城市。
創新是成都發展的第一動力
2016年8月30日,成都市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簽署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成都市與北航將以「一體兩翼」的方式開展合作。一體是指北航與天府新區開展合作,共同在成都科學城打造北航西部國際創新港;兩翼是指北航分別與新都區和彭州市合作,開展北航成都航空航天發動機研究院和北航成都航空動力創新研究院兩個項目。
北航西部國際創新港項目落戶成都科學城軍民融合創新產業園,總投資上百億元,整體規劃佔地面積1116畝,包括北航創新研究院、北航研究生院、北航創新科技園和北航天府國際交流中心四個項目。未來將按照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產業發展、國際交流「四位一體」的發展模式,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國際一流、國內領先、西部第一的創新高地。
然而,這樣一個重大的項目,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僅用時百天就實現簽約。在成都市科技局成果處處長周洪看來,這個項目的簽約不只是校地合作的成果,更是軍民融合的完美實踐。
四川歷來是國防戰略大後方,集聚了大量軍工科技資源,具有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核工業、兵器等國家級研究機構和門類齊全的軍工行業,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是全省試驗的特色和優勢所在。
2016年6月24日,國務院正式批覆《四川省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把推動軍民深度融合發展作為四川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核心主題。作為四川建設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的核心城市,成都市委全會審議通過了成都市推進全面創新改革的決定,出台2016年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實施計劃。
根據方案,成都市創新改革的主要任務是,著力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和軍民深度融合創新通道。一方面,積極推進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三權」改革,出台了被稱為「成都十條」的《促進國外高校院所在蓉協同創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引導在蓉高校院所採取合作實施、轉讓、對外投資和實施許可等形式自主處置科技成果。接著又出台了「成都十條」升級版的「成都新十條」——《促進國內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轉移轉化若干政策措施》,從構建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制機制、搭建成果轉移轉化平台載體、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加強創新創業金融扶持、促進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推動高校院所內部配套改革等方面切入,更大程度地打破束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轉移轉化的制度藩籬,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創業融入經濟發展「主陣地」,力促成都深度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
為打通軍民融合創新通道,成都市編製了《成都市軍民融合發展規劃(2015-2020年)》,著力加快形成「1+N」的軍民融合發展、產業體系、園區體系和政策體系。並發布了《成都市促進軍民融合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快構建以航空產業為重點的「1+N」產業發展體系、以成都天府新區為核心的「1+N」空間布局體系、以軍民融合產業發展政策為引領的「1+N」政策保障體系。
2016年11月1日上午,成都天府新區重大產業項目集中啟動儀式在新興工業園舉行。聯東U谷·天府高新國際企業港、西丹孚動力電池系統集成產業基地、升華特種電源研發生產基地、盟升電子總部和衛星通訊產品研發中心、中地數碼天府空間信息產業基地、山德技術研發及設備生產基地、中德天翔環保創新研發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中建西南建築技術創新中心及新材料研發中心、海天集團研發總部、紅星美凱龍商業綜合體等10個項目集中開工。這10個項目涉及高端製造、研發創新、高端服務等領域,成都科學城現代產業集聚態勢顯現。
北京聯東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梁環宇說,成都科學城具有極大的政策優勢,市場輻射力強大,加上服務和人才體系完備,是企業布局西南市場的首選之地,也是投資興業的樂土和集聚地。
在國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中,成都被定位為科技中心。在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長馬良乾看來,這是成都深厚的科研基礎和科技綜合實力決定的。除各類高校和國家級科院結構外,成都還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研發平台67個、兩院院士34人、國家「千人計劃」169人。
在貫徹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成都市一直將科技創新工作擺在城市發展的核心位置,以成都市委名義出台《中共成都市委關於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創新創業中心的決定》,從制度上對這個科技中心的建設進行指導,並提出了「12345」的創新改革思路。
所謂「12345」,就是「一個目標」,即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創新創業中心;「兩個通道」,即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和軍民深度融合創新通道;「三大抓手」,即「創業天府」計劃、成都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成都科學城;「四大戰略」,即知識產權、人才發展、金融支撐、開放合作;「五大保障」,即組織、政策、法治、服務和輿論。
2017年被確定為成都全面創新改革「攻堅年」。唐良智表示,成都堅持把創新驅動作為城市面向未來的核心戰略和轉型發展的第一動力,唱響創新之城的城市品牌。
創新創業需要載體,為此,成都市提出了「3+M+N」的建設框架,「3」就是郫都區的菁蓉鎮、高新區的菁蓉國際廣場,以及天府新區成都科學城的菁蓉創業中心,也就是創新創業的示範引領區。「M」是依託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校區、社區、園區、街區的聯動。「N」是依託各個區(市)縣打造特色產業,突出成都特色的一些創新創業特色區。
在成都高新區,一棟四層咖啡色小樓樓頂「蓉創茶館」四個大字格外顯眼。 作為天府新谷的創始人,王明新特別喜歡中午吃飯的時候,看到創業的年輕人們三三兩兩從辦公室里走出來,感覺就像進了大學,充滿了活力。在他的孵化園裡,既有為創業企業提供專業服務的銀行、中介、稅務、會計師事務所,也有提供生活需求的餐飲、咖啡廳,配套設施很全。所以王明新現在更願意把天府新谷稱為創業社區,按社區的方式管理。
在他看來,國家實行創新驅動以來,已經能明顯感覺到創新創業的社會氛圍、社會風氣,蓉創茶館明顯熱鬧了很多。現在對大家來說,創新、創業就不是什麼新名詞了,不僅僅認為是大學生的事情,更是城市的事情,已經開始利用創新、創業來推動城市的轉型,打造「蓉漂」。
近年來,天府新谷參與實施「創業天府」行動計劃,通過建立「孵化生態」和「創業生態」雙輪驅動,著力打造「眾創空間+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孵化培育鏈,現已建成集創新服務、科技成果轉化、金融投資服務為一體的綜合孵化服務平台。孵化面積45萬平方米,聚集創業人15000人,累計孵化科技型企業1500餘家,占孵化企業的75%以上。成功培育了上市公司(含新三板上市)5家,股改企業十餘家。
對於成都未來的雙創環境,王明新很看好,「天府新谷已經走出去了,將蓉創茶館開到了美國,就在哈佛大學的旁邊。與此同時,我們又把全球最先進的加速器引來了。」
而成都極力打造的菁蓉匯、創交會兩大創新創業品牌也讓他刮目相看,用他的話說,「人氣帶產業,跨界做生意」,在今天的成都,「雙創」已經從單純有多少孵化器的載體,變成了有多少資本和技術的聚合,從孵化載體變成孵化空間了。
對於菁蓉匯和創交會,在成都市科技局創新創業服務處處長丁琴看來,是定位不同,對象不同,功能也不同的兩個品牌。菁蓉匯是成都市從2015年開始打造的大眾創業品牌,「菁蓉兩個字,菁是植物里的精粹,蓉就是成都的簡寫,匯就是匯聚,體現一種包容開放。而且菁蓉兩個字都是草字頭,意味著草根創業的浪潮。」在菁蓉匯上,會有路演,還有創業導師的講授,除了路演項目是經科技局特別篩選之外,其餘活動任何創業群體都可以參加。
創交會則較為高端,如今已辦了兩屆,包括論壇、展覽、交易以及大賽,基本上涵蓋了創新創業所有大的要素。創交會的展覽非常高端,比如去年11月和矽谷高創會合作,引進了50個矽谷的項目,包括膠囊列車,智能蜘蛛機器人,以及蛇形機器人等。
去年舉辦的第二屆創交會上有36個國家來參會,還包括3名諾貝爾獎獲得者、8名院士,31名知名高校的校長,以及29名駐華使館的官員。「短短三天,整個交易額達到了185.1億元,創新所展示出來的巨大市場價值有目共睹。」丁琴說。
「走出去」和「引進來」
自從公司在印度投資興建了工業園,代顯強幾乎每個月都要去一兩趟印度,他還入鄉隨俗蓄起了小鬍子,加上被晒成古銅色的皮膚和濃眉大眼,猛一看就是一個標準的印度人。
「看來我本地化得很成功,其實我是地道的成都人。」代顯強笑著說。作為中微小(成都)投資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他剛和兩個房地產開發商聊了一下午,對方希望抱團去印度開發房地產。「現在成都企業的『走出去』意識越來越強烈了。」他算了一下,大概每周至少要接待10家企業,都是諮詢印度中國工業園區的問題,主動要求「搭船出海」。
在代顯強看來,印度是下一個最有可能爆發人口紅利的國家,也是承接中國優勢產能跨境轉移的重要出路。
2014年9月,習近平主席訪印的時候,中國和印度共同發表了《關於構建更加緊密的發展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其中第六條就是「中方宣布在印度古吉拉特邦和馬哈拉施特拉邦建立兩個工業園區」,中微小投資集團爭取到了古吉拉特邦工業園區項目。
經過三輪簽約後,公司開始著手購買土地等準備工作,去年5月,第一批土地的過戶終於完成,直到這時,代顯強心中的石頭才算放了下來。「土地落實了,這才相當於項目真正的落地了。」
從項目申請到前期考察,都是總公司在北京完成。2015年底,集團決定在成都設立分公司,專門負責印度中國工業園項目。
「之所以把分公司放在成都,一方面是因為成都有著明顯的區位優勢和重要的戰略地位,另一方面是由於成都市委市政府對『走出去』支持力度非常大。」代顯強對《中國新聞周刊》解釋說,成都位於歐亞大陸的幾何中心,位於中國規劃的長江經濟帶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一個交匯點上。也是中國向西、向南開放的最重要節點,更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支點。從成都「抱團出海」,區位優勢非常明顯。
而國務院明確將成都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要打造西部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因此,成都市委、市政府將「走出去」作為成都重要的發展策略。同時,印度是「一帶一路」戰略重要節點,成都出台了很多支持「一帶一路」的政策,包括政策的引導、資金的支持,還制定了很多利好政策,這也是印度中國工業園項目放到成都的原因。
印度中國工業園項目是成都市「走出去」的重大項目之一。目前成都企業「走出去」呈現穩步增長態勢。2016年全年,成都實現進出口總額2713.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1%,增速分別高於全國(-0.9%)、全省(2.8%)11.9、8.2個百分點。其中,進口1260.8億元,同比增長31%,增速首次位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位。
同時,成都市引入了一系列影響力較大、附加值較高的重點項目,如以中烏農業產業園、中緬糧食產業示範園區、中柬商貿園區、印度中國工業園等為代表的境外經貿園區項目,以及以德國貝爾芬格水處理有限公司併購項目、白俄羅斯超級電容器項目、澳大利亞鋰業開發項目等為代表的對外投資合作項目等,為成都企業參與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重要載體和平台。
而以中德(四川)創新產業合作平台、中法(成都)生態園、中韓創新創業園、川法生態科技園、新川創新科技園等為代表的國際合作平台和園區,以及以西博會、歐洽會、創交會等為代表的經貿交流活動,也為成都企業「走出去」發展打造了平台、創造了條件。
去年,成都還出台了《成都市融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推動企業「走出去」五年(2016-2020年)行動計劃》,提出到「十三五」末,成都將基本建成國家中西部地區「走出去」門戶城市的目標。
目前,對成都而言,「引進來」主要通過招商引資來實現,作為高新區招商服務局局長,李明能明顯感受到近些年隨著成都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在招商引資中越來越有主動權,隨著成都的戰略地位、對外影響力和產業優勢的加強,很多企業想要到內地投資,會先來成都看一下。
「招商引資更多拼的是城市綜合運營環境,比如人才儲備、政府服務、戰略定位、交通物流等,然後進行綜合評判。在前幾項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下,更多的是拼政府的扶持力度,這個最重要。」在李明看來,成都的綜合運營環境不輸任何一線城市,而且現在正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又是西部的交通樞紐和門戶城市,在政策上更有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正全力推進網路理政。成都市委副書記、市長羅強表示,成都正在打造全媒體多功能一體化網路理政系統,讓政府服務更貼心、企業辦事更省心。
截至目前,落戶成都的世界500強企業已達278家,外國政府獲批在成都設立領事機構達16個,僅次於上海、廣州,居全國第三。
多年堅持外向型經濟發展,使成都的國際影響力始終在西部處於佼佼者地位。近年來,成都舉辦了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財富》全球論壇、世界華商大會、世界航線發展大會等重大盛會,連續5年居「美國企業在中國投資目的地城市排行榜」第一位。
這樣的變化,對於成都歐盟項目創新中心總裁代依伶來說,感受尤為明顯。作為中國唯一一家歐盟中心,10年前剛落戶成都時,向歐洲朋友介紹,很多人都不了解這個城市,直到說是大熊貓的故鄉才會恍然大悟。在他們心中,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的發展日新月異,但對於其他城市幾乎一無所知。
但是,歐洲的企業,90%以上都是中小企業,規模不大,主要生產高科技的產品,有著高科技的技術。這樣的企業想進入到中國,如果是在沿海城市或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成本會很高。
當時,結合西部大開發戰略,很多歐洲企業希望通過成都來輻射西部市場,而且成都人力成本不高,市場很大,人才儲備也較為充足,但關鍵是缺乏了解。
「我們把他們請進來,看看成都是什麼樣子,來了之後,他們才發現,成都是個經濟水平和現代化程度很高的城市,一點都不比歐洲的城市差。」代依伶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說。
隨著交通的便捷,代依伶感到中歐企業的相互交流明顯增多。10年前到歐洲只有荷航,大家到歐洲去,都必須經過阿姆斯特丹機場中轉。如今,成都直飛歐洲的航線越來越多,大大減少了企業的時間成本和費用成本。蓉歐快鐵建設的開通,大大縮短了從成都到歐洲的時間,更是提高了企業來成都投資的積極性。
「經濟全球化時代,開放是城市動力的重要源泉,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實施高水平的雙向開放。」唐良智表示,未來,成都市要抓住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重大歷史機遇,深入實施國際化城市建設2025規劃和融入「一帶一路」行動,推動全方位開放合作。要以建設自貿區和實施「蓉歐+」戰略為抓手,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吸引更多國際商業機構和跨國企業來蓉發展。
此外,成都將積極拓展對外交流渠道,全面提升國際交往便利度和交流合作緊密度,不斷增強對全球優質要素的吸附力,加快建設亞洲重要的國際性機構聚集地、國際友好往來門戶和內陸經濟開放高地,加快建設國際化大都市。
國際交通樞紐
「我們希望在中國西部找一個城市建立新的航點,顯然成都是我們的理想航點之一。」2016年9月25日,剛剛和成都市政府、四川省機場集團簽訂協議的衣索比亞航空公司總裁高天德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了和成都合作的原因。
在他看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通過衣索比亞航空公司去非洲,在非洲從事建築、施工、鐵路、農業、大壩修建、電力以及網路等各種行業,在非投資的基礎設施領域中,中國佔據了一定地位。因此,埃航非常樂意,也在中非之間起到橋樑作用,希望和中國航班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繫。
目前埃航在中國的北京、上海、廣州、香港都已開通航線。根據當天簽訂的協議,埃航將開通從成都直飛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航線,成都成為埃航在中國開通航線的第五個城市。
從2013年開始,成都幾乎以每年5條以上的速度開通新的航線,2015年開了7條,去年開了10條。成都市物流辦主任陳仲維相信,隨著新機場的建設,物流辦會繼續增加和各航空公司的溝通,希望他們提前了解成都,爭取在國家樞紐建設的過程當中,尋求開通更多的航線。
作為連接西部的門戶,成都一直被定位為西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近年來,成都市大力開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構建「空、鐵、公、水」四位一體的現代立體交通網路體系,打造暢通西部、聯接全國、通達全球的西部綜合交通樞紐。
在航空方面,成都將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後全國第三個擁有雙機場的城市。截至去年底,成都機場通航城市209個,其中國內城市131個,國際地區城市78個;通航航線270條,其中國內航線175條,國際地區航線95條。2016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超4600萬人次,是國內第四大繁忙機場。天府國際機場去年正式破土動工,按照規劃,一期二期建設完成後,年客流量將達9000萬人次。
鐵路方面,成都是全國第五大鐵路樞紐,擁有的蓉歐快鐵是中國西部通往歐洲速度最快的陸上鐵路貨運大通道,已開通成都至沿海港口和邊貿城市十餘條鐵路貨運班列,以及經阿拉山口至土庫曼的中亞國際鐵路貨運列車。
今年1月12日,隨著長長的汽笛聲,第一批出口歐洲的成都溫江花木通過蓉歐快鐵抵達荷蘭阿姆斯特丹。邁入新年不到半個月,在蓉歐快鐵的重要樞紐波蘭,從成都運來的貨物又有了新的品種。
蓉歐快鐵已成為中歐班列「第一品牌」。自開通以來,經歷多次提速,目前單程運輸時間已縮短至10.5天。同時,蓉歐快鐵的運輸時間僅為海運的1/3,運輸成本僅為空運的1/6~1/8。2016年,蓉歐快鐵共開行往返班列460列,開行班列數量居全國首位。
如今,蓉歐快鐵已初步形成至波蘭羅茲「中線」、至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南線」、至俄羅斯莫斯科「北線」的三線並行格局,構建起成都面向泛歐和泛亞的一流國際物流樞紐。
在TCL成都工廠生產車間,最近新增了一塊「歐洲產品生產線」標識。去年3月,蓉歐快鐵開出的首趟企業專列,就是滿載平板電視元件的TCL專列。TCL搭乘蓉歐快鐵,開啟了新的戰略布局:一方面依託蓉歐快鐵通道優勢,將成都定位為出口基地,計劃在三年內向成都轉移近10億美元外貿產能;另一方面藉助「蓉歐+」戰略,確定了未來三年歐洲市場增長3倍的目標。
「蓉歐+」不僅改變了成都的國際物流運輸格局,還有產能轉移和產業升級。除了TCL,還有飛利浦、聯想、戴爾、DHL、神龍汽車、寶馬汽車……在蓉歐快鐵合作名單上布滿了一長串知名企業,且還在不斷增多。據成都海關統計,去年搭載蓉歐班列的企業約1200家,與2015年相比,本地和異地企業數量均呈幾何式的倍數增長。
「在整個中歐班列中,蓉歐快鐵的班列密度是最高的,現在已經做到了每天都有班列。」陳仲維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說。
歷經兩年探索實踐,「蓉歐+」戰略讓蓉歐快鐵的功能優勢輻射到國內國際更多地區。國內端,相繼開通了「廈蓉歐」「深蓉歐」「昆蓉歐」「甬蓉歐」等互聯互通班列;國際端,已延伸至德國紐倫堡、荷蘭蒂爾堡、波蘭庫特諾等地。
「建設『蓉歐+』,不僅能吸納更為廣泛的貨源,將蓉歐快鐵發展成通往歐洲的黃金物流通道,更為重要的是,將對調整優化成都產業結構、改善投資環境,起到巨大促進作用。」陳仲維說。
在陳仲維看來,實施「蓉歐+」戰略,已經得到了很多大型製造企業、貿易企業,包括一些物流擴散企業的重視,紛紛將成都作為他們連接歐洲和泛亞之間的一個貨物集散地。他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今年成都將開行1000列蓉歐快鐵,到那時,成都的鐵路樞紐也將初步建成,將是國內最大的一個國際鐵路港。
在國家對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定位中,其中一條就是打造西部綜合交通樞紐。未來成都將著力打造國際空港樞紐城市,加快天府國際機場建設和雙流國際機場擴能提升,爭取開通更多國際航線,完善空中客流物流體系,增強國際客貨運中轉業務功能,架設通達全球的空中絲綢之路。同時,加快建設成都國際鐵路港,打造貫通歐亞的陸上絲綢之路。高鐵建設將作為鞏固成都城市戰略地位的重中之重,加快構建「148」高鐵交通圈,統籌建設「二環十射」鐵路網,打造國家高鐵樞紐城市。
此外,完善「三環十三射」高速路網,推動形成成渝西昆貴「鑽石經濟圈」的高速公路骨架,打造國家區域高速公路樞紐。深化與重慶、武漢、瀘州等港口的合作,構建通江達海的鐵水、公水聯運系統;堅持以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發展格局,強力推進軌道交通加速成網計劃,推動地鐵、市域大鐵、有軌電車等多網多制式融合,建設軌道交通大都市區。
成都正進一步提升和拓展「蓉歐+」戰略,構建「兩港三網」,打造成都國際空港和國際鐵路港,拓展國際國內陸上物流網、空中物流網和空中人流網,帶動貿易發展、服務業提升、產業聚集和國際產能合作,以大通路推動大開放。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成都必須肩負的國家使命,也是成都面向未來發展的現實需要,這將是我們未來一段時期內的首要目標。」唐良智說。


※女人該爭什麼?男人該讓什麼?
※全球首次197位世界客戶齊聚AWE見證海爾「世界中心」
※知你身心疲憊,此時無人來陪。我也不說什麼,送你一枝薔薇
※中國式醫鬧背後:被忽視的「心病」
TAG:中國新聞周刊 |
※包含中國在內的四個發展中國家,誰會率先邁入發達國家的行列呢?
※中國北斗邁入全球時代的三大意義
※你知道還有亞洲四小虎嗎,其中有個國家即將邁入發達國家
※厲害!這個國家人口相當於中國一個縣,卻昂首邁入世界盃
※中國軌道交通邁入5G時代,為搶佔國際市場贏得先機
※熱巴的美已經邁入國際,成為外國小哥最想翻牌的女明星,楊冪都甘拜下風
※楊現領:中國房地產邁入第二曲線
※閱文集團與中圖公司達成全球戰略合作 中國出版邁入共營時代
※銅市或已邁入超級大牛行情
※「加入我們,並肩戰鬥」,中國海軍即將邁入雙航母時代
※全面屏邁入千元機 華為暢享9跑步入場
※改革開放讓中國昂首邁入新時代
※服務業佔半壁江山 我國邁入服務經濟時代
※攜豪華陣容亮相ISH中國暖通展 中廣歐特斯北方「煤改電」邁入新征程
※邁入科幻世界第一步,人口老齡化開啟服務機器人萬億級市場
※中國軌道交通在全球率先邁入5G時代
※更開放的平台、市場和舉措 上海邁入全球創新策源地前列
※上海將開建全球最大集裝箱船,載重21萬噸,中國邁入「造船強國」
※邁入豬年,如何在居家生活中保平安?
※瑞麗市邁入水稻精量穴直播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