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明節習俗中的儒家倫理觀念與道家生命哲學

清明節習俗中的儒家倫理觀念與道家生命哲學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時節。千百年來,每年這個時候,人們紛紛走出家門,或掃墓祭祖,追思先人,或踏青郊遊,享受大自然的清新。清明節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通過節日、聚會、風俗習慣的傳承,它凝聚民族精神,傳承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在新時期,繼承清明節豐富的文化習俗,弘揚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無疑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應有之義。


體現儒家人倫觀念




儒家最重視人倫問題,「仁」與「禮」的有機統一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強調「仁者愛人」,其人倫觀念藉助於「禮」,要求上至君王諸侯,下至庶子小人,必須遵循「禮」;延伸之,對待人的死也同樣要施之以「仁」和「禮」。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儒家對於生死的觀念有著一整套符合「仁」與「禮」的完整體系,重生而不貪生,諱死而不懼死。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孔子就曾站在江邊感嘆生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光陰似箭,時不再來,人的生命也就如同滔滔江流一般,一去不再復返,儒家超越這一殘酷現實的途徑有二:一是將個體之生命與親人之生命溝通,將自我與家庭、家族融會,這樣,個體生命雖然必在某時某地歸於終結,但血脈卻在家庭、家族中綿延不絕,此為「雖死猶生」;二是善用自己所能把握的「生」,活出自己的價值——活著的時候努力盡好自己的社會責任,當離開人世的時候,心也是安寧的、無愧的,此謂「安心離去」。



具有鮮明入世特徵的儒家,強調生命的本質不在來世,而在現世,能夠善始善終,生命的價值感就在其中。「禮者,謹於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荀子·禮論》)儒家生死觀集中體現為「敬始、慎終、追遠」。




清明節祭祀先人、親人,即儒家所謂的「追遠」。清明節祭祖掃墓、追念先人功德、感悟親人溫情的活動,與儒家重視人倫、崇拜祖先、倡導「仁」與「禮」有著深刻的關係;而儒家這種「追遠」人倫文化,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發展的重要支柱,它有助於在古人與今人、前人與後人之間建立和諧的代際關係,有助於在不幸逝世的親人與健在的人們之間建立和諧的親情關係,進而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關係。清明節之所以具有強大生命力,正緣於這種人倫根基。



彰顯道家生命哲學



道家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思考並回答過萬物(包括生命)起源問題——道家第一號代表人物老子在其《道德經》中強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認為,「道」是天下萬物的共同起源,「道」是沒有終點和起點的,然而,世間的一切事物卻都有生死;生的到來,是不能推卻的,生的離去,是不能阻止的。




道家第二號代表人物莊子認為,包括人類在內的萬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生死死,循環往複以至無窮,這就是自然的常態。莊子說:「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莊子·大宗師》)」就是說,活著的時候要心安、滿足,臨死的時候要順從,不必過於悲傷,得(生)失(死)都是自然的過程,在莊子看來,死亡如春夏秋冬一樣,是自然的過程,不僅不必悲傷,而且是一種「樂」。




總之,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追求「天人合一」,其生命哲學清醒地認識到,世間一切事物以其特定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方式存在,人無論是個體還是類,其「生」只是由於自然的時運,其「死」也不過是順從自然本身的變化。在道家生命哲學的視界中,人之死亡就像晝夜更替、四季變換一樣平常無奇,不必為了自己的長壽訴求而貪生怕死。人的主觀願望改變不了生死,就只能視生死為一,以平和、超脫的心態順應自然的變化與更替,從而達到超越生死、哀樂不入的曠達的精神境界。顯然,道家生命哲學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精髓。



道家上述對「生」與「死」的豁達,「潤物細無聲」地浸潤儒道互補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明節,讓百姓透過祭祀先人、親人的活動,從豁達中悟得真理,由歡樂中升華生命——人生在世,當安時處順,視生死為自然,不為哀樂相困,不為外物所役。




深受道家豁達生死觀浸潤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明節,演變至今,已成為一個全民共享的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前面已經闡明,清明節既是一個表徵物候的自然節氣,又是一個儒道互補的文化節日,她乃融合了「節氣」與「節俗」的綜合節日——就其表徵物候的自然節氣角度觀照。




清明排在春分之後,此時大地回春,天氣轉暖,到處生機勃勃,人們踏青郊遊,回歸自然,可謂順應天時,有助於吸納大自然純陽之氣,驅散積鬱寒氣;就其內蘊的生死觀及文化審視,人們借祭祀先人、親人之機,家人乃至家族團聚、娛樂嬉戲、飲酒歡宴,有助於超越生死、有助於減輕身體痛苦、有助於排除靈魂紛擾、有助於人與自然和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堂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最聰明的軍師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清明節之前的「寒食節」,你還記得嗎?
成吉思汗十大之最 死後密葬在中國的寶藏驚了!
中國最頑強城市,蒙古鐵騎打了36年,日本打了7年,都沒打下來!
《禮記》中的傳世金句

TAG:國學堂 |

您可能感興趣

道家倫理的精神哲學意義
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
鄒相:《佛說善生經》中的倫理道德思想
家庭倫理道德與疾病的關係
儒家思想與晉商經營倫理
北京大學王中江教授《儒商的精神和理念:經濟倫理和企業之道》
大道知行講堂丨王中江《儒商的精神和理念:經濟倫理和企業之道》
趙汀陽:儒家政治的倫理學轉向
道家倫理與後現代精神
半部論語治天下:儒家倫理與商業文化
王鳳儀家道倫理概述
傳統中的自我蛻變:儒家商業倫理的新開展
史上最荒唐有為倫理的父子且是帝王之家共用妻妾
大道知行講堂《儒商的精神和理念:經濟倫理和企業之道》講座成功舉辦
讀書:生態倫理的人類中心主義和自然中心主義
解讀丨荀子的經濟倫理思想
荀子的經濟倫理思想
袁志鴻道長:道教的社會倫理思想
素食的生命倫理思考 動物應被道德關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