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8)四、界差別觀(2)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8)四、界差別觀(2)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8)四、界差別觀(2)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8)

四、界差別觀(2)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七


四、界差別所緣(界差別觀)


二、水界

云何水界?


水界有二。


一、內,二、外。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五:「問:水界云何?答:濕性。」


怎麼叫作「水界」呢?水界有二種。有內水界、有外水界。

內水界者:謂此身中內別濕性、濕潤所攝、水水所攝,親附執受。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五:「雖此水界總是濕性,而此濕性差別無邊,謂內、外分濕性各異。」


說明內水界的體性。「內水界」是什麼呢?「謂此身中」內別的「濕性」,屬於濕的體性的東西。約細的性質來說是屬於濕性的,「濕潤」能滋潤的那一類的東西,是濕潤所攝;所構成的物質是濕性的水,粗的法相里可以看到它是水大所攝的,說名水水所攝。有一些是屬於親附的,有一些是有執受的,也是有這二類。


其事云何?


謂淚、汗、洟、唾、肪、膏、脂、髓、熱、痰、膿、血、腦、膜、尿等,名內水界。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二·中阿含根本分別品分別六界經第一:「複次,比丘不放逸慧。若有比丘分別身界,今我此身有內水界而受於生,此為云何?謂腦膜、眼淚、汗、涕、唾、膿、血、肪、髓、涎、淡、小便,如斯之比,此身中余在內,內所攝水,水性潤內,於生所受,是謂比丘內水界也。」


《修行地道經》卷第四:何謂為水?水為在我,我為在水?水有二事:內水、外水。何謂內水?身中諸軟,濕膩、肪膏、血脈、髓腦、涕淚、涎唾、肝膽、小便之屬,身中諸濕是謂內水。於是頌曰:肝膽諸血脈,及汗肪之屬,涕淚諸小便,身中諸濕者;散體有柔軟,與神不相連,通流遍身中,是謂為內水。


其修行者,涕唾在前諦觀視之:以木舉之我著此乎?假使依是日日流出,棄捐滅沒將定在外,不計是我,亦不護之。假使木擎有吾我者,盛著器中以何名之?如是觀者諦知無身。所以者何?計於形體無有若干,以此之比水種眾多,水則無我,內外亦爾。於是頌曰:假使我如水,水消我則滅;如身水稍長,我者亦應爾。如棄體中水,不貪計是身,諦觀如是者,則無有吾我。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五:「內分中濕性者,謂淚、汗、涕、唾、肪、膏、髓、惱、涎、膽、痰、癊、膿、血、尿等所有濕性。」

謂「淚」,眼睛出的淚,還有汗,有洟、洟就是鼻涕,「唾」就是口裡吐痰,還有「肪、膏、脂、髓、熱、痰、膿、血、腦、膜、尿等,名內水界」,是這些東西。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8)四、界差別觀(2)



外水界者:謂外濕性、濕潤所攝、水水所攝,非親附、非執受。


其事云何?


謂井、泉、池、沼、陂、湖、河、海、如是等類,名外水界。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二·中阿含根本分別品分別六界經第一:「比丘!若有內水界及外水界者,彼一切總說水界,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神也。如是慧觀,知其如真,心不染著於此水界,是謂比丘不放逸慧。」


《修行地道經》卷第四:其修行者復更省察:已見內水無有吾我,當觀外水為有我耶?我依水乎?何謂外水?不在己者,根味、莖味、枝葉花實之味,醍醐、麻油、酒漿、霧露、浴池、井泉、溝渠、澇水、江河、大海、地下諸水,是謂外水。於是頌曰:地上諸可名水者,及餘眾葯根莖味,與身各別不相連,是則謂之為外水。


其修行者諦觀外水分別如是。而身中水尚無吾我,有所增減令身苦痛,何況外水而有身乎?設有取者於己無損,若有與者於身無益。以是觀之,此內外水等而無異。所以者何?俱無所有。於是頌曰:身中諸水無吾我,設有苦樂及增減,如是外水豈有身,苦樂增減而無患。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五:「外分中濕性者,謂江、河、池、沼、泉、井、溝、渠、四大海等所有濕性。此內、外分種種濕性以相同故略為一聚,總名水界。」


「外水界」是什麼呢?外水界方面,是身外屬於有濕的體性,「謂外濕性」。約細的來說性質是濕的,或濕潤所攝的外物,「濕潤所攝」。看得見的物質有濕潤的現象,構成它的因是水,水有濕性,粗的法相里可以看到它是水大所攝的,說名「水水所攝」。「非親附、非執受」,外水也不是親附在有情身體上,也不是阿賴耶識所執受的。


「謂井」,井裡的水,有「泉、池、沼、陂、湖、河、海,如是等類,名外水界」。


延伸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如何是如法的皈依
《彌陀要解》(9)信事、信理
天台五時(九)《法華經》中的五時
揭秘佛教中「不二」的真實含義
《彌陀要解》(8)修行要領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9)四、界差別觀(3)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7)四、界差別觀(1)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 四、界差別觀(4)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2):一、不凈觀(2)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3):一、不凈觀(3)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4):一、不凈觀(4)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1):一、不凈觀(1)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5):二、慈愍觀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6)三、緣性緣起觀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 五、入出息觀(8):2、五種修習:五、十六勝行修習(1)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 五、入出息觀(4):2、五種修習:一、算數修習(下)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 五、入出息觀(3):2、五種修習:一、算數修習(上)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 五、入出息觀:2、五種修習:六、十六勝行修習(6)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 五、入出息觀:2、五種修習:六、十六勝行修習(3)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 五、入出息觀:2、五種修習:六、十六勝行修習(4)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 五、入出息觀:2、五種修習:六、十六勝行修習(5)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 五、入出息觀(9):2、五種修習:五、十六勝行修習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 五、入出息觀(2):1、入出息修(下)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 五、入出息觀(1):1、入出息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