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3):一、不凈觀(3)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3):
一、不凈觀(3)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六
一、不凈所緣(不凈觀)
如是不凈,是能清凈貪行所緣。
一共有六種不凈:「朽穢不凈、苦惱不凈、下劣不凈、觀待不凈、煩惱不凈、速壞不凈」,這六種不凈的相貌已經說完了。
「如是不凈,是能清凈貪行所緣」,前面這六種不凈觀,是能夠清凈內心的貪著欲的染污心。「所緣」就是若緣不凈的時候,內心裏面以不凈為所緣去觀察,就能破除去貪著欲的染污心,它有這個作用。
有六種不凈:「朽穢不凈、苦惱不凈、下劣不凈、觀待不凈、煩惱不凈、速壞不凈」,對治五種貪。由依內朽穢不凈所緣,對治於內身欲欲欲貪。由依外朽穢不凈所緣,對治於外身淫慾淫貪。由苦惱不凈所緣及下劣不凈所緣,對治於境欲境貪。由觀待不凈所緣,對治於色欲色貪。由煩惱不凈所緣及速壞不凈所緣,對治於薩迦耶欲薩迦耶貪。
貪有五種。一、於內身欲欲欲貪,二、於外身淫慾淫貪,三、境欲境貪,四、色慾色貪,五、薩迦耶欲薩迦耶貪,是名五貪。
《瑜伽論記》卷第六(之下):「第二明治貪中:初列五貪,一於自身愛欲之貪,二於他身為淫慾事起淫貪,三於欲界外資具貪,四色界貪,五於三界有身起貪。此中泰云:初於內身起欲輕欲故名欲欲,次起欲重貪名欲貪,又於他身初起輕淫故名淫慾,次起重淫故名淫貪。基云:於內身初起欲界微欲故名欲欲,次起欲界重貪故名欲貪。此解同泰。又解:內身是自所欲之法故言於內身,欲於內身欲上起欲則能欲之心此名欲貪。初欲字屬所欲。第二欲字屬能欲。第三欲字結名。」
說明所對治的貪慾心,究竟是怎麼回事情?
「貪有五種」,有五種貪。「一、於內身欲欲欲貪」,「內身」,對外身說自己的身體是「內身」,對自己的身體也是有欲的。
「二、於外身淫慾淫貪」,這第二種就是,不是自己的身體、另外別人的身體,有「淫慾」和「淫貪」的事情。「淫慾、淫貪」,這個「淫慾」是那種行為,「淫貪」是內心裏面愛著這件事,堅固地執著這件事。
「三、境欲境貪」,除了前邊兩種欲貪之外,就是我們生活所需的這一切色聲香味觸。這個「境」,我們沒有的想要有,有的也是愛著。這裡面有三個意思;沒有的想要有,有了就要受用,這是所欲,這個貪就是執著的意思。
「四、色慾色貪」,這是色界天上的事情;前三種是欲界,欲界的人都有前三種的欲貪。第四種是色界天上的三昧樂,那也是欲也是貪;沒有成就想要成就,成就了以後就是享受,也是愛著。
「五、薩迦耶欲薩迦耶貪,是名五貪」,這個薩迦耶欲薩迦耶貪是遍於三界的,所有的人都有這個我見,愛著這個我。這裡指第七識,第六識也有;第六識愛著自己,我們自己會知道,在第七識這個愛特別微細,我們自己不知道,這個欲也是很厲害的。「薩迦耶貪」也是執著而不肯棄捨。加起來共是「五貪」,都是不凈,但是我們都是愛著這種欲貪的。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四:「欲者:謂於未得、已得,希求獲得及受用故。貪者:謂於受用,喜樂堅著故。」
貪相略別為二種不同,一是「欲」,二是「貪」。「欲者:謂於未得、已得,希求獲得及受用故。」「未得」的欲就是「希求」,想要得到;已經得到的就要「受用」,要享受。「欲」是這麼解釋,有「未得」的欲,有「已得」的欲。「貪者:謂於受用,喜樂堅著故。」「貪」字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受用」、感覺它是樂的,有喜有樂,我就堅固的執著這件事,這叫做「貪」。
為欲令此五種欲貪,斷滅除遣不現行故,建立六種不凈所緣。
《瑜伽論記》卷第六(之下):「二辨相治,先總明治,後別明五法。一治初貪,謂依內不凈治內身貪,二治第二貪。於中初略明由外不凈治外身淫貪,次廣辨治淫貪。後引說證成。」
前面說了六種「不凈觀」,目的是為了,「欲令」想要使令這五種的欲,「五種」的欲貪「斷滅除遣不現行故」,就是「斷滅」了欲貪。怎麼叫做「斷滅」呢?就是把心裏面的染污心「除遣」、排除出去,不再有這種心理的活動,何況有這種事呢?這是目的。「建立六種不凈所緣」,所以說出來「六種不凈所緣」來滅除這麼多的欲、欲貪,叫它不現行。
一、於內身欲欲欲貪
謂由依內朽穢不凈所緣故;令於內身欲欲、欲貪,心得清凈。
現在「配對治」,「於內身欲欲欲貪」。
這前面說「朽穢不凈」的時候,有內朽穢不凈、有外朽穢不凈;現在是「內朽穢不凈」,那一段文是有什麼作用呢?就是若能作如是觀的時候,就對於內身,對治自己的生命體的「欲欲,欲貪」,心就清凈了,生厭離心、厭惡臭皮囊的身體。
二、於外身淫慾淫貪
由依外朽穢不凈所緣故;令於外身淫慾、淫貪,心得清凈。
「由依外朽穢不凈所緣故」,前面那個第二段的「朽穢不凈所緣境」,若能作如是觀的話,「令於外身」的「淫慾、淫貪,心得清凈」,對於外身的淫慾心、淫貪心就「得清凈」就沒有了,它是有這種作用。所以這兩種:內朽穢不凈、外污穢不凈,應作如是觀。
淫相應貪復有四種:一、顯色貪,二、形色貪,三、妙觸貪,四、承事貪。由依四外不凈所緣,於此四種相應淫貪,心得清凈。
《瑜伽論記》卷第六(之下):「就廣辨中,初列淫貪有四:一顯色貪,謂愛紅面等色。二形色貪,謂細腰纖指手額高眉等貪。三妙觸貪,四承事貪。」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二:論曰:修不凈觀,正為治貪。然貪差別略有四種:一、顯色貪,二、形色貪,三、妙觸貪,四、供奉貪。緣青瘀等修不凈觀,治第一貪。緣彼食等修不凈觀,治第二貪。緣蟲蛆等修不凈觀,治第三貪。緣屍不動修不凈觀,治第四貪。若緣骨鎖修不凈觀,通能對治如是四貪。以骨鎖中無四貪境,故應且辯修骨鎖觀。此唯勝解作意攝故、少分緣故,不斷煩惱,唯能制伏令不現行。
沙門釋光述《俱舍論記》卷第二十二:論曰至令不現行者,釋初兩句。貪略有四:緣青瘀等修不凈觀,顯色壞故治顯色貪;緣蟲食等修不凈觀,形色壞故治形色貪;緣蟲咀等修不凈觀,妙觸壞故治妙觸貪;緣屍不動修不凈觀,無威儀故治供奉貪──作此四觀各治一貪;若緣骨璅修不凈觀,通治四貪,以骨璅中無四貪境,故應且辨修骨璅觀。於三作意中,此唯勝解作意攝故,是假相觀,不能斷惑,但伏現行;夫能斷惑遍緣上下,此不凈觀少分緣故,不能斷惑,但伏現行。
「淫相應貪復有四種」,凡夫,心裏面有與淫慾相應的貪心有四種不同,哪四種呢?一個「顯色貪」,青黃赤白,這叫做「顯色」,例如貪愛他人的唇紅齒白等外表的色相,在這上有貪慾心。「二、形色貪」就是長短方圓。這個人是瘦的、是胖的、是高的、是矮的,對這感覺到滿意、愛著。環肥燕瘦各有風采各有所愛,這是形色貪。「三、妙觸貪」,對於身體的接觸所引起的貪愛。「四、承事貪」,「承」者是「稟受」,稟受的意思。這個人會做事,能服務自己、殷勤承事自己的有情,感覺到滿意就生了貪心。
「由依四外不凈所緣,於此四種相應淫貪,心得清凈」,凡夫有這四種貪,怎麼樣能對治呢?「由依」這外的朽穢不凈有四種「不凈所緣」,對於這「四種相應淫貪」的心就可以排除出去就沒有了,心就不愛著了。
若於青瘀、或於膿爛、或於變壞、或於膨脹、或於食噉、作意思惟:於顯色貪令心清凈。
《瑜伽論記》卷第六(之下):「後辨相治。若准正理說,骨鎖一觀通治四貪,以骨鎖中無四貪境故。今此論但云治妙觸貪。泰云:若小乘解死緣,初青後變作赤白。今大乘解皮等色赤,除去皮肉色形名變赤,治相貌貪。基復解云:貪白紅顯色以青瘀等對治,於形色起長短方圓等貪,以除去皮肉對治。若小乘雲變赤相者,死屍初青後赤變作赤血身以除形色貪,大乘解先彼皮肉等色赤,除去皮肉形色名變赤也,即變者赤也。」
一、於顯色貪。說明如何對治於顯色的欲貪。
若是這個人作如是觀:作「青瘀」的這種觀想,或者作「膿爛」的觀想。或者作「變壞」想,身體全面的都壞了。「或於膨脹」想這個身體膨脹起來,好像一個袋子被風吹起來,都鼓起來了。「或於食噉」、這個動物來了、或者是狗來了、或者鳥來了食噉這個死屍。能這樣子「作意思惟」。「作」是生起的意思,努力把警覺心生起來;生起來「思惟」,作不凈觀的思惟。「於顯色貪令心清凈」再美的膚色也都青瘀了、膿爛了還有什麼可愛的呢?就破除顯色貪了,心清凈了。
若於變赤作意思惟,於形色貪令心清凈。
二、於形色貪。
這是「於形色貪」,這個是胖的、是瘦的、這是高的、矮的,各式各樣的色。「若於變赤」,假設這位修行人,作「變赤作意思惟」,觀想血肉、皮肉都沒有了,變成了一個或者還有筋纏著骨頭,可能還剩一點血,還有剩一點肉,就叫作「變赤」,在「作意思惟」的時候,「於形色貪令心清凈」,歡喜形色的貪心沒有了,心就清凈了「令心清凈」。
若於其骨、若於其鎖、若於骨鎖、作意思惟,於妙觸貪令心清凈。
三、於妙觸貪。
「若於其骨、若於其鎖、若於骨鎖、作意思惟」,人死後是一堆骨頭,只是個骨頭,一節一節的骨頭,觸髏骨、脛骨、肩骨、肋條骨,乃至腳趾頭骨頭都是骨頭,這樣作意思惟的話,看到一堆骨人在眼前,白骨一堆,有何可愛?「於妙觸貪令心清凈」,再也沒有這心情了,也是有效。
若於散壞作意思惟,於承事貪令心清凈。
四、於承事貪。
這是第四「於承事貪」。供奉承事自己的有情死後,骨頭散壞,「若於散壞」,這骨散壞了,頭骨在一個地方、手骨、肋骨各在一個地方都分開了,還能做什麼呢?「作意思惟」,「於承事貪」也不會貪心,能對治承事的貪愛,心也清凈了,不會有這個貪心了。
如是四種,名於淫貪令心清凈。
「如是四種,名於淫貪令心清凈」,不凈觀分成這麼四種,對治這四種貪,使令心清凈,再沒這個貪心了。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二:然瑜伽師修骨鎖觀總有三位:一、初習業,二、已熟修,三、超作意。
謂觀行者欲修如是不凈觀時,應先繫心於自身分──或於足指、或額、或余,隨所樂處;心得住已,依勝解力,於自身分假想思惟:皮肉爛墮,漸令骨凈,乃至具觀全身骨鎖;見一具已,復觀第二,如是漸次廣至一房、一寺、一園、一村、一國,乃至遍地,以海為邊,於其中間骨鎖充滿。為令勝解得增長故,於所廣事漸略而觀,乃至唯觀一具骨鎖。齊此漸略不凈觀成,名「瑜伽師初習業位」。
為令略觀勝解力增,於一具中,先除足骨,思惟余骨,繫心而住;漸次乃至除頭半骨,思惟半骨,繫心而住。齊此轉略不凈觀成,名「瑜伽師已熟修位」。
為令略觀勝解自在,除半頭骨,繫心眉間,專註一緣,湛然而住。齊此極略不凈觀成,名「瑜伽師超作意位」。
有不凈觀由所緣小、非自在小,應作四句;此由「作意──已熟、未熟,未熟、已熟」及由「所緣──自身至海」有差別故。
沙門釋光述《俱舍論記》卷第二十二:有不凈觀至有差別故者,明不凈觀「所緣、自在」少、大不同,相對四句。自在之中,即有作意已熟、未熟、未熟、已熟四位差別;所緣之中,即有自身、至海二種差別。第一句所緣少非自在少,謂作意已熟位數觀自身;第二句自在少非所緣少,謂作意未熟位暫觀至海,不能數觀;第三句所緣少亦自在少,謂作意未熟位暫觀自身,不能數觀;第四句非自在少非所緣少,謂作意已熟位數觀至海。
是故世尊、乃至所有依外朽穢不凈差別,皆依四種憺怕路而正建立。
《瑜伽論記》卷第六(之下):「下引說證成之。皆依四種憺怕路等者。泰基等同雲,以二義解:一置死屍處寂寞無人故名憺怕,往彼處所故名為路。又涅盤寂靜名曰憺怕,作不凈觀能至涅盤故名為路。初憺怕路見彼死屍經於七日鳥等貪噉,以類淫境身亦如是性類,將經證論故云顯示。下之三句一同於此,文相可知。
現在是「引教證」。前面說不凈觀,是彌勒菩薩說,彌勒菩薩現在要引教,引釋迦佛的聖教來證明。可見說法的確是不容易,為了使令人相信,彌勒菩薩還要引證。
先把佛說的話標出來。「是故世尊、乃至所有依外朽穢不凈差別,皆依四種憺怕路而正建立」,本師釋迦牟尼佛世尊說,由前面一開始這不凈觀,有內朽穢不凈、外朽穢不凈的不同。「皆依四種憺怕路而正建立」,一條路通到放死屍的地方去,走這條路就到這死屍的那個地方去了,這條路很少人走所以是「憺怕」就是寂靜的地方,誰願意到死屍的地方去?誰也不願意去嘛!所以是「憺怕路」。「皆依四種憺怕路」來建立這個朽穢不凈的差別。
謂若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屍,死經一日,或經二日,或經七日,烏鵲、餓狗、瞳鷲、狐狼、野干、禽獸之所食噉;便取其相、以譬彼身亦如是性,亦如是類,不能超過如是法性。此即顯示始從青瘀乃至食噉。
一、顯青瘀等。
「謂若說言」,就是佛在經上說,「由憺怕路」,從這「憺怕路」走過去的時候,就見到一個死屍在那裡放著。這個死屍經過了一天,或者經過二天,或者三天、四天,乃至到七天,或者經過七天。「烏鵲、餓狗、瞳鷲、狐狼、野干、禽獸之所食噉」,這些鳥獸來吃這個死屍。
「便取其相,以譬彼身亦如是性」,修行人修不凈觀的時候,憑空想這不行的呀!要到那個「憺怕路」的地方去看這個死屍,經過一天乃至七天,為鳥獸所吃的相。「便取其相」,把那個相取到心裏面來。「以譬彼身亦如是性」,以譬喻所愛著的那個人的身體「亦如是性」,也一定是要這樣子的。「亦如是類」,也一定是與這個相似的、類似的。這個「性」,現在還沒有顯示出來、但是有這可能性的;等到「類」就是顯示出來了,終究有一天是這樣子。「不能超過如是法性」,所愛的有情美好的外身在活著時,現在雖然會走路、會說話,也是具有死屍同樣的不凈法性,死後也是與憺怕路上見到的死屍同類,不能超過這種不凈法性,「不能超過如是法性」。
「此即顯示始從青瘀乃至食噉」這幾個差別,前面那個第一段說的,從青瘀、膿爛、變壞、膨脹乃至食噉,到最後被鳥獸吃掉。這樣的觀想可以對治有情的顯色貪。
若復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屍、離皮肉血筋脈纏裹。此即顯示所有變赤。
二、顯示變赤。
這是「顯示變赤」。經上佛說:「由憺怕路」,這個修行人從憺怕路去了,走過去了,「見到彼彼的屍體」,見到各式各樣的死屍這時候也沒有皮、也沒有肉、也沒有血、也沒有筋脈的纏裹。「此即顯示所有變赤」,這就是顯示死屍變赤的變化。這樣的觀想可以對治有情的形色貪。
若復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骨、或骨、或鎖。此即顯示或骨、或鎖、或復骨鎖。
三、顯骨鎖等。
「若復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骨、或骨、或鎖」,這是「顯骨鎖等」。「說言」,經上說:「由憺怕路」見到各式各樣人的骨頭,「或骨、或鎖」。「此即顯示或骨、或鎖、或復骨鎖」這就是顯示屍體變成骨、或鎖、或復骨鎖。這樣的觀想可以對治有情的妙觸貪。
若復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骨、手骨異處,足骨異處,臗骨異處,膝骨異處,臂骨異處,肘骨異處,脊骨異處,髆骨異處,肋骨異處,頜輪、齒鬘、頂髑髏等,各各分散;或經一年,或二、或三、乃至七年,其色鮮白猶如螺貝,或如鴿色,或見彼骨和雜塵土。此即顯示所有散壞。
四、顯示散壞。
「若復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骨」,見到那樣的骨,或者「手骨異處」手骨在另外一個地方,「足骨」在另一個地方,「臗骨」在另一個地方,「膝骨」在又一個地方,「臂骨」在又一個地方,「肘骨異處」、「肘」就是胳膊這個肘骨,還有「脊骨」這個「脊骨異處」,還有「膊骨」就是肩膀的骨頭、「異處」,還有肋條骨異處。
「頜輪」就是下巴骨。「齒鬘」多少個牙齒排列就像個鬘似的。還有頂上的「髑髏骨」髑頭骨,各各都分散在一處了,並不是連在一起了。而這骨頭或者經過「一年、或二、或三,乃至七年」,「其色鮮白」,顏色變成白的,變了顏色。「猶如螺貝」,像那海裡面的螺貝的顏色似的,或者是像鴿子色,有一點黃、不是潔白的。「或見彼骨和雜」在塵土裡面,和塵土摻在一起,或者骨被埋一部分還露出一部分。
「此即顯示所有散壞」了,這個身體就是散壞了。這樣的觀想可以對治有情的承事貪,不會有承事的貪了。
如是依外所有朽穢不凈所緣,令於四種淫相應貪心得清凈。
「依外所有」的「朽穢不凈所緣」,「令於四種淫相應貪」,這樣的心「得清凈」,若作如是觀就會有這樣的作用。
※林心如:恭喜你生了儿子,但你儿子到时候就不要追我女儿了
※經典漫畫《足球小將》舞台劇化 要用最新技術還原必殺射門
※台灣毒販為消滅證據吞整包海洛因
※暖心主人擔心二哈睡沙發著涼,想抱它回狗窩,結果二哈甩主人一臉
※「縮頭烏龜」可能非但不是膽小,而是為了兇殘地捕獵
TAG:肺 |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4):一、不凈觀(4)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1):一、不凈觀(1)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2):一、不凈觀(2)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5):二、慈愍觀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9)四、界差別觀(3)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7)四、界差別觀(1)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8)四、界差別觀(2)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 四、界差別觀(4)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6)三、緣性緣起觀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 五、入出息觀(3):2、五種修習:一、算數修習(上)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 五、入出息觀(4):2、五種修習:一、算數修習(下)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 五、入出息觀(8):2、五種修習:五、十六勝行修習(1)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 五、入出息觀(1):1、入出息修(上)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 五、入出息觀(2):1、入出息修(下)
※《瑜伽師地論》四無量心(6):解釋經義(3)
※《瑜伽師地論》四無量心(4):解釋經義(1)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 五、入出息觀:2、五種修習:六、十六勝行修習(3)
※《瑜伽師地論》四無量心(5):解釋經義(2)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 五、入出息觀:2、五種修習:六、十六勝行修習(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