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又被宮廷劇騙了,皇帝下旨開頭可不一定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又被宮廷劇騙了,皇帝下旨開頭可不一定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看宮廷劇的我們一定對這兩句話十分熟悉:「聖旨到!」「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一般來說,這兩句話出場,代表著故事情節的重大轉折,那捲上好蠶絲製成代表著皇帝意志的的綾錦織品,總是像一種超自然力量存在著,是製造和解決戲劇衝突最偷懶的法門。

「聖旨」一詞最早見於東漢蔡邕的《陳政事七要疏》一文:「臣伏讀聖旨,雖周成遇風,訊諸執事,宣王遭旱??」這個「聖旨」是臣子對王命的敬稱,與帝王自己所簽發的各項命令無關,帝王也不會將自己的命令稱為聖旨。

又被宮廷劇騙了,皇帝下旨開頭可不一定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五花八門名目繁多的聖旨

作為傳達統治者意圖的文書,真正的聖旨最早追溯到上古時期。炎帝神農氏見嘉禾名曰「穗書」,黃帝軒轅氏見景雲作「雲書」,少昊作「龍鳳書」,帝堯作「龜書」。夏商周三代,《尚書》里出現了「聖旨」雛形:訓、誥、誓、命。訓,是帝王訓誡;誥,是帝王典冊;誓,是帝王動員令或檄文;命,是帝王策命、命令。

秦統一天下後,聖旨有了標準稱謂:改「命」為「制」,改「令」為「詔」,從此「制書」「詔書」成為聖旨的基本體裁。制書類聖旨是國家制度之命,詔書類聖旨是帝王詔告之命。相比較而言,「制」為有關全局性的命令,「詔」更多是局部性的。除「制」「詔」外,還有「令」,專指皇后或太子發布的命令。「券」是天子與臣屬間契約性質的聖旨。詞臣根據三種情況受命撰寫聖旨:皇帝個人發話;皇帝領導下的中央政府經集議發布指令;朝中百官、地方官吏和庶民百姓有章疏敷奏,陳情建言,控告不法、申訴冤滯上聞於朝,朝廷反應,有旨下達。秦朝聖旨多出自丞相李斯之手,如李斯起草的,以秦始皇名義頒布的最後一道聖旨《立胡亥為太子詔》,當然此詔是一個假託秦始皇意的「矯詔」。

兩漢時期,皇帝制度逐步完善,漢天子正號曰皇帝,自稱曰朕,臣民稱之曰陛下。皇帝的命令有策書、制書、詔書、戒書、符書等。策書,又稱冊書,用來冊封或罷免王公大臣;戒書,又稱敕、敕戒或戒敕,帝王用以教誨、訓誡官吏。聖旨由朝廷主中書者草擬,後來政府罷中書,設尚書五人,有一人專掌奏章與封奏。東漢廢丞相及御史大夫,以太尉、司空、司徒三公綜理眾務,位同宰相,其中必有主管朝廷各類傳文者。漢代最重要的詔書開頭常這麼寫:「某年某月某日,某某皇帝??」

又被宮廷劇騙了,皇帝下旨開頭可不一定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魏晉南北朝基本沿用漢制,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現存這一時期的皇帝即位詔書中多有「應天順時受茲明命」一語,大概是朝代更迭頻繁,皇帝十分注意強調其統治乃天命所歸,他人不得竊奪。

唐代聖旨粗分有制、敕、冊三種;細分有冊書、制書、慰勞制書、發敕、敕旨、諭事敕書、敕牒七種。詔書,初唐時仍用,但自武則天給自己起了個「曌」的名字,詔書為避諱,改為制書,所以在唐代史料中,很少見到詔書。唐朝中央政治制度系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並立,中書省中的「中書舍人」專門負責聖旨撰寫,門下省負責聖旨的審查和奏章簽署,具有「封駁」權力,因此常與中書省相制衡。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時,設置學士院,置翰林學士一職,在內廷供奉皇帝,隨呼隨應,所以也擔當了部分聖旨的起草任務。「翰林學士」處內廷,「中書舍人」處台閣,一內一外,唐代聖旨又有了「內製」與「外製」之別。

宋代聖旨大體分四類:制書、詔書、冊書、敕書;另從冊書中分出詔命,用於文武官員的升遷、改任及命婦封贈。宋代聖旨仍出中書省,門下省有「封駁」權。南宋中書、門下二省合一,但「中書舍人」掌「外製」撰寫的職權不變。元代留中書省,另設樞密院與御史台,聖旨由中書省草擬。元代以後,「聖旨」已經為君臣所共稱。

又被宮廷劇騙了,皇帝下旨開頭可不一定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朱元璋自稱「奉天承運皇帝」

明清系聖旨集大成者,兩朝均有詔、誥命、制、敕、冊、諭等。處在皇權社會後期的明朝有一大變局,廢掉丞相,不再設中書、門下各省,如此延續到清朝滅亡,實際的中樞機構,明朝為內閣大學士,清朝系軍機處。明代聖旨多由翰林學士知制誥或其他文官知制誥者撰寫;前者為「內製」,後者為「外製」。所以,明代聖旨文辭多華美。清因明制,掌繕寫誥敕、制詔、鐵券、銀冊者,為中書科的中書舍人(從七品)。此時的中書舍人,官小職微,僅能承擔繕寫工作,聖旨的撰寫,另有他人。清代,廢「知制誥」之稱,由撰文中書掌撰制、詔、誥、敕、祭告祝文、封號、謚號等。稿成,由內閣大學士閱定後,繕呈御覽。到清代,「旨」字已經泛指一切聖旨類文牘,請旨、宣旨、奉旨、抗旨,多不具體指哪一種聖旨。

又被宮廷劇騙了,皇帝下旨開頭可不一定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明代聖旨制首,有的以「奉天承運皇帝聖旨」八字開頭,有的直接用「皇帝聖旨」四字開頭。其實,只有皇帝向天下宣告重大事務的詔書,才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而一般向文武官員頒發的聖旨,不用「詔曰」。詔書以外,清代還有制辭(即制書),其開頭一般是「奉天承運皇帝制曰」云云。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造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其中一座規模最大的朝會大殿為「奉天殿」,是朱元璋和大臣們議事的地方。余繼登在《典故紀聞》卷一記載,朱元璋見人就說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奉天而行,非敢自專」,還自稱「奉天承運皇帝」,所以他頒發的詔書前面都要加上「奉天承運皇帝」六個大字。所以關於「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準確斷句應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影視劇中常將這八個字從中間斷開是錯誤的。剛巧,清統治者發祥地盛京也有「奉天府」,所以清朝皇帝沿用了明朝稱呼,發詔書也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八個大字,以證其順天意的合理性。如此,明代之前的文藝作品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或念「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都是不對的。

總體來說,聖旨體式有多個變式。單說詔書,就有傳位詔、即位詔、改元詔、禮儀詔、巡幸詔、南郊詔、北郊詔、封禪詔、追贈詔、廢黜詔、降黜詔等等,實在是數不過來。聖旨作為皇帝所專有特發的宮廷文牘,它的範圍包括了重大事件的公布,重要思想的傳輸,官員的獎諭、擢升、任免和處罰,爵位的冊封,皇位的傳禪,軍隊的徵召,賦稅的征蠲,等等。舉凡帝王意欲表達而周知臣民的一切意願都可以化為「聖旨」的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殲滅日寇最多的將軍,美國屬意以其代蔣,個性孤傲不恥官場遭軟禁
三月三,春天裡的「情人節」,在大唐盛世更是一場天下狂歡
生而為人,我要洒脫:這碗來自魏晉的雞湯我幹了
嘉靖愛貓,貓死為其定製黃金棺材,侍講學士為其作詩被賞識提拔
上坡、下坡、意外坡:從「冷公主」到階下囚,十張圖看朴槿惠一生

TAG:國家人文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他挖皇陵,將前朝皇帝鞭屍,骨灰喝掉!皇帝被感動,下詔赦免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到底是誰發明的?反正不是秦始皇!
她是皇帝的小姨子,不願嫁皇帝為後,皇帝不怒,卻為何再也不立後
古代皇帝第一次都給了誰?不是皇后,也不是其他妃子
這是天上掉餡餅?因為多次背叛皇帝羞辱皇帝,結果反而被皇帝封侯
大唐唯一上了凌煙閣功臣圖的皇帝,也是唯一下過罪己詔的皇帝
聖旨開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來歷
他是史上最有才皇帝也是最窩囊皇帝,為修建寺廟卻要向寵妃下跪!
你絕對想不到,皇帝也要下地幹活,這才是真正的皇帝
誰最不該做皇帝卻又做了皇帝?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是哪位皇帝所創?大家都讀錯了!
皇帝老爹的後宮妃嬪多如螞蟻,自己做了皇帝卻只有皇后一人!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出自哪位皇帝?
你知道「奉天承運 皇帝詔曰」是怎麼來的么?
誰才是明朝最悲劇的皇帝?這個皇帝死了都只能葬入妃子墓!
這人幫助皇帝收復江山,不求封王只想睡皇帝,皇帝最後真讓他睡了
她被稱為「刀妃」,竟敢和皇帝離婚,即使淪落到賣香煙也不後悔
雍正皇帝做到這樣,不愧為史上最勤政的皇帝
一個才華不下於秦皇漢武的皇帝,卻被自己的兒子坑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