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25歲創客造衛星 「廣州開發區1號」最快年底升空

25歲創客造衛星 「廣州開發區1號」最快年底升空

最快今年年底,一顆命名為「廣州開發區1號」的衛星將發射升空。這顆微小衛星由一個10人左右的創業團隊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一間眾創空間里製造,負責人是出生於1992年的中大畢業生羅澍。去年,這個團隊曾通過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將獨立自主研製的一顆通信衛星送上太空。一顆「高精尖」的衛星如何與廣州的年輕創客發生聯繫?作為廣州唯一一家私營航天企業,研究微小衛星,孕育著怎樣的大未來?




2016年11月10日7時42分,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首次帶著民企製造的幾顆衛星升空。其中,由位於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的廣東科創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科創航天」)獨立自主研製的首顆通信試驗衛星KS-1Q,也被成功送入預定軌道。

「首顆創客衛星成功發射!」「大學生髮射衛星不是夢!」當時,國內媒體紛紛報道,送給科創航天CEO羅澍無數的掌聲。如今,KS-1Q已經完成了預定試驗項目,比如驗證科創航天自行研製生產的星載電源,拍攝太空實景視頻,測試虛擬現實(VR)直播體驗功能等,目前進入了休眠狀態,等待有機會再次啟用。


「上次成功發射的經歷,證明我們不是痴人說夢。技術難關已經突破,下一步目標是尋找微小衛星的商業價值。」羅澍說。


尋找微小衛星的商業價值,他們找到的突破口是智能農業。支持羅澍的是同一個投資人黃先生,他的創業公司從事農業數字化。2014年底,羅澍把自己的微小衛星應用構想講給黃先生聽,成功得到了他幾百萬元的風險投資。這次,黃先生希望通過天上一顆衛星,解決地下的智能灌溉問題。


一直以來,農作物如何灌溉僅靠代代相傳的傳統經驗。如果可以製作一些像探針一樣的水分儀,大量直接插入土地里,感知土壤水分含量變化,就可以為農民灌溉的頻率和強度提供參考。如今,這些水分儀已經研究出來了,發射一顆衛星通過感測器收集實時數據,變成了項目的關鍵。

衛星工程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發電配電、保溫輻射、電子通信、光學跟蹤、燃料化學等多個領域。最困難的是抗輻射設計,幸好KS-1Q在軌道上送回的數據,讓他們更有把握對抗太空輻射環境。


據透露,這顆微小衛星重約5公斤,對比KS-1Q僅1.4公斤的重量重了不少。「這一次,技術已不是太大的問題,」羅澍反覆強調這點。在研究過程中,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為科創航天提供了扶持經費,衛星擬命名為「廣州開發區1號」,最快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它將通過搭載火箭飛上太空。


「追星少年」 起步於一個論壇一個車庫


1992年出生的羅澍,2015年從中山大學畢業。他從小就是一個「火箭迷」,他的追逐夢想之路,落腳於一個論壇。


2005年,羅澍在搜尋相關資料時接觸到了科創論壇,這是國內最早的一個科技愛好者聚集地,一下子吸引了還只有13歲的羅澍。他大膽地用剛學的C語言編寫成模擬軟體,用來解彈道計算的方程,結識了眾多的行業前輩和技術達人。

上了大學後,家境殷實的羅澍把理論變為實踐,「搗騰」起了火箭的研發,一下子成為中大的焦點人物。


2011年,科創論壇宣布國內第一家專門從事民營航天的機構——科創航天成立,羅澍於2013年當選為科創航天總工程師。


廣州開發區 提供眾創空間實驗室支持造衛星


羅澍對未來雄心勃勃:「能不能自己製造一個衛星?」他的工作場所是廣州市內一個車庫。「第一次知道他們的工作環境,我很驚訝,大夢想應該有個好平台。」廣州市光機電研究院院長任豪說,他熱情提出,可以免費提供位於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的「印客時光」眾創空間的辦公場地,實驗室開放使用,光學儀器測試裝備可以幫助衛星測試。這間200平方米的開發區大房間,成為了這個年輕創業團隊的事業起點。


解密造 「星」

未來開放設計資料 大眾可免費下載


定方向 做小微衛星才是民營企業的事


一群衛星愛好者,沒有大資金和系統內的背景,只醉心於尖端技術的研究。有了團隊,有了公司,他們開始向未來進發。


「我們很早就確定了方向——做微小衛星,國外已經有很成熟的產業鏈了,國內才剛剛起步。」羅澍說,單顆大型商業衛星的發射成本就高達 5000萬~ 4億美元,它們造價高昂,民營企業幾乎沒有參與空間。然而近年來,事情出現了轉機,很多國外衛星創業公司瞄準了重量輕、造價低的小衛星,做成了大生意。

定模式 組建衛星網拍攝地球賺大錢


「比如美國的Planet 衛星成像公司,他們一次性把 88 顆立體衛星發送到近地軌道上,每顆只有5公斤,組成衛星網,每天拍攝整個地球陸地的圖像,並進行實時傳輸,」Planet 的商業模式在羅澍看來,「簡直是在天上裝了一台印鈔機」。


科創航天希望走一條相似的路,以建立微小衛星全球組網並服務於大數據和物聯網為目標。具體的做法是,終端將地面感測器收集的數據上傳至衛星,衛星對數據進行存儲,然後轉發至地面站,地面站對數據進行初步處理,通過互聯網、 移動通信網等手段分發最終用戶。


據預計,在合理設置目標、項目規模的前提下,整顆衛星的成本含發射費用約4萬~10萬美元/公斤。


兼盈利 售賣零部件給科研院所獲得收益


截至目前,科創航天「燒」掉的研發費用在300萬元左右。這家創業公司還有一個很牛的地方,就是能維持盈利,「我們售賣微小衛星的零部件給科研院所,有一部分的收益。」


在中國進行民營航天事業的創業,也夠幸運,因為中國已躋身衛星發射商業領域主角,火箭發射次數全球數一數二,商業搭載衛星卻「物美價廉」。「我們現在就走審批程序,希望能趕上合適的那趟火箭。」羅澍說。


未來的目標已定,科創航天還有一個瘋狂的想法——未來衛星的代碼、圖紙、工藝流程等一切設計資料,大眾不僅可以免費下載使用,還可以參與到研發過程中。


「微小衛星沒有想像中那麼神秘,我們完全降低技術門檻,使更多人加入進來,共同實現國人的航天夢,」在羅澍這個90後創業者心目中,始終不忘當年自己的論壇成長經歷,希望以開放、共享的方式研製衛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nbeta 的精彩文章:

[圖]印度電商躺槍:因名字和Snapchat相近獲大量1星差評
加拿大男子COS《輻射》NCR遊騎兵驚動警察
電子競技將成為2022年杭州亞運會正式項目
採用6GB運存 小米新機滿血版驍龍835跑分曝光
[視頻]美國男子在Facebook Live上直播殺人

TAG:cnbeta |

您可能感興趣

史上今日:1959年 美國「先鋒2號」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60年前的今天,人類首顆人造衛星發射,開啟了傳奇的92天太空之旅
全球最小的人造衛星僅重 64 克,出自 18 歲印度青少年之手
60年前的今天,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
俄羅斯紀念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60周年
60年前,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60年後,太空「雙雄」已變「三足鼎立」
戰艦少女rU81改造已經完成 U81改造衛星
搞趣網:戰艦少女rZ18改造立繪什麼樣 Z18改造衛星介紹
「東方紅一號」是中國發射升空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俄羅斯首次從遠東發射場成功發射3顆人造衛星
發火箭造衛星一共才占航天產業總值的3.8%,那剩下的是什麼?
俄羅斯八月發射一顆人造衛星將成夜空燈塔
7秒驚魂!火星附近差點發生第一次人造衛星相撞事件
歷史上的今天,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戰艦少女R天狼星改造衛星 大家趕快肝起來
搞趣網:戰艦少女r天狼星改造完畢 天狼星改造衛星
伊朗年內欲發射兩顆人造衛星 美媒:展示軍事野心
萬有引力題型五:人造衛星之(4)同步衛星(重要
SpaceVR計劃明年讓VR人造衛星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