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朝版「人民的名義」:監察御史元稹的反腐舉措

唐朝版「人民的名義」:監察御史元稹的反腐舉措


御史——中國古代的紀委和檢察官


近日,反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在電視台和網路熱播,全網點擊量突破10億次,引髮網友熱議。該劇以侯亮平和漢東省檢察院反貪局的調查行動為主線,講述了當代檢察官維護公平正義、查辦貪腐案件的故事。事實上,在中國古代,官員腐敗一直是統治者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要徹底整治腐敗,不能僅憑官員的自我修養,更要依靠一套能夠順利運轉的監察制度,讓官員有所畏懼。



唐朝版「人民的名義」:監察御史元稹的反腐舉措


《人民的名義》海報


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後設立百官,群臣中權力最高的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等「三公」,其中御史大夫的職掌中就有監察百官的職能,不過此時的御史除了官員的監察奏劾以外,還需要兼管接受百官奏章、整理秘閣藏書等事務,並不是專門的反腐官員。到了漢代後期,掌管奏章、整理藏書的任務逐漸被挪移到了中書省、秘書省,御史台開始專門負責監察奏劾朝廷各級官員。在漢代,御史中丞通常不能彈劾品級比自己高的宰相、三公,但是到了晉朝以後,御史中丞監察、彈劾的範圍擴展到了從皇太子開始的所有朝廷官員,許可權也大大提升了。



唐朝版「人民的名義」:監察御史元稹的反腐舉措



陝西歷史博物館所藏獬豸像。古代神獸獬豸,據說能辨別曲直,並用頭上的獨角向不正直的人頂去,是監察機構的象徵


不過,在魏晉南北朝、尤其是南朝時期,御史台的專業化並沒有讓國家的反腐能力大幅提升。而晉朝以後,隨著世家大族勢力的擴張,中國進入了門閥社會,士人入仕的起點和官位的高低主要由家族血統而不是政績決定,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都喜歡做地位高而清閑的工作,對任務繁重的御史工作則避之唯恐不及。據統計,劉宋一朝六十年間,一共換了五十三個御史中丞,沒有士人原意在這個位子上久留。到了南齊後期,御史官員尸位素餐的情況更加嚴重,齊少帝甚至發出了「宋世以來,不復有嚴明中丞」的感嘆。


南朝之所以很少出現嚴明的御史中丞,除了職務工作比較繁忙之外,主要還是因為監察官員的特殊性質。在古代,監察制度的設立,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國家的法制和君王的利益,一名盡職的御史需要儘可能地搜尋同僚違法、違規的記錄,並儘可能多地發起彈劾,這對於皇帝治理國家、維護自身和國法的權威當然很有好處,但是對於監察官個人來說,太過盡責卻容易招來怨恨。南齊御史中丞劉休曾經在擔任一年御史中丞之後向皇帝遞交辭呈,辭呈中說自己任職以來奉公盡責,「謬聞弱奏,劾無空月」,聽到一點腐敗的風聲就要窮究到底,但是越努力得罪的人越多,最後不但被彈劾的官員怨恨自己,未被彈劾的官員也把自己當做酷吏,導致「里失鄉黨之和,朝絕比肩之顧,覆背騰其喉唇,武人厲其觜吻」,最終在朝廷中親朋散盡,名聲和人際關係都跌至低谷。從此看來,對擔任監察官員的士人來說,在這一職務是一份非常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如果沒有皇帝和朝廷中央的大力支持和推揚,任職者不僅在調查官員違法的過程中會受到各方面的阻攔,也很難提起認真履職的熱情。


「動搖山嶽、震攝州縣」:唐代御史地位的提高


到了唐朝,御史的地位有了很大的轉變。唐朝御史台的長官依然是正長官御史大夫和副官御史中丞,其下又設立了台院、殿院和察院三個分支機構,在三個機構中任職的官員分別稱為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監察御史,他們的執掌和分工有一些差別,但是總的來說都可以奏劾百官的不法行為。其中,又以監察御史的許可權最為寬泛,人員數目也最多,是唐代監察官中的主力。



唐朝版「人民的名義」:監察御史元稹的反腐舉措


《元氏長慶集》所載元稹做御史時的彈狀


為了扭轉御史台官員在士人心目中的不良印象,重新激發起士人們擔任監察官員的熱情,唐代統治者在御史制度設計上花費了很多心思。從品級上來說,監察御史的官品只有八品,處於官僚序列的中下層,連普通的縣令都不如,但皇帝卻特意為這些監察官員提供了許多其他官員無法得到的優厚待遇。


首先,絕大部分五品以下的官員都沒有參加朝會的權力,只能在大型典禮和節日時面見皇帝,但是監察御史屬於「常參官」,可以參加日常舉辦的朝會,經常能得向皇帝當面提意見的機會。唐代與南朝不同,皇帝的權力和權威都很大,完全可以因為一己的愛憎提拔或者貶黜官員,常參官經常與皇帝接觸,意味著有很多機會與皇帝建立起個人信賴關係,得到皇帝本人的賞識,這對於他們日後的仕途顯然有著巨大的推進作用。


其次,唐朝監察官員只對皇帝本人負責,不需要聽從任何其他人的指令,因此也不需要對其他任何官員卑躬屈膝。按照唐代官僚的一般慣例,品級低的官員見了品級高的官員要行下級之禮,路上遇見需要讓品級高的官員先走,但御史通常卻不用理會這些規矩,他們中的許多人即使遇見了宰相也是以平輩身份行禮,即使遇見了太子也能與之並肩行走,因為不一定哪一天這些高官們就會成為御史審問的對象。由於監察御史有參加朝會的權力,他們可以在朝會中對參會官員提出彈劾,被彈劾者不論官職多高,遭到彈劾時「俯僂趨出」,站在朝堂中央恭聽御史對自己的指控。


從名義上來說,侍御史、監察御史等人接受御史台長官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的領導,但實際上在唐代前期,監察御史遇見了需要彈劾的問題,完全可以越過自己的長官,直接向皇帝彙報。唐中宗神龍年間,御史大夫李承嘉曾經對手下御史彈奏官員前不先向自己彙報的做法很不滿,曾經在御史台集會中公開質問手下「彈事有不咨大夫,可乎?」當時在他屬下擔任御史的蕭至忠回稟說「故事,台無長官。御史,天子耳目也,其所請奏當專達,若大夫許而後論,即劾大夫者,又誰白哉?」認為御史既然是天子的耳目,彙報也應該直接傳達給天子,如果事事都要先彙報御史大夫的話,那麼當彈劾對象是御史大夫本人的時候,又該彙報給誰呢?蕭至忠的這番答話非常強硬,事實上他也說到做到。過了一段時間,李承嘉擔任戶部尚書,在任上貪贓不法,蕭至忠當即上奏,彈劾了自己的老上司,結果「百寮震悚」,大家都對這位鐵面無私的御史敬畏有加。


唐代前期御史可以不通過其他任何官員,直接與皇帝聯繫的特點,使朝廷中其他官員無法了解具體某一位御史掌握了哪些材料,準備彈劾哪些人,也很難對御史的偵查行為進行干涉。在這樣的情況下,官員如果曾經有不法的行為,隨時可能在朝堂上被御史公開彈劾,這對百官的行為自然有著很強的震懾作用。高宗時的御史韋仁約曾經有一句名言:「御史銜命出使,不能動搖山嶽、震攝州縣,誠曠職耳。」皇帝賦予御史這種「動搖山嶽、震攝州縣」的威勢,一方面自然是要震懾百官,另一方面對御史本人也是一種激勵。


前面說過,御史台官員中實際做事的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和侍御史品級都比較低,甚至比不上同級別的縣令,因此做到這一官職的人,大多也都是剛進入仕途沒多久,只做過一兩任官的年輕人。皇帝之所以如此任命,一個很重要的理由是這些年輕官僚積習不深,在官場中朋友關係也沒有那麼複雜,有一股初生牛犢的剛猛之氣,對不法行為的忍耐度不那麼高,也比較敢於上奏彈劾高官。


對於這些剛踏上仕途的年輕人來說,眼前的官品和職務固然重要,但他們更為關注的是自己在仕途中繼續上升的前景。因此,皇帝特別對御史之後的升進之途做了特殊安排,在御史台擔任監察官員,如果沒有大的過失,期滿之後一般可以直接進入尚書省成為各司郎中或者員外郎,擔任政府部門的核心官職;而尚書省的郎官,又是尚書省各部侍郎、重要州郡刺史的熱門人選,再下去甚至有機會擔任宰相。由於尚書省辦公地點在宮城南部,在唐代俗稱「南省」,御史台作為培育尚書省官員的溫床,便又被唐代人稱為「南床」。中唐筆記《封氏聞見記》中曾經列舉了唐朝前期的八種清貴之官,稱為「八俊」,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赫然在列,作者特地註明這八種官「尤加俊捷,直登宰相,不要歷余官也」,向我們展示了御史在今後仕宦生涯中的光明前途。經過了這樣的陞官線路安排,御史便成為了通往權力巔峰路途中必經的一站,從南朝人不願擔任的「風霜之職」,逐漸演變成了人人嚮往的職務。


從「風聞言事」到「三司推鞫」:唐代監察官員的工作流程


與御史權高威重的地位相配合,唐代還制定了一套完備的官員彈劾規範,幫助御史儘可能不受干擾地舉報官員的違法行為。唐代御史掌握官員違法信息的渠道主要有兩個,一是有針對性地親自調查取證,二是接受其他人的投訴與舉報。舉報人沒有身份限制,從官員到百姓都可以,御史台每天會安排一名「受事御史」值班,對當天各地送來的訴狀進行基本判斷和處理,舉報者也可以直接到御史台「奏事」,在初步確證舉報事項之後,御史就可以向朝廷上奏,說明官員違律違法的情況,這樣的奏狀稱為「彈事」或「彈狀」。在大多數情況下,彈狀中要寫明舉報者的姓名和御史台受理的具體情況,屬於「實名舉報」,這種政策雖然有助於御史和皇帝判斷事實,但是舉報人卻有被報復的風險。

為了鼓勵人們揭露官員的違法行為,唐代前期又實行了一種「風聞言事」的制度,在這一制度下,彈狀中不需要寫明舉報者的姓名身份,只要說這條罪狀是自己「風聞訪知」即可,這樣的制度保護了舉報者的隱私,讓被彈劾的官員難以尋找舉報者進行報復,無疑大大降低了舉報者的疑慮,提高了舉報的積極性。則天武后執政末期,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在朝廷中公然索取賄賂,遭到大量舉報,當時擔任御史的宋璟利用「風聞言事」的制度,在不暴露舉報者姓名的情況下向武后彈劾兩人,武后也只能按照法律規定下令調查此案。試想,以張易之兄弟在當時的勢力,如果沒有「風聞言事」的制度,恐怕永遠沒有人敢對他們進行舉報。


當然,御史有了彈劾百官的權力,就也有可能因為黨爭或個人恩怨對官員進行的不當彈劾,為了防止這一點,如果彈劾的案件比較嚴重,或者涉及人數比較多的,朝廷會命令尚書刑部、御史台和大理寺三個部門組成聯合調查組,共同重新審理,這一過程稱為「三司推鞫」。由於這三個部門相對獨立,較難串通同謀,這種「三司推鞫」的制度能夠很好地避免冤假錯案的產生。雖然舉報人不會在彈狀中暴露姓名,但如果經過「三司推鞫」,發現事件實屬誣告,舉報人就會遭到「反坐」,即將誣告中涉及的罪名反過來加在誣告者的頭上。比如玄宗朝名將張嘉貞,長期在河北統領天兵軍與契丹、奚作戰,在入朝後有人告發他帶兵時用度奢侈,收受賄賂,因此遭到了御史大夫王晙的彈劾,但是經過三司推鞫之後,驗證此事為子虛烏有,玄宗當即決定以「反坐」之罪將舉報者處死。不過張嘉貞表現得倒是比較大度,他勸玄宗說如果真的殺了舉報者,就會「塞言者之路,則天下之事無由上達」,反而阻礙了皇帝廣泛聽取意見的路徑,這才讓玄宗免了誣告者的死罪。在這件事情里,舉報者因為誣告差點被「反坐」處死,但是提出彈劾的御史大夫卻沒有任何罪責,因為在皇帝的認識中,監察部門就應該消除一切顧慮,將可能的官員違法案件毫無保留地提出,至於驗證工作,則可以在以後的「三司推鞫」中完成,在這種政策之下,雖然朝廷官員需要經常受到調查,但是違法貪腐的情況確實得到了大範圍的遏制。



唐朝版「人民的名義」:監察御史元稹的反腐舉措


《唐律疏議》中關於「反坐」的規定。其中監察官員只要不是故意挾私誣告,一般不會被處罰



唐代的侯亮平——元稹


在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主角侯亮平雖然擔任的是漢東省人民檢察院反貪污賄賂局局長,但卻不是出身地方檢察系統,而是由最高檢察院委派,專門調查漢東省的系列貪腐案件的,有中央特派員的色彩。在唐朝,這種由中央特派監察官員調查地方貪腐案件的情況,也時有出現。


在唐朝的監察制度中,地方政府有觀察處置使、軍隊有錄事參軍,都以監察為職責,但是中唐以後,地方最高首腦——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大,不但總攬了軍政大權,還經常兼任負責監察的觀察處置使之職,如果節度使本人帶頭貪腐,就沒有人加以監督舉報了。因此,中央朝廷得知地方上貪腐的風聲之後,常常會從御史中選擇比較正直能幹的人才,派往地方進行調查。


中唐著名詩人元稹就曾經接受過這樣的任務。元和四年,朝廷選派了當時年僅三十一歲、剛當上監察御史的元稹擔任劍南東川(相當於今天的四川東部、重慶、陝西南部一帶)詳覆使,前往東川調查瀘州小吏任敬仲的貪污案,順便調研採訪,看看有沒有其它不法事件。剛接到命令的時候,元稹還覺得為了調查一名小吏的貪腐,就派自己從長安趕到瀘州,未免有些小題大做,他在經過陝西、重慶交界處的百牢關時,寫下一首《百牢關》時進行自嘲,詩中說:「嘉陵江上萬重山,何事臨江一破顏。自笑只緣任敬仲,等閑身度百牢關。」感嘆自己為了一個小吏跋山涉水、歷經坎坷,實在可笑。


但是到了瀘州開始著手調查之後,元稹開始發覺事情的嚴重性,在任敬仲的事件中牽涉到瀘州刺史劉文翼的貪污行賄案,劉文翼的貪污行賄又和前劍南東川節度使嚴礪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嚴礪在貞元、元和年間長期當時擔任劍南東川節度使,包攬了東川一帶的政治、軍隊、財政、監察等諸項權力,相當於省長兼軍區司令兼檢察院檢察長兼財政廳長,成了當地的土皇帝。隨著調查的深入,元稹發現這位東川地區的一把手不但涉及多起收受賄賂案件,而且曾經誣陷良民參與叛亂,並以此為名擅自沒收了八十八戶人家的住房、田地、店面、生產用具,沒收後沒有向國家上報,全部留作己用。此外,嚴礪還在朝廷規定的兩稅之外,以軍費需要為名擅自向百姓徵收賦稅,並且將收來的錢全部挪作私用,前後貪污達數十萬錢,而且其下屬七州的刺史,都參與或默許了這樣的橫徵暴斂。

元稹將這些不法行為一一調查清楚,寫成長篇彈狀上奏朝廷,在彈狀的末尾,元稹憤慨地表示,嚴礪是四川當地人,又身為一地長官,本來應該「撫綏黎庶,上副天心,蠲減征徭,內榮鄉里」,但他卻利用職務之便「橫征暴賦,不奉典常,擅破人家,自豐私室」,自己身為御史,實在「不勝其憤」,希望朝廷能夠「謚以醜名,削其褒贈,用懲不法,以警將來」。奏狀上報之後,唐憲宗非常重視,立即以中書門下之名下達敕書,命令將嚴礪非法沒收的田地財產全部還給百姓,濫征賦稅全部取消,涉案人員除了嚴礪已死不予追究之外,包括東川治下七州刺史在內的大小官員全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處罰。白居易後來寫詩總結這一事件時說:「元稹為御史,以直立其身。其心如肺石,動必達窮民。東川八十家,冤憤一言伸」,盛讚元稹作為監察官員,敢於為民請命、對抗權貴的剛正精神。


完成出使任務,回到朝廷之後,元稹繼續充滿激情地履行著自己作為御史的職責,在幾個月內又先後調查並上報了十餘起違法案件,彈劾的人員包括浙西節度使、河南尹、武寧王等高官貴戚,一下在朝廷中樹立了許多敵人,大家紛紛表示這位御史倚仗權勢、濫行威罰,最終當朝宰相以「年少輕樹威,失憲臣體」為由,將元稹貶出朝廷,去做了江陵士曹參軍。身在江陵的元稹,無法繼續調查官員不法行為、履行御史的義務;也無法參與朝會,當面向皇帝報告違法事件,但作為詩人的他,依然能夠用自己的方式繼續為國家和百姓服務。


在被貶期間,元稹和白居易、李紳一起,發起了「新樂府」運動,利用自己的文才和詩筆,將百姓疾苦和朝廷弊政寫進詩歌,反映給上層,最終他的作品「江南人士,傳道諷誦,流聞闕下,里巷相傳,為之紙貴」,贏得了「元和體」的稱號,甚至傳到了當時還是太子的唐穆宗那裡,為唐穆宗後來起用元稹做宰相埋下了伏筆。而元稹曾經幫助過的東川百姓,也始終沒有忘記這位為自己仗義執言的剛正御史,在元稹離開以後,他們紛紛將自己的孩子取名為「稹」或「微之」,以銘記元稹對自己的恩德。千年之後,當時貶斥元稹的宰相和執政者,已經沒有多少人能夠記得,但是元稹的名字和事迹,卻一直流傳了下來,至今為人所稱頌。


元稹的故事告訴我們,監察官員雖然是朝廷委派,但歸根結底是要為人民服務,只要真正為人民百姓做了實事、獲得了群眾的愛戴,即使在仕宦生涯中遭受了一點波折,終究還是會得到歷史的獎賞。



唐朝版「人民的名義」:監察御史元稹的反腐舉措


顧沅輯《古聖賢像傳略》中的元稹像



參考資料


胡寶華《唐代監察制度研究》


賴瑞和《唐代中層文官》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捲舌音是受胡人影響產生的嗎
廣東警方通報「套蛇皮袋虐童」:親奶奶管教不當
周梅森談《人民的名義》:這次我們讓文學回到了現場
法貝熱彩蛋:來自沙皇的復活節禮物
「全才」劉墉:我一生所做的事,就是按捺自己的才能

TAG:澎湃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看《人民的名義》了解古代鐵面御史查辦案件
對照《人民的名義》看明代查辦案件御史穿什麼官服
今有《人民的名義》侯亮平,古有鐵面御史們群星薈萃
我唐日常 大唐紀委部門:御史台
「名御史」陳伯諒的愛情故事:耕牛闖禍牽回美嬌娘
沉雄朴茂、不事雕琢:元 鮮於樞 行楷《御史箴卷》書法欣賞
元代鮮於樞 《御史箴帖》
唐朝官場上最無恥的人,「吃屎御史」郭霸的可悲下場
古代的御史大夫相當於現代的紀委書記嗎?皇帝究竟如何監督百官?
監察御史開辦塾院,太和縣城轟動一時的新聞
明朝監察御史彭占祺
順治向朱元璋朱棣學習,大規模派出中央巡視組:巡按御史
唐朝御史彈劾的「有為」與「難為」
明朝都察院御史王守書法墨跡欣賞
感動漢武帝的人物:小小羊倌,如何官至御史大夫?
頭條歷史專家揭秘唐代中央巡視組:御史出巡,奇謀斷案
鮮於樞行楷《御史箴卷》,被趙孟頫贊為至寶!
什麼世道?大唐御史被小太監圍毆,報告皇帝還被貶官千里
鮮於樞的《御史箴卷》,讓人疑惑這難道不是趙孟頫寫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