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書法清口》與書學討論會
胡先生在《書法清口》里對在中國美術館辦展有精彩敘述——
這次到中國美術館辦展後才知道原來辦展和結婚沒什麼兩樣,訂場地(婚房)、訂酒水、訂衣服、訂司儀、印請柬、印集子(嫁妝)、請嘉賓、請媒體……現在知道原來喜歡辦展就是喜歡那種新婚的感覺。那種感覺挺好,要不是錢的問題俺天天辦,天天做「新郎」。直到人看了吐了為止。
記憶當中,用幾個月的時間去反反覆復的很認真的閱讀一本書並在上面圈圈點點的情況已經有好多年沒有過了!現在大家都忙,忙著掙錢養家糊口買房買車,不要說天天「兩眼一睜忙到熄燈」的引車賣漿織席販履者,即便那些鐘鳴鼎食金盅玉盞有條件紅袖添香舞文弄墨琴棋書畫的人家,也很難再現「寒夜讀書忘卻眠,錦衾香燼爐無煙,美人含怒奪燈去,問郎知是幾更天」這樣的詩情畫意了!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從報紙上看到了上海《書法》雜誌副主編胡傳海先生出版《書法清口》的消息,就設法弄到了兩本(我看書有個習慣,只要是自己心儀的圖書,都一次買兩本,一本拿來閱讀,另外一本,當做收藏品收藏。藏品是講究品相的,而我讀書還很喜歡在上面圈圈點點,所以要另外專門再弄一本用來收藏)。剛開始看的時候還不是很在意,看著看著,人就有些激動,等用了兩個整晚全部看完之後,突然感覺喉頭哽咽,不知道是什麼感覺,總覺得有很多年都沒有看過這麼過癮的類似散文的書法評論了,和以前看其他書評文章的感覺完全不一樣!第一遍看完之後,想了很多與書法有關的問題,一周以後,開始第二遍認真閱讀,這一次,沒有讀那麼快,邊看邊想,邊想邊記下以下這些零零碎碎的文字——
一
我非常敬佩發明「中國特色」這個辭彙的人!
能發明出這個辭彙的人絕對配稱偉人!
和「中國特色」同級別的辭彙還有很多,「書法」就是其中之一!
有人說「書法」和京劇、中藥一樣,是中國特有的「地標性」辭彙。這個我多少持一點異議。
京劇和中藥沒有錯,中國獨有舉世無雙。書法就不一樣,韓國沒有嗎?日本沒有嗎?朝鮮沒有嗎?尤其是日本,我們的中國書法家協會1981年才呱呱墜地,日本1962年就在我國京滬等地組織書法巡展。我們的書法家特有東方民族的內涵與氣質,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的開,遲至1976年才組織書法篆刻代表團赴日巡展。
還有,在中國的文學藝術界,書法單立門戶的歷史太短太短。你想想,連「美術」一詞都是舶來品,哪有書法的立足之地!直至1949年全國舉辦第一次美展,才開始考慮把書法單列。
再說書展。現在有人動輒在中國美術館搞書展,以為在這裡搞一個個展就好像很有檔次很有層次,殊不知中國美術館自建成之日就沒怎麼把書法當成一回事!直至2005年才開始考慮把書法篆刻納入收藏範圍。
我們東方民族是一個很有特點的一個民族,內斂是其特徵之一。什麼是內斂?有話不說,裝低調。深層次的東西就是虛偽。就說這個書法,說白了就是寫毛筆字。文革前後大家都說是寫美術字的。可現在的書法家們會有一個承認的嗎?那咱就說是書法,可人家還嫌不夠,非要說是書法藝術,那咱就書法藝術,可人家還嫌不夠,還非要找來一些生澀拗口的辭彙證明這門藝術的高深莫測和捉摸不定!這還不夠,還非要折騰出一點火藥味來,讓人覺得書壇波詭雲譎波瀾起伏!胡傳海先生說,「就算是寫寫字這樣的小盤子,要寫一本《三十年目睹之書壇怪現狀》是一點都不困難的」。
胡傳海先生還說,藝術就是玩玩,如此而已!
文聯下轄十幾個協會,其中就有一個電影家協會,文化部因此還成立了一個電影局,專門管理電影的創作與發行。怎麼就沒聽說過國家要打算成立書法局呢?你不是說你很不得了嗎?國家都懶得管你,換句話說,國家都明白,不就寫個字嘛,再怎麼折騰,還能揭竿而起?
只是我們自己太拿自己當回事了!
忽然想起《光明日報》攝美部副主任三桂先生說過的一段話:
至於古人技法的學習繼承,也並非難事,眼界到了,學養夠了,自然知道從哪裡下手。一套中國畫全集足夠臨摹,眼中所見就超過了一般古人。看別人畫幾次就可以知道技法的大概,剩下的就是自己的努力程度是否夠了。根本用不著聽信當下的所謂「名師」們的誤導。中國繪畫並不神秘,卻的的確確與個人修養、悟性密切相關。把中國畫說得神秘無比的,一定是別有用心者!
這話痛快!但,您敢這樣說書法嗎?至少會有一百個「大人物」把你給撕撕吃了!
中國書壇太脆弱了,脆弱到經不起一丁點的逆耳之言!只能吹捧!
忽然想到中國的企業,本來就是一廠長,嫌小,不夠大氣,就改稱公司經理!還不夠,就改稱總公司總經理!還不夠,就改稱董事長!還不夠,就改稱董事局主席!怕人說土豪,又引進一個英文單詞,CEO!
二
微信微博微電影,進入「微」時代以後時時處處都感到「微」力無比!人們普遍在見微知著的同時感受到微言大義!
《平復帖》9行84個字,《快雪時晴帖》4行28個字,《伯遠帖》5行47個字,《喪亂帖》8行62個字,《姨母帖》6行42個字,《奉橘帖》2行12個字,《鴨頭丸帖》2行15個字,《中秋帖》3行22個字,就連賣了822.9萬美金的《功甫帖》也才9個字!
與我們每次可輸入140個字的微博相比,古人的「微」力遠在我們之上!
折騰了幾千年,我們現在才知道「微」力無比!可我們的祖先,尤其我們書法人認可的各位列祖列宗,當初就看清楚了這一點啊!
我們是一個喜歡「大」的民族!在我們的企業紛紛起名叫「宇宙」、「巨人」、「神舟」、「全球」、「環宇」的時候,人家卻偏愛「微軟」、「松下」之類!
還回頭說書法吧!當我們為古代這些碑帖所折服的時候,卻都忽略了他們的「三言兩語」、「隻言片語」!
我們每一次書法比賽都必須在徵稿啟事里反覆強調「作品最大不能超過六尺」!言外之意,如果不作限制,怕是丈二皮宣鋪天蓋地!
尺寸巨大還不夠,為了感動評委,作者還刻意以字多取勝,恨不得在一平尺之內把《毛澤東選集》書寫一遍!還有的選手一次國展就投稿290件,光參展費就花去一萬多元,不由人扼腕長嘆!
中國人太熟悉苦肉計了!
那麼,書評呢?書法理論界呢?為什麼少有關注?
我不知道全國書學討論會組委會有沒有像央視調查收視率一樣對閱讀書學論文的情況搞一個抽查或者調查,看看究竟有多少人在一字一句的閱讀那些動輒數千甚至過萬的書學理論文章!大專院校專業研究人士除外!
自以為自己還算是一個有功夫靜下心來看一些東西的人,即便如此,很久以來能夠認認真真把一本書學理論書籍一字一句認真看上幾遍的,怕是就《書法清口》這一本!
有人說了,《書法清口》能叫書學理論書籍嗎?頂多也就一書學速食麵。
沒錯,他是一碗速食麵!但是,您見過誰在火車車廂里或者飛機座艙里吃滿漢全席嗎?我們都要趕路啊!
雜誌不是大學教材!報紙也不是大學學報!沒有受眾,再正確的理論又有何用?
全中國研究《論語》的專家學者成千上萬,真正讓《論語》走進尋常百姓家的,不就是于丹嗎?
于丹功莫大焉!
胡先生的《書法清口》讓書法變得好玩、可愛、親近!
記得,九屆書學討論會,獲獎和入選論文共103篇,其作者的工作單位在高等院校的竟然佔到70%左右!
有人就給書學討論會的入選論文編了一首打油詩——
一半文字抄古人
無關緊要狠刨根
一板正經說廢話
千篇一律八股文
忽然想起陳震生的一句話:記住,理論都是錯的!
我自己也給入選論文湊幾句吧——
誰寫誰看
寫誰誰看
誰評誰看
評誰誰看
三
中國美術館是個什麼地方?您能想像他的博大與宏偉嗎?您去過嗎?您想過有一天自己也能在這裡開個展嗎?可以肯定的說,幾乎每一個舞文弄墨或者能拿起毛筆畫筆耍兩下的,沒有一個不想的!別說那些光「藝術簡歷」就能打滿好幾頁4A紙的大腕,像咱這樣連蘇黃米蔡顏柳鐘王究竟是何方神聖還鬧不明白的菜鳥都想像過有一天也能在這裡被兩個花枝亂顫的窈窕淑女攙扶著原本可以走得好好的自己上台為自己的個展揮舞剪刀,您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為什麼相信?你懂的!中國美術館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近現代至當代藝術家作品為重點的國家造型藝術博物館,1958年開始興建,1963年由老人家親自題寫「中國美術館」館額並正式開放,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的國家文化標誌性建築。主體大樓為仿古閣樓式,黃色琉璃瓦大屋頂,四周廊榭圍繞,具有鮮明的民族建築風格。主樓建築面積18000多平方米,一至五層有17個展覽廳,展覽總面積達8300平方米,九五年又新建了一個現代化程度極高的藏品庫,面積4100平方米。這樣一個地方,光說說就讓人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真要是自己能在那裡講兩句並開個展,那種風光,那種做派,那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奇妙感覺,想一想就魂飛魄散蕩氣迴腸三月不知肉味更不知今夕何夕!正是因為有這種神聖的感覺,我最初對那些在這裡開個展的書法家畫家佩服得五體投地,覺得一般人窮其一生也難以望其項背!後來發現,隔一段日子就會有一個人來開個展,按中國美術館的官方說法,開館以來,各種展覽已經舉辦數千場,數千是多少?三千?五千?咱暫且按較保守的三千說,這每年也有60多場。其中的個展有多少呢?這個人家沒透露,三分之一不算多吧,那每年也有20多場,50年算下來,來這裡開過個展的書畫家也該在1000人左右,按最新統計,中國美術家協會第八屆理事會理事225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206人,兩下加起來也才431人,即便每個人都來辦一次個展,也才431場,還不到理論場次的一半啊!何況其中還有人搞一次不過癮,過幾年還要再搞一次,因為他的「技法」有了創新和變革,要以新的面目示人!這樣算下來,來這裡舉辦過個展的書畫家也就在300人上下,按書畫各半算,來這裡辦個展的書法家也應該在150人上下,咱再保守一些,就按100位算,對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國家來說,比例算大么?的確不大!但,現在能在全國真正叫得響的書法家,或者說真正家喻戶曉專家百姓均認可的書法家究有多少?太遠不說,從人們基本認可的千餘年書法史算下來,我們真正記住的書法家有幾個呢?《書法》「卷首語」說過,從王羲之到楊凝式,從楊凝式到蘇黃米,從蘇黃米到後來的祝允明董其昌王鐸等等,一千餘年的書法史,有這些處於不同時代風尚的書家貫穿了起來!我們那些在中國美術館辦過個展的書法家,有幾個配稱「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書法家?公眾需要知道的是,我們在這裡所看到的東西還能不能真正代表當代最高藝術水準?中國美術館是不是為每一張「入場券」都設置有條理分明的門檻?什麼樣的人達到什麼水平才可以在這裡辦展?
胡先生在《書法清口》里對在中國美術館辦展有精彩敘述——
這次到中國美術館辦展後才知道原來辦展和結婚沒什麼兩樣,訂場地(婚房)、訂酒水、訂衣服、訂司儀、印請柬、印集子(嫁妝)、請嘉賓、請媒體……現在知道原來喜歡辦展就是喜歡那種新婚的感覺。那種感覺挺好,要不是錢的問題俺天天辦,天天做「新郎」。直到人看了吐了為止。
胡先生又說,原來中國的展覽太多了,大家都興奮,搶著做新郎,管它什麼級別的,這就是展覽的泡沫化,適當的泡沫泡沫還是有意思的,網路那可熱鬧了,有人可賀、可扁、可罵了,媒體記者像鯽魚似的竄來竄去,高興得屁顛屁顛的,主辦方也可搞些錢,老闆可以拿些字當禮品。想想誰都是贏家。
四
看胡先生的《書法清口》會產生一種感覺:「字如其人」、「書以人貴」和「書如其人」之類的觀點不靠譜!
書品與人品是否相統一,一直都無定論!以人品論書品,這是中國書法與其他一切藝術的一大特點。清人松年說:「書畫清高,首重人品,品節既優,不但人人重其筆墨,更欽仰其人。」朱和羹也說:「學術不過一技耳,然定品是第一關頭。」經典的書法作品都是與其人品的修養、文化積澱融為一體的。可以說,把書法和書法家的人格品行節操緊密聯繫起來評判已成為書法理論的傳統和定式,甚至有人說不懂得此道即不懂書法之道。那是否可以說,書道即是做人之道呢?
我看未必!胡先生也覺得沒有必然聯繫。《書法清口》第46頁說:一天,徐建融跑到我這裡說,其實歷史上文人壞料太多了,很多壞事都是文人乾的!
還是這個徐老師,他曾對胡先生說,中紀委進駐上海「馬勒別墅」後,去舉報揭發寫匿名信的大多數是文化界的,弄得中紀委頭都暈了,因為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上海的文人能是一般水平嗎?上海的文人都這樣,其他地方呢?
書壇有很多「高手」都號稱能從一個人的書法作品中讀出許多信息,那他能光看作品就知道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和文化修養嗎?我不信。
書法藝術本身含納天、地、人的精、氣、神,也包括著人文意向和人格旨趣,一定程度上的確能反映人品、人心、人格、人性,比如說,岳飛是忠臣武將,一生疆場為國獻身,大概不可能有更多的寫字時間,他有兩個流傳至今的版本,一個是《弔古戰場文》,另一個是《出師表》,字寫得很好,但現在有人考證,說那不是岳飛的墨跡,但大家就寧可認為是岳飛的真跡流傳於世。還有顏真卿的《祭經稿》,乍一看雜亂無章,但正是這種「繚亂」字跡的背後,讓我們看到作者激烈跳動的心境,給我們帶來審美的振顫。
從這些例子看,字如其人好像還有一定說道。
但,另外一些例子就與此說大相徑庭了!
明朝末年的張瑞圖,其書法結體奇崛,動勢極強,多數書家都認為從藝術角度評價是可取的。但由於他是魏忠賢的乾兒子,後人厭惡其人,所以不齒他的書法。雖然有人為他不平,認為應當把書品與人品分開評價,但是即使是這些企圖「公正」的人也不寫他的字。
還有秦檜,字也寫得不錯,我們今天電腦里的宋體字最早出自他的書體,我們知道中國書法從來都是以人命名的,如顏真卿的顏體、柳公權的柳體等等,只有宋體,雖然美觀實用,但是決不能叫秦檜體。
胡先生認可《文人多壞料》,但,他去看書展,也未必能從中看出幾分作品背後的人品啊!
五
書展還有必要嗎?還出作品集嗎?
提問是多餘的,回答是肯定的!
如果不搞書展,如果不出版作品集,如果不參加書協組織的下鄉寫春聯,如果再按某些人的要求取消書法家協會,那,我們還玩書法嗎?
玩!絕大部分人都會這麼回答。他們的理由是:純屬個人愛好,充實業餘生活!
每當看到那些年紀輕輕就滿頭白髮(還很稀疏)、目光獃滯、面無表情、言語遲滯、飯局牌桌上呆若木雞的書法家我就喉頭哽咽目不忍睹,想起胡先生的那句感嘆:哥啊,犯得著嗎,不就寫個字嘛!太費精氣神的話,咱不弄不成嗎?
還說書展。
鑒於以上原因,書展還得繼續搞,不但要搞,很可能還得長期持續的搞下去!
但,現在的書展,不僅僅是讓人覺得審美疲勞!按胡先生的話說就是,我們的書法家辦展非要辦到「直到人看了吐了為止」。
現在的辦展程序:哀求贊助,哀求捧場,哀求媒體,哀求到場!然後——瞎看、胡吹、亂評、海吃、胡拿,出醜!最最令人作嘔的就是展後的研討會!
胡傳海先生在《書法清口》里談到林岫先生對研討會的看法,她說,與其掏錢開研討會讓人對著你講好話(這讓她挺難受的),還不如出本集子讓朋友分享一下你的快樂,自己也想退出「江湖」了,寫文章講話得罪不少人。其實,講真話不易,這要比整天說好的好的、對的對的、是的是的人強上一百倍,因為你很真誠地把你要表達的東西說出來了,藝術家就需要這種品格。真誠是一種美德。
我看,書展要搞,就這樣搞——
1、自己精挑細選參展作品。
2、自己出面去尋找場所。
3、自己找人布展。
4、自己掏腰包在媒體發表通告,說,自己有個書展,幾月幾號在哪裡。
5、自己找個願意給您賣力的聯繫人,在媒體留個諮詢電話。
6、自己在開展那天親自站在門口迎接來賓。
7、自己請人默默統計流量,做到心中有數。
8、自己設個留言薄,聽聽來自大眾的聲音。
9、如有貴賓,自己掏腰包請人家下館子。
六
《求是》上的文章好不好?當然很好,因為那些文章大多出自黨的高級領導幹部和國內頂尖理論專家學者。
可是,不要說普通黨員,縣市委書記究竟有幾個把一篇文章一字一句從頭看到尾的?如果最需要深入學習黨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縣市委書記以及以下黨員領導幹部都不看的話,《求是》的價值在哪裡?
書學討論會好不好?好!很好!書法藝術博大精深,當然需要好好研究研究。
可是,不要說普通的書法愛好者,國家級以及省級書協會員或者書學領導究竟有幾個把我們每一屆彙編成冊的獲獎論文集認真看一篇的?央視還有個收視率調查,我們的書學論文集有幾個人在看有過調查嗎?
楊勇先生說過,平時我們會看到很多論文,字數上很具有規模(絕對在5000字以上),有大量的參考文獻、注釋等,非常符合學術規範,但看過之後要麼不知所云,要麼看過等於沒看(用大量的文字證明了一個不需要證明的問題),這些有文字數量但沒有質量的文章,很大程度上都是各個單位量化考核催生出來的泡沫文章。
一次國展可以收稿50000多件,一次書學討論會收稿多少呢?一千多件!論文獲獎者有70%是高等院校的師生,那麼這一千餘件的來稿作者中高校師生佔多大比重呢?如果搞書法理論研究的都是一些「業內人士」,那這些研究成果於廣大的書法愛好者又有何用?
我們回過頭來看《書法清口》,他的三個特點讓他註定能讓書法愛好者手不釋卷:不打官腔!不玩深沉!不長篇大論賣弄玄虛!
手頭有一本第八屆書學討論會論文集,印數1000冊,我想知道兩個數據:圖書在新華書店的書架上自然售出多少?現在還有多少庫存?誰能告訴我?
另外一本,就是這個《書法清口》,印數3000冊,我也想知道這兩個數據。
《書法清口》至少能讓我們冷靜的思考一些與書法理論、書法批評相關的問題!
我看過楊勇先生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他說,這些有文字數量但沒有質量的文章,很大程度上都是各個單位量化考核催生出來的泡沫文章。古代那些語錄式的書論雖然看似簡短隨意,但對於書寫實踐、書法獎賞等多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所以,今後的論文評選在學術規範的要求上是否可以有所拓展?比如,放寬論文字數的限制等等,畢竟我們需要的是有新意、能獨創的好的論文。
或許,《書法清口》讓我們看到了書法批評和書法理論研究的另外一條路子。
打開2017最新版書藝公社APP
http://a.app.qq.com/o/simple.jsp?pkgname=com.appbyme.app204770
發現更多精彩!
與120000+會員、10000+書壇精英共同交流!
點擊播放 GIF/25K


※一日之跡‖野煙千疊石在水
※樂泉‖寫字要有風骨,橫平豎直,意在「殺紙」
※經典‖龍門二十品之《廣川王祖母太妃侯為幼孫造像記》
※【李陽書法私塾】網授班招生!
※作家余秋雨要在中國美術館辦書法個展,作家與書法家搶地盤?
TAG:書藝公社 |
※唐代書法家、書學理論家張懷瓘《六體書論》
※歷任韓國前總統漢字書法欣賞:楷書書法、隸書書法
※「書法的章法—談《中國書法章法研究》的再版
※書法箴言:梁同書《頻羅庵論書》
※學習書法應知道的《書寫之法 》
※「書法理論」崔瑗《草書勢》和趙壹《非草書》
※學書必看《書法百問》
※實力派書法家-《春興》書法草書欣賞
※草書的書法結構
※書法與筆跡
※書法技巧:《草書要領》
※書法字帖·書法課堂
※曾翔 論書法
※書法課堂:隸書的結構技法!
※明代書法——中國書法史十
※林語堂書法——有文化的書法
※書法《氣息論》
※書法的修鍊
※書法家:白砥〖書法空間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