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60後」曹亞瑟:饑渴的年代,珍貴的書

「60後」曹亞瑟:饑渴的年代,珍貴的書


新華書店1937年4月成立於延安,至今已80年。作為老牌國營書店,新華書店在全國書店中的地位無可比擬,也是承載了幾代人回憶的閱讀場所。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邀請了分別屬於「60後」、「70後」、「80後」和「90後」群體的幾位讀者來講述他們與新華書店的故事。


本文作者曹亞瑟,媒體人,1964年生。現任《東方今報》副總編輯,曾出版《煙花春夢》、《白開水集》等作品,編譯有《紙上的王冠》。



「60後」曹亞瑟:饑渴的年代,珍貴的書

資料照片:1970年代的新華書店閱讀室



在過去的年代裡,我與新華書店有著特殊的瓜葛。


我最早愛上書,是受哥哥的影響。1970年代中期,我還在讀小學,林彪出逃摔死後,政治運動有一段稍稍的停歇,但課本中仍充斥著口號,當然缺少吸引十歲娃娃興趣的地方。而頻繁地填寫各種表格,使我對填寫「家庭成分」充滿恐懼(一會兒填「小土地出租」一會兒填「城市貧民」,我始終搞不清我家成分到底是什麼),所以上學對我純粹是一種折磨。

那時,我哥哥作為下鄉知青,下放到一個郊區農場,幾個月才回家一次。父親則下放到外地,因母親早逝,只有姐姐與我相依為命,家庭基本上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那段時間,大規模的批鬥活動有所減少,意識形態領域開始鬆動,但物資供應仍然奇缺,大家的身體和精神都處於半飢餓狀態。鬆動的跡象是,除了毛澤東、魯迅的書之外,開始能買到一些其他種類的書了。這期間,我哥哥每次從農場回家,都會帶回來一大包書,他的幾個聲氣相投的同學都愛到我家來談論國際政治、世界大勢。


每到這時,我都會悄悄搬一張小板凳坐在旁邊,聽他們高談闊論,心中也埋下了讀書的種子。繼1960年代初的黃皮書、白皮書後,那幾年國內出版社集中出版了一批「內部發行」書籍,基本上是以國際政治人物傳記及回憶錄、國際共運史、蘇聯東歐研究、國別史、美國及中東研究、世界文學名著為主。原來,我哥所在的農場距離滎陽縣城不遠,有一次他去滎陽新華書店想買一本《摘譯》,不巧書賣完了,恰值一位書店領導當班,他問清楚我哥想找什麼書,然後就把自己收藏的那本書給了我哥。那本蓋有「李時超」圖章的書籍,成為他們友誼的開端。李時超當時是這家書店的書記,他很欣賞這麼一批酷愛讀書的知青,彼此遂成了好朋友。從此,李時超只要見到好書就會給他們預留下來。這些「內部發行」的書籍,一般要憑單位介紹信才能買得到,像我哥這種尚無工作單位的知青肯定是無緣購買的。我哥回憶說,那時的書給他印象最深的是《麥克納馬拉》《和平的反革命》《出類拔萃之輩》《田中角榮傳》之類。我記得,有一次我哥他們搬回一大包新書,其中有一套溫斯頓?丘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整整24本,因為這是他們一幫知青湊錢買的,他們中的任何一位都拿不出這麼多錢來買回全套,所以我哥與他的一位同學只好每人分得12本,然後再彼此交換閱讀。直到2002年有孔夫子舊書網後,他才把這套書在網上配齊。我哥哥的這些經歷,極大地影響了我,使我養成了買書、藏書、讀書的習慣。


當時新華書店幾乎是人們購書的唯一渠道。粉碎「四人幫」後,我雖然才上初中,仍在懵懂之中,但世界文學名著公開發行後,年輕人在新華書店門口徹夜排隊購買的情景還歷歷在目。我哥哥當然是這支隊伍中踴躍的一員,他幾乎把自己所有收入都換成了世界文學名著,我家放碗筷的櫃櫥被他改成了書櫃,半人高的衣櫃也改放各種名著了。我去上學時,書包里經常悄悄裝上《十字軍騎士》《亨利四世》之類的名著,雖然我基本上看不明白,但由於偽裝得非常「高大上」,也藉此博得了同學們的仰視。有個小插曲,我在翻閱《希臘的神話與傳說》時,首次看到了美妙的人體插圖,雖然感覺到一陣面紅耳熱,但那些圖畫打開了我幼小的心扉,這才知道人體是那麼美,根本不像過去宣傳得那麼邪惡,審美觀因此被徹底顛覆。


我自己有意識地買書,是在1980年代初期。那時正在複習準備高考,我去一位復讀的同學家玩,看到他桌上放著一本《小邏輯》。「邏輯」還分大小?這引起了我的好奇,也感到了自己的差距。人家都在看這個了,我們還在課本中孜孜以求,真是太low了。後來,我到新華書店去尋找,才知道作者是黑格爾,他不僅寫有《小邏輯》,還著有上下兩大卷的《大邏輯》,以及四卷本的《哲學史演講錄》、兩卷本的《精神現象學》等。從此,我愛上了西方哲學。在我家附近有個解放路新華書店,是當時全市最大的書店,我常去這家書店的「圖供部」轉悠。那時「內部發行」的書籍雖還很多,但已不像過去那樣非憑單位介紹信才能買書了。只要是成年人,能知道新華書店院子里有個「圖供部」的,都非等閑之輩,他們一般就不再過問了。


1980年代中期,文化熱、美學熱大興,二渠道也悄然崛起,那時書攤上滿是尼采、叔本華、弗洛依德、荷妮等人的著作(後來才知道那時用的是台灣譯本,翻譯不太過關),大多是二渠道做的,我們幾個同事除工作時間外,大都悠遊在這些大小書攤。當然,這時新華書店還是我購書的主要渠道,我在那裡購買了大量哲學、美學著作。我還記得,在解放路新華書店二樓的古籍書店裡,我以19.80元的價格買到過中華書局綠皮版10卷本的《史記》,以26.50元價格買到過10卷本的《太平廣記》,這在當時都是很貴的書,需要存上幾個月的錢才能買得起。我最開心的是買到徐梵澄翻譯的《五十奧義書》和《神聖人生論》,這兩本印度哲學經典,都是一千多頁的精裝大書,我讀起來也似懂非懂,但我從魯迅著作中知道徐梵澄這個人,也知道這些書的價值,覺得買下來什麼時候讀都是值得的。果真,後來很多朋友來我的書房,看到這兩本書都很眼紅,幾次差點被「順」走。我一直忘不了,當時我抱著那本厚厚的《神聖人生論》走在街上,那副神滿意足彷彿擁有整個世界的樣子。

1980年代後期,正是我談戀愛的年紀。那時我有個咖啡色公文包,裡面經常裝著四本厚書,它們是:薩特《存在與虛無》,弗洛依德《夢的解析》,李澤厚《批判哲學的批判》,劉小楓《拯救與逍遙》。這四本書玄而又玄,成為我的戀愛利器和護身法寶,所向披靡,真把小姑娘們唬得一愣一愣的。



「60後」曹亞瑟:饑渴的年代,珍貴的書


1980年代的「撩妹神器」



1990年代,我在一家報社工作,距離花園路省直新華書店不遠,我與幾位朋友又成為那裡的常客,沒多久就跟那裡的店長店員們混得廝熟。書店哪個書架擺放著什麼書,我們比店員還熟悉。經常有讀者問店員找書,店員都鬧不清書放在哪裡,我經常是一指就找到了。我們幾個朋友往往到農曆大年三十還呆在新華書店,別人忙著買年貨,我們在忙著購書。

其間,發生了這樣一件事:一天,有一位姓顧的女店員悄悄拉我到一邊,問我認不認識一個叫李××的,好像是某家新聞單位的。原來是這位李××悄悄給這位小顧寫了封求愛信,但又不當面表白,像是在捉迷藏。而小顧已經結婚了,她似乎知道這位李××是經常逛書店的一群人中的一個,不怎麼說話,因此不能太確定,所以讓我幫助確認。我找人打聽了一下,知道這位李××曾在水利部門的一家媒體干過,但現在跳槽了,別人也說不清楚他目前在哪裡供職。這位李××寫過求愛信後一直沒有公開露面,我也不知小顧想找他,是要表示感謝呢還是想當面羞辱他,總之這件事最後不了了之了。這是我與新華書店之間最奇妙的一段故事了。


在新華書店主導的這段時期,每年國慶節都會搞一次盛大的特價書展,就是把書店一些平時積壓的書籍以很便宜的價格來處理。記得當年在省博物館廣場的特價書市上,我以很低廉的價格買到了廣陵書社影印1930年代的《筆記小說大觀》,全套書共有煌煌24大本,都是16開的大開本,我大概買到了19-20本,後來我又在孔夫子舊書網配齊了空缺的幾本,至今放在手邊經常翻閱,它的價值是很多筆記史料到現在也沒有其他整理本。我還在花園路省直新華書店後院的特價書展中,發現了人民文學版的錢鍾書小說《圍城》。當我看到整排的墨綠色封面的《圍城》,簡直高興懵了,記得原價是1.70元,處理價大概是5毛錢,我當即買了5本。事後我馬上給幾個朋友打電話,通知他們這裡處理《圍城》,引來他們一陣狂購,這幾位朋友幾乎把一書架《圍城》買空了。奇怪的是,當年我們逛書店時,幾乎沒見過這本《圍城》有售,誰料想它會出現在特價書市上,我想這就是所謂的「信息不對稱」吧。


1990年代中後期,民營書店、獨立書店如雨後春筍般綻放,北京有風入松、萬聖,鄭州也陸續有三聯書店分銷店、船歌、席殊書屋、城市之光書店等,有幾家書店的選書品味相當不錯,很適合我的口味。從那時起,新華書店駁雜的書籍類型就漸漸引不起我的關注,光顧民營書店則越來越多。再到2000年後,卓越網、噹噹網、大洋網(當時我在深圳工作幾年,幾乎都是在大洋網上購書、由廣州日報發行網路配送)興起,網購圖書越來越方便、價格折扣越來越大,索性連實體書店都很少去了,我與新華書店的故事也就此告一段落。(文/曹亞瑟)


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新華書店80年,幾代中國人的閱讀故事
亞馬遜年度閱讀報告:收入越高,越能安排時間閱讀
一柄書畫成扇,記錄周鍊霞顧青瑤等的「舊時風月」
唐朝版「人民的名義」:監察御史元稹的反腐舉措
捲舌音是受胡人影響產生的嗎

TAG:澎湃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金庸家族600年傳奇:康熙恩寵,雍正剿殺,近代復興
日本貴族竟是劉邦的後代?1600年後,國內貴族紛紛回中國認祖
50年代的雷達和60年代的導彈,竟干下了美軍的隱身戰機!
周恩來最後600天的珍貴照!
實拍:50、60年代的珍貴老照片,當時的人們比我們還時髦!
珍貴的歷史圖集:直擊60年代的追星族們,竟如此瘋狂!
8張珍貴彩色老照片:直擊60年代的莫斯科,那時候已經很繁華
「書聖」王羲之的啟蒙老師-穿越1600年的經典
1600年後,孟子終獲「亞聖」之稱
中東的一個窮國,6000年文明僅次華夏,被稱:冒犯上帝的城市
穿越歷史:劉伯溫的碑文,成功預言600年後的蔣介石?
欣賞 | 60後中年,70後青年,80後童年,90後的…看了淚流滿面!
史前文明:16000年前的古老天文台?
還記得20世紀60年代風靡中國的伊拉克蜜棗嗎?
超養眼的帥哥美女:復古俏麗的60年代情侶照
60-80歲是人生的黃金年齡,獻給處於黃金年齡的您!傳閱珍藏
那些個上世紀的美女:60年代的歐美風情
40年代到60年代的東方之珠香港
震驚:日本戰後60年代的叛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