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黃河在華夏文明演進中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以及遼西地區為何衰落?

黃河在華夏文明演進中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以及遼西地區為何衰落?


繼續從地緣角度看華夏文明的演進。




上次分享了第一部分以後,讀者朋友「隱龍先生」的評論得到了不少人(包括我)的好評,乃至希望他直接寫文。以前坐觀君就說過,我做這個公眾號,或精選好文,或綜合觀點,本質上是與大家共同學習,我們是同學關係。事實上,我發現不少讀者都是高人。各方面的高人。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真的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我挺喜歡和享受這個過程。




不過,我在與「隱龍先生」聯繫後,他表示實在是時間和精力均有限,只能作罷。對此,我表示了完全理解。我僅僅是編輯這些文章就已精疲力盡,寫這種文章的確十分費精力。所以,喜歡他的朋友只能繼續通過評論區來領略他的觀點啦。




來看今天給大家分享的內容。






作者:溫駿軒


原載:地緣看世界


編輯:坐觀君








5







關於「原始東夷」的三個主要聚落區,我們已經認定有「遼河流域」「山東丘陵」及長江以南的「環太湖平原地區」了。將這三個文明區聯繫起來,我們會發現,在它們三者之間,也就是

廣義上的黃河下游地區,一直沒有存在穩定的文明區

。也就是說三者之間的聯繫是繼續的。這固然與海水的侵入有一定聯繫,但更為重要的是由於黃河下游的頻繁決口與改道而造成的。




如果大家注意的話,會發現我在〈原始華夏文明地緣結構圖〉中用藍虛線勾勒出了一個扇形的區域。並將之標註為

「黃河下游變道區域」

,這一區域也大致位於現在我們所說的華北平原之上。





相信對於抗戰史多少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有個

「黃泛區」

的概念。當年老蔣為了抵擋日軍南下,將鄭州以北的花園口大壩炸開,以至於黃河以南的位於黃淮流域的,豫皖蘇3省44個縣成為黃泛區,其影響一直到長江以北。


對於老蔣的這種行為,歷史上他並不是第一個做的,在隨後的歷史解讀中我們還會看到有人在他之前做這樣

「以水為兵」

的事。當然,從人道的角度來看,政治家和軍事家這樣做是要承擔很大的道德風險的。不過這並不是我們今天所要關注的重點,我們所需要清楚的是,人為製造黃泛區在歷史上畢竟是少數。而在歷史上黃河由於自身的原因決口改道可以說是不計基數。僅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史書第一次記載黃河改道以來,直到20世紀50年代的這2500多年間,有記載的決口泛濫就有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30次,洪水遍及範圍北至海河,南達淮河,縱橫25萬平方公里,可以說兩個華北平原地區都在它的影響範圍之內。





黃泛區示意圖(花園口決口後)




我們當然不能因為黃河泛濫的歷史記載只有2500多年,就認定在此之前黃河是一條安靜的河。在此之前黃河對原始人類所造成的影響並不比後來小。


就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黃河下游的走向,也僅僅形成於19世紀中葉。在此之前的歷史當中,黃河無數次的以山東丘陵為中線,上下擺動。時而比山東丘陵的北部流入渤海灣,時而又南下覆蓋淮海,並反客為主「奪淮入海」,流入黃海(可憐的淮海現在被搞得只能流入洪澤湖,而沒有出海口了)。

黃河這樣的反覆無常在地緣上所造成的後果有兩個,一是使得華北平原長期處於不穩定狀態。這使得在整個華夏文明史上,治理黃河都成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其成敗與否甚至直接關係到政權的穩定性;另一個後果是,黃河從黃土高原上所帶下來的大量泥沙,淤積在入海口處,使得華北平原的海岸線逐漸向東推進,這一進程至今仍在進行中。


  
我們可在大致勾勒出廣義上的黃河流域所覆蓋的區域。這與現在所認定的黃河流域的區別主要在下游地區。

目前我們習慣於將黃海以水的華北平原稱之為「海河流域」,以南的區域稱之為「黃淮流域」。

不過在歷史上,這兩條黃河的小弟弟卻無數次被這個喜怒無常的大哥鳩佔鵲巢。這也讓華北平原的部分地區也被黃土高原上的黃土所覆蓋了(主要是太行山以西,燕山以南地區)。





黃河流域示意圖(廣義)



附一張「黃河故道圖」供大家參考一下。需要注意的是,這上面僅僅是標註了6次比較著名的改道事件,其中包括傳說中的大禹所治的那條「禹河故道」。









6





說到華北平原的水患,以及東亞文明的初始,我們就必須先解釋一下當時的氣候情況了。


在人類歷史上曾經多次出現大規模降溫的情況,地質學家們稱之為

「冰河期」

。目前的證據表明,最後一次冰河期大約在1萬年前結束了。隨後氣溫開始回升。從那時起,人類進入原始文明時代。


氣溫回升的高峰期在約8000——5000年前這一段時間,這一時期也是東亞地區新石器發展的黃金時段,隨後氣溫開始有所回落。直到3000年前的商周交替時期,氣溫大幅降低。秦嶺、淮河以北地區的古中國核心地區,氣候由亞熱帶氣候向暖溫帶轉變。其後又經歷過幾次波折。但大的氣候已經無法逆轉了。


黃河的水患在周以後,很大程度是由於黃土高原上的水土流失過於嚴重,而造成下流的河床不斷抬高。

當河床高於兩岸的堤壩時,河水就開始漫出,甚至決口改道。而在此之前,黃河(包括從發源於太行山,流經華北平原的幾條河流),實際上也還是在不斷的將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帶入華北平原,只是沒有後期那麼嚴重罷了。


這主要是由於黃土的特性決定的。黃土顆粒細小,質地疏鬆,遇水容易溶解、崩塌(可以參看陝北那些「光山」上的溝壑)。因此很容易流失。如果上層有植被覆蓋,情況還是會好很多。但可惜的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黃土高原都是東亞人類活動的中心。這加速了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在3000年以前,黃河流域還屬於亞熱帶氣候時,水患同樣是存在的。這很大程度是因為氣溫過高,以至於青藏高原的冰川加快了融化速度。使得黃河中下游的水量過大,在黃土高坡上的那段黃河,也就是黃河中游地區,由於屬於高原山地區,因此水量增大對人地形地貌的影響不大。但在華北平原情況就不一樣了,這使得

北平原的大片土地長時間處在不穩定的沼澤狀態,特別是在那個扇面衝擊區內。

最終的結果就是無論是黃土高原上的「原始西羌」族,還是處在東部沿海地區的「原始東夷」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大規模的向這一地區滲入,雙方基本在各自的區域獨立發展。這

一情況大概持續到距今約5000年左右的時候。


我們並不能因此就認為,兩大族群在此之前就沒有過交流,畢竟阻隔雙方的並非象白令海峽那樣的天塹。只是由於地理的分割,雙方尚不至於產生衝突,亦不會出現大規模的融合罷了。


事實上關於「原始東夷」的的族屬問題,一直也是一個爭論話題。從人類遷移的角度看,雙方最初肯定是一源於一族,只是在確定在什麼時候分離罷了。從後期雙方的融合情況來看,似乎並沒有遇到很大的障礙。因此

雙方很有可能就是在最後一次冰河期結束時,也就是大約10000年前,開始向不同的方向遷徙。這種遷徙並不限於東西兩個方向。只是這兩個區域所最終形成的族群成為了中華文明的直接起源地罷了。

(最初是從哪裡分手的,還是一個謎,在此就不展開討論了)




由於雙方在不同的區域獨立發展,因此「原始東夷」與「原始西羌」在生產力方面也一定會有差別的。就目前所發現的情況看,東部的發展程度顯然要比西部更高。

我們知道「玉」和「龍」是中華文明的兩大象徵。而兩樣東西基本可以確定是源於東部。

在前面所確定的三個「原始東夷」聚落區中,處在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和處在環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是已知的兩大玉文化集中區。






7






就時間上來說,遼河流域的文明史無疑是最長的。在西遼河地區發現的「紅山文化」距今已經有5—6000年了,而「良渚文化」比之要晚上將近一千年。

因此現在史學界也有一個觀點,即中華文明的源頭並非在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上,而是在遼西地區。


如果說是否將遼西地區定位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尚屬於一個爭論話題的話。

那麼將遼西地區定位為東亞地區的幾個最為重要的戰略要地,卻是不爭的事實。

事實上,如果將古中國核心區定位為一個單獨的地理單元,將古人天下的概念完全擴張到幾個邊緣地區。我們會發生,遼西地區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

樞紐地區






圖:遼西戰略位置示意圖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當中,遼西地區不止一次的成為幾方爭奪的戰略要地。從它的位置我們就可以看出,

遼西地區正好被夾在蒙古高原(游牧民族)、東北平原(漁獵民族)、華北平原(農耕民族)、朝鮮半島(農獵民族)中間。而這幾個地理單元上的族群(特別是前三個族群)長期以來就是東亞歷史舞台上的主角。誰如果佔據了遼西地區,誰就很有可能佔據主動。




之所以要現在分析遼西地區,並非是要詳細解讀它在後世所發揮的地緣作用。而是因為在這裡雖然較早的誕生的原始文明,但卻在距今約5000年的時候讓出了文明中心的位置。

在隨後的原始文明史中,山東半島的那片丘陵地區,成為了東部族群的中心地。


為什麼最早擁有文明的遼西地區會最終沒落,是考古學家感興趣的話題。一般的解釋是因為原始農業是採用輪耕的方式,這種燒一塊種一塊的耕種方式,對植被的破壞力很大。因此遼西,特別是西西遼河地區的環境被破壞,以至於部分地區沙漠化(現在已經是科爾沁沙地了)。這種情況下,人類自然要尋找更為適合的生存環境了。


不過這並非是問題的關鍵,因為在原始文明中,各個地區所採取的農業方式基本是一樣的,燒荒種地現象並非只是在西遼河地區存在。事實上即使是在上個世紀上半葉,你仍然可以在西南地區見到這種原始的農業方式。


問題的關鍵在於西遼河地區所處的位置,我們知道蒙古高原是東亞惡劣氣候的發源地。在東北平原中北部,由於有著大興安嶺做為屏障,因此並不會受到蒙古高原上風沙的影響。而在遼西地區,恰巧處在南北向的大興安嶺和東西向的燕山山脈中間的介面之處。

地理上的接近使得蒙古高原上的風沙可以輕而易舉的對這一地區產生影響。因此西遼河地區的黃金期不能長久也就可以理解了。


受到蒙古高原惡劣氣候直接影響的並不只是遼西地區,最起碼我們前些年可以經常聽到北京又起沙塵暴一類的新聞。儘管氣象學家們還在研究這一惡劣氣候的形成原因,並希望就此找出解決辦法。但陰山山脈和燕山山脈在此相交,不能為華北平原北部地區提供足夠的屏障,卻是事情的根源所在。




在「原始東夷」的三個聚落區中,遼河流域已經因為氣候的原因,在5000年前沒落了。而處在長江以南的環太湖流域,由於長江的阻隔,暫時還不會與黃土高原上的族群發生地緣衝突。這使得他們得以相對獨立的發展自己的文化,直到4000年前才又一次進入我們的視線。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想看坐觀君之前分享的類似文章,在公眾號回復「中國」,就能看到。


想關注我?



長按下面二維碼



想了解我?


點「閱讀原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井觀天 的精彩文章:

極簡英國史(三):金雀花王朝┃獅心王┃長腿愛德華┃英法百年戰爭
極簡埃及史(二):金字塔之謎
從現代視角看歷史上的「朝鮮戰爭」
古今國家究竟因何而失敗?
華夏族是怎麼形成的?--從地緣角度看華夏文明的形成(1)

TAG:坐井觀天 |

您可能感興趣

永川:端午情 粽飄香 文藝匯演進工地
鄭渝川:印度文化的演進過程
讓西方膽寒:俄白西部軍演進入積極階段 普京現場觀摩
葡萄牙墨西哥演進球騷
傅瑩獨家撰文:南海局勢歷史演進與現實思考
傅瑩獨家撰文:朝核問題的歷史演進與前景展望
外國網友熱議:如果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中國,歷史會如何演進?
宋仲基宋慧喬「不秀恩愛,直接結婚」,把偶像劇演進了現實,甜蜜到炸
他是文藝片導演的福將,這次素顏演進了威尼斯
明清熱兵器的演進
90後新生代演員藍盈瑩:告別「浣碧」 演進好萊塢
為了椰子鞋大打出手的新老派黃牛們 正是一部潮鞋圈的黃牛演進史
阿根廷球星上演進球風暴,客戰烏拉圭桑保利或破例一笑!
官渡滇池保護治理宣傳巡演進社區
茶具演進史:河南造的瓷器算不算牛-豫記
大陸航母系列之七:大陸航母后續會如何演進
菲律賓在與美聯合軍演上的態度反覆,軍演進行一波三折
即將邁入融合時代,網路文學將如何演進?
眉來運轉:百年眉毛歷史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