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馬雲再談「五新」:互聯網的職責就是創造新實體經濟

馬雲再談「五新」:互聯網的職責就是創造新實體經濟

IT之家4月23日消息 4月23日,在河南鄭州舉行的2017中國綠公司年會上,馬雲再一次談到對未來30年技術和商業趨勢的判斷。他說,新零售、新金融、新技術、新製造以及新能源將會衝擊各行各業,在淘汰落後生產力的同時,也會創造更多新實體經濟和新就業機會。

馬雲稱,未來三十年,整個世界的變化會超過所有人想像。由於「五新」的出現,各行各業都會遭受巨大的衝擊。如果悲觀地看,這將是一個麻煩,但任何一次麻煩和災難,都有可能誕生機會。一個優秀的CEO,既要看到未來災難,也要有從災難中發現機會的能力。

馬雲再談「五新」:互聯網的職責就是創造新實體經濟

以新零售和新製造為例,馬雲認為,新零售的第一波衝擊才剛剛過去,新製造的衝擊很快就會來臨,並且衝擊力度遠遠超過零售行業。但在衝擊舊產能的同時,互聯網也會創造更多新型實體經濟。標準化、規模化、低成本的傳統製造業,將很快被個性化、定製化、智能化的新製造所取代。

對於很多人擔心機器會取代人類的工作,馬雲表示,每次技術革命衝擊了就業,但也創造了新的就業。他說,淘寶和天貓創造的就業機會達到3000多萬人,這還只是一個保守數字。歷史上兩次技術革命已經證明,舊的產能淘汰掉,一定會出現新的服務體系,勞動力也會隨之發生轉移。

「今天不是互聯網衝擊了你,是落後的想法衝擊了你」,馬雲說,有人稱現在實體經濟不好做,在看他來「實體經濟就從來沒好做過」。縱觀全球,目前只有中國把互聯網視為虛擬經濟,並且把實體與虛擬完全對立,實際上,兩者不應該屬對立關係,兩者的完美結合才是未來。

「一百多年以前,中國人最恨別人說我們是『東亞病夫』,那是身體上虛弱,今天,我們要思考我們的知識結構、文化,是不是讓我們變成了『網路病夫』,我們在埋怨、我們在抱怨,我們不改變自己、不學習自己,這些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馬雲提醒在場的企業家,未來30年,世界會從「互聯網技術」進入「互聯網時代」,任何一個企業,如果不跟互聯網有掛鉤,不是利用互聯網去發展自己的業務,將會像數十年前不用電一樣可怕,甚至比沒有電更可怕。

「連西湖邊的乞丐都用支付寶乞討了,你想想你抵制有什麼用?」馬雲說。

馬雲再談「五新」:互聯網的職責就是創造新實體經濟

附馬雲綠公司年會演講全文

談未來30年:變化和衝擊超出想像,但也將是巨大的機會

謝謝大家。我覺得CEO主要做兩件事,第一看未來的機會,第二看未來的災難。絕大部分的老闆,如果你不能看到未來的機會,你是沒辦法激勵你的員工,但是一個CEO另外一個職責,你要看到未來有什麼災難、什麼麻煩。如果你能夠知道這個社會一定會出這樣的麻煩,並且你提前做好準備,找到解決這個麻煩的方法,你就有可能會很成功。我自己覺得作為CEO,兩個職責(非常重要):當全體員工以及所有人都開始提心弔膽,對未來沒有信心的時候,你必須看到希望所在;當所有的人都在暢想未來的時候,你必須看到災難所在。而任何一次災難、任何一個麻煩,都有可能是巨大的機會。

我自己嘮嘮叨叨不斷講一些我的觀點和看法,因為在座很多是年輕人,我們這些人應該這麼講,我家裡面,我父親是一個很普通的職工,但他對於文藝的愛好,一路努力,後來做了浙江省曲藝家協會主席,別人說他是高幹,我都不知道他是高幹,他不就是一個戲曲愛好者嗎,我媽更是一個普通的人。像我們這些年輕人,沒有有錢有勢的父母,沒有有關係的舅舅,我們沒有昨天的積累,沒有今天的資源,我們唯一要做的事情是對未來的判斷。而未來的判斷,至少是十年以後,你認為這個世界會有這樣的問題或者有這樣的機會,你堅持往這個方向去走十年,也許你就會贏得機會。

我們沒有辦法跟別人拼昨天,我們也許也沒有辦法跟別人拼今天,但我們必須跟人家拼未來。今天在我看來,其實我最近講得比較多一點,我對未來三十年,整個世界的變化會超過大家的想像。未來三十年,社會矛盾的激烈,企業的衝擊,各行各業都會碰上巨大的衝擊。所有的人,如果你感到悲哀、你感到擔心,那它永遠是一個麻煩,如果你覺得這是一個機會,那麼它將會是你一生難求的機會。

我不斷要重複,因為我的責任,我是老師出身,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當這麼一家公司的CEO,今天我學了這麼多東西,了解了這麼多數據,接觸了世界這麼多優秀的人,我覺得我有一個責任,去把這些想法跟別人分享。不是說我多願意講話,其實每次講話是很累的事情,但是我覺得這是一個擔當、是一個責任,你必須去分享未來,去思考。

談虛實之爭:實體經濟就從來沒好做過,只有中國將兩者對立

很多企業在罵我們——其實也不是很多——有一些企業說我們把他們的超市、商場搞掉了,但是我自己覺得,十五年以前,我在全國各地,至少兩三年內講過兩三百次這樣的演講,提醒大家互聯網、電子商務對各行各業會有衝擊,但是沒有人把這個話當回事情,那個時候我是Nobody,講話等於白講。但是今天,既然我已經有這樣的資源,我還是要告訴大家,未來二三十年,這個世界的變化超過所有人的想像力,而且絕大部分人是很倒霉的。我首先要講的是,任何一次技術革命五十年,前二十年一定是技術公司的事情,後面三十年,一定是技術的應用。互聯網從過去的二十幾年,從互聯網技術將會進入互聯網時代,未來三十年,任何一個企業,如果你不跟互聯網有掛鉤,你不是利用互聯網去發展自己的業務,你就會跟一百年前或者幾十年一千缺乏電一樣可怕,甚至比沒有電更可怕。

有句話叫做實體報國,我總覺得這句話那麼彆扭,好像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經常講的話。實體和虛擬不應該對立起來,沒有虛擬經濟,也沒有實體經濟,只有兩者的結合,完美的結合,才是未來真正的經濟。全世界,也只有中國把互聯網經濟稱之為虛擬經濟,真正的虛擬經濟是什麼?虛擬經濟在歐美主要定義為金融機構,在中國是沒人敢批評金融機構的,批評金融機構,你就貸不到款。實體經濟的真正定義有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第一是生產製造,第二是流通。生產製造,過去三十年,中國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流通環節,我們做的相當不行。正因為流通環節做得不行,我們今天引出大量的問題,包括庫存、包括積壓、包括產能過剩,因為我們對市場根本不了解,還是按照想當然在做。

在歐美國家,特別在美國,很多實體經濟由於受到衝擊以後,經常反思一個問題,我為什麼就沒有抓住互聯網這一波,我為什麼不用互聯網改變自己,而我們這兒似乎人人覺得批評互聯網,好像是很光榮的事情,覺得都是你害的。這世界上沒有人想故意害你,是你自己沒有弄好才害到你,而且也不是實體經濟都不好,是你的實體經濟不太好,也有很好的,特斯拉不是蠻好的,蘋果難道不好嗎。

所以我並不覺得互聯網要擔當起今天經濟不好或者實體經濟不好的替罪羊。相反,所有的企業,今天已經到了這個時候,你還在怪一個技術的時候,那只是你的倒霉。我那次在深圳互聯網IT領袖峰會上也講到一點,一百多年以前,中國人最恨的一句話,也是別人說我們是「東亞病夫」,那是身體上虛弱,但是到今天為止,我們要思考我們的知識結構、文化,讓我們變成真正是「網路病夫」,我們在埋怨、我們在抱怨,我們不改變自己、不學習自己,這些才是挺可怕的事情。

談五新:新零售和新製造的第一波衝擊才剛剛過去

我們要改變、適應未來,如果你不能創造未來,你至少要做到適應未來,你如果不能創造變化,你至少要擁抱變化,或者適應變化。我講了很多遍,我還是想嘮嘮叨叨講,未來在中國十年到十年以內,「五個新」一定會衝擊各行各業。

第一出現新零售,有人講新零售、舊零售,一直就是零售,他講得也對,我的觀點,線上、線下、物流、數據必須結合起來,打造新型的零售體系。互聯網企業,像我們這樣做電商,從來沒覺得打敗超市有多光榮的事情,超市、商場也不要覺得打敗互聯網或者贏了互聯網是多麼值得驕傲的事情。未來我們所有的零售行業,要學習的不是你怎麼會賣東西,而是怎麼去服務別人,學會服務,不管你是互聯網電子商務也好還是線下零售也好,最重要的事情,一切不是以企業為本,不是以成本為本,不是以資源為本,而是以人為本,以每個客戶單一的個人,如何為他服務。所以零售行業啟動第一波的衝擊,剛剛過去。

第二波的衝擊,我認為是新製造,原來製造行業以標準化、規模化、低成本,這些話我們聽得最多,所有MBA教的都是這些東西,標準化、規模化、低成本,比勞動力成本,這一套東西很快會全部被個性化、定製化、智能化這些給取代。以前我們希望買的東西越來越標準,今後一定是個性化,如何把個性化的東西標準化,把標準化的東西個性化。我想告訴大家,出現IOT、出現大數據以後,未來巨大的變革,對中國製造業的衝擊將遠遠超過零售行業。我現在先提醒大家,在廣東地區,原來我們以出口加工,以流水線為作業的很多單位,什麼我的流水線、流水線機器工人,這些衝擊在十年到十五年以內,會令人非常恐怖和擔憂。

一切的機器設備會越來越智慧化,手機本來是一個普通的電話,加入了操作系統、加入了移動晶元以後,打電話只到了20%的功能,80%的手機跟打電話沒有關係,手機成為了人身體中的一部分,手機是陪伴你時間最長的,因為時間會變得越來越移動,陪伴你,超過你父母、超過你老婆。我們晚上醒過來,摸的不是老婆,是手機。

未來的汽車如果加入操作系統以後,大家想像過沒有,交通的功能最多不會超過40%,還有60%,汽車將用來幹嘛,我們以後所有的電話、電燈,只要通過電的東西,都會智慧化,所以新製造的衝擊,很快就會來臨,而且這個來臨,你今天看著來,很快就會來了。如果你不去做這個準備,麻煩一定是你。

新金融就是老太太和董事長的權利是一樣的

還有新金融,我理解的新金融,最大的變革,由原來的二八要變成八二,原來的金融機構只要服務好20%的大客戶就行了,服務好國有企業,服務好跨國企業,服務好有錢的企業,然後賺80%的利潤,我認為他們叫服務20%的客戶,賺80%的利潤,日子過得非常之好。但是未來的世界,一定是八二,也就是你一定要服務好80%昨天沒有被金融機構服務的東西。未來的金融必須是普惠的,未來的金融必須是每個人有公平的機會。我自己覺得如果你今天不去思考80%沒有被服務的,你不去思考金融讓每個人擁有公平的權利,你沒有辦法做的。如果你不去思考如何讓金融變成真正的普惠,你沒有這個機會。其實我自己覺得我挺為之驕傲的,支付寶大概在十二年以前,支付寶同事問我,Jack,你覺得未來支付寶到底是想像怎麼掙錢,以及未來的發展是什麼?

我說我沒有什麼想法怎麼掙錢,只有一個要求,我希望支付寶能夠讓任何一個老太太,她的權利跟工商銀行董事長權利是一樣的。因為剛好那一天,我隔壁有一個鄰居老太太說晚上回家晚了,她回到家以後,斷了電,電費忘了交了,電就全停掉了,老太太大清早起來,去銀行門口排隊,排了很長時間隊,來把錢交掉。這些大行長、大銀行家們,你們可能叫秘書去,付個錢就行了。我覺得只要手機上按一下,不管你是省長、市長還是行長,還是老太太,按一下,都能按掉,這個就是新金融。當然人家也這麼講,現在人家說微信支付跟你們支付寶競爭很激烈,你怎麼看,我覺得多好,特別有人講,我們支付寶打了十幾年,所有的政策,我們跟銀行爭鬥,跟央行搞下來,結果人家順水而上,我說很好,只要有人參與,能夠把二八變成八二,這個社會進步,我們都有好處。

另外一個,什麼是新技術,技術在未來的三十年,所發生的變化,也遠遠超過(大家想像),過去的三十年,IT技術,以PC的晶元,PC的操作系統,思科的路由器,這個行業發展非常迅猛,使得絕大部分的歐美國家地區,特別是中國的發達城市,大企業充分掌握了IT技術,使得企業越來越強大。但是未來由於互聯網導致的數據技術,互聯網將成為一個最重要的技術設施,數據將成為所有企業創新的能源。如果這是一個基礎的話,未來在移動晶元、移動操作系統,各方面所誕生新的技術,將會層出不窮。所以各種各樣的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這些東西大家不要把它當概念,我這兒提醒大家,你聽不懂沒關係,但是你不要去抵抗它。聽得懂,趕緊,聽不懂唯一的辦法,把你們公司的年輕人叫起來,叫他給你解釋,說我如何能夠支持你往前走,更何況這些技術不是要靠大量成本投入下去才能做到的。你只要今天相信未來,這樣去努力,一定會有機會。

最後還有新能源,第一代能源是煤,第二代能源是石油,第三代能源是數據,第一次技術革命,以煤為主的能源,造成的商業模式是工廠。第二次以石油為主的整個商業模式、技術革命誕生了公司,這次將會以什麼樣的公司的商業模式,這個值得在座所有大小企業家去思考。

還有第三個,我認為新實體經濟將會誕生起來,未來的三十年,會有很多新型實體經濟,我剛才就講過了,實體經濟,所謂的就是製造和流通,互聯網的職責就是創造更多的新實體。現在大家講,我們快去救實體經濟,我覺得該淘汰的實體經濟,必須淘汰掉,不是所有的實體經濟都是好的,也不是所有的虛擬經濟都是糟糕的。我們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對於能源消耗過大、破壞環境的落後生產力,必須咬牙淘汰掉,不能借這個理由,再讓我們回到昨天。互聯網經濟主要的目的,是能夠把虛擬經濟、把數字、把信用體系建立起來,跟實體經濟互相支撐,真正打造有希望的(新實體經濟)。其實新金融的第一步,就是打造信用體系。

傳統金融,我沒有批判金融,我反正跟老金融「鬧」了很多年了,我很尊重他們,沒有過去三十年的二八理論,中國經濟不可能發展得那麼好,但是事實上我們今天中國很多銀行放貸款,依舊是靠抵押,這跟一百多年以前的當鋪沒有區別,一百多年以前當鋪,你把東西給他,他把錢給你,你現在說抵押貨給他,他把錢給你,有什麼區別?沒有區別,因為整個中國社會缺乏信用體系,沒有信用體系的社會。

技術革命會衝擊就業,但也會創造新的就業

商業活動的成本是非常之高的,所以新金融也好、新技術也好,大數據也好,這是我想講一定會誕生大批的新實體經濟,大家不要覺得實體經濟一定會好,未來是新實體經濟,真正有創造價值,真正可以普惠可持久發展的經濟,才有可能好。

還有一個最近最熱鬧的機器人和人的關係,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現在最熱門了,人工智慧,個人覺得隨著互聯網是基礎設施,隨著數據的大量產生,對數據的運用已經變成人是不可能(做到)。很多人說我是學數據分析的,這個人將來就沒工作做了。因為未來的數據,大到你不可能腦子去算,一定是用人工智慧,所謂大數據這三個字,有兩個不同的意思,「大」是指大計算,數據是指雲數據。很多企業現在跟我講,我們早就是大數據了,我也不明白,他以為數據這個東西多就是大數據,很多政府說我們早就大數據了,大數據的「大」是大計算的大,是計算的意思。數據是雲的意思,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過去的時代,特別是過去二三十年,我們把人變成了機器,在流水線上面,特別明顯,把人變成機器。未來的二三十年,我們將會把機器變成人,機器將會做很多東西,但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未來可能有兩個不同的方向。

美國把AI講到的是做讓機器取代人能做的事情,這個我並不一定認同,美國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幾個學者提出來的,這些學者確實頂尖聰明,他們看到了未來。但是我覺得缺乏實踐經驗,也有點意思,特別我前段時間去美國,跟一些學者交流以後,我也昏倒,他們搞AI的裡面,有很多是人的大腦醫生在裡面一起研究的,把人腦和機器合在一起,這個我就不太認為這是一條正確的路,因為我們人類對大腦的認識不到3%。如果我們自己對大腦都不了解,只有3%,你讓機器去學習,我覺得是有問題的。尤其是這兩年吹得比較神乎其神的事情,人跟機器下圍棋輸掉了,我要是圍棋高手,像我這樣的低手,我不可能跟機器去比,你比不過它的,你肯定比不過它的。機器跟人之間比聰明,人肯定比機器聰明,人類不要愚蠢到跟機器去比誰力氣大,你沒機會,要跟機器比誰跑得快,你沒機會,要比誰聰明,你更沒機會。機器永遠記得比你牢,它不會忘掉,機器永遠算得比你快,機器永遠不會生氣,你下圍棋,人家搞五百多個腦子跟你下,它又沒有情緒,我們下圍棋的目的就是等人家下一步臭棋,我搞一搞,結果人家永遠不下臭棋,有什麼意思啊。

所以我自己覺得機器必須要做的是人類做不到的事情,機器去做,人不能做的,所以我個人覺得Artificial Intelligence,還有一種叫Machine Intelligence,機器必須要有自己的思考模式,就像汽車是很有意思的,早期的Machine Intelligence,如果汽車按照人走路應該這麼走的,但是汽車事實上是輪子走的。所以我看法,我們一定要想辦法,機器取代人,做得比人好,不算什麼,機器要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如果這樣做,才有機會讓機器永遠成為人的合作夥伴,而不是人類最大的對手。

下面一個問題,由於Machine Intelligence、Artificial Intelligence也好,未來的三十年,一個巨大的變革是職業,我們所有的就業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大家可能在網上看見幾個星期以前,杭州有兩個搶劫犯搶錢,晚上連搶了三個超市被抓住,結果搶到了1600塊錢,杭州怎麼就沒錢了呢,人家都用手機付錢了,你衝進超市,都沒現金了,現在還有沒有人聽說去搶計程車司機的,沒有了吧,以前計程車司機有Cash(現金),現在人家計程車司機都是用滴滴、快的,用微信也好,支付寶付費。特別杭州西湖邊上,有一個要飯的,前面放了一個二維碼,現在人們出去,沒錢付了,掃一下就可以。

每次技術革命衝擊了就業,但是也創造了新的就業。1870年,美國50%的勞動者是農民,但是一百年過去了,農民不到2%。其實任何一次就業,大家對於我們好像意見很大,你們淘寶、天貓出來這幫人出來以後,對於工業、零售衝擊很大。淘寶和天貓創造的直接、間接就業機會達到3300萬人,這是一個最保守的數據,請問你們中國有沒有發現超市丟掉了一千萬就業?有沒有一個商場說我們破產了,有一千萬人在中國失去了就業?沒有。相反,原來在超市裡面去了快遞,原來超市裡面做得不好的工人,去了哪裡?去服務體系,去電商的服務機構了,就業一定會大型的轉移。

30年後,年度最佳CEO也許是個機器人

我想昨天大家看到的技術活,很多會被取代,我們必須去思考,甚至包括在座的CEO們,我想三十年以後,《時代》雜誌封面的年度最佳CEO很有可能是一個機器人,它記得比你牢、算得比你快、更加理性、沒有情緒,它根本不會對競爭對手生氣。所以過去我們聚焦技術,未來要聚焦文化,而且大家也去想,剛才我問了你的問題,人啊,真得活到一百歲,未來互聯網以後,隨著大數據、大計算,數據能力的提升,未來三十年,我們一定能看到癌症被攻破、艾滋病會被攻破,我們一定能看到人類活一百歲不是問題。但是同時會帶來很多的問題,其中確實沒有那麼多的就業,大家問怎麼活。我自己想想也是挺可怕的事情。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我們很有可能十年、二十年以後,人類每天工作四個小時不到,一個禮拜可能就工作三天。大家說不可能,我告訴你,你爺爺的爺爺一天工作十六個小時,但是到你這兒,一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個禮拜還有兩個休息天。未來人真的只要工作三四個小時,休息天就是很多。原來我們一輩子可能只去了三十個地方,今後一輩子可能去三百個地方,甚至三千個地方,這個世界變成非常的流動,所有行業都會這樣。

機器解放人類,是讓我們去做更有創造力的事

上世紀講的是製造業,未來的世紀講的是服務業,如何讓人們高興,包括我前兩天去了東北看了二人轉,我覺得挺有意思。我們中國人講這個,有些詞很難翻譯的,我有一次美國碰上一些人,這幫人搞音樂、搞電影、搞電視的,他們出來說你幹嘛呢,「我是搞文化的」,你把它翻譯,跟美國人說搞文化的,美國人說你是搞博物館的還是圖書館的。其實就是搞娛樂的,他說成搞文化的,這一下得到就摸不著了。其實娛樂,真正的讓人快樂,讓人娛樂,這是多好的藝術啊。所以我自己覺得,未來的世界會變得速度非常之快,很多行業要定位清楚,到底這個世界會創造什麼價值。

由此可見,由於技術的發展,教育必須改革、必須發展,傳統的教育體系。今天早上我跟五個大使在討論未來問題的時候,其實我說告訴大家一個壞消息,未來三十年,世界變化非常快,而且會非常的痛苦,第一次技術革命產生的結果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技術革命,產生的結果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一次技術革命釋放了體能,第二次技術革命釋放了距離感,火車、飛機出來,整個世界距離發生變化,這次是釋放了腦力。所以未來三十年,這個世界的痛苦,要遠遠比快樂多多了,因為很多問題我們沒碰到過,人類沒有碰到過這些問題。我們現在看看覺得很高興,但是一百多年的第二次技術革命,兩百多年的工業革命,那時候的人類是很痛苦的,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所以我覺得教育必須進行改革,我們從知識要開始教文化,讓孩子們要有創造力、創新力、創意力,更加保持好奇心。

再一個,對於企業家來講,我希望企業家記住,原來我們叫Entrepreneur,以後叫Netrepreneur(音),全部都在互聯網上,未來的三十年,世界不屬於互聯網公司,是屬於用好互聯網的那些公司。所以給大家一個最後的介紹,我知道我的時間已經快到了,給大家最後的介紹,想清楚今天80後上互聯網的人,今天世界上是17億人,再過十年,90後、2000後、2010後,也就是再過二十年,這個世界有五十到六十億人全是互聯網的,你去想一想看,你今天的抵觸有什麼用。所以希望大家第一高度關注未來三十年,第二關注三十人以下的企業,第三關注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對未來有希望、有期待、有準備謝謝大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T之家 的精彩文章:

馬斯克弟弟:我哥心系火星,我則在餐桌上籌劃人類的未來
《死侍2》確定於明年6月上映:極致惡搞仍將繼續
iOS限免App精選:漫長旅途 - 人生如舟,時光如水(¥1→0)
董明珠:創始人最大能耐不是比別人聰明,而是能吃苦

TAG:IT之家 |

您可能感興趣

中甲升班馬集體狂飆!又一新軍創造新歷史,「罷訓隊」無礙贏球
阿里永遠是創造商業新賽道的數字經濟體
阿里王堅:今天的製造業正在創造下一代互聯網
創造無愧於偉大新時代的新輝煌
吳亦凡:新歌創造新紀錄,新專輯即將推出
新華社評論員:為創新創業創造厚植土壤
德國經濟不再是創新榜樣,中國人創造財富或正在駛向下一個新點
榮耀雙十一奪冠的背後:創新創造實力
在真實與虛擬編織的社交網路下創造藝術
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雪浪小鎮名譽鎮長王堅:今天的製造業正在創造下一代互聯網
只有製造業和實體經濟才能創造財富?歷史早有答案
七十年代的宣傳畫:教育革命育新人,改造舊時代,創造新世界觀
陳新:荷蘭創造圍海造田奇蹟 經濟優勢不容忽視
蘇運瑩全新創作專輯將發 攜手金曲製作人荒井創造音樂新驚喜
創造力新的催化劑,傳統行業將迎來新的時代
亞馬遜或將創造新加法:智能音箱+傳統醫療
宋朝真的創造了「經濟奇蹟」嗎?
互聯網創造短視頻,科技創新短視頻
創新創造驅動,才是真智造
BTS令人驚嘆的流媒體記錄,再創造歷史!新專輯讓伺服器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