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商鞅為秦國崛起立下不世之功,為何被新國君殺死?

商鞅為秦國崛起立下不世之功,為何被新國君殺死?


商鞅在秦國實施的變法最為全面、最為徹底也最為成功,但因觸動了秦國宗室貴族集團的利益而為自己的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



商鞅為秦國崛起立下不世之功,為何被新國君殺死?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嬴駟,也就是秦惠文王繼位。同年,秦惠文王當太子時的老師公子虔誣陷商鞅謀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被迫潛回封邑商,發動邑兵自保並攻打鄭縣(今陝西省華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失敗戰亡。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商鞅雖然被害,但新法並未被廢除。


作為一個改革者、政治家,商鞅對秦國的強大,可謂功不可沒。商鞅變法的效果極其明顯,《戰國策》稱讚商鞅變法的效果:「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強大,諸侯畏懼」。商鞅變法使一個落後的弱小的秦國,變為一個強國。為秦後來統一中國奠定了政治、經濟、軍事基礎。



商鞅為秦國崛起立下不世之功,為何被新國君殺死?


立下了如此不世之功的商鞅也難逃被殺的宿命。這也是自古改革者特別是法家改革者的宿命。法家以法管事,以律治國,嚴刑峻法,殺人無數,怨恨自然就多。改革常常在一個志在圖強的國王支持下進行,必然觸動、犧牲貴族集團的既得利益,也必然遭至怨恨。而任何一個國君都不會長生不老,一旦倒台和駕崩,那些原來被犧牲了利益的集團佔了上風就要反攻倒算。失去靠山的改革者往往就會人頭落地,死了的甚至也會被掘墓鞭屍。


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傳》中對商鞅只做出六個字的負面評價:「天資刻薄少恩」。依司馬遷的意思,商鞅死於性格。意思是他為人刻薄少恩,不講人情,沒有朋友,沒有人性,所以弄得天怒人怨,一生背負惡名,只有死路一條。當時有一個叫趙良的人也曾指出商鞅「刑黥太子之師傅,殘傷民以駿刑,是積怨蓄禍也」,勸他早作退路,以避殺身之禍,商鞅並未理睬。



商鞅為秦國崛起立下不世之功,為何被新國君殺死?



商鞅的悲慘結局確實與他的刻薄寡恩的性格有關。商鞅曾經毫不顧忌當年太子如今的國君秦惠文王的面子,對太子師傅用刑,這只是一個潛在原因,並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他的改革變法觸動了秦國宗室貴族集團的利益,商鞅已成為王權與貴族利益衝突的焦點。在商鞅的改革中,王權得到加強,貴族遭到削弱,貴族們不敢對王權發出不滿,但要把這種不滿發泄在始作俑者商鞅身上。商鞅成為貴族的眾矢之的,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所以,新國君秦惠文王剛剛即位,公子虔之徒就誣告商鞅謀反。

商鞅變法的一個核心內容是集權,削弱原來宗室貴族的權力,強化王權,是有利於國君的君權的。秦孝公一死,秦惠文王仍坐享改革的利益,所以不會廢除新法。但商鞅與宗室貴族集團已經成為一對非常尖銳的矛盾,在秦惠文王看來,商鞅變法的成果已顯,改革已經走上了正軌,維持即可。為了平息矛盾,安撫宗室貴族,商鞅本人必須去死就成為唯一選項。況且,商鞅是先王任用的老臣,新王殺他也不會有什麼內疚感。


因此,即使商鞅不是一個刻薄寡恩者,哪怕他是一個品德完美的聖人,在當時王權與貴族利益衝突的背景下,他也不得不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真跡 的精彩文章:

光緒皇帝被害致死前,究竟有多慘?
末代皇帝溥儀大婚,窮到沒錢辦婚禮,禮金卻收到手軟
袁世凱登基之時,出現的這三大災象,就證明袁世凱的皇帝坐不穩!

TAG:歷史真跡 |

您可能感興趣

秦國進攻趙國時,燕國為何不去救援,反而落井下石呢?
秦朝滅亡之後,戰國七雄都能復國,最強的秦國為何無人復國
曾是戰國第一霸主的魏國,為何會迅速衰敗被秦國吞併?
戰國前期,強大的魏國為何不先滅了秦國?
魏國作為戰國首強,為何沒有滅掉秦國?
六國合力還滅不了秦國,齊國實力曾反超秦國,為何最後被滅國?
秦趙長平之戰,秦國慘勝後國力空前虛弱,五國因何不趁機會滅掉秦國
項梁為擎天之柱,被秦國滅掉的六國迅速復國,可惜都是不堪一擊啊!
崤之戰,秦國在春秋最大的敗仗,為何被晉國斷了歸路?
亂世大國,此人隻身赴秦國三見秦孝公,只為走強國之路
戰國初期的魏國吊打秦國,為什麼不先滅亡秦國?
此人是古代一「戰神」,幫魯國敗齊國,又幫魏國敗秦國,最後被殺
張良是韓國舊貴族,為何他要阻止劉邦恢復被秦國滅掉的故國?
商鞅原本已逃到魏國,為何被魏國遣返回秦國?
歷史上的趙高為何要滅掉秦國,是為了亡國之仇?
戰國時期,楚國連出了四位明君,卻依然被秦國所敗!
秦始皇死後秦國立刻被滅,曾經無敵的秦軍,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戰國時期六國皆有攻伐之舉,為何獨秦國被稱為虎狼之師?
歷史上的晉國強盛時,為何不吞併秦國呢?
商鞅被秦國追殺到無路可逃時,靠商鞅富起來的秦人,為何不幫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