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儒林外史》看清朝教育腐朽的悲哀

從《儒林外史》看清朝教育腐朽的悲哀


文/劉娟



從《儒林外史》看清朝教育腐朽的悲哀



(一組吳敬梓故居圖片)


【作者簡介】拂塵,原名劉娟,現居河北。喜歡唱歌,喜歡寫寫畫畫,喜歡一個人行走……願用詩意的筆,抒寫浪漫的人生……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從《儒林外史》看清朝教育腐朽的悲哀



魯迅先生說得好:「《儒林外史》一書『燭幽索隱,物無遁形,凡師官、儒者、名士、山人、間亦有市井細民,皆現身紙上,聲態並作,使彼世象,如在眼前』。」這樣的小說,以現在的角度看,貌似不利於維護統治秩序;但當時的評論家卻深刻地指出,恰是這樣暴露性的作品,足以「振興世教」(惺園退士《儒林外史》·序)。


文人最怕文字獄,而清朝的文字獄最厲害,許多小說被清廷和地方政府查禁,《儒林外史》從來不在其列,此中道理值得玩味。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知何處」,自古文人走向仕途的唯一途徑就是「科舉」,所謂「學而優則仕」,可是出仕之後呢?是為貪官貪吏,還是造福百姓?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詩篇,告誡世人應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然而我們終歸走不出爭名逐利的怪圈。



從《儒林外史》看清朝教育腐朽的悲哀



教育的目的應該是,發掘出一個人內心最真實的東西,幫助他成為自己所希望成為的那個樣子。「本不求功,功成;本不逐利,利就。」山有山的胸懷,水有誰的境界,知道自己的位置與最終的追求,無論處在何種環境,內心都應「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保持初心,一直善良下去……然若都像《儒林外史》中的那些「偽儒」一樣,封建的八股科舉令其變得虛偽,甚至於瘋瘋癲癲,便是教育腐朽的笑話了!


全書第一回「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隱括全文」用極大的熱情塑造了一個王冕的形象。這位真儒名士歷史上確有其人,作者經過加工潤色,把他刻畫成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讀書人,從而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從《儒林外史》看清朝教育腐朽的悲哀



王冕從小孝順父母,長大一些又自學畫了些無骨花卉的絕活,「買些好東西,孝敬母親」。他少年聰慧,「年不滿二十歲,就已經把天文、地理、經史上的大學問,無一不貫通」。他能詩能賦,畫畫一流,卻不巴結權貴,反而對那些附庸風雅想結交他的人委婉謝絕。


他淡泊名利,對待八股取士這個問題,他有自己的看法:「這個法定的卻不好!將來讀書人既有此一條容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


他個性率真,是個性情中人,看到楚辭中屈原的衣冠,便自製了一套穿戴好,「趁著柳暗花明時節,把一乘牛車載了母親……口裡唱著歌曲,在鄉村鎮上,以及湖邊,到處玩耍,引得鄉下孩子們三五成群根著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只有心靈自由的人,才有此洒脫豪放的舉動,這和我認識的一位老師何其相像。



從《儒林外史》看清朝教育腐朽的悲哀



老師博學多才,不僅詩文好,書法繪畫也很棒。他淡泊名利,不趨炎附勢,因此受到當地那些「偽君子」的排擠,可他依然堅持原則,秉持一顆正義之心,贏得了大家的尊重!相比那些腹中沒有半瓶墨水,卻自稱「詩人、作家」,走路鼻孔衝天之流,老師才是儒林中的鳳毛麟角,是真君子!


王冕的故事無疑為文人樹立了一個榜樣,而「范進中舉」卻是一件可笑又可悲的事情。


范進從20歲開始考科舉,直到54歲才考中舉人,其恆心和毅力值得佩服,是個堅持理想的好同志。怎奈當心心念念的幸福終於來臨,卻因心裡承受能力不佳,導致歡喜至瘋、樂極生悲,令人唏噓!這也恰恰說明,封建科舉、應試教育,已經變為一條看不見的鎖鏈,緊緊地束縛住讀書人的心靈,壓得人喘不過氣來,一旦爆發,便如斷線的氫氣球,終於在深空爆炸……其實無論是范進還是周進,他們之所以痴情於科舉,無非是為了個人的升官發財。


從《儒林外史》看清朝教育腐朽的悲哀



事實上范進中舉才兩個月,什麼房產、田地、金銀、奴役等不請自來,難怪范進之流削尖腦袋也要往科舉的縫縫裡鑽,可見他們受此毒害有多深!這是時代的悲劇,也是現在教育的悲劇。應試教育造就了一群自私而無用之人,他們「肩不能擔擔,手不能提籃」,寫一些無關痛癢的詩文,拿著「文憑」大吃大喝,無視身邊的弱小,輕視他人的付出,鄙視草根,攀附權貴,以為出幾本書寫幾個字就是「大家」,殊不知此舉可笑之極。


那些在范進中舉前後所表現出不同嘴臉的人,滿腦子功名,十足一個個趨炎附勢的勢利小人。更有佛門弟子,一聽胡屠戶為女婿范進母親做法,立馬屁滾尿流、屁顛屁顛地安排起來,恰是當前一些人的縮影……



從《儒林外史》看清朝教育腐朽的悲哀



科舉制度不僅培養了一批庸才,還豢養了一批貪官污吏。進士王惠上任知府第一天,不是詢問當地的民生、治安,不去詢問案件冤情,而是了解當地特產,查詢各類案件中所牽扯的各種關係網,有沒有可以通融的地方;另特製了一把頭號庫戥,傳衙門中人將錢財歸功……從此,整個衙門不見辦案之人,只聞算盤之聲,上樑不正下樑歪,一個個鑽到錢眼裡,衙役和百姓戰戰兢兢,噩夢連連,而當朝廷來考察政績,竟一致認為他是「江西第一能員」,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這些社會蛀蟲,毒害的是整個社會。他們令胸懷天下,心存正義之人不能施展才華,一旦發現便進行排擠並打擊報復,導致人性墮落: 科場得意便是才能出眾;科場失意的你儘管有李白、杜甫的文才,顏淵、曾參的品行,都被看成愚笨無能。大戶人家講的升官發財,貧賤儒生研究溜須拍馬,殊不知儒林的墮落,便是社會的墮落。



從《儒林外史》看清朝教育腐朽的悲哀


讀書,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如何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自身的力量,在於個人的認知和修養。


《禮記·大學》里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我們不要求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理想,只要我們的教育能令讀書人明白,如何才能做一個正心、修身之人,便是教育之幸事,國家之幸事!



從《儒林外史》看清朝教育腐朽的悲哀



(從《儒林外史》看清朝教育腐朽的悲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的另類廉正自律之二:不正常的環境中正常你就不正常嗎?
《水滸傳》揭露了北宋末年無官不貪無吏不污,警世呀
藏龍卧虎小隆中,「山中宰相」李根源
明代清官海瑞究竟有幾個女人?
太史慈:自古英雄出少年

TAG:閱讀悅讀 |

您可能感興趣

《儒林外史》中的巢湖方言
《儒林外史》——吳敬梓
淺析《儒林外史》與《官場現形記》諷刺之差異
張治:從《圍城》到《儒林外史》
李遠達:文人「兵」夢的實與虛——《儒林外史》蕭雲仙、湯鎮台本事補證
王進駒:論《儒林外史》喜劇表現形態的構成
從《儒林外史》中三個俗名士探析吳敬梓的雅俗觀
儒林外史:儒林中偏生江湖事
《儒林外史》:為吝嗇鬼嚴監生翻案
吳敬梓《儒林外史》中的經典名句,深刻洞察人生!
《三國》的滾滾長江東逝水人人會唱,《儒林外史》開篇詩是什麼?
古代《儒林外史》小說,刻畫在郵票上,依然繪聲繪色
《儒林外史》18句經典俗語,精闢現實,看懂世事!
以《紅樓夢》《儒林外史》為例,聊聊「詩會」怎樣出題、賦詩?
與儒林外史齊名,慈禧也連夜追讀的「禁書」!
同是清代名家之作,《儒林外史》到底比《紅樓夢》差在哪?
讀《儒林外史》八句經典名言,覓得人生百味!
《儒林外史》里的嚴監生是中國古代最「吝嗇」的人?其實我們都誤會他了!
為什麼從《儒林外史》中,我只讀出了負能量?
《儒林外史》10句金言,犀利直白,令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