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機器智能教父:AI將在2050年超越人類,百萬年後將統治銀河

機器智能教父:AI將在2050年超越人類,百萬年後將統治銀河



機器智能教父:AI將在2050年超越人類,百萬年後將統治銀河



「很快,最明智、最重要的決策者可能不再是人類。」——于爾根·施米德休伯


柏林演講


在西柏林一處倉庫後方的工作室里,一群來自全球各地的科學家正在熱烈討論著機器人的未來。

一位來自歐洲大型汽車廠商的工程師剛剛就自動駕駛汽車的進展發表了一份謹慎樂觀的報告。


他說,自動駕駛汽車正逐漸學會把行人、騎行者與汽車區分開。有些機器人已能比人類更好地分辨不同品種的狗。


接著,一位高大健壯的男士大步走上講台。「很快,最明智、最重要的決策者可能不再是人類。」他一邊說,一邊無奈地笑著,「我們即將迎來的不是另一場工業革命,而是一種新生命形式,它更像是一場創世大爆炸。」


于爾根·施米德休伯(Jürgen Schmidhuber)一直被描述為「將會被首批擁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稱作父親的人」。


這位54歲的德國科學家或許開發了能讓我們與計算機進行對話,或在手機上把普通話翻譯成英文的演算法,但對於未來機器人存在的主要使命是為人類服務,他卻不大認同。


相反,施米德休伯認為,機器智能不僅會很快達到人類的水平,而且會很快超過人類。它將建造出耐熱型機器人,與柔弱的人類相比,它可以更好地利用太陽的能源。


最終,機器智能將通過自我複製的機器人工廠,在整個銀河系的小行星帶建立殖民地。而施米德休伯正是試圖為這種機器人打造大腦的人。



機器智能教父:AI將在2050年超越人類,百萬年後將統治銀河



「到2050年,我們將擁有比人類更聰明的人工智慧」……機器人Pepper

「真正的人工智慧」


演講結束後,施米德休伯接受了我的採訪。他說,在瑞士的實驗室里,他的公司Nnaisense已在開發能夠像嬰兒一樣運轉的系統,研究人員為這些系統設置了一些小實驗,以便讓它們更了解這個世界如何運轉。


施米德休伯稱之為「真正的人工智慧」。唯一的問題在於,它們仍然太慢了:這些系統目前的神經連接只有大約10億個,而人類大腦皮層的神經連接則在100萬億個左右。


「但現在有一種趨勢,計算機的速度每五年就會加快十倍,除非這一趨勢中斷,否則只需25年,我們就能開發出媲美人類大腦的遞歸神經網路。用不了多少年,我們就可以開發出某些動物水平的人工智慧,比如烏鴉或是卷尾猴。」


那麼,究竟要多少年呢?「可能不是幾十年,也許幾年就夠了,不過,我不想把自己的預測限定在四年或七年的範圍內。」


當我問他,為何對自己的時間表如此有信心時,他打開了話匣子。我們從宇宙大爆炸聊到新石器革命,從火藥發明聊到萬維網。


施米德休伯表示,宇宙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間隔似乎在指數式地縮短,兩次里程碑事件的時間間隔大約是前一個間隔的四分之一。如果按這個規律計算,人工智慧超越人類,也許會在2050年變成現實。


「到2050年,時間不會停止,但我們將擁有比人類更聰明的人工智慧。它們不想困守地球,它們想推動歷史進入下一個階段,想去尋找更多的資源。幾百萬年後,它們將殖民整個銀河系。」



機器智能教父:AI將在2050年超越人類,百萬年後將統治銀河


在探索太空的過程中……機器人將是領路人,施米德休伯說。


他把這個時間關口稱為「歐米茄點」(Omega Point),該詞語由法國牧師皮埃爾·泰亞爾·德·夏爾丹(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創造。施米德休伯說,他喜歡「歐米茄」這個詞,因為它讀起來有點像「Oh my God」(哦,我的上帝)。


「機器智能教父」


施米德休伯「機器智能教父」的地位並非毫無爭議。


作為一名計算機科學家,有時他的言論聽上去實在是不像科學。在柏林的演講中,觀眾席後排就傳出了抱怨的聲音。


當施米德休伯描述機器人最終將如何拋下地球,「獨自享受」探索宇宙的樂趣時,一位巴西的神經科學家打斷了他的發言:「這就是你要說的?會有一種讓機器人學會享樂的演算法?你這是在糟蹋科學,真是太可怕了!」


當被問及這些事時,施米德休伯再次露出那種無奈的表情。「幾十年來,我的論文一直備受爭議。所以,我已經習慣了這些標準的論調。但很多神經科學家並不清楚人工智慧領域正在發生什麼。」


然而,即便在人工智慧學界內部,也有反對的聲音。當我向一些人工智慧研究者提到他的名字時,有幾個人說,他的研究工作無疑很有影響力,而且「越來越有影響力」,但他「有一點爭強好勝」。


很多人覺得,他對於技術進步速度的樂觀看法是毫無根據的,或許還很危險。


有人說,施米德休伯絕對算不上是機器人未來的真正預見者,實際上,他正在使人工智慧淪為下一個賽格威平衡車(Segway)——賽格威誕生之初,曾被吹捧為意義堪比個人電腦的技術革命,但最終卻淪為電影里的雜耍道具。

是先知,還是笑柄?


是先知,還是笑柄?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就得深入了解施米德休伯的人生經歷。


他1963年出生於慕尼黑,青春期時,他從圖書館借閱了大量科普書籍和科幻小說——他尤其喜歡奧拉夫·斯泰普爾頓(Olaf Stapleton)的《造星人》(Star Maker)、E·T·A·霍夫曼(ETA Hoffmann)的《沙人》(The Sandman),以及史坦尼斯勞·萊姆(Stanislaw Lem)的小說——就這樣,他對機器人產生了興趣。



機器智能教父:AI將在2050年超越人類,百萬年後將統治銀河



「我最棒的偶像」……施米德休伯很崇敬愛因斯坦。


施米德休伯說:「我最棒的偶像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我在某個時候意識到,如果我打造出了比我自己乃至比愛因斯坦更聰明的東西,我會擁有更大的影響力。」


他在慕尼黑工業大學拿到了數學和計算機科學學位,並在30歲時獲聘成為該大學教授。


1997年,施米德休伯和學生賽普·霍克賴特(Sepp Hochreiter)共同撰寫了一篇論文,其中提出了一種利用記憶功能來增強人工神經網路(模擬人類大腦的計算機系統)的方法,即根據之前獲得的信息,添加解釋文字或圖像模式的循環。他們稱之為「長短期記憶」(Long Short-Term Memory,簡稱LSTM)。


當時,人工智慧正在經歷漫長的「寒冬」:對於圍繞人工智慧的第一波炒作,技術未能達到相應的水平;而且,資金也很難到位。

20世紀60年代時,人們期望對機器進行自上向下式的編程,使其能夠理解世界的複雜性。如果說現在出現了什麼新聲音,那就是一種看似更簡單的想法:我們可以為機器編寫一種演算法,這種演算法相對簡單,但可以讓它們自底向上式地學習,從而逐漸理解現實世界的複雜性。


1997年,施米德休伯關於LSTM的論文被麻省理工學院退稿。但現在看來,LSTM已成為深度學習領域一波新的研究浪潮背後的關鍵概念之一。


2015年谷歌宣布,通過使用LSTM,他們將自家語音識別軟體的錯誤率降低了近50%。此外,LSTM還為亞馬遜的語音助理Alexa提供支持,蘋果去年也宣布,他們正在利用LSTM改進iPhone。


如果施米德休伯當初沒有被退稿,LSTM將會得到更多的認可。


2015年,他在一篇措辭嚴厲的文章中抱怨,被矽谷譽為人工智慧超級明星的「加拿大」計算機科學家三人組——谷歌的傑弗里·辛頓(Geoffrey Hinton)、Facebook的揚·勒丘恩(Yann Lecun),以及IBM的約舒華·本吉奧(Yoshua Bengio)——「大量引述彼此觀點」,「卻忘記了該領域先驅者的功勞」。


在柏林的演講以及我們的訪談過程中,施米德休伯每隔一會兒便會強調,當前圍繞計算機學習的討論都是「老一套」,LSTM在很多年前就已經做到那一步了。


他還指出,矽谷的重要性其實沒有那麼高,在他看來,矽谷被「劇烈的競爭」所主導,致使「投入產出比」落後於歐洲的研究機構。



機器智能教父:AI將在2050年超越人類,百萬年後將統治銀河



施米德休伯說,《黑客帝國》中的某些情節……「是有史以來最愚蠢的情節」。

為了不被忽視


在聆聽施米德休伯談論機器人的未來時,你可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他那種沒完沒了的技術烏托邦主義只不過是一種策略,只是想要避免自己在行業內被邊緣化的命運。


既然施米德休伯對科幻如此感興趣,他是否擔心機器人在擁有自我意識後,會奴役和統治人類?


他搖了搖頭說:「我們不會被奴役,原因至少有一點,因為對那些能夠造出超級機器人的機器人來說,人類非常不適合做奴隸。」


他對電影《黑客帝國》(The Matrix)里人類淪為囚徒、被迫為人工智慧供電的情節不以為然。「這是有史以來最愚蠢的情節。當機器人運轉所需的發電站能夠產生多得多的能量時,為什麼還要用人類的生物能?」


但那樣的話,機器人會不會覺得,乾脆把人類滅絕更省事?


「和所有科學家一樣,高度智能化的人工智慧會對生命和文明的起源感到痴迷。不過,這種痴迷會在一段時間後減弱,就像如今的大多數人並不了解世界的起源一樣。一般來說,讓機器人對我們沒興趣,這就是對我們最好的保護,因為大多數物種最大的敵人是它們的同類。它們對我們的關注度,就好像我們對螞蟻的關注度差不多。」



機器智能教父:AI將在2050年超越人類,百萬年後將統治銀河



「很多神經科學家並不清楚人工智慧領域正在發生什麼。」

不過我覺得,這個類比似乎沒有像施米德休伯所希望的那樣讓人心安。毫無疑問,我們有時候會不小心踩著螞蟻吧?有些人甚至會用化學品毒死一窩的螞蟻。


「的確如此,但這些情況只會發生在全世界極少一部分螞蟻身上,而且似乎沒有人想要消滅地球上的所有螞蟻。相反,當聽說地球上的螞蟻數量比人還要多,以及絕大部分螞蟻都生活在巴西雨林的某個地方時,大多數人還挺高興的。」


「我們也許比螞蟻聰明得多,但地球上人類的總重量卻依然與所有螞蟻的總重量差不多。」施米德休伯說這句話時,引述了哈佛大學教授艾德蒙·威爾森(Edmund O Wilson)最近頗有爭議的說法。


我說,不妨拋開科幻,說說那些更迫在眉睫的問題吧,比如機器人造成的大規模失業。


在最近發表於《自然》雜誌的一篇文章中,人工智慧研究者凱特·克勞福德(Kate Crawford)和網路法律教授萊恩·卡洛(Ryan Calo)警告稱,機器取代人類將產生一系列社會連鎖反應,從這個層面上說,智能設計引發的新一波熱潮正在形成危險的盲點。


對此,施米德休伯也不是很擔心。他說,十幾年前自己的兩個女兒出生時,他就清楚地預見到了機器人的未來。


「我給了她們什麼建議?我告訴她們,你們的爸爸覺得,一切都會很好,即便可能會有起起伏伏。你們就準備好不斷嘗試新事物吧,要學會如何學習。」


「人類一直有這樣一種才能,即創造出原本並不存在的職業。很多人已經在從事一些『奢侈』的工作,比如你我的工作。」他一邊說,一邊用頭指了指我的記事本,「預測哪些職業會消失,這很容易,但要預測哪些新職業會被創造出來,就難了。在上世紀80年代,誰會想到30年後,職業遊戲玩家和YouTube紅人能賺到幾百萬美元呢?」


「即便是醫療界那些備受尊崇的職業也會受到影響。2012年時,機器人開始利用深度神經網路贏得篩查癌症的比賽,這是否意味著醫生將會失業呢?當然不是。這隻意味著,同一名醫生過去治療一名患者的時間,現在可以治療十名患者。很多人將能以較低的成本,享受到醫療研究的成果。人類的生命將得到拯救和延長。」


施米德休伯指出,那些人均機器人保有量較多的國家,比如日本、德國、韓國以及瑞士,失業率反而相對較低。

我本想告訴他,一位五十多歲、從未聽說過JavaScript的卡車司機也許不會認同他的樂觀看法。


不過,當你和一個腦子裡滿是「歐米茄點」的人辯論時,談論起舊世代的擔憂是很困難的,更何況只是某些個人的擔憂。


「人們開始把我當回事了」


每當你試圖深入挖掘施米德休伯對於機器人未來的樂觀願景時,你會發現,它的核心,其實是一種非常簡單的場景。


他說,當兩種生命發生利益衝突時,他們有兩種解決方案:要麼合作,要麼競爭。然而,在我們的談話中,每次遇到這樣的岔口,勝出的方案總是合作。



機器智能教父:AI將在2050年超越人類,百萬年後將統治銀河



「似乎沒有人想要消滅地球上的所有螞蟻。」


我又問他,未來的機器人除了懂得好奇和幽默之外,是否還會戀愛呢?施米德休伯給出了肯定的答案,因為「愛情無疑是一種極端的合作形式」。


機器人的愛情將是多元多重的,而不是一夫一妻制:「機器人之間會有各種各樣的關係。它們能夠了解彼此的內心,這是人類目前做不到的,或者只有兩個人相互傾入了大量時間才能做到。機器人之間還會出現某種融合,這也是生物體目前做不到的。」

如果愛情真的是一種極端的合作形式,為什麼它讓人覺得如此非理性呢?為什麼我們會有慾望,或是感到心碎?


對我的這番問題,施米德休伯沒有「上鉤」,他說,「我們已經有了疼痛感應器,機器人撞到東西時會有痛感。我們最終也會解決慾望的問題。到最後,它們會變成一回事。」


如果未來有一家公司,比如另一個蘋果或是谷歌,對統治世界的超級智能機器人建立起了壟斷,那會怎樣?


施米德休伯認為,像戴夫·艾格斯(Dave Eggers)在小說《圓圈》(The Circle)里描繪的這種反烏托邦是「極不可能出現的」。這種情況下,勝出的方案還是合作。


「智能機器的核心演算法是非常短的,能夠讓系統進行自我改進的演算法可能只有十行虛擬程序代碼,而我們目前缺少的可能只是另外五行代碼。」


「也許我們會在我的小公司里寫出那十行代碼,但這個年頭,就連瑞士銀行都快要無法替人保密了,所以,那些代碼不會留在我的公司,它會泄露出去。又或者,印度的某個人會寫出那些代碼,然後向所有人開放。」


如果說這些話聽起來有點盲目樂觀,那是因為,施米德休伯的經歷(LSTM最初遭冷遇,以及他對矽谷式「劇烈競爭」的極端不信任)必定讓他意識到,競爭有贏家就有輸家。


雖然從個人層面上說,他的樂觀主義能讓人放下戒心,但如果換一種說法,「未來最先進生命的誕生離不開于爾根·施米德休伯的作用」,我會更容易接受,但前提是,他願意澄清那些質疑才行。


他以道歉的方式結束了我們的談話:「很抱歉讓你像是對著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說話一樣。不過,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我就一直在說這些東西。唯一的區別是,現在,人們開始把我當回事了。」


?


翻譯:何無魚


來源:The Guardia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造就 的精彩文章:

別怕AI和機器人搶走工作!技術創新會帶來更好的就業機會!
地球最後的備份:走進斯瓦爾巴「末日」種子庫
宇航員這個職業有多危險?來數數那些與死神擦肩而過的時刻
章魚哥為什麼能這麼賊?科學家從基因層面找到了解釋
NASA說探測火星最危險最困難的地方只有這個摺紙機器人搞得定

TAG:造就 |

您可能感興趣

30年之後機器人數量將超過人類達到94億
未來學家預測30年後機器人數量將超人類:達94億
日本:到2020年,機器人將照顧80%的老年人
2024年庫卡在中國境內的機器人年產量將超過10萬台
機器人最「敬老」,2020年日本80%的老年人將由機器人照顧
日本:到2020年機器人將照顧80%的老人
IDC:2021年,亞太地區機器人支出將高達1330億美元,佔全球60%
IDC:2022年全球機器人和無人機支出將達2013億美元 中國是最大市場
中國機器人市場將在2021年達746億美元 佔全球總量超34%
中國水下機器人市場分析及預測: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581億元
IDC:2018年全球機器人和無人機開支可達1031億美元
都8102年了,AI機器人還宛若智障
去年刷屏的「波士頓機器人」將於2019年量產,瞄準家用市場
2018年將達50億美元!機器視覺市場要「火」
IDC:今年全球機器人和無人機開支將達1030億美元
預計到2021年,亞太地區機器人支出高達1330億美元,佔全球60%
2020年鹽城亭湖區智能機器人使用將達500台
33張罕見歷史照,1900年中國小新娘,1920年美女機器人…
賽格威配送機器人:年內做到10天無故障,3年10萬台
2018年中國教育機器人市場分析及預測:市場規模將達到7.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