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規劃城市風道有助於解決空氣污染?

規劃城市風道有助於解決空氣污染?


建築師想告訴你風的秘密



授權轉自「一席(ID:yixiclub)」


喜歡的可以關注它




什麼是城市風道?


規劃城市風道有助於解決霧霾問題嗎?


規劃風道是否意味著大拆大建?


如果一個城市風道建好了,污染物又飄散到另一個城市怎麼辦?……





2003年以來,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的任超和她的團隊,通過一系列科學研究,為香港製定城市風環境評估標準,研究成果被逐步納入香港各地區的規劃與發展大綱之中。





你看到這樣一個規劃方案會很驚訝:這個風真的會進來嗎?真的會因為我畫了一個箭頭——從城市的一端畫到另外一端——就來了嗎?所以很多時候大家對於風道的概念還是很片面化或者是很概念化的。








城市呼吸


任超




大家好,我是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的老師。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題目叫作「城市呼吸」。


大家常常會看到這樣一張很漂亮的建築設計圖紙。在這些渲染圖裡,很多時候會告訴你是一個藍天,然後你擁有了這個房子,周圍有很好的花園,或者很好的綠地。但是隨著城市的開發和發展,我們卻發現城市當中越來越多的時候會出現霧霾。






剛剛我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說,北京10月份的半個月當中發布了三次空氣污染預警。如果你每天拉開窗帘,看到外面這樣一個環境,你一定會想,這個城市的管理者、設計師,他們到底做了哪些工作?是什麼使我們的城市變成了這樣?



所以我在學習的時候就會不停地問自己,作為一個建築師,你的使命感,你的責任感是怎樣的。是不是我只追求美觀

保證我的房子不塌就夠了呢?是不是我們應該為更好的城市環境出一份力?



我相信可能在座的很多聽眾,還對2003年的SARS有一個很深的印象。在香港,我們看到的數據是短短的兩個月內有300人死亡。其中非常著名的一個案例是淘大花園:3月中下旬的時候大約有100人受到SARS感染,到了4月15日的時候有超過300人被感染。



政府不得不把這個小區關閉,疏散當地的居民,隨後開始反思,到底淘大花園這個建築設計出了什麼錯,在未來應該怎麼樣去改善。




所以從2003年開始,香港政府特別關注有關城市氣候環境方面的研究。在我們這麼龐大的一個研究團隊當中,有政府各個部門的配合,也有香港本地的研究人員以及海外人員,還包括其他業界,像設計公司、規劃部門等等。






當時沒有人想過怎樣去研究風,怎樣去考慮空氣流通。我們很多時候就開始先查文獻,然後跟海外的學者不斷地去探討,去了解。



後來我們發現在香港非常難,因為香港是一個高密度的城市,亞熱帶的環境,樓非常高,非常密。怎樣在這樣的城市環境里去改善空氣流通的效果,我相信這樣一個課題,不光是香港,在上海、廣州還有其他的城市,也面臨一樣的問題。



你看到的這些圖片是我從網上選取的,可能很多人不是很了解畫的這張圖是什麼意思。簡單地說一下,圖片上有很多箭頭,意思是希望風是從這個方向流進城市。大家看到很多綠顏色的地方,它的意思是這個地方我需要變成一個生態綠楔或者是綠地。





但是如果你仔細研究一下中國城市規劃的這些條文定義,你會很驚訝地發現,本來明明是綠地的區域居然還可以蓋房,本來規劃好的風道,在後面修編的時候就沒有了。



與此同時,你看到這樣一個規劃方案會很驚訝:這個風真的會進來嗎?真的會因為我畫了一個箭頭——從城市的一端畫到另外一端——就來了嗎?所以很多時候大家對於風道的概念還是很片面化或者是很概念化的。




所以在今天,我希望跟大家分享一下,過去十年在香港我們經歷了哪些,我們怎樣用這樣一個科學化的數據,去有效地支持每一個設計跟規劃。




《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是在2015年6月份頒布的,它是第一次在國家層面提出來「通風廊道」這樣一個概念。可是如果你看這個文件,你會覺得很奇怪:它沒有給出定義,到底什麼叫作通風廊道,怎麼樣去實施,通風廊道的要素有哪些,在規劃方面要怎麼樣去配合。



但是與此同時,它定了一個大的目標,2017年底,地級以上的城市要完成通風廊道的劃定工作。但是這大約一年多的時間,我們真的可以做到近300個城市都完成通風廊道的劃定嗎?我想這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在我做文獻研究的時候,收集查閱了許多論文、資料及報告。我發現在中國有17個省市,超過35個城市參與開展了這樣的項目,而當中有一些是純粹的學術研究,有一些是政府的顧問項目。






到底什麼是通風廊道?其實應該說沒有一個完整的官方定義。但是一般來說,通風廊道的設定針對的是弱風,或者是靜穩風的一個狀況。簡單來說就是風速比較慢,使得大氣的污染擴散很差。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怎麼樣可以改善城市的風環境,讓空氣質量稍微好一些?






我們可以把風想作是水。水都有源頭,從一頭流到另外一頭。如果把城市比作一個河道的時候,每一個小石子、每一個建築的布局都會影響到水流。所以如果你在河道當中建的建築越多、越密集,那水流自然就很慢了。



與此同時,怎樣分析氣候狀況連接到不同設計與規劃尺度,比方說城市、街區、建築,也就是說怎樣把大的江河跟支流以及小溪連接起來?讓風從城市流入小區,再穿過建築群,我們希望做一個「會呼吸的城市」,讓「城市的呼吸」更加順暢。







大家經常有一個問題,就是城市已經建成了,那要怎樣去改善城市的空間,讓風進得來也流得出去?




其實香港也面臨著一樣的問題,而且香港的情況可能比內地更加嚴重。我給大家舉一個數據,在香港平均的建築高度是60米,60米大約就是20層。北京、武漢、上海的一些數據,全市的建築高度大約是25米到35米之間。所以香港有一個更密集的城市環境。



如果你開始做一些建築項目,你會知道它的容積率(

建築面積毛密度,是指一個小區的地上總建築面積與用地面積的比率

)大概是1到2,最多不超過3,可是在香港平均的容積率是5到6,甚至有一些項目可以做到12。所以在香港這樣一個非常高密度的城市,我們根本不可能做到大拆大建。我們只能思考怎麼去更精準化地管控每一個建築、每一個小區規劃與新市鎮發展的項目。



香港當然不是一天建成的。我們在過去的六七十年,經歷了一個城市快速發展的過程,所以從以前低矮的建築——唐樓,大概三四層,接著到了一個高層,再到一個超高層的情況。






2000年之後,很多時候大家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是我住在大概30層的樓裡面,望出去的時候可能還可以看到一線天,看到一點點綠色,一點點海景。接著因為屋宇署取消了一個條例,允許廁所變成黑廁所,也就是沒有窗戶,所以樓與樓之間就可以並聯起來,香港就出現了屏風樓。






香港本地的報道也曾經研究了一下到底有多少這樣的屏風樓,當時發現是有104棟,而它潛在影響的人口達到150萬。屏風樓會帶來一種屏風樓效應,它會遮擋海風,使海風沒有辦法滲入到城市的內部;而城市內部聚集的這些廢熱、廢氣又沒有辦法疏散開來。所以住在城市內部的那些民眾,他們的生活環境會變得更加惡劣。






那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住在這樣的環境里?他們都是普通的民眾或者是貧窮的民眾,有錢人當然是住海景房享受最好的環境。




在香港,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它的溫度是在不斷上升的,特別是在80年代之後,上升的速度更加快。就是大家看到的這一條曲線。





數據來源:香港天文台




與此同時,市區的風速在不斷地下降。以至於到了某一天,觀測人員不得不升高監測的設備去測量風速。原先以為升高十米就不會再變低了,可是結果表明這條線還在繼續降低。





數據來源:香港天文台




城市的環境真的是會因為城市規劃、城市設計而改變的。在座的很多朋友可能覺得溫度只是高了幾度,風只是小了一點,那又有什麼問題呢?跟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呢?



我想在這裡提醒大家的是,2003年我們發生了SARS,到今天為止,沒有人確定為什麼我們會有SARS。而SARS走了之後,是不是還有其他的問題會出現呢?




2003年SARS問題爆發之後,香港規劃署推出了一個空氣流通評估方法,用一系列數據指標來量化城市的規劃究竟如何影響了風環境。



與此同時,我們也做了一些模型,放在風洞實驗里去測量。風洞實驗就是去模擬一個真實的風環境、風場的效果。如果測完這些風速比發現它們的比值很差,政府會要求規劃師、建築師去修改他的項目,進行優化。






因為政府也考慮到空氣流通評估是一個很新的方法,所以在頭五年的時候他們率先去開展這樣的項目。所有大型的政府的項目、海濱的項目,或者涉及規劃導則修改的項目,他們都需要試行。




其中一個有趣的案例是香港政府總部大樓。建築設計時預留了一個很大的洞,希望在香港密集的城區內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間,一方面為市民提供活動空間,另一方面促進海風引入到市區內部,加強空氣流通。








當時這個孔洞到底怎麼放置、開多大、朝向如何,都經過了計算機模擬及風洞試驗,從而了解建築物設計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做到優化設計。




另一個案例是啟德發展項目,相當於內地的新市區規劃。啟德機場曾經是全世界排名前十的最危險的機場,因為它要讓飛行員在一個很高很密集的區域去降落飛機。這個圖片當中有一塊是綠色的小山,每次飛行員看到這個小山的時候就需要右轉90度,然後開始進行降落。






在這樣一個項目當中,它周圍是很密集的居住區域,而且是一些舊城或者是工業區,面積超過300公頃,又位於維港附近,所以政府非常關注這樣一個地塊的開發。




啟德機場在1997年之後就搬到了大嶼山的新機場,整個這一塊地就空出來,相當於是一個空地。政府就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從最初了解背景風環境,預留通風廊道的設置,到土地利用規劃,試圖了解街道怎樣布局,每一個地塊怎樣劃分,當中的建築要蓋多少,怎樣合理地去布置這些事情。




所以我們開展了一些空氣流通的評估,去詳細地探討每一個細節的問題。在這個項目當中,預期的圖是這樣的。






但是這個項目從1997年開始直到今天,如果你再去香港的話,你會發現大部分還在空缺。為什麼呢?因為這個項目是一個長期探討的過程,政府一旦公布了它未來的設計的時候,緊跟著就會有一個公眾參與。




公眾會參與到裡邊暢所欲言,會告訴政府我覺得這樣的想法好,我覺得這樣的想法不好。你會看到它的大綱圖在一個很長的過程當中在慢慢地改變,當然它整個想法,還是希望能夠做到行人這個層面的風環境更好一些。



在這個地塊當中,有一部分土地是用來做公共屋邨。公共屋邨其實相當於內地的經濟適用房。在香港,20%的人是住在公共屋邨里的,所以它沒辦法用很高昂的代價去打造一個非常奢侈的環境。




在這個規劃框架確定了之後,公屋的人員進來,他們做設計的時候就會考慮怎樣在行人的區域、在公屋的區域將這個風引進來。然後建築不要做裙房,在很多地方特別是行人區域加強綠化,創造更多的休閑空間。






所以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是一個建築師,不代表你花更多的錢就能做更好的事情,往往只是意識、只是你的想法的改變,就一樣可以做到很好的事情。



在這裡的話,你可以看到城市規劃、建築設計、小區規劃,它有一系列的尺度的概念。








我們常常看到那些風道的概念圖,它往往只是告訴你我要引風進來,可它從來沒有告訴你這個風怎麼流出去。我在這裡最想分享的一個觀念就是,如果我們引了風進來,還要考慮風怎樣流出去。



與此同時,我們需要知道的是,中國今年「十三五」規劃的時候,它已經定明未來我們的城市是向一個城市群發展。我們在跟不同的人員進行交流的時候,大家會說某某城市有了風道,它們的污染物就流到了我們的城市,我們一定不要讓他們建那個風道。




我覺得這個想法是非常片面的。未來城市的問題,不再是單一城市自身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如何與周邊城市協調發展。比方說在香港,香港現在最大的污染源不是本地的污染源,而是來自珠三角。所以香港政府就會跟珠三角廣東、福建等省市的這些政府去協商,看怎麼樣共同去改善和治理污染。



其實假如你開了一個水龍頭,這個水龍頭流出來的全都是污染的水,那無論底下的河道怎樣去處理,怎樣去改善,你永遠都改善不了這個水的質量。所以如果要改善風道,改善我們的城市環境,最最重要的仍然是源頭控制。



可是,是不是我們在城市規劃當中就不需要考慮風道了呢?我相信這個答案是NO。因為你如果開了這個水龍頭,水質很好,可是如果後期設計得不好,水就會有一些淤塞,它會堵在那裡流不出去,所以風就沒有辦法在城市裡穿流,就沒有辦法做到一個城市的呼吸。



在這裡,我們希望告訴大家的概念就是,如果你要解決城市的問題,你必須了解在區域層面上你的風環境是怎樣的,你有哪些潛在的風的資源。如果城市做好了這些,就給小區設計包括建築設計做了一個背景鋪墊。只有城市、小區、建築變得通透了,風才能真正流進來。這其中每一環都是環環相扣的。




我2012年的時候跟建築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一本《城市環境氣候圖》。因為我們在完成香港的項目之後,陸陸續續收到了一些邀請,比方說法國、荷蘭、新加坡,以及台灣、澳門等等很多地方。大家也很關心到底怎麼樣才能在這個城市當中提高生活環境品質,同時又不降低它的發展水平。



在出了這本書的同時,中國其他城市的一些學者,包括政府的官員也不斷開始跟我們聯繫。最好玩的是,我有一次到一個城市做演講,演講完了之後他們的市長就很開心地說:「哎呀,我終於找到了一個好的方法解決我們城市的問題。錢不是問題。你可不可以告訴我,在半年或者一年之內,你可以完成這樣一個研究。完成之後我們的風是不是就增大了一些,溫度是不是就降低了一些?」



我聽到這個話的時候,我覺得很難。因為我們只是做了一個研究,可是這個城市到今天有這麼多複雜的問題,它不是一天形成的。所以如何做到一個修復或者修補,我相信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同時,我們也發現目前內地大家非常關注的其實是風環境評估跟風道規劃,所以我們今年11月底的時候也跟建築出版社出版了另外一本書。






在這當中我就提出來一個新的想法,叫作「呼吸城市」。要想讓我們的城市學會呼吸,做到自然通風,最重要的是首先你在做規劃和設計的時候,必須要了解你的城市所在的環境資源是怎樣的,它是什麼樣的風環境,怎樣可以去利用它讓風可以引進來也能流出去。




另外,自然透風的意思就是說你怎樣精細化地管理這些城市的建築、小區、街道,以及綠化植被等等這些設計要素,讓城市更加通透。最後是做到自然凈化,比方說有很多生態廊道或者生態的自然植被選擇,它都是有一點點凈化的功能。








另外,自然透風的意思就是說你怎樣精細化地管理這些城市的建築、小區、街道,以及綠化植被等等這些設計要素,讓城市更加通透。最後是做到自然凈化,比方說有很多生態廊道或者生態的自然植被,它都是有一點點凈化的功能。



在香港,根據我們做的環境氣候圖評估,會涉及舊城改造,相信內地也有很多城市也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原先很破很擁擠的房子怎樣改善它們,讓大家住得更好,往更平衡的方向發展。



香港政府會採取一個激勵的政策,因為政府需要鼓勵大家去做更好的設計,所以它並不是一味地用大棒政策來執行。它就會跟開發商說,如果你做了我這些好的設計,我會多給你10%的樓宇開發強度,所以很多開發商他們願意去做這些事情。同時政府也頒布相應的法律來審查監督這些企業。




你看到原先低矮的樓變成高樓,與此同時,它會注重行人層、街道層的透空。很多的時候街道會後退,甚至有一些裙房的地方會更加通透,同時它也會加強行人層的綠化,讓大家走在這個城市中會有一個舒適的感覺。



另一方面,在香港很有趣的一個現象就是很強調公眾參與。我相信在座的很多年輕人大家都會面臨一個買房的問題,這對每一個家庭來說也是不小的一筆開支。買了房子住進去,可能原先你覺得這是海景房,過了兩年之後會發現這個海景房前面又矗立了兩棟新的樓,再過兩年又有更多的樓。接著這個城市就變得越來越密集,原先的海景房就變成了一線天。



在香港也面臨一樣的問題,市民就會不斷地去跟政府協商訴求。當時在香港大圍要興建一些新的開發項目,但是本地居民認為這是一個新的屏風樓,會影響周圍的環境,所以他們會不斷地要求政府去重新審核評估這個事情。








這樣的公眾參與就真的是能有所推動,後來開發商就改了它的項目,改善了建築的層高和通透度。所以我覺得這個還是非常重要,值得大家去思索的。



最後想跟大家分享的一點就是,陽光、空氣、氣候都是自然資源和公共財產,與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我們在2015年年底的巴黎峰會來討論氣候變化,當時各國領導都在那裡探討到底怎麼去改善這個事情,所以你可以知道「氣候與環境的這個難題,不是一個人、一個學科、一個大學、一個民族可以解決的」。




但是最最重要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參與其中,去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去改善我們共同的家園。



所以希望我們現在生活的天是這樣的,如果我們每個人行動起來,我們可以做得更好,城市可以更通透。那小鳥就回來了,風也有了。





謝謝大家。




部分圖片源自網路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ssBook設計食堂 的精彩文章:

谷歌黑科技用人工智慧幫你畫畫!
百歲建築大師貝聿銘:我是蘇州人!
雅布在迪拜設計了酒店,除了奢華還有另一種風格
像造車一樣造別墅,售價還只要19萬?還是muji心疼我

TAG:AssBook設計食堂 |

您可能感興趣

綠化城市空地有助緩解居民抑鬱
什麼樣的運動有助於緩解白癜風?
城市中的綠地有助於控制洪水,儲存碳
深海魚油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病?
海灣援助計劃是否有助於解決約旦的經濟危機?
什麼運動有助於緩解「低頭病」?
新家如何選擇綠植,有助於風水,凈化空氣!
突破!腸道細菌的新見解有助於治癒自身免疫性疾病
哪些戶外運動有助白癜風康復?
臉部按摩有助於改善氣色嗎?
夏天氣候悶熱泌尿道易反覆感染?吃對4大營養素有助預防
南大洋的風有助於碳存儲
哪些運動有助於緩解胃積食、胃痙攣、胃脹氣?
「拉伸」有助預防心血管病,學做一套拉伸操軟化血管
有助預防心血管病,學做一套拉伸操軟化血管
雄安新區歡迎有助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合作項目
白癜風護理有助療效
合理的布置卧室有助於愛情 楊炎山風水
芒果有助緩解消化問題
新型抗過敏細胞有助治療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