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黃朴民:從普適性的視域重估中華文化價值②

黃朴民:從普適性的視域重估中華文化價值②

黃朴民:從普適性的視域重估中華文化價值②

文章原載於《大寫的歷史》

中國古人有云:「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價值與功能,在於互相觀照,互為包容,互為滲透,互為升華。任何一種文化,都面臨著人類共同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如:怎樣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怎樣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和心靈慰藉,怎樣構建與調適合理的倫理秩序與個性自由之間的關係,怎樣妥善對待文化上本我與他者的同異性質,怎樣克服科學與技術迅猛發展所帶來的道德滑坡反差現象。既然所面臨的問題有相同性,那麼,文化,尤其是反映文化最核心本質的宗教,其所回應的主題與路徑也會有高度的相似性。求真、致善、尚美,也就成為任何文化、任何宗教建立並發揮作用、產生影響的共同基調,成為人類社會賴以存在並不斷進步的價值取向與歷史動力。這種基調上的一致與堅守,實際上就是所謂的「文化價值觀上的普適性」。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同文化都有其普適化的成分,普適價值不應該是西方文化的專利品。當然,侈談什麼21世紀是中國文化的世紀,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也同樣是胡扯!

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究竟該怎麼來概括,可謂言人人殊、眾說紛紜。各種說法無疑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皆可作進一步的推敲商量。我個人認為,也許可以抽象地提煉為以下五個方面:

黃朴民:從普適性的視域重估中華文化價值②

博愛

基於民本立場上的博愛精神,很顯然是中華文化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民為本,以和為貴,諸子百家思想觀點有所差異,甚至不乏對立,但是在對愛心的肯定與弘揚上則是相當趨同的。

在儒家學說中,仁是最高的政治倫理範疇,它的基本含義是愛人,其被引入治國之中,就是主張推行以愛民、安民為主旨的仁政,實現德治的理想境界。墨家學說具有相當飽滿的人民性,其中心思想就是兼相愛,很顯然與儒家泛愛眾含義相似,蘊含有博愛的基本精神。

道家推崇道法自然,這一命題本身就包含有博愛的精神。即:捨棄過度的措施,擯除酷烈的政舉,尊重普遍規律,承認獨特個性,一切順其自然,凡事因勢利導,使民眾能夠「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這種愛,用老子的話來說,就是號稱為「三寶」之一的慈。

即使是在以崇尚功利的法家與兵家那裡,也不乏愛民的情懷,儘管其表述的方式有別於儒、墨學派。如法家主張富國強兵,其本意之一也是為了造福民眾,因此,政治得失在於能否做到避免傷於民,「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至於兵家,也提倡唯人是保。主張關心民眾的福祉,愛護士卒的利益,「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見其饑寒則為之憂,見其勞苦則為之悲,賞罰如加於身,賦斂如取己物」。

這種愛,從範圍上講,普及於天地萬物,惠澤於草木昆蟲,同時超越族群,超越邦國。從這個意義上講,這種仁愛具有博大無涯的性質,稱之為博愛乃是名副其實。

黃朴民:從普適性的視域重估中華文化價值②

公平

公平,是歷代思想家、政治家關注與倡導的政治理想。在他們看來,對社會穩定與和諧構成最大威脅的,是社會生活中不公平、不公正現象的大量存在,愈演愈烈,導致貧富懸殊,民不聊生,嚴重激化社會矛盾,釀成社會動亂。這表現為經濟資源配置上是「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剝削經營方式上,是殺雞取卵,竭澤而漁;政治前途出路上,是少數人把持主要資源,不容他人染指;法律獎懲對象上,是同罪異罰,賞罰不公;教育權利享受上,是富貴者近水樓台,擁有一切,貧寒者忙於生計,無所受益;生活境地對比上,也是宛然兩重天地。凡此等等,不一而足。

要使社會保持穩定,就必須改變這樣的現實。為此,歷代思想家大多主張通過利益調整的機制,來改變這種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失序狀況。即在維持統治者長遠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實現相對的社會公平與公正,將社會衝突的程度控制在最低程度。

於是,他們主張正人必先正己,體察民情,以身作則;主張節制剝削,安定民眾的生活;主張政治資源共享;主張法不阿貴,賞不遺賤;主張教育權利分享;主張去奢節儉;主張發展生產,豐富可分配的各種社會資源。總之,運用政策的槓桿和制度的功能,減輕甚至消弭導致社會不和諧、政治不安定的種種動因,構建和維繫社會的和諧穩定。

黃朴民:從普適性的視域重估中華文化價值②

正義

毫無疑問,正義是構成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的又一個基本範疇。所謂「正義」,就是正確的行為原則。很顯然,合理而高尚的行為準則,是一種最基本的價值取向。這既是韓愈《原道》中所提出的「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為此,古人提倡崇公道、順公理、厲清議,將「公」看作「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並主張發揮輿論和邢賞兩種手段來維護至公。

具體而言,這在社會規範方面,是強調明禮誠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也具有治國平天下的意義。至於「禮」,《左傳》賦予它「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的意義,道德如何具體體現在行為上,需要禮來做恰當的規定。經過禮對道德的整齊劃一,道德才具普遍性。同時,道德也必須通過禮來約定,才具有可實踐性。至宋代,李覯更是強調禮的重要意義,認為「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聖人之所以治天下國家,修身正心,無他,一於禮而已矣」。

在人格磨礪和理想追求上,倡導正確的人生觀與氣節觀,強調忠孝節烈。就衷而言,它更多地包含對祖國對民族的深沉的愛。沒有「忠」的道德觀念,很難想像會有文天祥、史可法他們慷慨激昂的民族大義。就今天來說,孝敬父母、忠於國家民族,依然不過時,而且永遠也不會過時。節烈在古代,也更多地體現在對人的氣節、操守的要求。這種要求,從本質上而言。是一種角色品格,即人在社會上充當什麼角色,就要承擔相應的義務,遵守相應的道德法則,因此,官員叛國、貪污、瀆職,都屬於失節。推而廣之,凡是不正當履行自己職責的人即是失節,就這方面而言,也依然有其積極意義。這是對完美人格的不懈追求。

同時,正義也意味著社會地位的相對平等和社會角色的各自擔當。《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記載:「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君令而不違,臣共而不貳;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善物也。」《孟子》則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為腹心;君見臣如犬馬,則臣視君為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在社會管理上,正義的精神就是以民為本,關心民眾疾苦,滿足民眾的願望。國家為君主直奔,庶民為國家之本,所以安定民生為政治之本。西周初年,提出了「敬德保民」的命題。春秋時期,「重民輕神」和「恤民為德」成為社會上的普遍思潮。孔子建立仁學,核心宗旨便是愛人。孟子「民本論」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認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秦漢以降,重民愛民始終是正義在社會實踐層面上的具體體現,維繫著社會的相對穩定。

黃朴民:從普適性的視域重估中華文化價值②

包容

兼容並蓄,寬容海涵,這同樣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

古人早已指出,「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過分狹隘的視野與心胸,是無助於事業的成功和社會的發展的,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所以,真正的理想境界應該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換言之,只有極其博大的襟懷和勇氣,容忍和接納具有差異性的事物,才能不斷豐富和充實自己。這在治國上,就是要做到虛懷若谷,寬容包納,不以一人之智為智,而以眾人之智為智。在用人上,就是主張秉持寬鬆的尺度,切不可求全責備,應該博採眾長,為我所用。在文化選擇上,便是在堅持統治思想主體性的同時,以開放的心態,充分汲取其它學派理論中的合理因素,為思想的整合、文化的構建創造更為廣闊的空間。

中華文化之所以歷經數千年而生生不息、光彩奪目,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其為一個開放的體系而非封閉的系統,能夠不斷吸收新的活力因子豐富和充實自身。從戰國晚期諸子之間的整合融匯,到秦漢思潮的綜合貫通;從隋末王通的三教歸一,到宋明理學的援釋入儒;從胡漢文化的交匯滲透,到中西思潮的激蕩溝通,中華文化始終在保持主體性的前提下,不斷汲取新的因素,注入新的活力。

黃朴民:從普適性的視域重估中華文化價值②

進取

中國文化始終具有強烈的進取性。這主要表現為:一、自強意識。《周易》就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一命題。主張自強不息、勤勞刻苦、捨生取義。孔子主張「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提倡捨生取義,推崇大丈夫精神。這已經成為民族的普遍心理認同;鍥而不捨,百折不撓,義無反顧,雖死不悔!二、反省意識。每當前進過程中遇到挫折、出現坎坷時,都能審視自己的不足與局限,及時發現問題,重新選擇方向,百折不撓,克服困難,創造條件,走向成功。三、憂患意識。在順境時不驕傲自滿,不忘乎所以,強調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從而保持清醒的頭腦。四、與時俱進意識。所謂「與時遷移,應物變化」。

綜上所述,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是一筆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它既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又充滿著極大的普適性;它既是歷史對我們的豐厚饋贈,也是我國今天繼續前行的動力。換言之,它之所以生生不息、亘古常新,就在於它的核心精神具有廣泛的普適性。像敬德尊祖、泛愛仁慈、民為邦本、孝悌忠信等等,皆呈現了鮮明的厚德載物的本質屬性,它超越了時空,也超越了族群與階級,是我們今天進行東西方文化接軌與融合的重要資源。我們認為,這種接軌與融合乃是理所當然、事有必宜。因為很顯著的事實是,它與其他宗教文化中所倡導的慈悲、寬容、愛人、正義、公平、正直、誠信等核心價值觀念是高度重合、普遍一致的,也是與近代以來西方文化所致力弘揚的自由、平等、民主、博愛、天賦人權的普適價值互為呼應、互為輝映的,即所謂:百慮而一致,異曲而同工,殊途而同歸。

總之,指出和肯定中華文化的普適價值,是世界文化對話與融合的前提,而世界多元文化之間的對話與融合,變求異為求同,舍分歧而尋共性,則為引領未來新型世界文明的走向創造了最佳的契機,提供了最優的資源。

作者介紹:

黃朴民,中國文化網路傳播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館長、國學院教授。

【黃朴民讀史】

定期推送先秦兩漢軍事史專家、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黃朴民的文章。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子曰師說 的精彩文章:

好書伴你行「世界讀書日」
引子③:所有的情鍾都回首成空「琴夢紅樓」
引子②:紅樓萬物皆談情「琴夢紅樓」
張智華:中國網路劇存在問題與發展對策
「張獻忠江口沉銀」現世

TAG:子曰師說 |

您可能感興趣

王兆勝:散文的文化自信與價值重估
重拾文化自信,務必重估民國史,走出「新文化思維」
鳳凰涅槃 中興中長期價值將被重估
何新:大政憲典——重估《尚書》的民主理想
高東亮:區塊鏈時代的人類智慧價值將被重估
電力行業深度報告:電力供需格局扭轉 優質資產價值有望重估
北京發布重要文件,這個區域將「價值重估」!
油價上行 化工股迎來價值重估
中國樓市或許面臨價值重估
美議員稱香港若戒嚴,將重估對華關係 華春瑩回應
美議員稱香港若戒嚴將重估對華關係,華春瑩回應
中科創達:目前的價值重估可以先看一倍的空間
重估錢瘦鐵:在中華藝術宮看錢瘦鐵與石濤的筆墨淵源
科大訊飛市值腰斬:拿地風波只是近憂,價值重估才是主題
5G引燃A、H股同漲 中興通訊面臨重估?
小「南山」!龍崗這個片區價值需要重估
葉啟政:實證的「迷思」——重估社會科學經驗研究
中國公布核潛艇數量,美稱:想不到!必須重估中國海軍力量
蔡偉傑︱重估成吉思大交換與蒙古治世
iQOS 風險重估;尼古丁新寵 T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