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Phatlab Sassy II耳放試聽評測

Phatlab Sassy II耳放試聽評測

【HIFI說 2017年4月秦歌評測】Phatlab是來自中國台灣的音頻品牌,主要以便攜耳放產品為主,品牌名稱PHAT取自四個單詞的首字母:Portability/便攜、Headphone/耳機、class-A/A類、Tube/電子管,從名稱可以看出該品牌的產品定位和品牌取向。雖然它是一個新品牌(2015年才成立),但是在市場表現上可圈可點,目前它的產品已經在新加坡、澳大利亞、泰國、日本、台灣、中國大陸等多個國家或者地區銷售。這得益於它的老闆和主設計師曾經供職於ENIGMAcoustics公司,並開發出了富有傳奇色彩的「獨特動圈+駐極體」耳機Dharma D1000,是一枚貨真價實的行家裡手。

點擊下面圖片可查看Phatlab全線產品:

Phatlab Sassy II耳放試聽評測

目前Phatlab主打的耳放產品有Sassy系列和Phantasy,分別對應低阻耳機與高阻耳機,其中Sassy已經發展到了第二代產品,也就是筆者接下來將要帶給大家的Phatlab Sassy II。

Phatlab Sassy II耳放試聽評測

查看「PHATLab Sassy II便攜耳放」的產品詳情>>

依據筆者觀點,伴著Hi-Fi隨身播放器的不斷進化,無論是使用體驗、音頻性能還是驅動力相比以往都有巨大提升,所以傳統耳放的存在價值已經不大,可以驅動大耳機並且聲音潤澤的攜帶型耳放更符合新時代的需要。Phatlab Sassy II就是這樣的產品,它與尋常便攜耳放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採用晶體管與電子管混合結構,既有功耗小、推力大的特點,也有聲音溫暖有韻味的特點,是一款十分有趣的產品。

Phatlab Sassy II耳放試聽評測

Phatlab SassyII採用晶體管與電子管混合結構

既有功耗小、推力大的特點,也有聲音溫暖有韻味的特點

Phatlab Sassy II目前國內市場的售價為4988元,是一款定位高端的便攜耳放,它採用精緻的黑色包裝盒,盒子上用鎏金文字寫上了「Singled ended triode/Solid-sate Hybrid Headphone Amplifier」,也就是「單端三極體/固態混合耳機放大器」的意思,把Sassy 2的賣點交代的十分清楚。

Phatlab Sassy II耳放試聽評測

採用精緻的黑色包裝盒,並用鎏金文字寫明了該耳放的技術特點

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來Sassy II是第二代產品,它與初代產品Sassy的差別並不是很大,提升點主要是增加了增益控制(Gain Switch 0/-10dB),底噪降低到-120dB以下,讓它不僅適合驅動頭戴耳機,也適合驅動靈敏度很高的入耳式耳塞。

Phatlab Sassy II耳放試聽評測

Sassy II的頂部設有一個透明的天窗,透過它可以看到2隻電子管

Phatlab Sassy II耳放試聽評測

Sassy II的內部結構和電路圖

Phatlab Sassy II與Sassy的外觀完全一致,是個做工精緻的金屬盒子,它使用CNC工藝加工的鋁合金作為外殼,並且主體採用黑色陽極氧化的拉絲質感工藝,無論是視覺效果還是觸感都極佳。同時一方面為了提高顏值,另一方面也為了展示獨特的電子管構造,在Sassy II的頂部還設有一個透明的天窗,透過它可以看到2隻電子管,在開機狀態下電子管可以發出來橘紅色光芒,讓用者享受的不僅是優美的音樂,也有來自視覺方面的情調。

Phatlab Sassy II並沒有追求極致苗條的身材,它的三圍為119mm×93mm×23mm,比一般的Hi-Fi播放器要大一些,不過想想它塞進去了兩隻電子管,能擁有如此身材已經大讚,況且它還有這高達180mW+180mW(300歐姆阻抗負載)的強大驅動力。

Phatlab Sassy II耳放試聽評測

前面板的兩端有兩個凸起,是一項十分實用和人性化的設計

Sassy II的前面板的兩端有兩個凸起,一則是可以保護耳機插尾免受彎折損壞,一方面也保證音量旋鈕不會因為誤碰徒增音量而損傷聽力與耳機,是一項十分實用而人性化的設計。介面方面,Sassy 2的前面板提供了一組6.35mm耳機輸出口,另外還有個3.5mm的線性輸入口,用於接駁隨身播放器或是解碼器。對於音頻輸入口前置筆者頗有看法,若是作為桌面耳放,輸入口明顯放在後部使用更為方便,但Sassy 2將其置於前面板,說明它的主要設計目的是捆綁隨身播放器使用。

Phatlab Sassy II內置鋰電池可獨立使用,根據官方給出的數據,它擁有長達10個小時的續航時間,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要知道它可是一部混合設計的耳放!另外,我們還可以看到在充電口的旁邊有一個撥鈕,用於切換高低增益,以便適配不同類型的耳機與耳塞。

Phatlab Sassy II耳放試聽評測

充電口的旁邊有一個撥鈕,用於切換高低增益,以便適配不同類型的耳機與耳塞

設計上,正如包裝上所寫,它採用單端電子三極體與固態混合設計,其中晶體管部分採用分立設計,放大部分為A類放大。Sassy II這種混合設計的好處不言而喻,但是對設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要難點在於在緊湊的機身內要容下兩隻電子管以及諸多晶體管原件,並且為了保證使用體驗,發熱與功耗也需要嚴格控制。在使用中筆者發現Phatlab Sassy II開機使用2個小時的時間機身都沒有感覺到發熱,完全沒有電子管放大器熱騰騰的毛病。

Phatlab Sassy 2使用的電子管為兩隻軍規JAN6418,每一隻負責一個聲道的放大,其中JAN6418是直接加熱管,通電後既可以直接進入工作狀態,避免了需要較長的穩定時間的尷尬。同時Sassy 2還使用了固態輸出緩衝器來避免真空管工作時的振動,另外,原廠還設計了特殊的阻尼作為吸振與緩衝。

而三極體則是獨特的放大器原件,三極體在增益的時候有比奇次諧波有更多偶次諧波,有助於提高聽感,再配合JAN6418獨特的膽味,這套組合調製出來的聲音十分值得期待。

試聽方面,與Phatlab Sassy 2II搭配的英國Cambridge DACMagic Plus解碼器,筆者關閉了解碼器本身的前級功能,直接通過單端輸入接駁Phatlab Sassy II耳放,所搭配的有森海塞爾HD800、AKG K701,搭配的耳塞主要是森海塞爾IE80。

一般認為森海塞爾HD800對耳放十分挑剔,用便攜設備來驅動基本上是開玩笑,但是Phatlab Sassy II的表現則讓筆者頗感意外,並不是說它達到了多高的水準,或是可以匹敵萬元級台式耳放,而是Sassy II至少可以讓HD800達到好聽的要求。

便攜耳放驅動HD800往往會出現密度低、控制力不佳、聲音刺激發愣的問題,但在Sassy II下HD800頗為穩重,並且音色細膩,聽感柔美,電子管所帶來的好處被表現的淋漓盡致。或許Sassy II並無法讓HD800最大限度的發揮出強大的聲場與精準的定位還原,但其在流行歌曲、抒情人聲中的表現讓人為之一驚,那十分貼近耳朵的嗓音,甜而不膩的音染,聽得筆者耳根發癢,人聲十分毒。

驅動力上,Sassy II是充足的,它的音量旋鈕起始位置在3點鐘位置,但在高增益下只要播5點鐘的位置音量已經很大。當然推得好並不是說音量的大小,Sassy II驅動下的HD800的聲音毫不疲軟,筆者嘗試了一些對低頻與動態要求很高的交響曲,在高潮部分表現的也算虎虎生威,細節豐富,雖然在背景黑度、層次感與動態表現方面還可以有很多的提升空間,但不要忘記Sassy II只是一款小巧的便攜耳放,達到這樣的效果已經可以稱奇。不過總的來說,筆者認為Sassy II最擅長的還是流行人聲,無論是素質表現還是韻味都無可挑剔。

Phatlab Sassy II耳放試聽評測

AKG K701也是出了名難伺候的耳機,主要是聲音容易稀薄刺激,Sassy II相對濃郁的膽味可以中和掉這些,讓K701也顯得水潤與敦實不少,當然K701本身就是清新的風格,可不要指望它變成豐滿重口的耳機。就整體表現而言,Sassy II的控制力與音色優勢在K701上依然可以得到十分明顯的體現,它聽音風格依然偏向於流行人聲,但與HD800表現不同的是,這套組合下多了一些空靈之感。

若是搭配森海塞爾IE80這樣的高靈敏度耳塞,一定要將Sassy II的撥鈕調製到低增益模式,以免出現音量過大的問題。IE80還是很吃驅動力的,普通播放器直推一般聲音會疲軟,需要耳放來提升力度,Sassy II的優點在於不會將IE80因為推得太過而顯得獃滯發愣,破話整體的音樂感,而是在醇厚中可以感受到十足的力度,可謂是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把握的恰到好處。

總的來說,Phatlab Sassy II符合優秀攜帶型耳放的所有特徵,看得出是經驗豐富的行家製作,出色的做工,漂亮的外觀設計,輕便的機身,充電一次的續航時間達到一周,強大的驅動力足以勝任搭配絕大多數耳機。筆者十分推崇Phatlab Sassy II的聲音特色,它擁有的不僅僅強勁的驅動力,更是韻味十足的膽機之聲,對於不同類型耳機的適配性也極高。不過筆者也有一點小小的建議,希望Phatlab可以推出一個支持平衡耳機的Sassy版本,讓發燒友有更多的選擇。

Phatlab Sassy II耳放試聽評測

更多精彩的發燒音響、家庭影院行業的新聞、行情、評測、導購內容,敬請關注HIFI說官方微信:HIFI說,官方微博:hifishuo,或訪問網站www.hifishuo.com——國內最專業的發燒影音網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HIFI說 的精彩文章:

《HiFi音響》發布「2016年度最傑出的音響器材」(四)
2017年尊寶音響主打品牌尊寶Jamo
「2017年度音箱購買指南」:桌面/有源音箱類推薦產品
《HiFi音響》發布「2016年度最傑出的音響器材」(二)
《Hi-Fi+》年度評選「數字音頻類」獲獎器材

TAG:HIFI說 |

您可能感興趣

全能的編曲MIDI鍵盤——Nektar Panorama T6評測
Parasoft、SmartBear和Gimpel Software測試分析類產品對比評測
Sensei Raw Optical初步評測
Samsung Galaxy S9+與iPhone X 體驗評測
狙擊手——Intense Sniper Elite XC評測
adidas Originals NMD R1 上腳評測
賽睿Arctis Pro Wireless評測
Anyone Logo Deck評測
評測 Nike Epic React Flyknit
賽睿Arctis Pro Wireless無線耳機評測
【評測】誰更值 華為MateBook X Pro對比MacBook Pro
Molton Brown@JW Marriott Parq Vancouver 評測
HomePod開箱評測:秒殺Sonos Play 5
西部數據My Passport Wireless SSD評測:邊走邊用,無懼顛簸
HyperX Pulsefire Surge巨浪RGB電競滑鼠評測
賽睿Arctis Pro+GameDAC評測
掙脫WiFi束縛!Surface Pro LTE評測
外媒評測 Google Pixel Slate:Chrome OS 的兼容性仍然是問題
進化一號NuPrime Evolution One評測
不正經評測之:《Apocalypse Runner F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