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生物物種是自然類嗎?

生物物種是自然類嗎?

生物物種是自然類嗎?



生物物種是自然類嗎?


陳明益


作者簡介:陳明益(1986- ),男,湖北蘄春人,哲學博士,中山大學哲學系博士後,現為武漢理工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科學哲學與分析哲學,E-mail:cmy_0223@163.com。武漢 430063

人大複印:《科學技術哲學》2017 年 03 期


原發期刊:《自然辯證法通訊》2016 年第 20166 期 第 48-54 頁


關鍵詞:本質/ 個體/ 多元論/ 動力學系統/ Essence/ Individual/ Pluralism/ Dynamical system./


摘要:物種是進化生物學與生物分類學的核心概念,但是有關物種的本性和本體論地位問題引起巨大爭議。按照傳統的本質論,物種是擁有本質的自然類,但本質論的困難是它與進化論不相容。根據物種個體論,物種不是自然類而是個體,但個體論的困難是難以解釋生物有機體與物種之間的部分-整體關係。多元實在論主張物種可以是非本質論意義上的自然類,其問題是物種多元論與物種實在論不能結合。新本質主義(包括HPC和關係本質主義)認為物種可看成擁有新本質的自然類,其問題在於這些「新」本質缺乏傳統本質的說明功能,因而不能算作真正的本質主義。本文建議我們可以採用一種動力學系統理論來解釋物種和自然類,由此物種作為自然類的傳統地位可以得到保留。


對自然現象做合理分類,並說明世界上有何類事物存在,這是科學研究的一個目的和重要任務。類是指對象在某種共同特徵的基礎上形成的範疇或劃分。自然類不是指在自然界中發現的那些類,而最好被解釋為不依賴人的、非任意的和同質的真實範疇或劃分。「自然類有時被想像為成真的科學定律應用於其上的那些類。另外,自然類一般認為通過共同佔有本質來定義,也即一個實體成為這個類的成員所充分和必要的屬性,並且這個類的其他重要屬性可以從本質屬性中得出來。」([1],p.311)自然類有本質,並支持歸納推理、自然律和因果說明,這是自然類區別於非自然類的基本特徵。日常語言中的水、黃金、櫟樹和老虎,科學理論中的電子、夸克、氫、氧、碳酸和行星都是自然類的典型例子。我們與世界的日常交流離不開自然類,科學說明和科學推理也依賴於自然類。在生命世界中,物種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元,也是生物分類的基礎單元,自亞里士多德以來物種一直被當作典型的自然類。但是,進化論使物種的傳統地位遭到挑戰,當代大多數生物學家和哲學家都否認物種是擁有本質的自然類,甚至物種的真實性也岌岌可危。因此,如果物種不是自然類,那麼它應該是什麼樣的替代物才能發揮生物自然類的作用呢,難道它僅是生物學家們想像的虛構物嗎?


一、物種本質論


從亞里士多德到林奈,再到當代哲學家克里普克和普特南,生物物種一直被當作擁有本質的自然類,這種觀點也稱作物種本質論。自然類的觀念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的實體範疇。亞里士多德認為,實體可以劃分為個體實體(例如人或老虎)與同質實體(例如水或銅)。個體的老虎或特殊的銅塊分享共同的本性或本質,本質決定個體屬於什麼種類的實體。本質獨立於人的目的,它可以通過理智的幫助來識別,藉助哲學的反思推論出來,亞里士多德式科學的目的就是發現自然類的本質。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實體範疇的最佳候選者是植物和動物,並且植物和動物可以客觀地劃分成物種。為了解釋物種之間的客觀差異,亞里士多德假設不同物種的成員有其獨特的決定物種的屬性集合,這些屬性是物種的成員必須具有的,並且沒有任何其他事物可以有這些屬性但不是這個物種的一員,這些決定物種的屬性就是物種的本質屬性([2],p.168)。林奈跟隨亞里士多德的傳統觀念,他也認為物種是自然類([3],p.62)。林奈堅持物種神創論,物種在被創造之後就保持不變,但物種真實存在於世界中,獨立於我們的心靈。按照林奈的觀點,生物有機體根據相似特性聯結成分類單元,這些分類單元真實存在於世界中並等待科學家們的發現。種和屬就是存在於自然界中的真實單元,但科和目等更高分類單元不是真實的而是人類的建構,林奈的雙名命名法正是建立在這些觀點基礎上。林奈認為,物種中的一些特性是本質的,物種依據本質特性來劃分,本質特性對於作為自然類的物種的成員身份是充分必要的。如果某個有機體喪失這種本質特性,那麼它就不能歸入相應物種。在林奈看來,在生物有機體的所有特性當中,只有少數穩定的特性才是分類上重要的,其他可變的特性則是分類上不重要的,這些少數穩定特性可以適合作為劃分物種的標準,因而是物種的本質特性。分類學家的任務就是要區分本質特性與非本質特性,並且只有本質特性才能用於物種劃分。當代哲學家克里普克和普特南藉助自然類詞項的意義理論重新復興亞里士多德傳統的本質決定自然類的觀念,並堅持物種是擁有本質的自然類。按照克里普克和普特南的理論,一個自然類詞項(例如「老虎」)直接指稱一個自然類,其成員身份是被一種潛在的共同本性或本質所決定,詞項的使用者可能不知道自然類的本質,但它可以通過科學研究來發現。克里普克和普特南都聲稱自然類有本質,這些自然類包括元素和化合物(例如黃金和水)以及動物和植物物種(例如老虎和榆樹),而本質涉及事物的微觀結構,例如原子序數79是黃金的本質,H2O是水的本質,基因結構是動物和植物物種的本質,自然類的本質由自然科學提供。


然而,物種本質論與達爾文的進化論不相容,進化論提供的經驗證據表明生物物種不可能是自然類。首先,物種會進化,物種的成員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但類是共相(即抽象實體),不會發生變化。物種進化意味著物種總是產生於祖先物種,所有生命都源於生命,這使得物種不可能是類。其次,物種是受時空限制的,屬於地球生命進化中的某個特殊時空階段,物種一旦滅絕就不可能重新進化,但作為共相的類是不受時空限制的,它可以在任何時候獨立出現在宇宙的任何地方,而且類也不會滅絕。例如,北極熊這個物種起源於大約20萬年前並且在未來某個時候它可能會滅絕,此外,北極熊也不可能同時存在於另一個遙遠星球上,如果存在,它要麼是完全不同於地球北極熊的動物物種,要麼來自於地球(或者地球的北極熊物種來自於這個遙遠星球)。再次,物種具有內聚性,物種內的有機體彼此之間具有某種關係(例如親緣或基因流動關係),這使得地球上的北極熊與遙遠星球上的北極熊不是相互獨立的,所以物種是關係群體。但是,類是僅憑其成員具有相同屬性構造的群體,所以類的實例可以彼此獨立存在,例如火星上的黃金塊不需要與地球上的黃金塊有任何關係,只需它們本身具有相同的內在化學結構。再者,物種缺乏定律,不存在對於物種的成員為真的科學定律,但是我們可以建立關於自然類的無例外的科學定律。例如,全稱概括式「所有的銅都導電」是一個成真的科學定律,然而由於進化帶來的變異以及自然選擇的結果,「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這個全稱概括式總有例外,因而不是一個真的定律。最後,物種沒有本質,而自然類是通過本質來定義,本質是內在屬性(或屬性集合),對於某事物成為類的成員是充分必要的,並且本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或能夠說明)類的成員具有的其他典型特性。然而,達爾文的進化論終結了物種具有本質的觀點,生物物種不可能擁有化學元素那樣的本質。一方面,物種內的有機體身上不存在某種內在屬性對於有機體屬於這個物種是充分必要的,例如形態學的、生理學的、行為學的、染色體的和基因組的(包括基因組中的DNA序列)等屬性都不可能是這樣一種本質屬性,因為生物有機體的所有內在屬性都會發生變化,這些屬性都有可能從有機體身上消失,但有機體仍然不會從這個物種中排除出去。另一方面,一些哲學家(例如克里普克和普特南)將生物有機體的基因組中的某些DNA序列看作物種的本質,雖然基因結構屬性是內在的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有機體的許多表型屬性,但這些DNA序列對於物種的成員身份仍然不是充分必要的,因為在生物物種中不存在某種物種特異的DNA序列,有機體身上的這些DNA序列發生改變可以立即導致有機體不再屬於這個物種。


二、物種個體論


上述物種不是自然類的理由被用來支持物種是個體,物種個體論主要由生物學家格瑟琳(Michael Ghiselin)和生物學哲學家霍爾(D.L.Hull)提出。個體是與類相對的本體論範疇,並且哲學意義上的個體主要指具體的特殊整體。按照物種個體論者的觀點,個體與類之間存在下列差異:(1)個體存在於時空中,它總是佔據某個空間區域並在某個時間存在,所以個體有開始和結束,它一旦終結就不可能重新產生,相反,類的存在並不限制於某個空間區域或某個特殊時間,它無始無終;(2)個體由部分構成,部分之間相互聯繫,這種聯繫可能是物理上的、因果上的或者本體論上的,而類由殊相或實例組成,類的實例之間彼此獨立,不存在物理、因果或本體論上的聯繫;(3)關於個體不存在自然定律,自然定律只針對個體的類有效,因為自然定律是全稱陳述,它必須在所有時間和地點都為真;(4)個體不能被定義,而類有定義屬性,例如紅色屬性可以定義紅色事物的類,但是沒有屬性可以定義埃菲爾鐵塔或者達爾文。因此,從物種的可變性、歷史性、內聚性、無定律和缺乏本質等特徵可以看到,物種應該視作個體而不是類,生物有機體與物種之間的關係不是成員-類關係,而是部分-整體關係。霍爾將作為個體的物種看做歷史實體,對於物種來說,最重要的是宗譜世系。按照物種本質論,生物有機體由於具有本質才成為某個物種而不是其他物種的成員,共同本質將生物有機體聯結起來形成一個物種。根據物種個體論,生物有機體仍然可通過成為單個進化世系的部分而屬於相關物種,正是共同的宗譜世系將生物有機體維繫成一個物種。某個生物有機體屬於相關物種,因為它是相應世系的一部分,而不是由於它具有本質。「如果物種被解釋為歷史實體,那麼特殊有機體屬於一個特殊物種因為它們是那個宗譜聯繫的一部分,不是因為它們佔有任何本質特性。沒有物種在這種意義上擁有本質。」([4],p.358)

暫且不論主張物種是個體的理由是否可靠,物種個體論本身面臨一個嚴重困難:我們如何理解有機體與物種之間的部分-整體關係。一般來說,我們有兩種方式解讀部分-整體關係:機械性的和功能性的。機械性的部分-整體關係意指部分只是偶然成為整體的部分,它可以被替換。格瑟琳將物種視作公司(例如通用汽車)那樣的個體([5],p.538)。公司可以理解為由員工作為部分機械構成的整體,這樣的部分具有偶然性,因為公司的員工可以替換,甚至可同時是另一公司的員工。然而,生物有機體與物種之間的部分-整體關係決不是機械性的,因為物種的部分必然是那個物種的部分,不可能是任何其他物種的部分,有機體與物種之間的部分-整體關係更有約束力([6],p.615)。功能性的部分-整體關係意指所有部分共同發揮作用構成一個功能整體,它包含一種內在組織,如果某個部分缺失,功能整體就不存在。霍爾將物種看作有機體(例如達爾文)那樣的個體,由此有機體與物種之間的部分-整體關係就是功能性的。然而,這種類比同樣不恰當。一方面,有機體可以理解為由其所有部分直接連結起來構成的整體,例如達爾文由軀幹和四肢直接連結起來,但物種的部分不是直接連結在一起,就算它們通過共同祖先間接連結,在與共同祖先連結的鏈條中,許多中間環節出現斷裂和缺失;另一方面,如果有機體的某個部分(例如達爾文的心臟)被移除,它可能不再存在,但是即使物種內的某些有機體死去,這個物種仍然存在,物種內的有機體之間沒有高度組織的實體那樣緊密的相互依賴性([6],pp.619-620)。


三、多元實在論


一些不贊成物種個體論的哲學家提倡一種多元實在論,也即我們有許多同等合法的方式來分類世界中的事物,每種分類方式都對應世界的客觀因果結構。多元實在論最著名的版本是杜普雷(John Dupre)的混雜實在論(promiscuous realism)。杜普雷對自然類持一種反本質主義立場,他認為自然類更多地與人類興趣有關。日常語言的分類反映不同的目的和興趣,生物有機體在日常語言中被區分,可能由於經濟學或社會學的重要性,或者指向農民、廚師、園丁和動物管理員等人群的興趣。每種分類都有適合於它們的目的,一些分類可能對於其他目的完全無用。因此,每種分類都集中於某些相似性和差異,但沒有哪一種相似性和差異是有特權的,這些相似性和差異只相對於專門的興趣才重要。同樣,在生物學內部,不同的興趣可能要求不同的分類,不存在某種特權的相同性關係(即本質)來劃分物種。杜普雷認為,「實在論得自於這個事實即有許多相同性關係用來區分有機體的類,按照與各種關注相關的方式;混雜性得自這個事實即這些關係沒有一個是有特權的」([7],p.82)。混雜實在論是一種實在論而不是反實在論,因為農民、園丁和廚師等人感興趣的特徵是世界的真實特徵。基切爾(Philip Kitcher)則直接倡導一種關於物種的多元實在論。他把物種看成有機體的集合,有機體與物種的關係是元素-集合關係。集合不同於自然類,因為集合的成員沒有分享共同本質。物種是通過複雜的、生物學上有興趣的關係聯結起來的有機體集合,存在許多不同的生物學關係來劃分物種分類單元,但沒有哪一種關係是有特權的,也即物種階元是異質的。物種階元的異質性是由於存在兩種主要的劃分物種分類單元的進路:結構相似性與系統發育關係。這兩種進路的要求可以被不同分類單元所滿足,進而支持物種分類單元的多元論。物種分類單元的多元論與物種實在論相容。在基切爾看來,「多元實在論依賴於這個觀點即我們的客觀興趣可能是多樣的,我們可以客觀上正確地追尋要求不同解釋形式的生物研究,使得在不同的生物學領域產生的自然界模式可以交叉劃分自然界的構成要素」([8],p.330)。


自然類和物種的本質論實際上暗含我們有唯一正確的分類模式(即科學分類)來劃分世界中的事物(包括生物有機體),而多元實在論在反對本質論的同時也拒斥這種分類一元論。然而,多元實在論有兩個問題需要澄清:一是科學分類真的與其他分類系統處於同等地位嗎;二是物種多元論究竟是關於物種分類單元的多元論,還是關於物種階元的多元論。關於前一個問題,筆者認為科學分類仍然是有特權的,因為科學分類是以揭示自然界的秩序為目的,它關注的是事物的因果力和實在的因果結構,從而發揮說明和預測功能,但是其他分類(比如日常語言的分類)只與純粹的實踐興趣有關,它們不能與科學分類相提並論。關於後一個問題,邁爾曾經區分過物種在分類學中的兩種不同意義:物種分類單元(species taxa)與物種階元(species category)([9],pp.166-167)。作為分類單元的物種是具體的動物或植物對象,例如老虎、櫟樹等個體的類群都是物種分類單元,物種階元則是一種類別,通常是林奈七個等級系統中的某一階層:界、門、綱、目、科、屬、種(或亞種)。物種分類單元是物種階元的成員,分類學家所採用的物種階元定義就決定他必須將哪些分類單元安排為物種,所以物種階元的問題純粹是一個定義的問題。物種分類單元不存在是否實在的問題,它的多元性也是生物學的事實。因此,物種多元論應該是關於物種階元的多元論。物種階元的多元性體現在物種概念的多樣性,例如生物學種、生態學種、進化種和形態學種等概念,生物學家總是根據某個物種概念所確立的標準將物種分類單元歸入某個物種階元之下。事實上,物種多元論總是關於物種概念的多元論,生物學中目前使用的物種概念超過二十個。這些物種概念大致可歸為三類:一是表型型(phenetic)物種概念,它把物種看作擁有相似特性的有機體類群;二是支序系統學(cladistic)物種概念,它認為物種是擁有相同的共同祖先的有機體類群;三是基因流動共同體(gene-flow community)物種概念,它主張物種是通過基因流動聯繫的有機體類群([3],pp.33-39)。這三類物種概念在某種意義上是不可比較的,也是不相容的,生物學中存在大量的物種概念不可能都正確地描述自然界中的真實物種。物種概念的多樣性只能表明所有這些概念都是人類的建構,而不能代表自然界中存在的實體。不僅如此,多元論認為,作為物種分類單元的有機體群體根據某個解釋目的算作物種(階元),而根據其他解釋目的被劃分為不同的物種(階元),如果物種分類單元是為了不同解釋目的來定義,那麼它們在什麼意義上是自然界中的真實實體呢?因此,當定義物種名稱的各種方式不一致時,我們有理由懷疑物種的實在性,物種階元的多元論也就更容易走向物種反實在論。


四、新本質主義


不滿於物種個體論和多元實在論的一些哲學家試圖復興生物類的本質主義,他們提出各種新形式的生物本質主義,物種基於此可看作擁有新本質的自然類。新本質主義最有代表性的一種版本是波依德(Richard Boyd)等人提出的自我平衡屬性簇理論(Homeostatic Property Cluster,簡稱HPC)[10]。根據波依德的理論,自然類都是HPC,自然類的自然性和實在性在於它們能夠做出成功的歸納和說明,生物物種就是典型的HPC類。HPC類有兩個重要特徵:(1)類的成員分享一簇共現的相似性,沒有相似性對於類的成員身份是必要的,但這樣的屬性必須足夠穩定以允許成功歸納;(2)在類的成員當中發現的相似性共現是由那個類的自我平衡機制導致的,例如家犬這個類的成員分享許多相似特徵,這些相似性源於家犬這個物種的自我平衡機制,比如雜種繁殖、共享的祖先和共同的發育機制等等。HPC類發揮傳統本質主義自然類的歸納和說明作用,但不同之處在於它不要求本質屬性是內在的,或者本質屬性對於類的成員身份是充分必要的。HPC理論試圖拯救物種作為自然類的傳統地位,但是它仍然存在許多困難。首先,HPC理論堅持根據相似性來分類,這與主要的生物分類理論(例如支序系統分類學和進化分類學)支持的歷史分類相違背;其次,HPC理論認為類的成員所具有的相似性簇以及導致相似性簇的因果自我平衡機制都隨著時間而變化,這樣一來就無法決定哪些機制是HPC類的本質的部分,HPC理論又不得不訴諸於那個類相聯繫的穩定相似性簇來說明,進而存在解釋循環之嫌;再次,一些HPC理論的支持者建議HPC類必須是宗譜上獨特和連續的世系,也即歷史類,這個建議站在歷史一邊與HPC理論主張相似性分類的初衷不一致,而且把生物分類單元當成歷史類也沒有區分類與個體[11];最後,自然類不等於HPC,不是所有自然類都是HPC,成為自然類對於成為HPC不是充分必要的[12]。


新本質主義的另一種形式是關係本質主義。根據關係本質主義,有機體當中的某些關係,或者有機體與環境之間的某些關係,對於物種的成員身份是充分必要的。提倡關係本質主義的哲學家認為這樣的關係就是物種的本質,這些關係包括起源於某個特定祖先,或者成為某個雜種繁殖種群的部分,或者佔據一個特殊的生態位。新本質主義者奧卡沙(Samir Okasha)認為雖然物種本質論與達爾文的進化論不相容,但是反本質論的觀點僅僅指出物種沒有內在本質,這並不意味著物種沒有任何本質,關係屬性就可以是物種的本質[13]。拉波特(Joseph LaPorte)主張物種有一種歷史本質,也即起源於地球上的生命系統發育樹中的特殊位置([14],p.12)。例如,如果某個體老虎與其他老虎沒有分享共同祖先,它就不可能屬於老虎這個物種,它的所有其他屬性可能都不重要,但它必須屬於同一個親緣共同體。因此,有機體之間的親緣或基因流動關係使一個有機體成為相應物種的一員,這意味著任何單個有機體屬於某個物種在本體論上依賴於這個物種的其他成員的存在。假如某個有機體從親緣或基因流動共同體中排除出去並因此與物種的其他有機體相分離,它就不屬於這個物種的一員。關係本質主義不同於傳統本質主義的地方在於它打破了「本質」觀念與「內在屬性」觀念之間的聯繫,物種本質主義可以建立在關係的聯繫基礎上。然而,關係本質主義遭到戴維特(Michael Devitt)的批評,他認為關係本質主義僅僅假定關係屬性,不能回答分類單元問題與特性問題,要回答這兩個問題,生物分類單元(包括物種)需要內在本質,這種本質至少是潛在內在的基因屬性[15]。分類單元問題是:為什麼有機體O是物種S的一個成員?在戴維特看來,關係本質主義主要回答物種階元問題,即什麼使一個物種成為一個亞種、種或屬等,最多還回答了同種問題,即什麼使兩個有機體屬於相同物種,但沒有回答分類單元問題。特性問題指:為什麼物種S的成員典型擁有特性T?根據戴維特的觀點,僅僅引用關係屬性不夠回答這個問題,例如斑馬為什麼有條紋,我們還必須引用內在屬性,譬如胚胎斑馬擁有導致斑馬條紋的發育機制,這些發育機制必須通過宗譜關係從父母傳遞給後代。艾瑞舍夫斯基(Marc Ereshefsky)拒斥戴維特的內在本質主義,他認為關係本質主義能夠回答分類單元問題,但不能回答特性問題,因為關係本質缺乏說明功能,不能算作真正的本質主義[11]。傳統本質論強調類的本質不僅是某事物成為這個類的成員的充分必要條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類的成員佔有的其他屬性。即使某些關係對於一個物種的成員身份是充分必要的,但這些關係很難說明與這個物種的成員典型聯繫的屬性。如果關係本質喪失了說明功能,那麼這樣的關係就不能算作本質。類的本質在說明類的成員的典型特性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這是本質主義的一個核心特徵。


五、分析與展望


生物物種是自然類嗎?這個問題不僅涉及物種的本性和本體論地位,而且關係到自然類的一種恰當解釋理論。傳統本質論認為自然類是通過本質來定義,並且生物物種是自然類。但是,達爾文的進化論使許多生物學家和哲學家反對本質論,主張物種不是自然類而是個體。物種是個體的理由同樣遭到質疑,為了辯護物種作為自然類的傳統地位,一種策略是採取多元實在論進路,根據這種進路,物種是自然類但自然類不是通過本質來定義,另一種策略是採取新本質主義進路,堅持物種是自然類並對傳統本質做新的不同理解。生物物種不僅在歷史上一直被當作自然類,當代關於自然類的大多數理論(無論對自然類做本質主義還是反本質主義解釋)仍然將生物物種看作自然類,甚至一些哲學家認為物種個體論在實際操作上也必須將物種視作自然類([16],p.354)。由此可見,物種作為自然類的基本範例的觀念根深蒂固。筆者認為,物種是否自然類的爭論源於生物分類學強調的物種穩定性與生物進化論揭示的物種可變性難以調和。我們也許可以採用一種動力學系統理論(Dynamical Systems Theory)來解釋生物物種,具體說,生物進化被看成一個複雜的動力學系統,而物種形成可視作動力學系統狀態空間中的吸引子(attractor),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基於此,我們可再進一步將自然類對應動力學系統中的吸引子,也即變化所趨於的穩定狀態(不變性)。這種進路的優點是生物物種作為自然類的傳統地位能夠得到保留,此外它相比傳統本質論更能刻畫事件、狀態和過程的自然類。


參考文獻:

[1]Dupre,J."Natural Kinds"[A].W.H.Newton-Smith(ed)A Compan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C].Blackwell,2001,311-319.


[2]Ellis,B.Scientific Essentialis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3]Kunz,W.Do Species Exist? Principles of Taxonomic Classification[M].Wiley-Blackwell,2012.


[4]Hull,D.L."A Matter of Individuality"[J].Philosophy of Science,1978,45(3):335-360.


[5]Ghiselin,M.T."A Radical Solution to the Species Problem"[J].Systematic Zoology,1974,23(4):536-544.


[6]Kitts,D.B.,Kitts,D.J."Biological Species as Natural Kinds"[J].Philosophy of Science,1979,46(4):613-622.


[7]Dupre,J."Natural Kinds and Biological Taxa"[J].The Philosophical Review,1981,90(1):66-90.


[8]Kitcher,P."Species"[J].Philosophy of Science,1984,51(2):308-333.


[9]恩斯特·邁爾.生物學思想發展的歷史[M].塗長晟 等譯,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10]Boyd,R."Homeostasis,Species and Higher Taxa"[A].Robert A.Wilson(ed)Species:New Interdisciplinary Essays[C].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99,141-186.

[11]Ereshefsky,M."What s Wrong with the New Biological Essentialism"[J].Philosophy of Science,2010,77(5):674-685.


[12]Magnus,P.D."NK ≠ HPC"[J].The Philosophical Quarterly,2014,64:471-477.


[13]Okasha,S."Darwinian Metaphysics:Species and the Question of Essentialism"[J].Synthese,2002,131:191-213.


[14]LaPorte,J.Natural Kinds and Conceptual Chan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15]Devitt,M."Resurrecting Biological Essentialism"[J].Philosophy of Science,2008,75:344-38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年薪二十萬以上的人,算不算中產階級?
牟宗三哲學的問題及其解決
審美三階段-EP58
胡翌霖 菜譜與科技史
524名中國醫生論文造假,我們找到了幾乎所有醫生的名字

TAG:哲學園 |

您可能感興趣

物種滅絕:人類種下的惡果卻要其他生物吃下?
這種像外星生物的怪魚是什麼物種?
地外生物是厭氧型生物?種種跡象表明,地球生物的背後有操控者
地球物種一直都在滅絕,有新生物種替代嗎?
大自然的奇妙物種,藍色生物驚艷現身
異種,生物倫理
駁斥物種進化的種種可能!環境惡劣生物本能是遷徙而不是「進化」
貓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生物?
人類,一種特殊的生物,奇特到彷彿不是地球原生物種
兔子是怎樣的一種生物?
這種奇特的類似外星生物已作為寵物飼養,你見過嗎?
5種史上未知的奇怪物種,第3種很可能是倖存古生物!
為什麼地球生物沒有進化出五隻腳之類的物種?
我們人類是自然界最特別的生物么?
植物也是生物,吃素是否也意味著殺生?
柴犬真是一種蠢萌的生物啊!
有哪些介於動物與植物之間的生物?
人類或是外星生物的寵物,地球其實是個大型動物園?
這種生物不屬於人類已知的任何物種,生活在最深的海底
這種遠古生物是最早回歸水下的生物,最喜歡的食物就是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