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到來時,我們該如何跟孩子談死亡?丨育兒大師
淅瀝瀝地春雨如約而至,又到了一年清明時。清明是中國傳統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親人之逝,不僅令人遺憾和無奈,更讓人陷入深深的悲慟,甚至是恐懼。尤其是年幼的孩子,面對喪親之痛、面對還一知半解的死亡,如果缺少科學的引導、關愛和輔導,這很可能會成為他們生命中無法承受之重。
今天,我們就借著清明節的話題來談談,如何和孩子談死亡。
也許有人質疑,死亡是一個太過沉重的話題,當孩子還剛剛站在人生起跑線上的時候,為什麼一定要讓他知道那個終點才會發生的不幸呢?因為,這也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這也是一個生命教育重要的課題。
那我們該如何和孩子談論死亡呢?
和孩子們談論死亡並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套路。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在和孩子討論死亡之前,父母應該考慮到孩子的年齡、情緒敏感性、心理成熟度,以及考慮到孩子和死者的關係。
在和孩子討論死亡時,孩子通常會有很多問題。以下列舉不同年齡層的代表問題。
三到五歲
問題1:「爺爺去哪裡了?」
給出的答案必須是孩子能理解,並且父母親也覺得舒服的答案。這些答案必須能帶給孩子心理上的安慰。要記得三到五歲的孩子不理解死亡的概念,這一點也很重要。
問題2:「奶奶在睡覺嗎?」
這答案很重要,必須清楚地解釋「死亡」並不是「睡覺」,而且奶奶不會回來了。如果孩子將「死亡」和「睡覺」聯繫在一起,認為兩者之間有關係,他們可能會恐懼入睡。
對於這類問題,可以如此回答:「不是的,奶奶沒有在睡覺。奶奶死了。當我們死了,我們也不會醒來。」
問題3:「爺爺晚上會和我見面嗎?」
兒童時常覺得被已故者困擾,還會被鬼怪嚇到。
對於這類問題,如此回答:「爺爺之前病得很重,現在他不在這裡了。他今晚不會來見你,但是你能想念他。」
問題4:「父親會回來嗎?」
幼兒園的孩子看待死亡是暫時性和可逆性的。
對於這類問題,可如此回答:「我非常非常遺憾。父親不會回來了。我知道這讓你很難過,我也很難過。我知道你想要他再次在這裡陪你。這不是父親的選擇,他並不想離開我們。」
六到九歲
問題1:「我也會死嗎?這在我身上會發生嗎?」
回答:「這會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當你非常、非常老的時候。」
問題2:「你很快也會死嗎?」
回答:「我會在這裡很久、很久,直到我非常、非常老。」(此時孩子需要這些再三保證的話,讓他能安心。)
問題3:「為什麼外婆的頭髮都掉了?」
回答:「治療癌症的藥物,會讓她掉頭髮。」
十到十二歲
陳述:「我一直夢到龍捲風把我吹走。」
回答:「我想你害怕像龍捲風這樣的事情,其實你真心害怕的是,自從外公死後,所有突如其來的改變。有很多你無法預期的改變,就像龍捲風來襲這樣的意外。但是,慢慢地我們會習慣於這些改變的。」
十二到十八歲
問題:「為什麼醫生不能讓她的身體好轉?」
回答:「有時候,醫療是不夠進步的,醫生已經竭盡所能了。」
問題:「我會不會死於相同的疾病?」(她外婆死於乳癌。)
回答:「遺傳學研究已經有了極大的進步。我希望治療的藥物能儘快被發現。」
但就像前文說的那樣,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孩子提出的問題可能是千奇百怪的。家長在引導和解釋孩子面對死亡時所產生的「是什麼、為什麼」時,把握好下面這幾點,往往會處理地更遊刃有餘些。
一、討論的時機
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和孩子討論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馬上要到來的清明節,家長可以借著跟孩子講講清明的由來和習俗適當性地涉及以下死亡的話題。或者借著家中花草、動物死去時,讓孩子在直觀接觸到死亡後,對死亡有個初步感知。當然,如果家中有親人離世,雖然並不一定是最好的時機,但也還是要藉此和孩子做一番溝通,讓孩子對可能發生的改變有預先的了解,避免孩子的恐慌。
二、討論的方式
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和孩子討論,也是需要考量的。一些家長太直接、太情緒化地表達,往往會讓孩子受到驚嚇。而另一家長的諱莫如深,有時更是讓孩子對死亡產生了負面的感受。用孩子能夠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去談論往往會事半功倍。
對於年紀偏小的兒童來說,可以採用孩子熟悉的故事的形式,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來引導。對於已經上學的孩子,則可以採用相對直接一些的方式進行解釋。坦誠地和孩子交流,讓孩子了解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正常的現象。
當然,如果家長覺得孩子的問題還不適合當下回答,出於保護孩子的考慮。家長也可以坦誠地告訴孩子暫時先不回答,等他長大些(此處盡量不要太含糊,讓孩子覺得是敷衍)再回答。
此外,家長和孩子談論死亡時,避免過度悲傷、消極的情緒,盡量以溫暖、平和的情緒狀態和孩子去談,讓孩子能以平常心開始接觸死亡這個課題。
三、接納孩子的情緒感受
死亡對於很多成人來說都是個讓人恐懼的話題,更不用說孩子了。我們並不清楚孩子會有怎樣的情緒反應。所以在這過程中,時刻關注孩子的情緒感受很重要。
對於孩子可能出現的緊張害怕,家長要予以接納,並給予情感上的支持、提供安全感。(這一點對於年紀小的孩子尤為重要)對於孩子可能出現的冷漠或者負面情緒,我們也不應指責批評,而是耐心地去了解孩子內心的感受。
總之,家長要儘可能無條件接納孩子可能出現的任何狀況,耐心傾聽、溫暖陪伴,引導孩子科學地認識死亡。
死亡是人生必須要學會面對和接受的課題。我們和孩子談論死亡,並不是要傳遞恐懼,而是希望通過這樣的討論讓不光孩子還有家長都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珍惜和家人朋友相處的每一天。
·本文觀點來源於育兒大師入駐專家楊小舟,由育兒專家文章欄目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圖片來源於pixabay


※我們到底該不該跟孩子談死亡這個話題?
※當我們和孩子談論「死亡」的時候,應該談些什麼?
※直到面對死亡,我們才想起來該如何去生活
※爺爺去世方式嚇壞孫子!孩子害怕死亡,父母如何教育?
※禪師們面對死亡時,是如何的呢?
※我們已經開始失去,請及時給孩子補上死亡教育這一課
※孩子掉下床,奶奶的錯誤做法,竟直接導致孩子死亡,寶媽們要注意
※親人去世,家長應該如何正確的向孩子描述死亡?
※如果人死亡了,癌細胞也會跟著死亡嗎?答案或許並不是你想的那樣
※張韶涵的母親在她面前就是渣,期盼兒子死亡來瓜分財產!
※前妻爬山失足死亡,我再婚娶了她閨蜜,一天看到老婆日記,我愣了!
※別再給孩子吃這東西,它毒性很強!幾個小時之內孩子就可能死亡
※最經典的兒童形象,孩子懂得死亡時,童年也就結束了!
※新婚妻子大婚當晚突然死亡,請高人來看後我嚇壞:你們家作的孽
※「不開死亡證明,我們怎麼能把你媽媽遺體運回來呢」
※如果死亡就擋在你面前,你還敢追求夢想嗎?
※突如其來的死亡課,讓我和孩子都措手不及
※產後抑鬱:我曾經離死亡那麼近,你卻覺得我在矯情
※這所學校太沒人性,訓練死亡算你活該,但只要走出去,你就是兵王
※家長必看!又一個孩子死亡,怎樣才能愉快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