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北歐華人報專訪中醫藥文化科普研究基地梁永宣

北歐華人報專訪中醫藥文化科普研究基地梁永宣

梁永宣是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史文獻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自1980年開始本科學習中醫後,碩士、博士均於北京中醫藥大學獲得,俗稱「三北」出身。梁永宣20多年前開始從事中國醫學史、世界醫學史教學和研究工作,目前以中日韓醫學交流史為研究核心。曾於2013年11月至2016年8月出任中華醫學會醫史學分會第十四屆主任委員;2008年4月至2015年7月間曾任大學圖書館副館長、館長,並成為由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命名的中醫藥文化科普研究基地負責人。

近日,北歐華人報社以中醫發展為主題面向世界中醫專家、教授、學者進行專題採訪。梁永宣多年來重視中醫藥人文宣傳,主持舉辦了35場人文講壇,同時還帶領團隊青年教師從事「中醫藥文化進中小學校園」活動,在業界有較大影響。2015年7月下旬,由北京中醫藥大學和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雙方派遣,至目前日本唯一的中醫藥孔子學院,也是北京中醫藥大學在國外建立的首所孔子學院——學校法人兵庫醫科大學中醫藥孔子學院擔任中方院長。

中醫在世界發展的春天已經到來,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伴隨著中國文化逐漸興起。《北歐華人報》記者採訪了梁永宣院長。

問:梁院長您是中醫專家又是北京中醫藥大學在國外建立的首所孔子學院--學校法人兵庫醫科大學中醫藥孔子學院擔任中方院長。您對中醫在世界發展的現狀有何見解?

梁永宣:中醫藥在世界各國的發展目前普遍受到關注,這和2015年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在瑞典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有非常重要的聯繫。這是中國科學家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這個消息對於醫學史研究者而言倍感興奮,因為我們常年授課講世界各地名人對人類健康的貢獻,今天終於有標誌性的中國中醫藥成果載入史冊了。2012年我主編了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面向中醫院校學生應用的《中國醫學史》教材,當時作為現代醫療成就的一部分,就專門加入了2011年9月屠呦呦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的情況,恰好2016年教材出修訂版,於是又補充了2015年10月屠呦呦因有關瘧疾新療法的發現而獲獎的內容。

同時,有關屠呦呦成就的介紹自然地融入到了目前中醫藥孔子學院的對外宣傳中。2016年3月我們還專門安排了帶領日本中醫藥孔子學院的學員——兵庫醫科大學、醫療大學15名學生赴屠呦呦工作場所參觀的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問:梁院長中醫在世界上的發展目前還存在哪些問題?哪些需要改進?

梁永宣:談到中醫在世界上的發展和應用,就需要了解東西方醫學不同的歷史演變過程。公元2世紀,中國和西方几乎同時降生了兩位醫學巨人,即漢代名醫張機(字仲景,約公元150-219年)和古羅馬名醫蓋倫(Galenus,約公元130-200年)。他們在中西醫學的歷史進程中被分別尊稱為「醫聖」和「醫王」,各自繼承了不同的學術傳統,創造了迥然相異的醫學成就。以二人為歷史標誌,由於所處時代生活水平、社會背景的不同,以及各自思維方法論的差異,使之後的中西醫學踏上了兩條不同的道路,並按其特徵發展演變至今。如果簡單概括而言,張仲景主要關注具體疾病的有效防治,而蓋倫則傾心於探索人體的結構和功能。

正如大家所耳聞,中醫的主要思路是根據病人的外在表現,通過望聞問切診斷,對患者進行綜合分析後,推斷身體內部的變化,得出對疾病的判斷而開出處方;而西醫學起初源於對解剖學的關注,之後的發展則與科學技術進步發生了密切聯繫。因為要診斷疾病,必須需要依靠客觀觀察到的指標,早期是肉眼所見,之後逐漸更新為顯微鏡、超聲波、電子計算機、核磁共振等關鍵技術的支持。

因此無論國內還是國外,要真正理解並應用中醫,都需要了解其產生背景,思考其理論依據與中國古代哲學等意識形態的關係。當今世界大部分人的思維方式是接受了18世紀工業革命後蓬勃興起的近現代科學體系,標準化、科學化的思想很自然地深入人心,所以中醫藥在世界各國的發展狀況會因管理者、應用者的思維方式而決定其結果。當遇到某種頑疾應用現代醫學治療未果、轉向傳統醫學得到顯效時,便會對古老的醫學大加讚賞,反之則不理解或者加以否定。

實際上現代醫學和古老的中國傳統醫學在診療疾病方面各有其優劣之處,只要對維護世界人民的健康發揮了作用,就應該給予正確、客觀的評價。

我個人對於日本應用中國醫學的狀況相對了解一些,由於歷史的原因,中醫古籍特別是一些善本在國內散佚,但在日本有所保存。2014至2015年間,我曾經撰寫文字介紹了日本8處國立、私立機構收藏中國醫書的狀況。中醫界醫生幾乎每天都會應用到的張仲景著作《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方》之最善本,也是20世紀日本研究者在北京學習期間所發現。日本學者對中醫學各方面都有鑽研,在中國原有 「丸湯膏丹」製劑的基礎上,日本研製發明了漢方顆粒劑,在1967年便有6種被政府收載為醫療保險用藥, 1976年增為40種,而自80年代起猛增為148種,直到今天已經有30多年的應用歷史。當今很多赴日本旅遊的中國同胞,涌至日本葯妝店購買其漢方製品,孰不知在148種製劑中,出自日本醫書及經驗方者僅有約12種22方,源自中國醫書者則為17種126方,特別是漢代名醫張仲景的方劑佔148首中的71首。中國古代名醫的成果直到今天都在保護著其它國家民眾的健康。

誠然銷售量與日本的製藥加工提煉技術有相當深刻的關係,但作為東方醫學的發源地——古老的中國醫學應該在世界上具備更高的學術和經濟地位,這也是今後需要中醫界同仁共同努力的目標。(《北歐華人報》記者 春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科協與北大共建科學文化研究院
加強山東區域歷史文化研究——訪山東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劉曉煥
【新書介紹】瓮棺葬與古代東亞文化交流研究:瓮棺葬與古代東亞文化交流(中國·黃驊)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研究基地清前史研究所
華夏文化——中國古代軍事科技
游海洋 玩科學 品文化|「海洋科技文化之旅」山東巡講成功舉辦
山東再添文化新地標!中央美術學院山東藝術教育中心成立
印尼藥商組團赴華感受中醫藥文化
蔣佳明受邀赴港澳探究中華傳統文化
《上海文化》 學術專題
古風懷遠 師者匠心——記文化學者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王泰筌
荊門中辰·中華國學文化
專訪台北故宮博物院香玩文化策展人侯怡利
北京大學中國傳統藝術鑒賞與文化創意研修班正在招生
首屆中德科技文化論壇在德國柏林舉行
趙正堂先生贈原山張氏文化研究中心《紫氣東來》國畫
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圖解
中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國中藥參與嶺南中醫藥文化博覽會
北大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舉辦「融匯:國際藝術與文化」研討會:構建跨文化理解的國際文化環境(上)
中華傳統文化——髓數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