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測試新型電力推進系統:推動對太空深處探索計劃
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工程師正在對太陽能電力推進系統進行測試,希望進一步推動對太空深處的探索計劃。
NASA的格倫研究中心(Glenn Research Center,GRC)剛發布了一張圖片,顯示了一台即將在真空室進行地面測試的霍爾推進器。據介紹,這種推進器具有的動力是現有系統的三倍,而在真空室內進行的實驗將模擬太空環境,使工程師們能評估該系統的實際表現。
NASA的工程師彼得·皮特森(Peter Peterson)正在為霍爾推進器的測試做準備
在圖片中,NASA的工程師彼得·皮特森(Peter Peterson)正在為推進器的測試做準備。NASA官方表示,該推進器在未來的深空探測中「至關重要」。這台推進器的全稱為「磁屏蔽的霍爾效應火箭」(Hall Effect Rocket with Magnetic Shielding,HERMeS),運行功率為12.5千瓦,比現有的任何系統都要強勁得多。
NASA計劃將這些推進器與太陽能電力推進(solar electric propulsion,SEP)系統結合起來,使未來的深空探索的成本效益更高,所用的推進燃料比其他系統少10倍左右。
太陽能電力推進系統可以將太陽能板陣列獲得的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然後用這些電能對推進劑進行離子化和加速,以提供推動力。NASA表示,與目前的化學推進技術相比,這項新技術可以使太空飛行中的燃料效率提高10倍左右,所提供的動力也將是現有電力推進系統的兩倍以上。
這種霍爾效應推進器裝備有先進的磁屏蔽護盾,可以起到防止侵蝕的作用,確保推進器能在一次任務過程中提供「溫和但不間斷」的動力。在NASA的「小行星重定向自動化任務」(Asteroid Redirect Robotic Mission,ARRM)中,將會有多台霍爾推進器一起使用,運行功率達到40千瓦,加上太陽能電池板陣列,總功率可達50千瓦。
在飛往近地小行星(near-Earth asteroid,NEA)的過程中,小行星重定向任務中的自動化組件將採用世界上最先進和最高效的太陽能電力推進系統。近地小行星是指太陽系內軌道近日點小於1.3天文單位的小行星。
小行星重定向任務分為兩個部分,分別使用自動探測器和載人飛船對小行星進行研究,主要目的是為深空探測打基礎,演示未來前往火星時所需的關鍵技術。據估計,該任務將耗費大約14億美元,還不包括預計於2021年12月進行發射的費用。
NASA計劃將這些推進器與太陽能電力推進(solar electric propulsion,SEP)系統結合起來
NASA計劃發射一艘自動太空船前往這顆小行星,並在上面打造一個供宇航員工作生活的基地。這艘自動太空船將把小行星拖到月球軌道,使其成為載人火星任務前進行各項準備的場所。NASA還計劃對這顆小行星進行大約一年的研究,測試多種未來有可能會拯救地球免受小行星撞擊的技術。
小行星重定向任務的載人部分預計於2026年發射,目前該部分還處於早期概念階段。2016年夏季,NASA批准繼續進行小行星重定向任務,其下一階段的工作便是設計和開發任務所需的自動化探測器部分。
根據計劃,該任務的目標小行星要到2020年才能正式選定,而NASA目前正在用小行星2008 EV5作為參考,同時繼續搜尋潛在的候選小行星。


※Twitter聯合創始人拋售股票:公司股價進一步下挫
※三星電子2017年第一財季營業利潤預計將增長48%:超出市場預期
※蘋果官方視頻創作應用Clips下載
※安卓8.0(Android O)新特性將至:過期通知自己消失
TAG:IT之家 |
※NVIDIA AMD 推動光線追蹤平民化運動,布局顯卡革命
※中國移動持續推動ONAP開源項目技術研發與應用推廣
※GE先進的檢測中心通過快速檢查零件推動3D列印成為主流製造技術
※瓏璟光電聯手上海理工大學研發新型AR光學方案 推動AR走進C端市場
※重新定義HPC基礎設施,推動HPC與AI加速融合
※塗鴉智能深耕AI+IoT平台,合縱連橫推動「智商」升級
※HRL實驗室與DARPA聯合推動自主系統終身學習
※三星發布全新電視驅動IC 為8K技術推動助力
※推動EMC進程中宇豪公司推出多級工業電源濾波器新品
※NVMe、SCM雙拳合璧,推動存儲架構創新
※氮化鎵(GaN)技術推動電源管理不斷革新
※從TCLXESS智屏開始,雷鳥推動大屏AIxIoT向未來進發
※好物推薦:易推動的好聲音,HIFIMAN ANANDA 耳機
※光威推出自主可控悍將2T,推動SSD國產化浪潮
※EGO演算法方案將進一步推動軟質3D列印材料開發
※推動醫療行業變革 NVIDIA AI可以做更多
※格芯採納PTC AR應用方案 推動晶元製造轉型
※詮視科技CEO林瓊:推動底層技術變革,加速AR/VR產業應用落地
※推動IC設計革命的七大EDA技術工具|半導體行業觀察
※OPPO加入AR技術產業聯盟 攜手產業夥伴推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