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南懷瑾老師:治國九經的補充「四」

南懷瑾老師:治國九經的補充「四」



南懷瑾老師:治國九經的補充「四」



治國九經的補充(四)

南懷瑾


接著下一句,便是「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這便是孔子答哀公問政全篇的總結語。但這裡所謂「所以行之者一也」的「一」字原則,照宋儒朱子的註解,認為便是一於「誠意」。可能他是從下文接著專講誠意的誠字所啟發。因此,便連帶上文「知、仁、勇三者」,「所以行之者一也」也統統都歸到一個「誠意」的中心,便把《中庸》全文的主旨,就一概圈定在誠學之中而已,這就未免失於以偏概全之嫌了。後世的儒家學者們,並不完全同意,早有異議。其實,在這裡所講為天下國家的九經,連接他上下貫通的文字體例,從孔子答哀公問政開始,便說明「為政在人」是其重點。所謂「人存政舉,人亡政息」,這是確定的要點所在。因為「為政在人」,所以提出為天下國家有九經的第一重心,就是為政的領導者,先能修身正己,然後才可正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行之者一也」一句的內涵,豈不是指反身而誠,事在人為,如此而已嗎?這樣理解,便與《大學》的「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的主旨一貫,完全吻合了。


接著這一段以後,再加說明上至帝王將相,下及任何一個人,要想立身處世,成功立業,必須先要知道有一共通的法則,那就是有關言語、行為,和對事對人的大原則之道了。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講到這裡,我們首先需要了解「豫」、「跲」兩個字的涵義。「豫」 字,包涵有從容優裕,和事先要有備無患的意義。「跲」字,有並足難行的意義。至於「困」字,和「疚」字的意義,大家都知道,不必另作解釋。「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這是說凡是作人處世,事先必須要有周詳的準備,所以到了行事的時候,便可優遊自在,順理成章,雖然遭遇到紛擾變動,也不驚不亂,因此可以建功立業。如果事先沒有豫備周詳,冒昧從事,就會得到勞而無功,或功敗垂成而作廢了。這不但是處事的首先原則,就以作人來講,一個人從幼小接受教育開始,直到後來一生,也必須隨時隨地要學而時習之,才能有成。因此,可知一切教育學問,也都是為了「豫則立,不豫則廢」的作用。


其次「言前定則不跲」,便是教誡我們開口講話的修養,尤其是對在位從政當權的人來講,不可信口開河,隨便亂說。必須要事先謹慎思考,做到言而有信,能說必能行,說到必定做到。如果是說了不算數,或者隨便應付,或是自己說過的也就忘了,那就等於自己把右腳踩著左足,結果是寸步難行,走不通的。


「事前定則不困」,這是說凡做任何一件事,事先必須知道有成功和失敗,優點和缺點,有正面必有反面等作用,然後確定計劃,防患未然。這樣才能在做事的時候,不會遭遇太多太大的困難。


「行前定則不疚」,凡是一個人,有任何一種舉動,或是要做任何一件事,都叫作行為,尤其是對從政的或其他建功立業的,甚之,一個普通的人,對於生活衣食等平常行事,都需要事先有豫定的抉擇,盡量減少後悔,不要事後自有內疚。


「道前定則不窮」,這裡所說的「道」字,是指作人處世的法則、準則的「道」,也可以譬喻如開一條人行道路的道。那在事先必須要有久遠的準備和計劃,才不會使自己的前途,走到窮途末路,或水盡山窮而無法回頭的困境。

總之,這裡所說有關作人處世的言語、行為的道理,統統都是從「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這個原則所出發。「豫」字的意義,也就是《中庸》的「從容中道」,「君子而時中」的大機大用。先要能把握到「豫」字的學養,就可真能切入「知至而後意誠」修身的要妙了。因此,接著便有下文對誠意和修身的關鍵,提出反覆辨正的理念。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本節原文的開始,又出現「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兩句,似乎是前文的重覆,所以朱注便把上文兩句刪去,只取用在這一節里。但我們卻認為上文用這兩句的重點,是指由上對下尊賢之禮的說明。在本節里的次序,卻是由個人修養的本位說起,做到下學而上達,恰與上文有上下正反照應的作用。即使是千古以來的衍文,也並沒有差錯,不妨「多聞闕疑」, 照舊可以理解得通。換言之,這是說普通一個人,不能做到下學而上達,不能得到在位者的知遇,就做不到施展平生學養與抱負,當然更無法由從政而治國利民了。但這也不能說完全是在上位者使野有遺賢的過錯,也應當自我反省,平常自己就沒有被朋友之間所信任揄揚。(上古所謂五倫之道的朋友, 就是現在所說人際社會的意義相同。)為什麼自己沒有被朋友(社會)所信任揄揚,那是自己平常對家庭父母親屬之間,並沒有做到合於人倫之道的孝順品行,所以便沒有得到朋友(社會)之間的讚許和稱譽。(須知在周秦之先,選擇士類,首重孝行。即如首先實行選舉取士的西漢武帝時期,也是秉承孔孟之教,以孝和廉,作為基本選拔賢才的標準。所以到了明清時代,把考取的舉人,稱作「孝廉」,便是這個意思。)


那麼一個人為什麼做不到孝於父母,以及和順於家人的德行呢?這都由於不能反省觀察自己的本身行為,並沒有做到真正的至誠。為什麼不能自身做到至誠,那是因為不明白怎樣才是「止於至善」的學養,所以就達不到「誠乎身」的境界了。


講到這裡,我們已可明白了解《中庸》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直指天人之際性命互通的基本原理,是從天道固然的天性,互通於人道的人性說起。然後表明學養到達「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中和境界,便是「內明」性天風月的第一義諦。然後依性起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可以從事「外用」於治國平天下的功勛事業,這是《中庸》全文直指見性的前提,是從人道修心養性,返合於天性自然之道的德行。應該到此為止,是為《中庸》的「上論」。接著下文,是說明如何才能下學而上達,實證天人之際的大機大用,那就需要從反身而誠做起,才能達到復性境界的真正造詣,由這裡開始,可說是《中庸》的「下論」。那麼,所謂的誠至和至誠,它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呢?這便是《中庸》闡說「至誠無息」,內明外用兼得的妙用。

(完)


標題為編者所加。本文節選自南懷瑾先生著《話說中庸》,簡體版由東方出版社出版,繁體版由南懷瑾文化事業公司出版。



南懷瑾老師:治國九經的補充「四」


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南懷瑾先生的生平、事迹與學術研究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並附上本信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文化事業·出版:孟子旁通
南懷瑾老師:大家檢查自己,嗔恚是怎麼來的?
徐文兵:卧室與卧具的講究
書法欣賞:啟功硃筆《心經》

TAG:傳承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南懷瑾老師:治國九經的補充「三」
南懷瑾老師:治國九經的補充「二」
解老:《道德經》第五十五-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
教師節:培養出貞觀之治治國團隊的,竟是一個隋朝山村窮教師?
中國古代五大治國有方的帝王,隋文帝第三,秦皇第一
唐朝賜國姓三大將:第二羅藝第三李淵冤殺,第一死後李治國葬痛哭
中國古代以仁治國的三大帝王,劉恆第三,朱祐樘第一
治國有道:清朝宗室為何沒拖累國家經濟?
【治國理政新實踐·江蘇篇】「微自治」激活社區治理「末梢神經」
道德經 第六十五章 以德治國 道行天下 教學為先 三教學堂 公孫清高
中國古代開明君主:周武王、唐太宗、康熙治國能力對比
摩洛哥富豪國王如何治國理政?
修身、齊家、經世、治國之典範!
川普:「推特治國」的網紅總統
魏忠賢治國:極端實用主義加政治兒戲
【治國理政新實踐·貴州篇】貴州極貧鄉鎮望謨郊納鎮的蛻變之道
治國惜才:中國歷史上唯一正統的女皇帝武則天
雄才大略漢武帝治國之道
智囊學說之燕昭王擇師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