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北宋經略雄安的百年大計:楊家將三重防禦為何擋不了契丹鐵騎?

北宋經略雄安的百年大計:楊家將三重防禦為何擋不了契丹鐵騎?

自「雄安新區」成立以來,雄縣、白洋淀這些頗具冀中特色的地名被炒得炙手可熱。或許,是媒體過度報道之故,以致許多人似乎忘了,這些地方其實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曾有過同樣的知名度。至少對於雄縣這個地方來說,它就不該如此「落寞」。因為,這裡曾是「楊六郎」戰鬥過的地方。

第一軍情作者:張岩松

北宋經略雄安的百年大計:楊家將三重防禦為何擋不了契丹鐵騎?

「雄安新區」,是楊六郎曾經戰鬥過的地方。

北宋時期,雄縣還叫雄州,其在軍事地理方面的價值因此前一個人的無恥之舉而陡增。後周末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被逼起兵。為打破後唐大軍的圍攻,他以事成之後甘稱「兒皇帝」、割讓幽雲十六州為代價,借來了契丹鐵騎。最終,石敬瑭如願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卻使得後人吃盡了苦頭。因為,被他割讓出去的那個地方,不僅是華北平原的地理屏障,更是中原王朝的一個重要馬場。

北宋經略雄安的百年大計:楊家將三重防禦為何擋不了契丹鐵騎?

幽雲十六州是華北平原的地理屏障。

為了擺脫這種被動局面,北宋一連兩任君主曾試圖通過戰略進攻的方式,於奪回幽雲十六州之後將國防前線向北推進至長城沿線,結果兩次幽州之戰,損兵折將不說,還幾次被對方打進家門,差點兒提前變成南宋。從此以後,宋人斷絕了進攻的念頭。「澶淵會盟」後,北宋君臣通過「花錢買平安」的方式為自己換來了一百多年的和平。但這對他們來說也是個難熬的過程,簡直沒睡過一天踏實覺!

他們最不放心的,就是那條從白溝河一路向東,直到泥姑河入海口的邊防線。一旦這裡被敵突破丟了,以步兵為主體的宋朝軍隊將被迫在無險可守的平原上對抗具有高速衝擊力的契丹鐵騎,稍有差池,就有可能被對方直接打到國都開封城下!

北宋經略雄安的百年大計:楊家將三重防禦為何擋不了契丹鐵騎?

一般情況下,宋軍很難在平原上抵抗契丹鐵騎。

為避免這種悲劇的發生,北宋軍事當局就必須面對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如何在大平原上對抗契丹鐵騎?經過多年的戰場實踐,他們在兩大方面進行了針對性的準備。

首先是設法營造出一個多少可以限制敵人騎兵發揮機動優勢的戰場環境。具體措施主要有三:

北宋經略雄安的百年大計:楊家將三重防禦為何擋不了契丹鐵騎?

事實上,三關早在楊延昭之前就已經建立了。

1、「三關」與地道。

由於「楊家將」的故事家喻戶曉,使得人們對於「三關」並不陌生。其實,早在楊延昭出任「三關大帥」之前,瓦橋(雄縣)、益津(霸州)、淤口(永清)等關隘就已經存在了。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周世宗柴榮大舉北伐,只用了四十天的工夫,「兵不血刃」,收復了三關。然到北宋幾次「北伐」無果之後,「三關」便成為北宋的邊防要地。他們沿著宋遼界河南岸一字排開,互為犄角,成為高陽關路(治所在今河北高陽縣東)的前哨。

北宋經略雄安的百年大計:楊家將三重防禦為何擋不了契丹鐵騎?

雄縣地區的宋代地道。

然而,稍有軍事眼光的人都很清楚,這是一條非常脆弱的防線。「三關」地處前沿,又無險可守,很容易遭到圍攻或迂迴。為了增強其防禦穩定性,宋軍在加固城防的同時,又把工事延伸到地下,並將其彼此相連,最終形成一道平戰結合、攻防兼備的地下防禦工程。今天,這些地道遺址已經被發掘整理並對外開放。這就使得我們能夠以一個遊客的眼光,一睹這條「地下長城」的真容:多數的入口都設在地窖、水井、溝渠甚至墳墓內並進行了巧妙的偽裝。地道內部很矮很窄,僅容一人而過,需要彎腰低頭才能前進,沿途處處迂迴彎折。除了藏兵洞、蓄水池這些戰鬥與生活設施外,還有迷魂洞、咽喉卡等設施,真的是易守難攻!其實戰效果,誠如明代《霸州志》所云,「引馬洞:楊延朗所治,始自州城中,通雄縣,每遇虜至,潛以出師,多獲雋焉。」

北宋經略雄安的百年大計:楊家將三重防禦為何擋不了契丹鐵騎?

白洋淀本為天然形成。

2、白洋淀與塘泊

雖然已經擁了有一道從地上到地下的立體防禦工事,宋朝戍邊將士仍不放心,又設法為「三關」增加一條「護城河」。就這樣,之後在抗日戰爭期間聞名中外的「白洋淀」誕生了。嚴格來說,白洋淀本為天然形成。遠古時代,當海河、灤河等水系衝出太行山、燕山之後,在山前形成了一個一個的沖積扇群。扇與扇之間,出現了許多積水窪地和湖成平原。這些窪地和湖泊成不連續的帶狀分布,從雄州向東,一直蔓延到沿海窪地等。

最早提出利用白洋淀形成天然「水障」的人是何承矩。他認識到,若能利用東北部邊境地勢窪低的特點,把一些河流與淀泊連接起來,「以水泉而作固,建為陂塘,亘連滄海」,則既能灌溉屯田水稻以充軍需,又可限制契丹騎兵以拒敵。為了勘察水勢,何承矩每天與部下在湖澤中駕船飲酒觀賞蓼花卻暗中將淀中塘泊之勢畫以為圖,傳到京師。不久,這個「自此始壅諸淀,以御遼兵」的建議被宋太宗所採納。他任命何承矩為制置河北沿邊屯田使,徵調河北諸州一萬八千人沿雄州、鄚州、壩州及平戎軍(文安),破虜軍(霸州信),順安軍(安新)一帶的邊境修築堤埝六百餘里,設塞屯兵、開塘汩蓄水。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之後,最終構成一條完整的自「邊吳淀至泥沽海口,綿亘七州軍,屈曲九百里,深不可舟行,淺不可徒涉」的塘泊防線。

北宋經略雄安的百年大計:楊家將三重防禦為何擋不了契丹鐵騎?

何承矩所打造的塘泊防線還曾給蒙古騎兵製造了不少麻煩。

當初,在展望這道「水上長城」前景的時候,何承矩曾樂觀地言之「縱有敵騎,何懼奔突」。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條防線竟然在遼帝國崩潰多年之後仍能發揮作用。金末元初,南下中原的蒙古大兵在這裡就曾發出「惟燕南雄、霸數州及三關舊地,塘濼深阻兵不能入」之感嘆。

北宋經略雄安的百年大計:楊家將三重防禦為何擋不了契丹鐵騎?

宋太祖趙匡胤下令河北軍民廣植榆柳以成「榆塞」。

3、植樹造林形成「榆塞」

所謂榆,即榆樹;塞,即阻塞之意。在那些缺水的地方,宋朝軍民還廣植榆柳等樹木,還形成「榆塞」。它並非宋人獨創,早在秦漢時期便已存在。

南宋李言在總結北宋邊防設險的經驗教訓時曾指出「備邊之要莫逾於設險,秦漢植榆為塞,限隔匈奴,本朝作塘淀於河北,實捍戎馬侵軼,塘淀所不及處,即禁近邊斬伐林箐,使溪隧斷絕,無從入寇。」作為關城與塘泊的重要補充,北宋統治者對榆塞給以了高度重視。幾任皇帝均曾下詔,划出若干禁山,不許人民入內砍伐山林,以致「積有歲月,茂林成林,險固可恃」;除了保護原有山林之外,朝廷還重視人工造林。宋太祖趙匡胤於立國之初就曾專門詔令:於瓦橋一帶南北分界之所專植榆柳,中通一徑,僅能容一騎。

北宋經略雄安的百年大計:楊家將三重防禦為何擋不了契丹鐵騎?

宋軍民最終在邊境地帶形成了一道防禦遼國騎兵突入的防禦林帶。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北宋軍民最終在邊境地帶形成了一道防禦遼國騎兵突入的防禦林帶。其規模之大,沈括曾雲「定州北境先種榆樹以為寨,榆柳植者以億計」。至於其軍事價值如何,則可從遼人的反應可見一斑。時人記載「雄州種木……契丹遣人連夜伐去」。

除了通過築城、塘泊以及榆塞等手段對戰場地形進行改造之外,北宋軍人還逐漸形成一套以步兵方陣對+強弓硬弩來對抗契丹鐵騎的戰術。

經過多次與遼軍較量之後,以步兵為主體的宋軍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固定的戰術。每逢臨敵,統兵將領會根據皇帝所授的「陣圖「展開隊形。這些陣形中,尤以「平戎萬全陣」最為出名。這是一個由前、後、左、右、中五軍組成的約十七里見方的巨型方陣,主力步兵蝟集在中央,布成三個「車營」。步軍槍刀手在前,雜以旁牌、標槍,陣前布以木拒馬或大車,稱「陣腳兵「。強弓勁弩在其後排列。在方陣的前、後、左、右,還部署了少量的騎兵擔任警戒與掩護,以防敵騎「奔衝突馳」。

北宋經略雄安的百年大計:楊家將三重防禦為何擋不了契丹鐵騎?

宋太宗的「平戎萬全陣」是一個巨大的方陣。

當然,宋軍若想頂住敵軍騎兵的集群衝鋒甚至戰而勝之,則離不開一樣重要的遠程武器:弩。相較於步騎通用的弓,弩只能步兵使用。因弩要用腳力開弩,故射程遠,精度也高。雖然其射擊頻率較低,從敵騎兵進入射程到短兵相接,只能發弩三四次。但宋軍通過增設張弩人,進弩人,發弩人的方式,大大縮短了發箭間歇。解決了這個不足,弩的優勢就是可以被充分彰顯了!

宋軍所有的弩中,以床子弩和神臂弓最為出名:床子弩是一種重武器,往往要幾十人拉弓才可拉開,射程幾近千步,檀淵之盟前夕,遼軍名將蕭達覽便是被床子弩箭射中身亡的;神臂弓其實也是一種弩,裝有機關,但可由一人發射,其威力甚至可在二百四十步外貫穿重甲。

北宋經略雄安的百年大計:楊家將三重防禦為何擋不了契丹鐵騎?

強弓勁孥成為宋軍對付契丹鐵騎的大殺器。

如此,宋軍步兵在曠野中對抗敵軍騎兵的戰鬥場景就不難想像了。一旦敵騎衝擊至二百步米時,令一神臂弓手起立射之,若可入敵陣,則神臂弓手俱發。敵接近至一百步時,令一平射弓手起立射之,若可入敵陣,則平射弓手俱發。當敵至拒馬,則槍兵與之肉搏。

遺憾的是,宋軍的步兵最終還是沒能擋住騎兵的衝擊!細究其軍事方面的原因,恐怕沒有比南宋叛將酈瓊說得再明白不過了:諸帥才能不及中人,每當出兵,必身居數百里外,謂之持重。或督召軍旅,易置將校,僅以一介之士持虛文諭之,謂之調發。制敵決勝委之裨將,是以智者解體,愚者喪師。幸一小捷,則露布飛馳,增加俘級以為己功,斂怨將士。縱或親臨,亦必先遁。而又國政不綱,才有微功,已加厚賞,或有大罪,乃置而不誅。不即覆亡,已為天幸,何能振起矣!

聲明:已發現多家媒體未經授權轉發第一軍情文章。為尊重原創,轉載請標明出處。微信公眾號轉載請聯繫管理員開白名單。敬請配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軍情 的精彩文章:

老杜反水無需惱怒,南海方向大局已定誰捨得錯過中國機會?
假如中日發生軍事衝突,蘭德智庫稱美國不能出手原因竟是這個!
揭秘一千年前的雄安:抵禦騎兵,宋人竟只能挖地道、種榆樹!
美國空襲敘利亞告訴我們:世界格局並無顯著變化!

TAG:第一軍情 |

您可能感興趣

宋遼徐河之戰簡介:大宋再一次遏制了契丹鐵騎
喬峰夠不夠格做契丹的南院大王?
曾經馳騁沙場的契丹族建立大遼,現在的契丹族去了哪裡?
大宋拿下幽雲十六州,西夏必滅,契丹必亡
盛極百年的契丹族在遼滅亡去了哪,為什麼五十六民族沒有契丹族?
蒙古人為何稱大清皇帝為黑契丹可汗?
天龍八部里喬峰的契丹族,到底去哪了?
五代第一牛人殲滅契丹十萬大軍,打的遼國皇帝找不到馬騎駱駝逃走
南摧南唐,北破契丹,在位五年就崩逝的五代第一明君後周世宗柴榮
這漢人奴隸的孫子 上了大遼太后的鳳床 成契丹皇帝的「太上皇」
宋遼戰爭卷 第三章 平滅北漢 2 大宋步兵如何大敗契丹騎兵?
在平定天寶年間的安史之亂中,立功最大的大唐將領竟是契丹人!
遼國契丹被滅後,耶律阿保機的八世孫又建了個第二契丹?
塞上蓮花:流落契丹的南唐後主李煜的妹妹李若之三
曾經盛極百年的契丹族在遼國滅亡後去了哪裡,為什麼現在五十六民族裡沒有契丹族?
北宋名將,敗契丹,平西夏,令外族敬重,此人死,西夏叛宋
塞上蓮花:流落契丹的南唐後主李煜的妹妹李若之一
揭秘 | 連彪悍的契丹軍隊都被他打服,為何一當皇帝就丟了江山?
塞上蓮花:流落契丹的南唐後主李煜的妹妹李若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