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的正確態度
從小到大,對歷史一直有著很大的興趣,尤其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故自認為是一個歷史迷。當然,到目前為止也看了很多書,自我感覺對歷史還是有點屬於自己的見解,就想著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自己看也罷,別人看也罷。
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實際發生的事情,後者是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的研究和描述。
前幾年有一句話很火,叫做「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很多人聽後不過呵呵一笑,也就這樣了,生活該怎麼過還是怎麼過。也並沒有見,一大群人盲目性的辭職,而後背起旅行包浪跡天涯。
正如,網上盛行的「雞湯文」一樣,食之無味,拋出了一大堆價值觀,而相對性的方法論不見其論及。就拿「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來說,我們分析一下:第一,要去旅遊必須有一定的資金,沒有資金的旅遊還沒聽過,而很多人出來工作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但有的人可能只到謀生的階段,旅遊不現實;第二,旅遊回來後還是要找工作,一份工作要真正熟練需要一到兩年的適應、磨練,新舊工作之間的更替需要時間;第三,至於旅行這段時間內又會發生什麼事也必須考慮進去。
對於聽慣了價值觀的讀者來說,你跟他一直講這個價值觀很好很重要是沒有用的,有用的、適合自己的方法論才更為重要。這個社會不缺價值觀不論好的還是壞的,但是實用的方法論則少之又少。
那麼應該怎麼對待歷史應保持怎樣的態度呢?(這裡面也包含了方法)
一是敬意和深情。對歷史要充滿敬意和飽含深情,而不能抱著一種歷史虛無主義,一味的厚今薄古,抹殺古人的貢獻,把我們現今的一切問題都歸咎於古人,責備古人沒有做這個做那個。要多想古人在那樣的條件下作了些什麼,為我們打下什麼基礎,創造了什麼條件。
二是角度與方法。分析歷史有很多方法,這取決於我們怎麼去看待歷史事實,最終要從歷史中得到什麼,這就是所謂的橫看成嶺側成峰吧。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在看歷史時也要多問幾個為什麼,盡量的去把古人的做法與當時的環境還原,放到歷史的大背景下,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用多種方法去解釋,而不是拿現在的標準去要求他們,盡量避免陷於偏執,囿於一角。
三是批判與繼承。有人說讀史會使人聰明,有人說讀史可以讓人知今,這些都不對。因為每個時代都會面臨新的問題,產生新的疑問,探求新的答案,要求新的解釋,因此,我們去讀史必須有著一種積極的態度,是為了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借鑒好的做法,避免曾經的錯誤,從而更好的實現名族的發展,更好的走向未來。這一點應該說是根深蒂固的,從我們先人點點滴滴記錄歷史中可以看出來,也可以從讀世界歷史時不自覺的那其他民族的成就與我們自身相對比而窺其一斑。那麼我們對歷史就要有一種批判性思維,要有一種理性的態度,就是平時經常掛在嘴邊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把歷史上的重大變革與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的現狀聯繫在一起,在歷史和現實兩個世界不斷探尋問題尋找答


※揭秘歷史上鄔思道與雍正真正的關係如何
※在歷史地理研究中如何正確對待歷史文獻資料
※惡搞《黃河大合唱》:對歷史態度決定著民族溫度
※一段著名的黑歷史,就掩蓋了一代帝王的真正功績,這是對歷史的不尊重!
※康熙的功績都是吹出來的,真正歷史上他的表現非常不堪
※嵯峨山,真正吸引人的地方不僅在險峻秀麗,更在於深厚的歷史積澱
※夏與商的皇朝更迭,及商的歷史發展與功績,正確評判歷史
※讀歷史對我的啟發
※我們以前看的歷史,可能都是假的,真正的歷史要這樣看才比較靠譜
※試論楊輅家族族脈歷史事實的正確性
※楊冪心態才叫真的好,面對黑歷史笑談,即使是歪路也能走正
※高曉松別的方面都蠻好,就是不該講歷史,而且創造歷史
※能量的形式和歷史
※9張維基解密照片——歷史時刻上真實存在的超級英雄們
※歷史虛無主義:敵對勢力精心編造的理論陷阱
※歷史中真正的紀曉嵐其實是這個樣子的
※歷史上真正的狄仁傑並非「神探」,而是這樣的!意外嗎?
※人類歷史上最具爭議最非凡的物理理論,或許是對微觀世界最好的描述!
※承載的歷史記憶與變遷的痕迹「包漿」對兵器斷代的重要性簡述
※歷史的眼:張學良的一生究竟是如何度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