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什麼是民科?民科都有哪些神奇特點?民科的成因?

什麼是民科?民科都有哪些神奇特點?民科的成因?

什麼是民科?民科都有哪些神奇特點?民科的成因?



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解讀科學,洞察本質

戳穿忽悠,粉碎謠言


導讀


連日來,互聯網上發布多篇「雲南大學『凡偉』發現電荷不存在」的文章,引發關注。雲南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7日發布聲明稱,報道中提到的「凡偉」不是雲南大學師生。由此,今天我們來聊聊民間科學愛好者這一奇特群體。民間科學愛好者與業餘科學愛好者的差異在於其不能接受科學共同體的範式,不能與科學共同體進行交流且做出一些具有科學價值的工作。他們這種頗有理想主義色彩的苦行和犧牲精神從他們受教育的1980年代苦行、犧牲的社會氛圍與科學的意識形態地位中能找尋到答案。民科群體的大規模出現是一個需要關注的社會問題,對這一人群進行研究,既有利於解決科學與公眾的溝通障礙問題,也能為科學傳播活動提供某些借鑒。

什麼是民科?民科都有哪些神奇特點?民科的成因?



田松,北師大哲學教授


民間科學愛好者是一個奇特的社會群體,有人認為他們可以成為專業科研的補充,予以鼓勵和支持;有人認為他們行為無益,但精神可嘉;有人認為他們精神不正常,表示同情;也有人認為他們的「研究」是偽科學,予以批判。專業科研人員普遍認為,民間科學愛好者的工作毫無價值,他們的來信來訪對於專業機構的正常工作是一種干擾。


究竟應該如何理解民間科學愛好者?為什麼會有大規模民間科學愛好者在中國出現?涉及到公眾、科學與社會的諸多關係。民間科學愛好者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科學社會學問題,有必要從科學傳播的角度進行研究。


1,什麼是民間科學愛好者


所謂民間科學愛好者,是指在科學共同體之外進行所謂科學研究的一個特殊人群,他們或者希望一舉解決某個重大的科學問題,或者試圖推翻某個著名的科學理論,或者致力於建立某種龐大的理論體系,但是他們卻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學共同體的基本範式,與科學共同體不能達成基本的交流。總的來說,他們的工作不具備科學意義上的價值。

民間科學愛好者是一個很大的人群,幾乎所有具有重大社會影響和話語地位的科學領域都有他們的存在。在數學領域,他們熱衷於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等尖端問題——這也是人數最多,社會影響最大的民間科學愛好者群體,《科技日報》記者李大慶稱之為「哥迷」;直到今天,中科院數學所每年還能收到幾麻袋聲稱自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信件和文章。在物理學領域,他們致力於推翻相對論、量子論,或者提出新的宇宙論體系,還有一些人研究永動機。在生物學領域,有人試圖提出新的進化論體系。此外,在地學、心理學等科學領域都不乏其人。有些人的理論龐大無比,從宇宙起源到陰陽五行,從飲食起居到政治經濟,無所不包,已無法歸入具體學科。


民間科學愛好者在心理特徵、行為方式、文本風格等方面都存在著共性。歸納起來,他們最核心的心理特徵是偏執。他們大多堅信自己的「科學結論」具有特殊的價值和意義;他們不能與科學共同體甚至與世俗社會達成正常的交流;他們常常生活在幻想的情境中,比如他們不能平實地理解他人的言論,會忽視對其不利的部分,誇大他們喜歡的部分;有時也會出現某種妄想的特徵,比如把自己比作布魯諾和伽利略,把自己的到處碰壁解釋為權威對小人物的壓制與迫害;他們普遍表現出對精神的強烈追求,彷彿是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他們的生存能力通常較差,有人甚至年過四十還要依靠父母、妻兒來維持生存,但是生活的艱苦反而加強了他們的悲壯感和神聖感;他們有很多人相信自己在未來會成為一代大師,這種信念使其困苦的生活鍍上了一層光輝。


民間科學愛好者推廣其「學術成果」的方式大體如下:1,寫信、上訪(對象可能是學術機構、學術雜誌、大眾傳媒、各級官員);2,直接演講(通常以大學校園為主要場地);3,自費出書;4,自建研究所;5,上網。


他們的「學術論文」也有一些共性:1,新名詞極多,且與科學共同體現有的術語體系沒有多少關係;2,邏輯混亂,不知所云;3,常常誇大結論的意義;4,喜歡發表一些超越具體問題之上的議論,尤其喜歡錶達愛國情懷;5,常常把結論建立在未來的可能性上,建立在現有科學不成立的可能性上——建立在可能被某人尤其是可能被自己引發的未來的科學革命上。


此外,從教育背景上看,他們往往沒有接受過自己所獻身領域的專業訓練,也沒有通過自學對那個領域達到深入的了解。


由於民間科學愛好者所具有的共性,他們事實上已經成為社會學意義上的研究對象。


目前學者及大眾媒體對這個群體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稱呼。有人稱之為「民間科學家」或「業餘科學家」,他們也願意如此自稱。本文作者稱之為「民間科學愛好者」,簡稱「民科」。這個命名自1999年開始見諸媒體 ,已被部分學者和媒體接受。最近,劉華傑博士發明了一種新的稱呼,「江湖科學愛好者」,有更多譏諷的意味,但也凸顯了他們的某些特徵。


一般而言,民間科學愛好者的工作不屬於偽科學,頂多屬於「科學向度的偽科學」,或者郝柏林院士所說的贗科學 。因為偽科學在某種意義上擁有自己的「科學共同體」,也有學科範式,甚至有「學術刊物」。而民間科學愛好者都各自為戰。另外,通常所說的偽科學都是產生了嚴重社會影響的以經濟或者政治為目的的社會活動,這也與之不同。


民間科學愛好者的成員包括社會各個階層,有幹部、教師、公務員、公司職員、普通農民、工人,甚至有社會高層人士[7];年齡範圍也比較寬泛,年齡最長的哥迷有七十多歲,但是大體上有一個下限,一般不小於三十歲。


2,民間科學愛好者(science fans)與業餘科學愛好者(amateur scientists)的差異

命名也是出於區分的需要。表面上看,民間科學愛好者(science fans)與另外一個人群有很多相似。這些人也不是專業科學工作者,也喜歡在業餘時間從事科學活動,甚至有些人也很固執,但是他們接受科學共同體的範式,能夠與科學共同體進行交流,並能夠做出一些具有科學價值的工作。這些人可命名為「業餘科學愛好者」(science amateur),他們才是真正的業餘科學家(amateurscientists) 。


從字面上看,「業餘科學愛好者」與「民間科學愛好者」的詞義有很多交叉,甚至難以區分。這裡不準備把它作為一個語文問題詳細辨析,而是直接命名。


業餘科學愛好者也是一個很大的人群,所從事的學科範圍也很廣。比如有很多天文愛好者,他們用業餘時間觀測天象,也能夠發現新的天體,但他們並不想推翻現有的天文理論,也不期望創建一個全新的宇宙論體系。


業餘科學愛好者並沒有成為特殊人群,而是社會的普通成員。兩者之間的根本差異在於:業餘科學愛好者與科學共同體有著正常的交流,愛好者之間的交流有時也十分頻繁,這和業餘棋手與專業棋手的關係非常相似。而民間科學愛好者不但不能與科學共同體進行交流,相互之間也不能交流。同樣是「哥迷」,每個人都構建了自己獨有的「理論體系」,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讀懂他的體系,而不願也不能讀懂別人的體系。所以他們雖然人數眾多,卻不是一個集體,只是一個集合。


3,1980年代的社會氛圍:苦行、犧牲與科學的意識形態地位


民間科學愛好者在其它國家也有存在,拉德納所說的科學狂想者就屬此類。但是,像中國這樣大的規模則屬罕見。如果我們把民間科學愛好者的個別產生歸結為其個人原因,則民間科學愛好者的大規模出現必有其社會原因,反映了某種社會問題。


民間科學愛好者的生存方式和精神狀態令人困惑。他們能夠數十年如一日,過著艱難困苦的生活,幾乎沒有物質追求,常被視為純粹的理想主義者。那麼,他們這種頗有理想主義色彩的苦行和犧牲精神從何而來?需要從他們受教育的年代尋找答案。


1980年代以前的主流意識形態一直強化著這樣一種價值觀念:一個人要有遠大的理想(比如為國爭光,為人類造福等等),為此,個人的物質生活乃至生命都是可以並且應該犧牲的,是謂獻身。不單邱少雲、黃繼光這些戰時英雄,和平年代的英雄如向秀麗、歐陽海、羅盛教等也大多與犧牲有關。當不足以犧牲生命時,就強調對物質生活的犧牲——「苦行」。所以有對大慶人的先生產,後生活的讚頌。在這種語境中,苦行與犧牲都具有很高的意識形態價值。反過來,苦行與犧牲的決心與程度,又成為其衡量精神和理想是否純粹的標誌。


民間科學愛好者的理想主義姿態與這種語境正相一致。同時,這種「爭光理想」與某些傳統思想,如孟子之「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民間之「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在表現形式上並無二致。因而民間科學愛好者的理想主義表觀下,也可能潛藏著某種功利之心。


苦行本來是達成理想的手段,但是,當理想遙遙無期,苦行本身就成了目的,成為其依然擁有理想、擁有崇高精神的證明。這使他們能夠在生存艱難的狀態下,保持著強烈的精神優越感。

然而,為什麼是科學,具體而言,為什麼是哥德巴赫猜想之類的科學領域成為民間科學愛好者獻身的對象?


從五四運動開始,科學的地位日漸提高。1949年之後,唯科學主義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的一部分,科學常用作形容詞,代表正確的、高明的、有效的 。投身科學事業一度是廣大青年的美好選擇。然而在文革期間,雖然「科學」這個詞仍然具有意識形態價值,但具體的科學工作和科學工作者的社會地位一再下降,甚至有了負的意識形態價值。這時,科學已經不能作為實現「爭光理想」的手段。


1976之後,中國社會開始發生巨變。1977年高考恢復,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召開,「科學的春天」在中國大地突然降臨,科學家重新獲得了崇高的地位。「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成為當時的流行語。科普類雜誌、期刊有了將近十年的繁榮,其中一種現已停刊的雜誌的刊名很能體現當時的時尚——《我們愛科學》。甚至在1980年前後高中文理分科時,曾存在普遍的文科歧視——只有理科學不好的人才會去學文科。


大規模的民間科學愛好者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產生出來的,哥迷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數學本是一個抽象的世界,數論和哥德巴赫猜想有史以來都在中國公眾的視野之外。然而,1978年1月,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在《人民文學》上發表,一個沒有意識形態背景的純粹的科學家成為傳主,這是幾十年來的第一次。陳景潤立即成為公眾人物,直到逝世,都是傳媒關注的對象。然而,「使徐遲、陳景潤等人始料不及的是,《哥德巴赫猜想》一文發表後,難以數計的中國人加入了證明這一猜想的行列。他們都想摘取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如,


今年53歲的劉平危初中只讀了一年半就輟學了,但因喜歡數學,便到處找書看,1970年,因風濕病加重不能上班,便投入到數學研究中。1978年,他讀了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後,萌發了要摘取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的想法。


又如:


莊嚴是遼陽市1968年初中畢業的下鄉青年,1976年返城後當過多年的裝卸工。1978年,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向哥德巴赫猜想衝擊,完成了「1+2」,震撼了世界。莊嚴受到了極大的鼓舞和感染,時年27歲從小也特別喜歡數學的他頓時熱血沸騰,剩下這一步之遙,他也要試試,為國爭光,把這顆數學王冠上的明珠摘下來!


長期以來,對哥迷及其它民間科學愛好者的正面報道在大眾傳媒上時有出現,上面所引只是其中之二。對這些文本可以做多重分析,從中不僅可以獲得關於民間科學愛好者的個人信息,還可以看到作者和受訪者是以何種方式理解科學活動的。因其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杜撰、誇張、改寫,這又為我們分析其中深層心理留下了線索。


陳景潤的一夜成名,哥德巴赫猜想的簡單表述,整個社會對科學的崇尚,都使很多具有爭光理想的人開始了摘珠之夢。當然,最後成為鐵杆哥迷的大多是那些有偏執傾向的人。

那麼,為什麼只有初中文化的民間科學愛好者會認為自己有可能解決哥德巴赫猜想這樣的問題?


中國的唯科學語境是在公眾科學素養很低的情況下自上而下地形成的,因而公眾對於科學活動並沒有基本的了解。文革期間,「高貴者最愚蠢、卑賤者最聰明」之類的口號充斥大眾傳媒,貶損科技專家的故事層出不窮。甚至衛星上天這樣的科技成就也被宣揚成文化大革命的勝利,傳媒上的功臣更多的是勞動模範,科技專家很少以正面形象出現。長此以往,科學研究便不被認為是一項需要一定的專業訓練,達到一定的專業水平才能從事的事情。


從民間科學愛好者的言談和文本中,可以看到他們思想中的時代烙印。一位哥迷在2002年3月給本文作者的一封信中寫道:「我堅信,民間是科技的源泉,大從(眾)是科技的主體,小人物是可有所作為的,可以彌補大人物所不能完成的事情。因此,要發揮小人物的優勢作用而不能抑制他們的創造性打擊他們的積極性,這是科教興國和振興中華所必需。」從這些話語可以聯想到很多當年的口號,比如「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力量。」「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群策群力,大幹快上。」等等。下節還要說道,很多人的確認為,科學發現可以通過大規模的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以一種大會戰、大比武的方式來完成。


如上所引,很多對哥迷的報道都有這樣的敘事模式:某某人看到了徐遲的報告文學,被陳景潤的精神所感染,決心為國增光,不顧自己只有初中畢業,也要去摘數學皇冠上的明珠。這種模式使我們看到,哥迷等民間科學愛好者的目的是首先是為國爭光,摘取明珠不過是實現其爭光理想的手段。實際上,哥德巴赫猜想這個數學問題在數學上具有什麼意義,他們並不關心。


能夠被民間科學愛好者作為獻身對象的科學領域總是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和意識形態價值的那些,只有這些領域能夠滿足他們的爭光理想,當然,也只有這些領域能夠為其所知。


綜上所述,民間科學愛好應該滿足兩個條件:1,受過理想主義教育,有犧牲與苦行的精神動力;2,經歷過1980年代中國科學的春天,能夠把科學作為獻身的對象。由於最後一批受過理想主義教育的一代出生在1970年以前,1968年出生的朱海軍基本上是民間科學愛好者年齡的下限。


1980年代後期,中國的社會轉型基本完成,導致1)大眾語境乃至主流意識形態中的理想主義成分日益淡化;2)經濟、法律、管理等人文學科以及某些實用類工科的社會地位迅速上升,理科則大幅度下降。這時,民間科學愛好者大批產生的社會氛圍已不復存在。即使仍有兼具理想主義和獻身精神的人,獻身的對象也不再是科學了。


出於類似的原因,1980年代曾產生規模更大的民間文學愛好者,又在1990年代迅速減少,現在只留下一個已經帶有諷刺性的稱謂:文學青年。


4,民間科學愛好者的知識背景及傳媒對科學活動的誤讀


民間科學愛好者大多沒有受過正規的科學教育,他們是如何了解所研究的領域的?他們的科學知識來自何處?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又來自何處?

根據大眾傳媒的報道及其自述,他們的思想資源大致有三:中小學教育;自學;科普書刊和大眾傳媒。由於文化革命,很多四十歲以上的民間科學愛好者連中學教育都不完整,這樣的知識基礎使他們的自學也有很大的局限。因而,民間科學愛好者理解科學、了解科學的最重要途徑其實是科普書刊和大眾傳媒。


以《十萬個為什麼》為代表的傳統科普是以普及具體的科學知識為主要目的的,很少涉及到科學共同體的科學活動。偶有涉及,也常和大眾傳媒一樣,給出某些模式化的描述。比如,科學家的經典形象是身穿白大褂、禿頂、戴眼鏡、和和氣氣、全知全能的老爺爺,他們德高望重,不食人間煙火,一心為科學獻身,為國爭光,為人類造福。這種模式已經具有了某種原型的特徵,成為傳媒及受眾潛意識中的思維方式,成為大眾語境的一部分。徐遲所描述的陳景潤也是這類形象的變形。當然,它與1980年代以前的主流意識形態是一致的,同樣表現了對苦行與犧牲的尊崇。因而,在某種意義上,民間科學愛好者正是按照大眾傳媒和科普書刊中的科學家形象進行自我塑造的!


在對科學發現過程的描述中,也存在類似的原型。「靈機一動」和「鐵杵成針」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兩個。


在科普書刊和大眾傳媒上,流傳著有很多科學天才靈機一動或者靈光一現做出重大發現的故事。比較著名的有牛頓的蘋果、阿基米德的浴缸、瓦特的水壺,還有凱庫勒的夢。與此相對的是「失敗是成功之母」一類的故事,最常說的是「六六六」,說發明人經過了665次失敗才獲得了最後的成功,故以此名之。 居里夫人從瀝青中百鍊成鐳的故事也被歸入此類,這類故事符合「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民間格言,也與苦行和犧牲的精神相吻合。


前一類故事把科學發現的豐富過程簡化為最後一步的靈感與機遇,簡化為拍腦門出點子。後一類故事強調了培根式的歸納法發現模式,因其忽視了深層的在先的理念,使科學發現蛻變為簡單的技術勞動。這兩類故事都含有對科學活動的某些誤讀,甚至其個案也為科學史學者所質疑。但這種敘事模式或因其富有戲劇性,或因其符合意識形態話語,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因而這類故事不斷產生,不斷流傳,已經成為大眾語境的一部分。


這樣一種大眾語境之中,民間科學愛好者激起廣泛的同情和支持也就不足為奇了。一位傳媒工作人員在一篇支持哥迷的文章中寫道:


數學家陸柱家說得好,陳景潤去世後,哥氏猜想在採用新方法之前,是不可能被證明的。那麼,有些複雜問題換一個方式思考,也許就變得簡單。所謂「新方法」,不就是改變思路嗎?我們至少應該關心有沒有人試圖利用「新方法」證明這個問題。


這正是鐵杵成針、靈光一現的模式。作者相信哥迷的「思路」具有科學價值,所以大批哥迷就有可能碰上正確答案。彷彿哥德巴赫猜想是埋在山上的一個寶藏,只要有海底撈針、鐵杵成針的精神,就可以找到。又彷彿是一項尋寶競賽,所以要趕在外國人的前面先挖出來——為國爭光。而在媒體的描述中,科學活動有時的確很像是體育比賽——一場在很短時間內決出勝負的具有可觀賞性的活動。


這樣,大眾語境對科學活動的誤讀,與某種意識形態背景結合起來,就造就了轟轟烈烈的民間科學愛好者群體。苦行與犧牲為其行為提供了意識形態的正的價值,鐵杵成針與靈機一動之類的敘事原型為其行為提供了方法論上的合理性。民間科學愛好者一面年復一年地打磨鐵杵,一面期待靈光降臨。需要指出的是,傳統科普同樣接受了,甚至強化了這種誤讀。


時至今日,這種語境依然存在,由於主流意識形態的長期肯定,具有強大的慣性。這使得民間科學愛好者常被看作具有獻身精神的理想主義英雄。很多人即使在表示批評時也要強調,他們的精神是好的;科研機構也不願直接否定他們,更傾向於委婉地推託;相反,民間科學愛好者及其同情者則常常理直氣壯地指責科學共同體在打擊人民群眾愛科學搞科學的積極性。

5,結語


大規模的民間科學愛好者是一個需要關注的社會問題。他們的存在意味著科學與公眾的溝通出現了某些障礙,意味著傳統的科學傳播出現了某些問題。儘管大規模產生新的民間科學愛好者的總體社會氛圍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大眾傳媒以及大眾語境對科學活動的誤讀仍在繼續。因而,對這一人群進行研究,既有利於解決與之相關的具體的社會問題,也能夠為科學傳播活動提供某些借鑒。


責任編輯:孫遠


歡迎關注風雲之聲


知乎專欄:


一點資訊:


今日頭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雲之聲 的精彩文章:

TAG:風雲之聲 |

您可能感興趣

「民科」這個詞侮辱了誰?徐壽是否是大清國的民科?
愛迪生是不是民科?為什麼網友都認為他是民科
民科到底是什麼?讓我們認識和解讀一下那些著名的民科理論
歷史上有哪些大科學家是民科出身?
到底什麼是民科?為何如今網路上的民科徹底淪為貶義詞?
為什麼民科不玩化學?
為什麼民科總喜歡發明一些稀奇古怪的理論?
有沒有偉大的科學家,一開始是民科出身?
凡偉:我眼中的官科與民科
農民科學家墨子,具有哪些超前的科學理論,至今都有研究意義?
「文字學」中民科的一些特點轉
民科指南:如何成為優秀的業餘科學家
網路上指責別人是民科的人,都是什麼人?
反對質疑相對論的都是民科嗎?你怎麼看?
民科的質疑無處不在,但為什麼很少質疑楊-米爾斯理論?
你如何看待民科?它為何從中性詞淪落為貶義詞?
黑科技並不是德魯伊的專屬!爐石傳說全民科技將到來臨?
希特勒:那個差點毀滅世界的歷史學民科
一位「民科」,如何逆襲成了癌症免疫治療之父?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當年為什麼沒被當成民科而打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