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讓我們理解謠言的成本收益

讓我們理解謠言的成本收益


普通人在社交媒體時代都能發布和傳播信息,謠言自然也就泛濫了。很多人問:每天工作很忙,沒空查證所有新聞和朋友圈的帖子,怎麼快速判斷它們是不是可疑呢?沒有十全十美的方法,但了解謠言生產和傳播的成本與收益,將有助於你尋找簡明的判斷方案。


一、謠言的目標


早期互聯網的造謠者大多業餘,寫作動機通常是一時興起,目標往往是為傳播個人理念、文字,或滿足虛榮心等。如今流量可直接變現,造謠者職業化,目標變得單一純正——生產攻擊(或誘騙)某個群體(或個人)的爆款文章,對貫徹謠言目標也比以往有了更大的自覺和自律。反映到內容上,就是指向性變得非常明確。因為曖昧不明的指控會弱化謠言的效果,導致謠言的收益減少


讓我們理解謠言的成本收益



以上圖為例:為什麼恐怖分子與合影網民長得這麼像?因為兩張照片本來就是同一個人。為什麼知名恐怖分子這麼湊巧地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合了影?因為左邊照片並不是恐怖分子,而是造謠者用那位網民的照片PS的。正確的描述是,由於這位青年不幸和默克爾合了影,為了攻擊默克爾,他發布社交網路上的各種私人照片,被人PS到無數場景中,「被參與」了多次恐怖活動,他個人自然也被騷擾得不勝其煩。謠言此後再從英文網路傳播到處於信息鏈下游的中文生態中。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麥凱恩(美國著名鷹派共和党參議員)、希拉里、還有埃爾多安的兒子身上。如果你看的帖子夠多,就會發現各國政要與有名有姓的恐怖分子合影是如此常見(有時會是知名恐怖分子的親屬,比如巴格達迪的侄子和表弟等等),情報部門幾年抓不到的人,政要們在路邊隨便合個影就有。


儘管這類帖子或照片很難在短時間內識別考證,但它們有個共同特徵就是指向非常明確。你彷彿能看見作者伸出手指大聲吶喊:攻擊吧,攻擊吧,趕快攻擊我指著的那個人。「那個人」通常是個知名政治人物。為了明確指向,作者會不惜犧牲合理性,對為何會發生這些「巧合」永遠沒有任何合理的解釋。

二、謠言的傳播


在社交網路中,一篇好文章讓你受益無窮,但你不見得會去轉發它。相反,一些文章雖然不佳,但若成功地激發了你的情緒,則通常會得到轉發。閱讀嚴肅媒體,你會在平和,冷靜的情緒下獲得知識,但閱讀謠言,你的情緒通常會劇烈波動。然後在「震驚」、「感動」或「氣憤」等情緒的驅動下,如作者預料的那般,按下轉發鍵。造謠者通過煽動情緒,大大降低了謠言的傳播成本


看見上圖這種事,你一定很「震驚」對吧?轉發量自然極高。現在請仔細想想,你為什麼會「震驚」。產生這種情緒,通常是因為你接觸到了超出個人生活常識、知識,難以想像場景的新聞事件。以上圖為例:


1.伊斯蘭居然給女性搞割禮。——超出個人知識之外,因為你之前可能從來沒聽說過它有這種事,也沒聽說它有這種「教義」。(作者沒有明說是什麼教,但配圖是露骨的暗示)


2.這種事居然發生在瑞典。——超出個人生活常識之外,因為瑞典是個法治良好、「女權最昌盛」的國家。(作者沒有明說是發生在瑞典,但「號稱女權最昌盛」的諷刺同樣是個露骨的暗示)

3.一個班集體發生。——難以想像的場景。是這個班搞性虐派對么?


朋友圈裡,大家每天都在轉發讓人震驚的新聞。但仔細想想,如果「震驚」意味著不合常理,偶爾發生一兩件的確不奇怪,天天都有不合常理的事情,這可能嗎?絕大多數看起來不合常理的事件,要麼是捏造,要麼合理的細節被隱瞞了。


比如女性割禮,伊斯蘭教義中並無相關內容,但在非洲及極少數亞洲地區,源自遠古或部落文化的女性割禮傳統卻很普遍。伊斯蘭教傳播到這些國家後,會與這些傳統混雜形成當地文化。到達瑞典的這批難民就是集體來自這樣的地區(從衛報採訪看,很可能是索馬利亞或東非周邊國家),其中28名女性在一次身體健康檢查中發現遭遇割禮。


當你把主要細節如實還原後,「震驚」消失了。因為割禮很可能並不在瑞典發生,而是在很偏遠的非洲部落,所以瑞典女權無論有多昌盛,都不可能阻止,只能加強對護士的培訓,應對由此產生的健康問題。此時,新聞變得「可以理解」了,然而,它同時也喪失了傳播力,這是社交網路的主要缺陷。讓人「震驚」的文章才有希望成為熱門,讀者一驚一乍已成常態。更糟糕地說,當一些人經常閱讀這類信息源,多次被謠言「震驚」之後,違反常識的事情反而會被他們接納為新的常識。信息污染從外部進入了內心。


三、謠言的成本

謠言職業化的時代,對製造成本的控制變得重要。純粹原創的謠言很少,多數是歪曲正規媒體報道,或傳播和改造已有的謠言,這意味著謠言會年復一年地重複出現。善用關鍵詞或圖片搜索,通常可以搜出前幾年的闢謠文章。對平台或媒體來說,Fact Check(事實核查)的資料積累,用演算法自動將闢謠匹配在謠言之後,均很有效。


在信息污染時代,查考來源是個好習慣,發達國家有一系列遵守新聞規範、查證相對嚴格的「主流媒體」,它們出錯或造謠的概率儘管有,但很小。正因為它們對謠言的遏製作用,造謠者通常會鼓吹「這些主流媒體不可信」。在你無法找到更權威的替代品之前,不要理睬這句話,而要掌握主流媒體的名單與搜索方法。當新聞來自歐洲國家,因語言鴻溝(如法語、德語、瑞典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難以查證,此時可去英國的嚴肅報刊中檢索。相對美國,英國媒體對歐洲關注更多,報道概率更大。


超越讀者個人常識的異常現象或新奇事務,正規科學報道會附帶詳細解釋。而騙局則只報道現象或營造神秘感,比如耳朵認字。因為編造一套科學解釋要耗費大量成本。且解釋越多,暴露出來的知識錯誤(通常中學水平就能發現)也就越多。成本大風險高,不合算


若無力判斷解釋是否科學,則可用經濟解釋替代。比如有人號稱綠豆湯能根治某種癌症,他就應解釋「藥廠為何不用綠豆湯卻要花幾十億美元開發相關抗癌藥物」。比如有人說,視頻中以極短時間閃現一張商品圖片,就會讓人在完全不知情時對該商品產生購買慾望,那麼他就要回復「為什麼廣告商不接受這種廣告模式」。不做類似解釋的文章,都不值得閱讀和取信。

四、熟悉謠言的特徵與應對


了解謠言特點後,即可羅列一套簡要識別方案:


1.判斷文章目的。在閱讀內容的同時揣摩作者的目的。當作者指向明確,攻擊性特彆強的時候,不能再假設作者中立。而要警惕,花費更多精力,思考指控的合理性,驗證材料的可靠性。


2.查找來源。很多謠言並非原創,而是建立在對真實新聞的歪曲或改編之上。查找信譽可靠的主流媒體出處比對是個好習慣。有時,一條謠言可能流傳數十年,闢謠文章也同樣久遠,簡單搜索就能解決你的疑問。不要關注經常傳播謠言的信息源。


3.克制情緒。謠言通過調動人們的情緒獲得轉發。當你感到「震驚」時,先想一想,到底是什麼事讓你震驚?發生這件事是否符合常理?如果不符合常理,那麼它提出的證據是否可靠?是否隱瞞了細節?確定真實性後再轉發不遲。


4.驗證解釋。科學類的文章,光描述奇異現象是無意義的,需要附帶解釋,包括科學上與經濟上的解釋。只有當解釋合理且沒有明顯的錯誤時,文章才值得進一步閱讀或取信。


當然,無論採取什麼簡便方案,驗證謠言總需要時間精力。但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閱讀一條真實的信息,永遠比接受一大堆假消息,更有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反海外謠言中心 的精彩文章:

旅遊景點的「反科學」宣傳
核泄漏導致變異的傳言路數
俄羅斯最知名反腐博主胸前紋了希特勒?
奧巴馬總統被證實偽造出生證?這謠言快十歲了
敘利亞化武襲擊,到底發生了什麼?

TAG:反海外謠言中心 |

您可能感興趣

魯迅棄醫從文 真的是因為成績差嗎?可惜你相信了謠言
「酸鹼體質理論」謠言,別再欺騙我們的父母了!
闢謠!這些關於減肥的說法,其實都是謠言
這些健康謠言讓我們深信不疑!
這些育兒理念是謠言?真不是!
討論該不該取消教師節,結果變成「比慘大會」,4句謠言好戳心
謠言:怕死是因為心理脆弱
這些減肥謠言,在傷害你的身體,你知道嗎
肝炎的謠言有多少,我們來看看這些無知的謠言
女愛豆節目講述懷孕謠言起始,他們不保護您的隱私!
這隻睿智的金毛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謠言止於智者!
你聽說過的食物相剋都是謠言!
乙肝會變成肝癌?養成4個好習慣,它就是謠言
他起義沒有成功,但是關於他的謠言,卻使得起義成功了!
聯想投票高通是謠言?障眼法你讓我們怎麼相信你?
為什麼我們相信謠言?
只要套路深,謠言也成真?你永遠不知道體育謠言有多野
謠言,我們不約!
莫讓謠言傷害無辜
細數那些愚弄過我們的「肝病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