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趙光義是最不懂軍事的皇帝?宋朝軍力孱弱問題主要誰來負責?

趙光義是最不懂軍事的皇帝?宋朝軍力孱弱問題主要誰來負責?


文 |白孟宸


公元979年,即宋太平興國四年正月,宋軍開始發動第四次征伐北漢的戰爭。在此前三次征伐北漢的戰爭中,宋軍在野戰中多次取勝,但卻一次次受挫於太原堅城,已經掃滅西南和南方割據勢力的大宋,卻奈何不了小小的北漢。3年前的十月,開創宋朝基業的太祖趙匡胤突然病死,皇弟趙光義自立為大宋天子,是為宋太宗。



趙光義是最不懂軍事的皇帝?宋朝軍力孱弱問題主要誰來負責?



《宋太宗立像》軸,縱74.5厘米,橫47.4厘米,故宮南薰殿舊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以戰爭固皇權


雖然野史中常有「燭影斧聲」這種影射太宗得位不正的記述,但實際上這位皇弟始終是趙宋皇族中的「第一人」。陳橋兵變中,趙光義出力甚多,有擁立之功。此後擔任同平章事、開封尹,參與機要,權勢滔天。太祖朝第一謀臣趙普,認為趙光義坐大有礙於太祖子孫繼承皇位,因此屢次勸太祖壓制趙光義,甚至為此殺死太宗心腹姚恕。開寶六年(公元973年)趙普罷相,而這一年趙光義被封為晉王,而太祖諸子均未封王。至此,趙光義已經等同於被立為未來儲君,只是手中缺了一張詔書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趙匡胤在臨死前突然宣布皇子為太子,趙光義同樣可以架空新皇。而太祖諸子在才能方面也確不如趙光義,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太祖實際上是默許趙光義繼位。考慮此時朝中重臣宿將全都是趙匡胤的人馬,太祖料定弟弟繼位之後,也不會大肆殺戮自己的侄子。


雖然趙匡胤通過不立儲君,放任趙光義繼位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的兒子。但是太宗卻很難釋懷,他所面對的局勢,也確實可以用暗流涌動來形容,一方面是太祖朝的老臣們把持軍政,太祖諸子雖然缺乏經驗和威望,但已成年。另一方面,外界對太宗趁太祖猝死,連夜繼位的行為頗有微詞,朝野盛傳太宗殺兄自立。在這種情況下, 趙光義認為,只有依靠軍功才能震懾輕視自己的老臣,使太祖諸子和暗藏的野心家們不敢輕舉妄動。


而放在太宗面前最好的機會,就是將太祖三伐而不克的北漢滅掉。此時北漢以全國三萬五千餘戶養三萬餘兵馬,幾乎是一戶養一兵,早已民窮財盡,從公元977年即太平興國二年起被迫乞食乞戰馬於遼。以兇悍著稱的北漢軍此時大多認為應該投降趙宋,士氣和作戰意志早已大打折扣。



趙光義是最不懂軍事的皇帝?宋朝軍力孱弱問題主要誰來負責?



趙普,字則平,北宋政治家。與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協助其建立宋朝,為太祖朝第一謀臣


以重兵克頑敵


公元978年,南方割據勢力漳泉(即五代十國中的閩)和吳越先後向太宗投降,趙宋已經完成南方統一。趙光義不失時機地開始準備征伐北漢,他一面加緊練兵擴軍,一面設置轉運使,在各州督運軍糧,令晉、潞、邢等六州製造兵器和攻城戰具。

由於在太祖朝趙光義曾多次負責類似工作,因此這些戰備工作也算組織地井井有條。而最讓太宗不放心的,還是朝中重臣宿將的意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趙光義召群臣討論如何向北漢用兵,並親自問計於曹彬,太原「城壁堅完,不可近乎?」曹彬分析了太祖三伐北漢失敗的原因,指出如今「國家甲兵精銳,人心欣載,若行吊伐,如摧枯拉朽耳」。但宰相薛居正等一批老臣卻反對再伐北漢。最終太宗只能搬出趙匡胤,強調消滅北漢是太祖未盡之業,這才算是勉強壓住反對意見。


從這次議論來看,趙光義希望實現廟算可勝,上下一心的效果。但卻在太祖老臣面前碰了壁。從戰略眼光來看,消滅北漢的時機已經成熟,雖然北漢仍然可以起到在宋遼之間的緩衝作用,但考慮到遼軍具備絕對的機動優勢,宋軍只能被動防禦,為了防守中原以及收復燕雲,更應該奪取北漢國都晉陽作為攻守基地。


趙光義在征伐北漢戰略部署上表現出了一定的水平。他採取多路並進,圍城阻援的戰略,以潘美為主將圍攻太原;以郭進扼守遼軍援助北漢的必經之路石嶺關;自己則親率一部禁軍出鎮州,牽制幽州遼軍,使其不能西援或南下。同時,考慮到此前三伐北漢,後勤都是限制宋軍戰鬥力發揮的主要問題,趙光義設立了東路、西路和北面三個轉運使,負責籌措和運輸兵糧。這樣一套布置,基本上照顧到了圍城阻援和後勤保障的方方面面,但唯獨沒有考慮在攻下北漢後是否立刻與遼國在燕雲十六州方向上進行決戰。宋軍各路大軍或負責攻城,或負責阻援,卻沒有設立足夠的戰略預備隊,更沒有想過如何通過調動遼軍來消滅其有生力量。實際上,研究趙宋四次征伐北漢,始終沒有將消滅遼國援軍作為主要戰役目標,這體現了趙匡胤和趙光義戰略眼光的局限性。


二月二十五日,趙光義率軍離開東京汴梁,三月一日抵達鎮州一線,開始分兵攻擊隆州、盂縣、沁州等地,雖然沒有打下幾座城池,但至少吸引了當面遼軍,使其無法援救北漢。趁遼軍注意力被太宗一路吸引,郭進在三月中旬打破北漢的西龍門寨,突至石嶺關,憑地利抵禦遼軍。實際上在二月底北漢已經向遼求援,遼國以南府丞相耶律沙和冀王塔爾為東路先鋒,南院大王耶律斜軫和樞密副使耶律抹跟進。另有一路遼軍從西路增援。


三月十六日,遼軍東路援軍進抵石嶺關,卻在石嶺關南被郭進憑藉地利擊敗。後遼冀王塔爾和監軍耶律抹在渡過石嶺關白馬嶺大澗時,郭進突然以騎兵發起衝擊,遼軍在半渡之際遭遇突襲,全軍崩潰,幸虧後軍抵達,萬箭齊發才算勉強穩住陣腳。據歷史學家研究,所謂白馬嶺就是今天盂縣東北的白馬山,而白馬嶺大澗是白馬山下的北木口河。這條河兩岸山體為石英砂岩,河谷最寬處達200米,常年流量不大,但河底淤泥甚多。這樣的地形對於依賴騎兵的遼軍而言極為不利。但白馬嶺大捷中,郭進能以劣勢騎兵出敵不意,反而衝散了長於騎兵作戰的遼軍,表現出了宋軍此時仍有相當戰鬥力。


由於石嶺關白馬嶺等地地形極為險要,宋軍憑藉地利和築壘,可以達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因此遼軍在白馬嶺大敗後遂放棄了南下援助北漢的計劃。宋軍至此可以一心圍攻晉陽。但有一點卻為宋軍主帥所忽視,即原定南下援漢的遼軍並沒有撤走,而是全部駐於幽薊,以防備宋軍。這就無形之間使得幽薊一線宋遼兵力對比向不利於宋的方向發展。


四月中旬,趙光義一路終於攻克盂縣、隆州、嵐州等地,宋軍「控弦之士數十萬」會攻太原。四月二十六日趙光義親抵城下,五月初五,北漢劉繼元在外援短缺、士卒厭戰的情況下出城請降。趙光義終於完成了後周郭威和宋太祖趙匡胤的未盡之業,成功消滅了北漢政權。



趙光義是最不懂軍事的皇帝?宋朝軍力孱弱問題主要誰來負責?



北宋官修軍事著作《武經總要》中,馬甲復原整體圖與細節圖(雞項、面簾、身甲等)

以無知統大軍


至此為止,宋太宗趙光義這次御駕親征可謂是一幕喜劇。當然,我們如果仔細分析這一戰宋軍的表現,會發現北漢憑藉3萬戰意不強的軍卒和太原城,抵擋住了幾十萬宋軍主力。宋軍雖然預先準備了攻城戰具,仍沒能迅速攻破太原,更沒有達到曹彬戰前所謂「摧枯拉朽」效果。而白馬嶺大捷,郭進所憑藉騎兵以及絕對的地利,在遼軍貿然渡澗的情況下才取得勝利,這樣的勝仗很難複製。


攻克太原之後,宋軍「攻圍太原累月,饋餉且盡,軍士罷(通『疲』)乏」。但趙光義卻被勝利沖昏頭腦,認為應該乘戰勝餘威,一舉奪回燕雲十六州。趙光義之所以有這種想法,一方面是他此前缺乏獨自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得勝之後得意忘形;另一方面也是試圖憑藉更大的戰功來壓服朝中老臣,鞏固自己的地位。


平心而論,此時遼國相對於趙宋,在燕雲十六州方向上可謂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方面,進入五月,天氣開始炎熱起來,而水草較為豐沛。長於騎兵作戰的遼軍可以通過「打草谷」的方式就地籌糧。而宋軍以步兵為主,且依靠車載人背維持糧草運輸,部隊長距離行軍的損耗將會隨氣溫提高而增加。


地利方面,宋軍已經多次進攻北漢,對戰場的環境和地利了解清楚,但對於燕雲十六州,宋軍並不熟悉,更沒有預先修築便於步兵和運量隊伍通行的道路。而遼軍控制燕雲十六州多年,對兵要地誌了解清楚,他們將自己控制的太行山北支東南的幽、薊、涿、莫等七州稱為「山前」,將太行山西北的雲、朔、應、武等九州稱為「山後」。在態勢利於遼軍時,他們可以從山前直衝河洛,態勢不利時山後各軍可及時援助山前。而且,為了維持對燕雲十六州的統治,遼國著重加強幽州城的守備。


人和方面,宋軍尤其不利。上文提到宋軍將士在佔領太原後不願再戰,而且朝中太祖遺臣與太宗關係緊張。更重要的是,趙宋將領和士兵對光復燕雲十六州缺乏信心和主動性,這是由其募兵性質決定的。當然,在趙宋之前,東晉和南朝著名的「北府兵」,同樣是募兵,但因為對北方淪陷有切膚之痛,因此在劉裕北伐中官兵表現出相當強的戰鬥意志和熱情。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太宗趙光義做出乘勝攻擊幽州決定是明顯不知己不知彼的戰略失誤。而緊張的君臣關係使得宋軍將領除殿前都虞侯崔瀚支持甚至慫恿太宗發兵之外,其他持反對意見的將領全部作壁上觀。這樣一來,趙光義獨斷專行,令樞密使曹彬負責調兵,令潘美負責幽州行府,組織後勤,令郭進把守雁門,保障宋軍側後,自己親率大軍,於五月二十二日從太原出發,翻越太行山。二十九日宋軍進抵鎮州(今河北正定)。六月初七,在宋軍壓制周邊小股遼軍後,趙光義遣使調發二十餘州的糧秣和武器裝備,補充河北前線。十三日,太宗率軍從鎮州出發。此時宋軍軍紀已經徹底弛廢,趙光義自己帶大批宮娥隨軍,上行下效之下,「扈從六軍有不即時至者」。十九日,宋軍進抵遼境,二十日至歧溝關(今河北涿州松林店鎮)。遼北院大王耶律奚底領軍在涿州北面的沙河迎戰宋軍,卻在宋軍兩翼夾擊下被擊退。二十一日,宋軍佔領涿州,二十三日宋軍進抵幽州城南。



趙光義是最不懂軍事的皇帝?宋朝軍力孱弱問題主要誰來負責?



遼代龍紋銅鎏金馬後鞧飾,遼寧赤峰大營子遼駙馬墓出土,現藏內蒙古博物院

以疲兵對強援


遼南院大王耶律斜軫眼看宋軍乘勝而來,兵鋒強盛,認為不能正面交鋒。他換上耶律奚底的旗幟,在今北京昌平的得勝口陳兵,宋軍強攻,殺死遼兵千餘,耶律斜軫親自領騎兵擊退宋軍,隨後進駐今北京昌平沙河鎮附近的清沙河,與幽州呈掎角之勢。


耶律斜軫的進攻並沒有影響宋軍圍攻幽州,宋軍對幽州軍民進行招降,導致城內軍民「人懷二心」,遼鐵林都指揮使等人紛紛出降。遼大丞相、南京守將韓德讓驚恐萬狀。此時,遼景宗已經派出耶律學古從山後馳援幽州,竟然利用城下地道突破宋軍圍困進入城內,總算穩定了局勢。據《契丹國志》記載,遼主曾有放棄幽州之心,但在部下堅持下,於六月十三日御駕親征,試圖解幽州之圍。


此時,如果宋軍能夠迅速打破幽州城防,遼軍主力很難及時趕到戰場。但是由於趙光義在攻打太原時沒有考慮過攻擊幽州的問題,隨後又倉促出兵,幾十萬宋軍頓兵堅城之下,「士卒疲頓」。至七月初六,遼軍在耶律沙指揮下突然在圍城宋軍背後展開,在今北京西直門外的高粱河畔與宋軍外圍守軍發生激戰,戰至黃昏,耶律沙所部因騎兵不利久戰,開始後退。但耶律休哥卻率本部騎兵趕來,並且每人手持兩個火把,作為疑兵。宋軍在夜色中不知遼軍援兵規模,軍心動搖。耶律休哥與耶律沙合并一處後,從城北方向分兩路向宋軍發起衝擊。宋軍被迫調動圍城部隊迎敵,結果守城的遼將耶律學古又乘機大開城門,鼓噪進擊。據當時記載,幽州百姓也吶喊為遼軍助威。宋軍倉促應戰,腹背受敵,最終陣腳大亂,全軍潰散。


第二天黃昏,曾一度躊躇滿志的宋太宗趙光義因為腿傷無法騎馬,只能狼狽地改乘驢車向東南潰逃,直到金台才命崔瀚等整理敗軍,擔任後衛。崔瀚所部守至太宗禁衛逃出遼境後也開始撤軍。十一日,宋軍退至定州。撤退沿途遺棄大量兵器、糧秣,甚至太宗所帶的宮娥,幾乎全部被遼軍所得。就這樣,宋軍第一次攻擊幽州之戰以慘敗告終。


從成功消滅北漢佔領太原,到兵敗幽州,前後不過數月。在這期間,宋軍戰鬥力雖然有所下降,應該不會有過多變化。因此勝敗關鍵,全在大軍指揮上。對於消滅北漢,趙宋統治階層基本達成了一致,各級將佐軍卒,也能夠奮勇作戰。特別是郭進扼守石嶺關,完全斷絕了遼軍南援的道路。因此宋軍對北漢的勝利,是一場佔盡天時地利人和,謀定而動的戰役,充分體現了孫子所謂「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趙光義作為大軍統帥,在出兵與否的爭議中一錘定音,壓服反對意見,以重兵吸引遼軍注意,為郭進等突入太原側後創造了條件。


但是,趙光義的軍事經驗終歸有限,加上為人好大喜功,心胸狹隘。為了壓服朝中老臣和太祖諸子,他在佔領太原後不顧師老兵疲,執意繼續攻擊幽州,必須為宋軍在幽州的失敗負主要責任。而宋軍將領在明知軍隊不能再戰的情況下,不能犯顏直諫,說明太祖「杯酒釋兵權」的行為對將領主動性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宋軍在沒有進行全面準備的情況下,貿然攻擊幽州。雖然在得勝口等地取得戰術勝利,但是遼軍各部配合默契,將幾十萬宋軍滯留於幽州城下,再利用騎兵機動優勢裡應外合,最終取得了決定性勝利。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在於遼宋兩方皇帝和將領素質的差異,宋軍在缺乏騎兵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在野戰中取得戰術勝利,體現這一時期宋軍仍有很強戰鬥力。但宋精銳禁軍在攻擊幽州過程中,出現紀律弛廢,以及在攻擊太原和幽州兩座城池時表現出攻城能力低下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貌不驚人、才不壓眾、資歷不夠的毛人鳳如何熬成保密局一把手?
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為何叫「二炮」?改名「火箭軍」的背後真相
被廢黜的朝鮮國王:在大明與後金交戰期間搞中立,惹怒了全朝鮮
中國方言那麼多,為什麼粵語歌最流行?

TAG:國家人文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曹操自己不做皇帝,而曹丕卻非要做皇帝呢?
雍正心腹李衛,為何能得兩朝皇帝恩寵不衰?原因很簡單
如果恭親王擔任皇帝,能否挽救腐朽不堪的清王朝?
乾隆皇帝為什麼不對夏雨荷負責?歸根結底是皇太極的錯
皇帝變乞丐:清朝道光皇帝為何要做丐幫幫主?
清朝嘉慶皇帝殺和珅,主要不是為了錢?那是為什麼?
明朝皇帝的御膳誰負責
皇帝是影響王朝國運的決定性因素嗎?來看看明朝那些皇帝
為何清朝皇帝如此勤政,但是國力卻還是衰微?
戰亂頻繁的東晉王朝,哪些皇帝比較有作為?他們結局如何?
從「威嚴皇帝」變身「霸道總裁」,你期待陳建斌演偶像劇嗎?
古代開國皇帝為何要殺功臣呢?原因很簡單,卻沒人敢說
唐朝的開國皇帝是李淵,但是為何軍權都掌握在李世民的手裡呢?
鰲拜既然擁有清朝的軍權,為何沒有選擇廢掉康熙皇帝?答案原來是這樣
連皇帝都沒權「帝師」有啥?翁同龢勢力並不如李家兩兒總督!
緣何光緒皇帝要稱慈禧為「親爸爸」?
清朝康熙皇帝犯下的最大罪孽是什麼呢?
宋朝皇帝姓「趙」,那為什麼宋朝還會有「柴郡主」?
「北宋」就是敗在他的手裡!竟然連「皇帝」的老婆也敢要?
歷史上唯一神秘消失的皇帝是誰?他也是讓王爺奪權逼迫退位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