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微科幻-風箏

微科幻-風箏

微科幻-風箏



2162年,30歲的小陳已經整整失業十年了,失業有救濟,失業也很平常,這個時代,99%的人都是失業者。然而失業不是沒有事做,而是要整天盯著屏幕的。你要領救濟,就需要去付出自己的注意力。你要看的是由計算機程序為你準備的知識加餐,各種學科的知識,被切成了碎片化的文章,你讀完一篇文章,會隨機的給你加上幾個金幣,每天必須得到足夠多的金幣,才能夠獲得政府提供的失業補助。

不止是要看知識性的文章,還要回答程序設計的問題,每個小時都會有考試的。考的不好你的金幣會減少。如果想要賺取額外的金幣,可以給別人講解知識點,然後得到了聽講者的好評後會得到金幣的獎勵。當然在知識性的文章旁邊,還有廣告,還有好玩的視頻,不過這些都是要花錢的。據說,自己得到的補助金,就來自這些廣告商。


小陳就和他認識的所有人一樣,在18歲成年之後就開始領起了失業補助,最初這是一件快樂的事。正如同這個系統的創造者設計的那樣,通過行為經濟學,精準的調控個人的注意力,讓失業的人員能夠學習到有用的技能,從而降低失業率,提高整個社會的穩定程度。但這個有著良好初衷的系統在執行了一百年之後,卻讓整個社會的失業率從原來的49%提升到了99%。沒辦法,為數十億人提供個性化的內容,必須藉助AI,但由於是AI編輯的內容,其講授的技能都是AI擅長的,不論是記憶還是找規律。


不過這套用知識換補助的系統還是有用的。在持續了一百年之後,人類的平均流體智商提高了30點,每一個人都有了過去大學教授都不具備的多學科的知識。畢竟,每天做一百道智力題,閱讀十個小時的科學課知識,還要堅持幾十年,誰都會變聰明的。


小陳在這十年里也不是沒有找到工作,他22歲時因為答題答的好,被廣告公司選成了廣告分析師。結果他發現自己要做的就是去判斷哪些放到知識新聞旁邊的廣告能夠吸引讀者的點擊,比如食品公司的AI設計了兩款漢堡的廣告,招募一批小陳這樣每天積極看知識新聞12小時以上人來判斷哪款廣告被點擊的幾率更高。小陳發現自己這個工作除了每天規定要點擊300個廣告外,和之前的也沒有多少區別,還要被監控心跳呼吸等各種指標,就沒做多久,辭職回歸了失業狀態。

既然花了更多的時間去刷題,不過是能多得幾塊金幣,也找不到什麼有趣的事做。小陳就解脫了,每天花8小時刷那些層出不窮的知識新聞,刷到能維持自己的基本生活,剩下的時間,就做自己喜歡的事吧。小陳小的時候喜歡放風箏,那時他姐姐會做好風箏帶她去放,小陳記得姐姐做的風箏最好看了。後來姐姐成年了,每天要去刷那些知識新聞換金幣,就沒法陪小陳放風箏了。現在小陳有了時間,就纏著姐姐學習做風箏,練習著做各式各樣的風箏,在風箏上畫出不同的圖案。


就這樣小陳在做了8年風箏之後,有一天被大學的人請去了。要知道在這個時代,大學裡的人那就是半仙一般的人物,是可望不可及的。周圍的人看了,都說小陳走了大運了,都羨慕極了。小陳面前擺著這樣的一個機會,大學裡的人發現找遍圖書館,也找不到一本關於怎麼做風箏的書,看到小陳做的風箏,想交小陳寫一本書,然後未來AI的知識庫中,就會永遠的包含怎麼做風箏的內容了。大學裡的人告訴小陳,這是當下唯一能讓自己的名字永遠傳下去的機會,未來的人們需要回答的問題就會多出這樣一道,是那個世紀的那位先生撰寫了關於風箏的百科全書。


小陳本想接受了,但幸好他問了問條件,最終沒有接受。為了保證百科全書作者的公正性,小陳的大腦會被改造,使得他能夠和AI相連,從而整體的獲得一個學科的知識。這是必須的,要想寫好風箏,就必須完整的學會流體力學,想要寫好風箏上畫什麼圖案,就必須了解整個美術史,這些都通過碎片化的閱讀來完成,效率太低了,是不可能的。


不過將大腦和AI連接,也就意味著我們所接受的信息絕大多數來自於AI,以前小陳做風箏時,會想起他的姐姐,想起小時候玩耍時的笑聲。但一旦連上了AI,這些回憶所佔的帶寬就太少了。而且AI還會強制小陳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保持客觀中立,比如小陳寫道風箏的圖案時,即使想寫姐姐帶他放的第一個風箏,也沒法寫出來,AI會發現小陳腦部和情緒相關的區域被激活了,然後刪掉小陳寫下的話,比如「我見過的最美的風箏,是姐姐6歲時給我做的藍色的鳳蝶風箏。」,無論小陳多少次寫下這段話,AI都不會允許這樣的句子出現在關於風箏的百科全書上。


一百光年的alpha上,一直在觀察著地球的硅人看著小陳做出了決定,都有些惋惜,他們還記得就是50年前,由於一個擅長吹糖人的人拒絕將自己和AI相連,從而使得做糖人這門手藝失傳,類似的例子實在太多了,不論是抽陀螺還是耍雜技。AI設計的這套知識換救濟的系統,不知不覺中讓一些傳統手藝滅亡,但更多的手藝變成了一道道的題目。廚藝變成了每道菜應該加多少調料,炒多久。然而真正為人們提供食物的是AI合成的即吃起來美味又富含各種營養的合成漢堡。實踐的知識成了海灘上被晒乾的魚,即不知道從何而來,也沒有什麼用處,只剩下AI還在按照之前的知識給人類出題,出學習材料。

alpha星上的硅人預測扎風箏的手藝,也會隨著小陳的這個決定而永遠的在地球上消失,畢竟口口相傳的知識,是多麼的脆弱啊。將知識保存在AI的知識庫中,再通過行為設計學,讓知識能廣泛的進入很多人的大腦,才能讓知識這種meme高效的傳播。然而這次硅人失算了,百年之後,地球還是有人在扎風箏。他們是小陳的孫子輩,他們會記起爺爺再每天刷完了知識新聞之後給他扎的風箏,會記得爺爺講的故事中那個爺爺一直念叨著的藍色鳳蝶風箏,他們說爺爺慶幸自己當成沒有接受那個邀請,不然這時真的不會有一個人知道,他心目中的那個來自於姐姐雙手的藍色鳳蝶風箏有多美。


ps。 這個故事的來源是一個叫「快頭條」的APP,類似今日頭條的布局,其中有諸多短文章和視頻,你的閱讀,簽到,評論,點贊都會得到金幣,金幣會根據APP的廣告收入換成錢,然後你賺夠了就可以提現。這讓我想起了《黑鏡》中騎自行車換點數的那一集,也讓我感嘆注意力經濟真的來了。


借著這個由頭,仿照大劉的鄉村教師的行文,編了一段,是想談論知識本身究竟是否應該是不包含感情的,口口相傳的默會知識,在AI的時代,還有沒有價值。鄉村教師中寫道「在銀河文明的太古時代,確實有過這個(教師)概念,但即使在那時也極其罕見」。但我不這麼認為的,我覺得即使到了知識能夠直接在頭腦中被一鍵複雜的時候,還是會有老師存在的,還是需要大劉描寫的極其原始的」把要傳輸的信息調製到聲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種薄膜器官從聲波中接收信息「信息傳遞方式的。因為情感是不可能被簡單的複製的,情感是一種整合性的體驗,是一種無法脫離具體情景的湧現。孩子的成長不能缺少情感的滋潤,教師的價值也會始終存在。


碼字不易,支持原創


更多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混沌巡洋艦 的精彩文章:

TAG:混沌巡洋艦 |

您可能感興趣

曹氏風箏與風箏藝術文化
風箏
胎教音樂 風箏與風
臻言福語 風箏文化
巧思構畫,丹青點染-風箏藝術欣賞
土風箏-程世平
陳攝影和風箏衝浪
百組風箏齊飛上天 新竹國際風箏節盛大登場
理查德·史密斯:風箏繪畫
斷線的風箏(二)——中國的圖靈
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
哈馬斯的新手段:用氣球和風箏發動襲擊
高秀香:溫情的話語似春風·風箏飛上了天
「箏心為民生」風箏彩繪活動
揭陽風箏:寫在雲端的傳奇
谷歌發電風箏准商業版驚艷亮相,黑科技即將改變世界!
風箏的影子
淋雨的風箏
故事:蝴蝶風箏(外一章)
文學有關記憶——卡勒德?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和《燦爛千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