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撥亮心中的那盞精神明燈

撥亮心中的那盞精神明燈

青年是國家的希望,青年的成長事關民族的未來。

5月9日至11日,由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和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18名師生組成的「重走穆青路」社會實踐採訪團來到河南省蘭考縣,尋訪當代著名新聞記者穆青的採訪記憶,感悟焦裕祿精神的時代價值。

這是一段跨越時空的信仰之旅。初夏的蘭考,剛被雨水沖刷後的縣城乾淨整潔,街道兩旁綠樹成蔭,林立的高樓與天邊的霞光相互映襯,刷新了90後大學生對蘭考曾經窮苦的歷史記憶。

半個世紀前,在這片大地,焦裕祿帶領36萬蘭考人民,與澇、沙、鹼三害進行了頑強鬥爭。在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價後,他們最終降伏「三害」。時任新華社副社長穆青和同事馮健、周原趕赴蘭考,寫出了歷史名篇《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激勵了幾代人戰天鬥地的熱情。

行走在蘭考縣城的裕祿大道上,歷史的痕迹隨處可見,在不變的歷史印記中,同學們看到更多的是變化中的蘭考:

焦裕祿剛到蘭考上任時的火車站——55年前,這裡曾擠滿了因災荒外出逃難的村民,現在這裡有往來如梭的客商和返鄉創業的蘭考人;

焦裕祿當年工作過的縣委大院——幾經翻修仍在使用的辦公平房牆壁斑駁,和與大院相鄰的豪華大樓格格不入;

焦裕祿打響治理「沙害」第一槍的張庄村下馬台——當年綿延5公里的沙丘,如今已是滿眼翠綠的焦裕祿紀念林……

「路寬了,燈亮了,樓高了,甚至連外出返鄉的蘭考人都會迷路。」蘭考縣城的一位老人說。距離蘭考縣城約23公里外的葡萄架鄉趙垛樓村曾經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過去村民向國家要飯吃,現如今在政府的幫扶下,村裡搞起了哈密瓜、玫瑰、菊花等特色種植業,鉚足了勁兒脫貧致富。村幹部王建勝說:「咱村是焦書記當年在蘭考縣樹立的四面紅旗之一,不能給焦書記丟人。」

對於蘭考來說,焦裕祿精神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它像一盞明燈指引著蘭考發展的方向;而當年穆青在蘭考大地和焦裕祿書記跨越時空的對話,書寫出了蘭考這座共產黨人的精神高地。2014年5月蘭考縣委、縣政府承諾的「三年脫貧、七年小康」目標在今年順利實現,蘭考摘掉了貧困縣的「窮帽子」。

位於蘭考縣焦桐路北段的焦裕祿幹部學院門前有一個小廣場,廣場中央,焦裕祿當年在一片風沙瀰漫的鹽鹼地上親手植下的泡桐,如今已長成兩個成年人才能環抱的大樹。廣場上有一位叫魏善明的老人,今年已經74歲。他從28歲起就受父親囑託守護「焦桐」,早晚都來清掃落葉,「我掃不動了,就讓我小兒子接班」。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蘭考所見所聞,讓採訪團的青年學生深刻體會到了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的話語:「焦裕祿精神跨越時空,永遠不會過時,我們要結合時代特點不斷發揚光大。」「歷經半個多世紀,穆青、焦裕祿,寫和被寫體現著共同的精神特徵,那就是『勿忘人民』。他們就是我們年輕一代要尋找的人生榜樣,他們的精神是我們心頭時刻要撥亮的那盞明燈。」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王姍姍說。

立足現場,追思歷史。「親民愛民,焦裕祿情系百姓;深入基層,穆青勿忘人民。因為人民,從未謀面的他們實現了精神對話。」多次帶隊重走穆青路、到蘭考實地調研的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主任董廣安教授在參觀焦裕祿紀念林時動情地說。

「在追訪穆青足跡中,我們師生切身領悟到老一代新聞人的新聞理想和職業風範。只有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未來的新聞工作者才能寫出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新聞精品。」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張晉陞教授說。

《中國教育報》2017年05月15日第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孩子奪得國際機器人大賽冠軍
討價還價淘寶貝
長袖善舞 邊唱邊成長
教育之道亦是平衡之道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您可能感興趣

賞讀:做一個內心有光,精神明亮的人
做一個精神明亮的人
匠心精神背後的白色浪漫
什麼是靈魂伴侶,精神支柱
心中的五四精神
蓋蒂中心:白色是一種精神
行走中的一縷精神幽香
賈乃亮近照曝光 皮膚黝黑神情嚴肅 精神氣十足
皮膚暗沉?趕緊把這些明亮的顏色服裝穿起來吧 精神又活力
明亮課堂——朝覲精神
美瞳線叫醒你的眼睛 精神一個春夏
復盤《無問西東》:有關這個時代的赤子之心、精神貴族和心靈叩問
從《美麗心靈》的納什來看:什麼是精神分裂症以及精神分裂症的表現
古龍的精神世界,釋放著閃耀的光芒
明亮髮色明艷照人 感覺精神充滿自信
孫亞麗:永遠精神明亮,行走在心靈之間
娘炮小鮮肉審美引起公憤的時代,來聊一聊尚武精神,聊一聊那些精神節氣和風骨
李嘉誠的靈魂歌單,這就是香港精神
心學傳:那次,王陽明和孔子進行了一場精神對話
劃著槳進入藍色的精神世界,這是地球上最神奇的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