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稀里糊塗受了戒後,因為種種原因不能持戒怎麼辦?

稀里糊塗受了戒後,因為種種原因不能持戒怎麼辦?



稀里糊塗受了戒後,因為種種原因不能持戒怎麼辦?



近日,有善友私信留言問:「自己朋友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被知道戒律的人稀里糊塗帶著受了戒,可他內心並不想受戒,受戒後明白戒律很後悔,現在他很痛苦。請問,這種不知情的受戒,必須尊守戒律嗎?或者可以舍戒嗎?」


其實這個問題,許多朋友都比較關心。類似這樣的情況,許多朋友在不太明白佛教戒律的情況下,稀里糊塗跟著別人受了戒,後來由於個人生活的種種原因,不能持守,因此,給自己生活帶來了諸多煩惱與痛苦。


面對這樣的情況,很多人都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不過,先別急著煩惱或是痛苦,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戒律,又為什麼要受戒。


稀里糊塗受了戒後,因為種種原因不能持戒怎麼辦?



佛陀當年為什麼要制定戒律?我們可以從世俗的因素與信仰的角度來認識這件事情。


先說世俗角度上的必然原因。


佛陀住世時,跟隨在佛陀身邊修行的弟子人數眾多,比如,我們常讀的《金剛經》中講的「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也就是說,佛陀身邊單單只是僧眾弟子就有一千二百五十名之多,還沒有將居士團體包含在內。


這些常隨眾當中不乏有許多難以調伏的弟子,他們在皈依佛教前來自於社會各個階層、擁有不同職業、身份,甚至一些弟子曾做過強盜或是屠夫,性情中依舊帶有一些他們先前野蠻粗魯的習氣。


面對一個如此龐大的團體,為了能夠正確地帶領他們、從而不給社會造成危害和不良影響,佛陀以「戒律」作為約束,以此杜絕違法亂紀或擾亂社會治安的事件發生。



稀里糊塗受了戒後,因為種種原因不能持戒怎麼辦?



但是,若要從信仰的角度來討論「戒律」,其中的原因與意義要複雜、也重要了許多。

對於眾生的生命特徵,佛教有自己獨特的觀點與認識。佛教認為,每一位眾生的生命形態與命運,與自己無始以來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有著密切的關係。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或是舉動,都會形成「業」的種子,主宰著自己未來的命運。


善業多一些的眾生,他們的生命會顯得異常的美好。他們通常生活富足並且衣食無憂,有著健康體魄以及令人愛慕的容顏,生活在他們眼中是充滿美妙的。


那些惡業多一些的眾生,他們的處境恐怕就要不盡人意許多。他們或是被貧窮困擾,或是被病痛折磨,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煩惱總是無休止地糾纏著他們,讓他們對生活產生絕望。


而惡業更重一些的眾生甚至會因此墮入惡道,淪為其他的生命形態,遭受著難以忍受的痛苦與折磨。



稀里糊塗受了戒後,因為種種原因不能持戒怎麼辦?



為了避免這種痛苦的發生,佛陀在通過對生命與因果的觀察與思索之後,歸納出「戒律」的準則來作為眾生的自我衡量標準。


或者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戒律」是一道「善」與「惡」、決定著未來的「快樂」與「痛苦」的分割線,可以讓眾生以此來作為參照,不讓自己與「快樂」偏離得過遠。


為了實際切合到不同身份的眾生,使之擁有各自的衡量標準,佛陀依照眾生不同的身份特徵歸納出不同的戒律,如「居士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等等,這就好比若是想要成為不同領域的人才,就要學習不同領域的課程一樣。嚴格的受持哪種戒律,就會成為哪種身份。


這是戒律的形成與其意義所在的本質原因。


稀里糊塗受了戒後,因為種種原因不能持戒怎麼辦?



在許多人的受戒經歷中,大致會分為「主動受戒」與「被迫受戒」兩種形式,一種是清楚的明白戒律的意義自願受戒,另外一種就是在親朋好友的邀請下不明所以地受了戒。


古大德有「明知故犯,罪加三等」的警句。若是自願受戒,就應該嚴格地去守持,原因是受了戒後破戒比沒有受戒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產生的惡因更大,在此不做詳細討論。


可若是在自己不知情的前提,稀里糊塗被迫受了戒,則可以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開許。被迫受戒者可以選擇在佛像前、或心中觀想佛菩薩的形象,說明自己在不知情的前提下受了戒,但暫時因為自己種種現實的原因,卻沒有持戒的環境,望諸佛菩薩諒解,自己會在條件允許的時候,虔心懺悔自己的業障並選擇再次受戒。


這樣,雖然在做了不如法的事情之後也會產生惡業,但「受戒」的經歷也同樣會為自己種下道種,在機緣成熟後再次成為善果。


佛法是圓融通達的,隨順眾生的。當因「不知情受戒」令人感到內心痛苦的時候,我們或許應該打破這種枷鎖。



稀里糊塗受了戒後,因為種種原因不能持戒怎麼辦?



其實對於一個內心向善的人來說,「居士五戒」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那樣苛刻到難以接受。

五戒中的第一戒「不殺生」戒,完全是在用公正與平等來詮釋一切生命皆有獲得尊重的權利。人類的生命並非尊貴到可以肆意妄為,而其他眾生的生命也不再卑賤地任人宰割,當人類能夠正確地認識到生命的寶貴與平等的時候,「不殺生」的習慣會變得像「不殺人」一樣的理所當然。


而「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則貼切得更像是對人格品質的規範準則。如果不去嚴格地深究「邪淫」的標準,「不邪淫」則可以簡單地理解成不發生婚外情。


甚至可以說,不偷東西、不婚外情、不說謊完全是人類對道德層面的基本約束。



稀里糊塗受了戒後,因為種種原因不能持戒怎麼辦?



五戒其實是很人性化的,有些時候,當別人問起我們不方便回答或需要保密的問題時,我們不得不選擇「說謊」。針對這種問題的存在,佛教將其定義為「方便語」,並不在「妄語」的範圍之內。


而「不飲酒」戒的產生原因是,時常會有人因為酒精的麻醉而犯下一些令人後悔的錯誤。為了避免此類錯誤的發生,所以佛陀禁止信眾們飲酒。但若是有極強的自控力能夠做到適可而止,「不飲酒」的定義更傾向於是「不酗酒」。


看,守住五戒其實很簡單,無非是在指導我們如何樹立正確的道德操守。當我們會因為受了戒而感到痛苦的時候,不過是我們的內心錯誤的將困難無限的想像並放大,所產生的一種不必要的心理壓力罷了。


最後,我們要明白:戒律、戒律,「戒」的意義在於「律」。戒律在於規範我們的心行,使之合乎正道,合乎萬事萬物各應遵守的規律。因此,只有做到「自律」,我們的生命,才會變得更加「自由」。



稀里糊塗受了戒後,因為種種原因不能持戒怎麼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是佛學 的精彩文章:

學佛路上,我們是否需要結伴而行?
為什麼有的活佛可以結婚?
萬法皆如是,有緣來修佛 五台山·如是禪修 紀實

TAG:如是佛學 |

您可能感興趣

真要持戒的人,這種種的事情不能做
受持八關齋戒的時候,遇到特殊情況不能持戒了,怎麼辦?
為什麼沒受戒的人也要持戒?
什麼樣的人能夠嚴持戒律?
真正持戒,應該是怎樣的一種境界?
不垢不凈為何還要持戒?
持戒的人為什麼不能喝酒?
你對「持戒」是不是有啥誤會?
不是他念咒不靈,不保護他,而是因他不持戒律
怎樣才能做到持戒清凈
有些人持戒持得很辛苦,原因在這裡……
為什麼要持戒?
只要肯堅持戒色,逆襲真的可以實現!你還在等什麼?
說不用持戒的人,有個月里嫦蛾赤身露體抱著你,你能不動心嗎?
持戒有哪兩種清凈?
持戒是為什麼
沒有辦法持齋,或沒有持戒,誦大悲咒是否有同樣的功效?
南山律宗:懂得了這些道理,就能更準確地判斷自己是否持戒清凈!
什麼是持戒?佛教講的「戒」要如何修持?
男神?堅持戒色,你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