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欲知讀書真滋味 豈能「囫圇吞棗」?

欲知讀書真滋味 豈能「囫圇吞棗」?

相傳,古時候有個老先生,有很多學生拜他為師。有一天下課,學生們拿出梨和大棗狂吃了起來。這時來了一位醫生客人,他看到學生們都在大口地吃著梨和大棗,就勸他們說:「梨有益於嗓子,但吃多了卻會傷脾;大棗有益於脾,但吃多了就會損壞嗓子。」聽了醫生的話,一個學生想了很久說:「那我吃梨的時候只是嚼不咽下去,這樣就不能傷脾了;吃棗就不嚼、整個兒吞下去,就傷不了嗓子了。」醫生說:「哎,真沒辦法,你這是囫圇吞棗啊!」

欲知讀書真滋味 豈能「囫圇吞棗」?


「囫圇吞棗」,出自宋代朱熹的《答許順之書》:「今動不動便先說個本末精初無二致,正是囫圇吞棗。」意思是把棗整個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用來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籠統地接受,形容讀書不認真。

欲知讀書真滋味 豈能「囫圇吞棗」?



《水經》里說:「鄱陽湖口有石鐘山。」對於「石鐘山」的命名,歷來說法不一。酈道元認為鄱陽湖下面靠近深潭,微風鼓動波浪,水和石互相撞擊,發出的聲音就像大鐘一樣。人們常常懷疑這個說法,因為如果把鐘磬放在水中,即使暴風驟雨也不能使它發出聲響,又何況是石頭。到了唐代,李渤又去探尋石鐘山的所在地,在深潭邊上找到兩塊山石,敲打它們來聽聲音,南邊山石的聲音渾濁模糊,北邊山石的聲音清脆響亮,停止敲擊後,聲音還在傳播,餘音繚繞,慢慢地才消失,他覺得自己找到了原因。

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懷疑,蘇軾就是其中一個:山石被敲打時能鏗鏘作響的,好多地方都這樣,可是為什麼只有這座山用鍾來命名呢?

欲知讀書真滋味 豈能「囫圇吞棗」?



於是蘇軾決定一探究竟,在月夜乘船來到石壁下,忽然有巨大的聲音從水中發出,像鐘鼓的聲音,連續不斷。於是蘇軾仔細地觀察,原來山腳下都是石頭的洞穴和裂縫,不知有多深,水波湧進了洞穴和裂縫,激蕩著波浪就形成了這種聲音。他又把船駛到兩山之間,看見有塊大石頭正對著水的中心,中間是空的,有很多大窟窿,把風浪吞進去又吐出來,發出窾坎(kuǎn kǎn)鏜鞳(tāng tà)的聲音,與剛才的聲音相互應和,像音樂在演奏。因此,石鐘山才被命名為石鐘山。


蘇軾說,「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道元見到和聽到的,和蘇軾差不多,但是沒有仔細去探究;李渤用敲打石頭的辦法來找尋原因,也不能得到事情的真相。他們沒有認真細緻地對事物進行分析,不過是囫圇吞棗罷了,所以解釋就簡陋淺薄,不能讓人信服。

欲知讀書真滋味 豈能「囫圇吞棗」?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能囫圇吞棗,要仔細地探求事物的原委,才能對知識和道理獲得頓悟,獲得確切真實的理解。當然,也有人說,「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但是,這平平讀不是走馬觀花地只看一遍就能理解其中含義,而是讀過很多遍後的感悟,並非囫圇吞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跟曾國藩學治家 你還需要知道曾氏「八字三不信」口訣
你還在為遭受冷漠而痛苦嗎?看韓愈三上宰相書!
捷徑一定是「直」的嗎?楚國名相孫叔敖「繞」的智慧
陳來:從傳統家訓家規中汲取優良家風滋養

TAG:騰訊儒學 |

您可能感興趣

斷鹽不是道,飲食無滋味!鹽還能入葯,你知道嗎?
「滋味」這些有「味道」的菜,你能接受嗎?
滋味如何誰綠誰知道
茶葉的香氣與滋味,你可能感受錯了!
朝鮮真實物價嚇壞遊客,香蕉論根賣,很多兒童不知道香蕉滋味
失去過才知道珍惜是什麼樣的滋味
少年便讀《遊子吟》,讀懂才知真滋味
認真喝普洱茶,才能喝出真正的滋味來
你說啊,暗戀是什麼滋味
雞蛋的華麗變身,那滋味,誰吃誰知道
笑著在角落裡聽他說我願意,不知道是怎麼樣的滋味!哎
眾口但便甜似蜜 寧知奇處是微酸 楊梅的滋味才是人生的真滋味!
女神節,我不想知道等的滋味
熟茶缺乏活性、滋味寡淡以及燥口,可能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你知道蒲公英應和了人世真味亦是苦的滋味嗎?
茶葉滋味的「濃」與「醇」,你需要正確感受!
茶泡飯是什麼滋味?
看著貓咪秀恩愛,心裡真不是滋味
你沒戀愛過,永遠不知道思念一個人的滋味?酸甜苦辣?我覺得很香
想念的滋味,心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