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無人駕駛公司 Waymo 和 Lyft 達成合作,Uber 最先坐不住了

無人駕駛公司 Waymo 和 Lyft 達成合作,Uber 最先坐不住了



作為 Google 的兄弟公司,Waymo 在無人駕駛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這次與 Lyft 達成合作,勢必會加速其無人駕駛產品市場化的進程。



兩家汽車相關行業的巨頭剛剛簽訂了有關無人駕駛的合作協議:Alphabet 旗下的無人駕駛公司,也是 Google 的兄弟公司 Waymo 和美國第二大的打車應用 Lyft。



根據《紐約時報》獲得的可靠消息,Google 母公司旗下的無人駕駛公司 Waymo 剛剛跟打車應用創業公司 Lyft 簽署了協議。消息源表示,兩家公司希望通過試點項目和產品開發等方面的合作,讓無人駕駛技術成為一種大眾服務。


目前這個消息已經被 Lyft 和 Waymo 官方證實。


Lyft 的發言人在聲明中說:「Waymo 擁有目前最好的無人駕駛技術,與他們合作勢必會加速實現我們共同的願景,用世界上最好的交通條件改善人們的生活。」


另一邊 Waymo 的發言人表示,「Lyft 想要改變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的願景和承諾將會幫助 Waymo 的無人駕駛技術在更廣闊的區域觸及更多的用戶。」


這次的合作體現出了無人駕駛汽車行業的高流動性。從科技公司到汽車製造商再到零部件製造公司,數十名玩家正在擠破腦袋要進入無人駕駛行業分一杯羹,他們相信這是個最終會成就數十億美元的行業。為了在競爭中獲得優勢,超越對手,賽場上的玩家開始展開合作尋找同盟,有時候他們甚至還會換一換盟友。


Waymo 和 Lyft 的這次合作對 Uber 來說可謂火藥味十足,然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網約車服務公司,Uber 最近正被各種業務和法律上的麻煩弄得焦頭爛額分不開身。



在美國,雖然排行老二的 Lyft 離行業老大 Uber 還有一定的差距,但這並不影響他們成為彼此的死敵;Waymo 在無人駕駛行業與 Uber 的競爭也非常激烈,並且這兩家公司最近還在打官司:Waymo 指控 Uber 盜用其商業機密來進行技術研發。


Waymo 和 Lyft 之間的協議具體情況我們還不清楚,當雙方被問及這次合作將會帶來怎樣的產品或者何時會發布合作成果時,他們均表示不予置評。


但從兩家公司之前的一些動作來看,我們也能尋見一些端倪。比如,Lyft 一直希望能夠將其包括乘客和司機在內的用戶網路與運輸行業的合作夥伴展開合作。去年,它與自身的主要投資人之一通用汽車公司達成協議,在未來幾年內,通用將利用 Lyft 的用戶網路來測試雪佛蘭無人駕駛汽車。


Waymo 也在尋找自己的合作夥伴,他們正與菲亞特合作開發小型貨車,並與本田公司就使用本田車進行技術測試的可能性展開了商討。Waymo 最近還在鳳凰城推出了一個試點計劃,消費者可以申請在城市周圍免費搭乘克萊斯勒小型貨車和雷克薩斯的無人駕駛車型。他們還表示希望通過合作找到新的途徑,在約十年之內,幫助他們將自家的無人駕駛技術推廣給大眾消費者。


Lyft 聯合創始人 John Zimmer


其實早在去年夏天的一次對談中,Lyft 就開始和 Waymo 討論合作的相關事宜,對談的雙方包括 Lyft 的聯合創始人 Logan Green 和 John Zimmer,還有 Waymo 的 CEO John Krafcik。在接下來幾個月里,雙方在不斷的相互拜訪中逐漸促成了合作的想法。


對 Waymo 來說,尋求合作的機會意味著它認為自己的技術已經突破了基礎研究的階段,可以開始商業化的探索了。在長達 8 年的研究與實驗之後,Google 的母公司 Alphabet 將 Waymo 從 GoogleX 實驗室中獨立出來,隨後 Waymo 開始在允許無人駕駛車輛測試的亞利桑那州、加利福利亞州、德克薩斯州和華盛頓州進行了多次封閉與開放的路測。Waymo 表示,其路測車輛已經在現實世界中完成了超過 300 萬英里的測試。


Lyft 這邊,他們曾經明確表示不會獨立研發無人駕駛技術,但與 Waymo 的合作給了它另一種進入無人駕駛市場的方式。同時儘管 Lyft 說他們會和通用汽車合作測試無人駕駛汽車,但通用已經在去年花費 10 億美元買下了無人駕駛領域的創業公司 Cruise,並且已經開始在加州的開放路段進行路測。


Lyft 的基礎服務:網約車


在四月,Lyft 表示它已經完成了新一輪 6 億美元的融資,公司估值達到了 69 億美元。


當時 Uber 對這件事並沒有做出評價。


Uber 的首席執行官 TravisKalanick 曾經表示,完成對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究並將產品投入市場,這對 Uber 未來的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他們為了追上 Google 和其他的競爭者,已經在無人駕駛領域投入了上億美金。2015 年,Uber 在匹茲堡設立了一家前沿科技中心用以進行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究,最近他們又宣布在多倫多設立了一家類似的機構,去年,Uber 更是以 6.8 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了研發無人駕駛卡車的創業公司 Otto。


Otto 的創始人 Anthony Levandowski


正是對 Otto 的這筆收購使得 Uber 陷入了與 Waymo 的法律糾葛之中,Waymo 表示 Uber 對其無人駕駛汽車的設計涉嫌侵犯 Waymo 的知識產權。Otto 的創始人 Anthony Levandowski 曾是 Google 無人駕駛研究的一個重要高管,Waymo 認為他與 Uber 密謀在其去年離開 Google 的時候竊取了數千份無人駕駛汽車領域相關的研究文件。


這次案件很有可能會影響 Uber 將其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究成果推廣到市場的進程。Waymo 正在向法院申請批給 Uber 一道預先禁令,禁止其使用自己的商業機密。如果申請成功,那麼在審判結束之前,Uber 都不能再進行相關研究,這對身處如今競爭激烈的無人駕駛汽車市場的 Uber 來說無疑是致命的。


而對 Waymo 來說,一邊限制住了 Uber,一邊又與打車應用結盟,這毫無疑問吸引了足夠的眼球。在無人駕駛領域,Waymo 擁有著近十年的技術研發和試驗的經驗,在這場群雄逐鹿的大賽中,Waymo 已經從一個實驗室的項目,逐漸變成了最具競爭力的玩家之一。


現在,在 Waymo 和 Lyft 的結盟中,前者擁有無人駕駛的技術,後者擁有可行的商業化渠道,但他們仍然需要最最關鍵的汽車製造商來提供可以量產的汽車。


究竟誰會成為這個強大聯盟的又一受益者?其他無人駕駛公司是否會與他們一樣選擇合作結盟來加速自身產品推向市場的進程?這都還不好說,但可以確定的是,無人駕駛的競爭越是激烈,這項前沿科技就會離大眾消費者越近,競爭的最後,受益最多的一定還是消費者。


文章參考:New York Times


頭圖來源:MobiWoz



本文由極客公園原創


轉載聯繫 wangxue@geekpark.ne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極客公園 的精彩文章:

聯想高層調整:劉軍回歸,陳旭東離開;樂視體育再遭打擊,這次失掉了五棵松體育館的冠名權
Facebook「第一夫人」發文,呼籲美國政府提高女性福利
聯想小新潮7000上手:同價位產品中性價比最高的一款
索尼也出黑膠唱機,它究竟有何不同?
Google I/O 2017 前瞻,今年我們該期待些什麼?

TAG:極客公園 |

您可能感興趣

輾轉特斯拉、Cruise、Otto和Uber,Drew Gray加入無人駕駛創企Voyage擔任CTO
對抗Uber?Lyft聯手Magna研發無人駕駛
Unity Technologies公司投身汽車行業 主攻無人駕駛
Nvidia:Uber沒用我們的駕駛平台
Jaguar Land Rover開發有眼睛的自動駕駛無人車
Anthony Levandowski又回來了:攜Kache.ai重返自動駕駛舞台
Waymo One是Alphabet的公共自動駕駛汽車服務
無人駕駛技術,跟方向盤Say Good-bye!
Tyler, the Creator 駕駛 Tesla Model X 車禍後毫髮無傷
無人駕駛汽車,終於跟駕照SayGoodbye
蘋果收購自動駕駛公司Drive.ai,Apple Car要來?
Velodyne CQO Mircea Gradu:自動駕駛的安全離不開標準,也需要激光雷達
Google收購客服機器人公司Onward、LG和Robotis開發自動駕駛機器人、MicaSense新感測器Altum
Starsky Robotics能憑攝像頭玩轉自動駕駛嗎?
Lyft收購AR公司Blue Vision,助力完全自動駕駛
讓無人駕駛船駛入開闊水面:Velodyne Lidar在Maritime RobotX挑戰賽中為下一代自動駕駛船開發人員提供支持
Ford整合自動駕駛業務與資源,成立Ford Autonomous Vehicles
《Avengers: Infinity War》預告中的 Hulkbuster 究竟由誰駕駛?
自動駕駛無人機 Hover 的第 2 代產品開始在 Kickstarter 眾籌
日產將其ProPilot技術整合到Dayz kei-car中 用於智能高速公路駕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