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生活中的鄧小平

生活中的鄧小平

當歷史學家以巨大的精力投入到鄧小平及其時代的研究時,未嘗不可將歷史的鏡頭對準政治舞台下的鄧小平。或許,這一側面的「鏡像」更為引人入勝。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凡人鄧小平的非凡情趣。沉默與幽默

生活中的鄧小平

鄧小平在打橋牌

鄧小平臨危不懼,遇喜不亢,沉穩內向,平時言談不多,但卻富於幽默感。鄧朴方這樣說:「父親的沉默往往比語言更為有力!」

生前,鄧小平曾多次說過:「我不要別人為我寫傳,不要過分地宣傳個人。」他平時很少對別人,包括自己的家人講述個人的家世。謝世後,隨著大型電視文獻片《鄧小平》的播映,人們才對鄧小平的家鄉與身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鄧小平對子女的教育,常常是身教重於言教,身教多於言教。在同兒女談話、談心、聊天、憶歷史、講傳統時,他從來不向他們擺自己的功,訴自己的勞,說自己的好,稱自己的能,誇自己的才。有時子女問到他在那些重要關頭,在重大問題的處理和重大戰役的勝利中起到了什麼作用時,他總是淡然微笑著說得那麼簡單。

長征路上,每一位紅軍戰士都有講不完的故事。可是,當女兒問父親在長征時幹了些什麼工作時,鄧小平用一貫的簡明方式回答——「跟著走」。誰能想到,關於父親的歷史,他的子女是文革中看小報才第一次知道的。鄧林說:「他在家中與我媽媽都不談自己的經歷,從不說『廢話』。」鄧小平老了,才和子女說話多一點兒,也愛聽他們講話。孩子們也都感到他是一個內向、含蓄、感情不外露的人。

鄧小平性格沉默寡言,而夫人卓琳性格開朗,愛說愛笑。為了協調這種性格上的差異,卓琳在婚後不久就向鄧小平提出了要求:「我有什麼話對你說,你要耐心地聽下去,不對的可以批評,但不能不讓我說。」鄧小平則表示完全同意妻子的建議。正是這種相互包容和理解,使得鄧小平和卓琳的愛情與婚姻非常幸福美滿。

其實,他不言則已,一言必中,詼諧而善辯。平常,他言談不多,但言簡意賅,當他醞釀成熟、深思熟慮而作出決策或決斷之時,所發出的聲音則是擲地有聲、字字錚錚。他曾教過課,作過許多報告,據當年的一些學員回憶:鄧小平講課深入淺出,生動活潑,風趣有餘,不停地打著手勢,操著濃重的四川口音向學員講解革命道理,作報告也如同拉家常。

鄧小平不喜歡一些形式的東西,是一個務實派。晚年在外地休假時,地方有關領導總愛請他接見、講話,他都婉言加以謝絕,說:「我來休假,就是休假嘛!」在他身上絕無絲毫嘩眾取寵的習氣,共產黨人所倡導的實事求是的作風在他身上昭然可見。

作為政治家,他既是一個威嚴的人,又是一個幽默的人。在重大原則的問題上,他從來沒有、也絕不會作出半點兒讓步。在待人接物上,他又十分平易近人,舉止隨和,談笑風生,富於幽默感。他的個性反映到語言上,就是鮮明、新穎、別緻的個性化語言。如「扭著不放」「計算機要從娃娃抓起」,這些帶川味的個性語言實在形象、生動,讓人回味無窮。

親情與真情

自1920年離開家鄉後,鄧小平再也沒有回去過,但他一直關心著家鄉的建設與發展。1982年,卓琳代表丈夫親筆致書他在家鄉的舅父與舅母,一者問好,二者囑他們不可給當地政府添麻煩。出於這種緣故,二位老人依靠鄧小平每月寄回的幾十元錢和自己微薄的工資過著簡樸的生活。

無論是在槍林彈雨的戰爭年代,還是在轟轟烈烈的和平建設時期,一輩子生活樸素的鄧小平始終對家鄉四川的圓口布鞋情有獨鍾。他的妹夫張仲仁多年來一直堅持為他買鞋送京。後來布鞋市場斷檔,張仲仁心急如焚,打聽許多布鞋廠得知絕大多數已關停並轉。後來,好不容易找到當地一位做布鞋的老師傅余騰清,並請老人連夜趕製了5雙精美的布鞋。鄧小平收到這5雙鞋後非常高興,讚不絕口。經試穿後只是感覺稍微緊了一點兒,他老人家幽默風趣地開玩笑:「這是家鄉人給我穿的『小鞋』喲!」老人家的一句玩笑話使余騰清幾天茶飯不思,食寢難安。余騰清又按40碼規格做了3雙送去,鄧小平非常滿意,於是春節前又送去了兩雙。張仲仁按鄧小平的要求付鞋錢,余騰清執意不取分文。幾經推讓,最後張仲文按每雙38.8元的價格付了錢,並且為了感謝余騰清的深情厚誼,鄧小平特地托張仲仁轉贈一本精裝的《鄧小平》送給了他。有了家鄉柔軟的圓口布鞋朝夕相伴,鄧小平的足跡遍布了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但他的內心深處始終難了故里情結。

如同鄧小平的政治生涯一樣,他在愛情婚姻的問題上也歷經了一段曲折坎坷的道路。鄧小平曾兩次失妻。如果說第一次是由於病疾所致,第二次則是「人禍」所為。

他同張錫瑗在莫斯科中山大學時既是同學,又是戰友。漂亮、溫柔、開朗、熱情的張錫瑗,朋友很多,當時追求她的人也不少,可她最終選擇了鄧小平。1928年初,兩個年輕人結為感情真摯的夫妻,志同道合,情趣相投,互敬互愛。當時住在樓上的周恩來、鄧穎超夫婦曾這樣說:他們常常聽見鄧小平和張錫瑗在樓下又說又笑的。沒想到,張錫瑗偏偏在生小孩兒時難產,自己落個產褥熱而不幸去世。

張錫瑗的不幸去世,使鄧小平失去了一位好妻子、好同志。多年來,鄧小平一直將張錫瑗深深地埋在心底。解放後,鄧小平同卓琳一起去上海四處尋找張錫瑗的墳墓,並取出被水淹的遺骨,後安葬在上海龍華革命公墓。

1931年7月,鄧小平經中央批准從上海乘船經廣西赴江西中央蘇區工作。和他同行的,有一位同歲的女同志,名叫金維映,人們都稱她阿金。後來兩人結為夫妻。而金維映離開鄧小平,不能不說是人為的原因。鄧小平被「左」傾領導者關進「審訊室」的時候,金維映被迫把離婚書送到鄧小平面前。鄧小平為了不使妻子受株連,一咬牙,拿起筆來簽下了自己的名字。金維映於1941年在莫斯科治病期間死於戰亂。鄧小平氣度很大,對在挫折期間離己而去的金維映並無絲毫怨氣。

1939年,鄧小平從太行山赴延安開會期間,在戰友、朋友們的熱心幫助下,認識了陝北公學畢業的年輕女生卓琳。卓琳性格開朗,喜歡社交,但當時對鄧小平並不熟悉,只知道他是一位老紅軍戰士、一位在前線的領導幹部,到底是幹什麼工作的,她卻一點兒不清楚。然而,共同的革命理想、共同的生活追求,把兩位共產黨人聯繫到了一塊兒。

卓琳是1952年帶著全家從重慶隨鄧小平來到北京的。當時,擔任黨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的鄧小平對自己的妻子提出了這樣的要求:不要到外面去工作,言行要謹慎。進北京後,卓琳多次謝絕了一些單位、團體請她參與工作的邀請,專心致志地為鄧小平當秘書,整理日常文件。鄧小平第三次復出後,又有一些組織請卓琳出面工作,她還是謝絕了,她曾對自己的好朋友、著名外交家黃鎮的夫人朱霖說:我的任務就是把家管好,把孩子管好,不讓小平操心,讓他專心致志地干好工作。

多年的共同生活,使卓琳十分了解鄧小平爽直、真誠的內心世界。文革年代,鄧小平遭到誣陷、迫害的時候,她始終以善良、賢惠的心去愛撫丈夫那顆深受傷害的心。鄧小平的一生之所以能為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傑出貢獻,與他有一個溫暖、幸福的家是分不開的。

在家裡,卓琳雖是主婦,但烹調手藝並不被孩子們看好。在孩子們心目中,父親的烹飪技術要高出母親一籌,做的菜特別具有川菜風味。因而,有時候,鄧小平會特意為卓琳尋找「實習鍛煉」的好機會。

樂山與樂水

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鄧小平喜歡遊覽名山大川,從自然物象中吸取智慧。早年在長征路上,他就經受過千山萬水的洗禮。新中國成立後,他又遊覽過井岡山、峨眉山、長白山及灕江、西湖、長江三峽等名勝山川。他仰觀俯瞰,興趣盎然,被祖國大好河山的雄偉壯麗深深吸引。

1959年後,由於腿部曾經骨折過,傷愈後腳力很差,鄧小平便聽從醫生的建議,認真進行體育療法,開始每天散步以恢復腳力,安步當車,堅持不懈,久而久之,便逐漸養成了每天散步的習慣。不僅如此,他還時常同一些老同志或親眷去登景山,攀北海的瓊島,爬香山。1977年,復出後的鄧小平不負全國人民的重望,日理萬機,散步的習慣雖說堅持下來了,但時間相對減少了。

1979年7月,75歲的鄧小平登上了海拔1800米高的黃山。當時負責警衛工作的中央警衛局副局長孫勇向安徽省委第一書記萬里等同志說:「鄧副主席此次是利用休假時間和家人一起到黃山旅遊的,對外不宣傳,不封山,不斷游,更不能影響群眾遊覽黃山。鄧副主席說了,要與群眾同走一條路,同看一處景。」於是,有關單位取消了原定的記者隨行採訪計劃。

60里山路蜿蜒曲折,75歲高齡的鄧小平卻走在前面開路,一口氣登上30來個陡峭的台階,竟把隨行的親屬甩在了後面。尤其有趣的是,他這樣一位老者還不時回過頭去一再囑咐年輕人要當心。稍事休息後,他彎腰挽起褲管,接過手杖,鏗鏘一聲「走!」頓時大家增添了力量,一行於是又繼續前行。其間,他向大家傳授了兩條登山的經驗:一是把褲腳卷到膝蓋上面;二是走起來步子不要太快。大家按照他的方法一試,果然輕快多了。

許多來自海內外的賓客,欣悉鄧小平登覽黃山的消息,一傳十,十傳百,都盼望能在此勝地見一見他。保衛人員出於安全考慮,還是想悄悄控制一下上山遊客的人數,結果被鄧小平發覺了。他嚴肅地說:要讓群眾上山,不要搞得戒備森嚴。一路上,遇到身後有年輕人或挑擔子的老百姓,他就連忙停到路邊讓道,招呼隨行的人員:「讓一讓,請他們先走。」然而,許多遊客往往趕到鄧小平身邊就不走了,同他親切攀談起來,似乎一見如故。鄧小平是那樣謙和,使遊人一點兒也不感到拘束。

用三天的時間,鄧小平舉步攀援,踏過了黃山森羅的群峰。飽覽黃山秀色後,他風趣地說:「爬了黃山,天下的名山都不在話下嘛!」真可謂踏遍青山人未老!

鄧小平的一生幾乎都與波峰浪谷有不解之緣,他歷經坎坷,其中有三次大落大起,幾近滅頂之災,然而他都否極泰來,由危轉安,化險為夷。這位在政治風浪面前往往如履平地的偉人,在大海濤濤白浪中同樣能劈波斬浪,沉著穩健,勝似閑庭信步。正如孔子所言,「智者樂水」。鄧小平喜愛游泳,從年輕時代起就養成了洗冷水浴的習慣,幾十年如一日,一直沒有間斷。

「樂水派」鄧小平曾對來訪的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說:「我的身體還好,頭腦還清楚,記憶力還不錯。在北戴河每天游泳一個小時,我不喜歡室內游泳池,喜歡在大自然里游泳,自由度大一些,有一股氣勢。」1983年夏,鄧小平在黃海之濱的棒槌島旅遊時所留下的影像記錄,使一切敬仰鄧小平的人形象地看到這位偉人是如何度過他的餘暇。他運動於藍色的波峰浪谷之間,與風浪為伍,從容泅渡。在他身旁看護的游泳好手們見到風急浪猛,便勸他上岸,但他卻沒順從這好意的勸告,照舊在水裡暢遊不止……已經入海遊了90多分鐘,他依然沒有絲毫倦色。人們難以置信的是,當時的鄧小平已經年近80歲了,身體竟然如此硬朗,實在難能可貴!

大海,是他革命生涯的起點。1922年,18歲的鄧小平在法國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4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從此,他走上無產階級職業革命家的道路。大海,磨鍊了他堅強的意志。從百色起義到浴血太行,從挺進中原到決戰淮海,從橫渡長江到揮師西南,他出生入死,南征北戰,為共和國的創建立下了不朽功勛。鄧小平一生迷戀大海,與波峰浪谷有著不解之緣。一下海,他就舒展雙臂,游向深處。捐獻角膜,解剖遺體,不留骨灰,撒入大海——這是把畢生毫無保留地獻給祖國和人民的鄧小平的遺願。回歸大海,回歸大自然,他的遺願得到了實現。

愛好與嗜好

早在1981年,世界橋牌記者協會就給鄧小平頒發了橋牌榮譽獎,稱他為世界上對橋牌貢獻最大的人。「橋牌女皇」、美籍華人楊小燕說,鄧小平的牌技可不僅僅是業餘水平,可夠得上專業水平了。戰爭年代,鄧小平統帥精兵決勝疆場的雄姿,只有在槍林彈雨中穿過的老將軍們有幸親睹;不過,鄧小平在橋牌桌前展示的運籌帷幄的風采,使許多在和平年代長大的年輕一代不難想像他當年的凜凜威風。誰說將軍無閑情?鄧小平曾操著富有音樂感的四川話說:「打牌要和高手打嘛,輸了也有味道。」

打橋牌是鄧小平50年代在四川學會的,此後就一直成為他的一大業餘愛好。晚年,打橋牌更是成為他暮年寄情之所在,而他的橋牌技藝隨之日益精湛,幾臻爐火純青,無怪乎外國人稱他為中國的「高級橋牌迷」。

鄧小平自己也說:「唯獨打橋牌的時候,我才什麼都不想,專註在牌上,頭腦能充分地休息。」的確,他需要思考的問題實在太多了,所以他往往連散步時也在思考各種問題。況且,他幹什麼事情都永遠那樣認真、那樣專心致志,因此打橋牌被鄧小平利用來作為換換腦筋的有效休息手段是十分必要的。

在橋牌桌前,他總是那樣平易近人,大家都深羨其雅量高致,在他身上看不到絲毫頤指氣使的影子。正因為如此,世界橋壇人士都為有這樣一位可敬的橋牌愛好者而自豪。有時,他還將全家人動員起來,一同觀戰,激戰中,會不時冒出幾句輕鬆幽默的話語,場上氣氛頓時活躍起來。據對戰者介紹,「鄧小平牌風穩健,自始至終保持冷靜,不論打牌或叫牌,都頗有扼制對方、駕馭全局的氣概。面臨危局時,更表現出處變不驚、臨危不懼的大將風度。」他「打牌時情緒是輕鬆愉快的,即使輸了牌局,也沒有不開心的表現」。

風風雨雨數十載,足球一直是鄧小平難以割捨的愛好之一。50年代,他是足球場看台上的常客;以後,他也是足球賽電視轉播的忠實觀眾。有一次,正逢一場精彩的足球賽,不幸的是他因腿骨骨折住進醫院,在床上吊著腿。可是他並不願錯過這次觀看足球賽的難得機會,便躺在病床上看完了整場比賽的電視實況轉播。

1977年,鄧小平第三次復出時首次在群眾場合露面就是看足球比賽,他剛剛出現在主席台,群眾就對他報以熱烈的掌聲,經久不息,持續了數分鐘……

就是這樣,中國足球運動從沒有離開過他的視野。為了振興中國足球,鄧小平盡了很大的力量,傾注了許多心血,辦到了一切可能辦到的事情。當中國足球隊接連鎩羽而歸、國人議論紛紛之際,鄧小平大聲疾呼「從娃娃抓起」。這位在戰爭年代叱吒風雲的歷史偉人登高一呼,舉國上下應者如雲,少年足球事業如雨後春筍般勃然而興,千萬個小選手活躍在綠茵場上,中國足球事業顯露出迷人的曙色。這無不寄寓著一位偉人的閑情雅趣,也負載著一位偉人熱望中國足球事業走出困境的深情。

除足球之外,鄧小平喜歡籃球等球類運動。1979年他訪問美國時,東道主得悉他喜歡籃球,還在文藝節目中特意安排了一場籃球表演。

生活與興趣

鄧小平愛看書,看馬克思、列寧著作及中國歷史經典書籍、中外文學名著。因此,卓琳平時很注意收集、借閱鄧小平喜愛看的書籍。據說,少年時代的鄧小平就聰穎過人,書讀三遍即能背誦。在莫斯科學習期間,更是接觸到大量的革命理論書籍。他早年的讀書經歷,給他後來的革命活動和生活帶來了巨大幫助和精神安慰。鄧小平看書時不死記硬背,不讀死書,而是特別著眼於運用,著眼於解決實際問題進行思考,著眼於用書本知識正確指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他讀書樂此不疲,廢寢忘食。家裡訂了10多份報紙,他每天「雷打不動」,都要將它們瀏覽一遍,家人常開開玩笑說他是家裡的「信息源」,是各種新消息的「發布官」。

鄧小平的生活很有規律,嚴格按自訂的作息制度運行。通常,他每天清晨8時起床,然後在庭院內散步半小時左右。院子外圍約140米,他每天「定額」走上18圈方才「鳴金收兵」。每轉一圈,他走的步數都是一定的,像在虔誠地完成一件十分嚴肅的任務。他對待散步就像對待工作一樣認真,從不偷懶、不取巧、不抄近道。雨雪天不方便,他就在走廊里來回走動。有時,他還做幾節自編的健身操,擴胸、伸腿、舒筋骨。這是晚年鄧小平「動補」的主要方式。

喝酒可以說是鄧小平的一種嗜好,他雖能喝但從不貪杯。他喜歡喝法國的葡萄酒,但更喜歡喝貴州的茅台酒、杭州的黃酒。有一次同一些退下來的老同志團聚,竟接連喝了六杯茅台而臉不改色,仍舊談笑風生。70年代初,他蒙難江西時,喝茅台困難了,就喝當地最便宜的酒,有時夫婦倆自己釀米酒。在1989年他退休的當天,鄧朴方深知父親的喜好,提出送一瓶好酒給父親。後來,醫護人員出於為鄧小平身體健康著想,提議他不喝白酒為好,鄧小平欣然接受,改喝加飯酒,進餐時一小杯,從不過量。

曾在鄧小平家做過近兩年廚師的管建平回憶說:「小平一家是過日子的人。兩年里,我弄什麼,他們吃什麼,絕對不挑食。只是他們的口味重一點兒,偏愛辣,我便在做菜時多放點兒辣椒、辣粉就行了。」據介紹,鄧小平用餐時喜歡各色各樣的菜都吃一點兒,於是管建平特意為鄧小平準備了一個小盤子,各種菜都夾上一點兒,戲稱為「五味俱全」。回鍋肉、扣肉、粉蒸肉、臭豆腐、腌胡蘿蔔絲,是他常吃的。「他家有一個習慣——不浪費,剩菜剩飯一律下頓做成燴飯、燴菜接著吃,就是燉菜剩下的湯都要留到下頓吃。」無論法定節日還是民俗節日,或者遇上誰的生日,鄧家把握住一點,從不辦酒席;只有在親友、同事和部下來時,卓琳才會特地關照廚師加菜,還特地讓廚師少放辣子。

鄧小平愛吸煙,即便是戰爭時代,他也難以離開香煙。在長征途中,沒有煙抽,他和羅榮桓兩人曾沿路找點兒破紙、干樹葉子,用破紙包上樹葉子當煙抽。在江西下放勞動的日子裡,鄧小平抽著煙,時常陷入深深的思索,處江湖之遠而憂國憂民。在恢復工作後日理萬機之時,他抽著煙,沉思默想,萬家憂樂在心頭,以民眾苦痛為懷,構思著改革開放的每一個方針、每一項政策、每一次行動。

不過,吸煙危害身體。為此,家人十分替他擔心,對他作出了種種限制性安排。1986年9月2日,他在中南海紫光閣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電視採訪時,一如往常那樣掏出了香煙。記者邁克·華萊士也要了一支,可仔細一看覺得這煙不對勁:「哈哈,過濾嘴比煙還要長。」華萊士的這個發現使鄧小平大為得意:「這是專門對付我的。我抽煙的壞習慣改不了啦。」

在一次大會的主席台上,鄧小平不知不覺地忘記了大會「不準抽煙」的規定,習慣性地點上一支煙吸了起來。沒一會兒,旁邊的一位中央領導遞給他一張代表寫的紙條——「請鄧小平同志在主席台不要吸煙」。看了看這張紙條,鄧小平便當即把煙滅了。這件事被傳為佳話,退休後,出於健康的考慮,他開始戒煙。對於一個有長期「煙史」的人來說,戒煙無疑是一件需要有堅韌毅力才能做到的事,但鄧小平說戒就戒,放下就沒有再抽。

如今,一代偉人離我們而去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歷歷在目,留下的是思想、風範與業績,他的生活情趣與人格魅力似久存的佳釀彌足濃郁,常飲常醉。追思鄧小平,我們沉醉於偉人亦濃亦烈的生活情致之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精華 的精彩文章:

瞿秋白初戀情人考
北洋艦隊軍費那些事兒
大將粟裕的大德大智大勇
周恩來與新中國外交翻譯事業
毛主席注重調研決策

TAG:文史精華 |

您可能感興趣

鄧小平的人生境界
回憶鄧小平日常生活的老照片
鄧小平生命中的最後歲月
宣傳畫中的鄧小平 紀念一代偉人小平同志
「鄧家大廚」眼裡的鄧小平
鄧小平同志逝世
鄧小平同志在北京逝世
我心中的鄧小平:市場經濟「去標籤化」
資中筠、牛軍、俞可平:鄧小平的遺產是什麼?
力挺華為的柬埔寨小哥:最崇拜的是鄧小平
華國鋒、鄧小平與葉劍英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極為珍貴的合影曝光
劉鄧大軍中壽命超過劉鄧的悍將,鄧小平說海上有你,我放心
鄧小平晚年生活習慣:「喝一杯、抽一口」
柬埔寨小哥力挺華為:最崇拜的是鄧小平
當年陳雲、鄧小平、李先念密談後,陳突然消失,中央發生重大變化
新中國最耿直的將軍,敢在慶功宴掀翻鄧小平的桌子,鄧小平還沒怪他
鄧小平對二野歷史的回顧
鄧小平與鄧墾,聚少離多的兄弟情,為國家奉獻的一生
鄧小平7年耐心走活中蘇關係這盤棋
鄧小平外交生涯叱吒風雲的罕見照,收回香港維護中國主權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