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自甲午戰爭首次出國作戰的軍隊,如今萬人的英魂連墓碑都沒有

中國自甲午戰爭首次出國作戰的軍隊,如今萬人的英魂連墓碑都沒有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 該軍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餘人。


開赴緬甸的遠征軍



中國自甲午戰爭首次出國作戰的軍隊,如今萬人的英魂連墓碑都沒有



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

中國遠征軍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範,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緬北、滇西反攻中,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殲滅日軍4.9萬餘人。中國軍隊也付出了重大犧牲,傷亡官兵約6.7萬人。



中國自甲午戰爭首次出國作戰的軍隊,如今萬人的英魂連墓碑都沒有



在緬甸的遠征軍


中國遠征軍的目的


1938年10月武漢會戰結束後,日本被迫在中國戰場停止戰略攻勢,中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對外擴張戰略重點逐步由大陸政策由海洋政策轉變,既由北進改為南進。日本希望奪取緬甸、法屬印度支那等地,切斷美、英等國援華國際通道。1941年,日本陸相東條英機為了徹底扼殺中國對我外運輸,糾集了相當於10個師團的兵力,東起浙江寧波,南迄雷州半島,發動了一連串的海上封鎖作戰。2月4日切斷香港到韶關的運輸線,3月3日攻佔雷州半島,3月底佔領並破壞汕頭、潮州一帶港埠,4月中強行登陸福州附近的馬尾地區,4月19日佔領浙江諸暨,封鎖了從寧波到溫州最後的縫隙,中國海上通道被完全封鎖。中國為了取得抗戰最後的勝利,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緬甸等地為爭取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鉗制線,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與日本的作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中國作為抗日的主要戰場,中國戰區包括東南亞,中國有義務進入東南亞幫助他們抗戰。



中國自甲午戰爭首次出國作戰的軍隊,如今萬人的英魂連墓碑都沒有



遠征軍墓地遺址


青山有幸埋忠骨,嘆今英魂無處歸。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慶簽署《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中國為支援英軍在滇緬(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並為了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組建了中國遠征軍。這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範,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


中國遠征軍是國民黨於一九四一年成立的中英軍事同盟而組織的。當1939年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0年6月4日英法軍在敦刻爾克棄甲丟盔大潰敗之後,英倫三島岌岌可危,英國希望借中國人民長期抗戰的偉大力量,支援它在遠東殖民地特別是緬甸、印度、馬來西亞方面的軍事,挽救遠東大後方的危機。同時,在中國方面,為了要取得抗戰最後的勝利,當時也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因此,自1940年10月起,英國首先開放封鎖已久的滇緬路,接著醞釀中英軍事同盟。中國遠征軍高級將領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陷於歐洲戰場無力他顧,對於英國的戰略方針而言在遠東地區首要之務就是保衛輸出最多資源的殖民地印度,並將其餘殖民地視為保衛印度的戰略縱深;但是對於中華民國而言緬甸此地為爭取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線,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與日本的作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因此中華民國方面極力爭取與英國間的軍事同盟以保障作戰資本。



中國自甲午戰爭首次出國作戰的軍隊,如今萬人的英魂連墓碑都沒有



中國遠征軍(20張)   為此,1941年春,英國邀請中國軍事考察團赴緬甸、印度、馬來亞考察。幾經協商,在同年的12月23日簽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成立中英軍事同盟。中國遠征軍就是根據中英軍事同盟而組織的。   當時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的西藏和雲南接壤。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日本進攻緬甸對於其自身來說也有著很多意義,比如孤立中國,以及作為入侵印度的基地等。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1942年日本用於進攻緬甸的軍隊大約有6萬人,大大超過英國在緬甸的防務力量。   1942年初,日本侵佔馬來西亞後,開始入侵緬甸。1月30日,日軍攻克緬甸東部重鎮,隨後分兩路繼續前進,3月8日,日軍佔領緬甸首都仰光。3月到4月間,日軍進攻重鎮曼德勒,企圖切斷滇緬公路。此時,在英國的求助下,中國方面以杜聿明為代理司令長官,由中緬印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中國精銳力量的中國遠征軍約10萬人向緬甸進發。   1942年後稱為中國駐印軍,由於古代印度從來沒有和阿薩姆地區統一過,18世紀英國殖民者侵入阿薩姆地區,後來才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屬印度的一部分,隨英國在緬甸的軍隊進入阿薩姆地區後,中國遠征軍又被稱為中國駐印度軍隊抗戰爆發後,由於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急需大量物資和外援,遂於1938年初修築滇緬公路。來自滇西28個縣的20萬民眾在抗日救國信念鼓舞下,自帶口糧和工具,風餐露宿,劈石鑿岩,歷時10個月,在高山峽谷激流險灘上,沿滇西,緬北990公里的山野,用雙手和血汗修築了滇緬公路。其間因爆破,墜岩,墜江,土石重壓,惡性痢疾而死去的民眾不計其數。1938年底通車,從此,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的輸血管。   抗戰開始後,日本圖謀以武力強迫中斷「第三國」的援華活動。1939年冬,日佔我南寧,斷我通越南海防的國際交通線。   1940年春,日本對滇越鐵路狂轟濫炸;6月迫使法國接受停止中越運貨的要求。儘管如此,日寇並不罷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並與泰國訂友好條約,滇越線全面中斷。滇緬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條援華通道。



中國自甲午戰爭首次出國作戰的軍隊,如今萬人的英魂連墓碑都沒有



緬甸是東南亞半島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雲南接壤。滇緬公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日軍據此還可以威脅中國西南大後方。緬甸對於盟國中的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戰略意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   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準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成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部(原定第2路在越南方面,後因情況變化取消),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這主要由於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後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中國遠征軍卻仍然作出了讓英美盟國盟軍欽佩的戰績,並達到了一定的戰略目的。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挫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勝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戰中,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憑藉一團之力與數倍於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其中遠征軍新38師113團團長劉放吾以一團兵力浴血奮戰、立功異域。新編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屢建奇功,掩護了英軍的平安撤退,後在翻越野人山對敵作戰中不幸受傷殉國。戰役結束後,英美政府高度頌揚,授予孫立人將軍、戴安瀾將軍(追贈)功勳章。


緬甸失守給以後作戰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使日本可以直接威脅印度,也使中國徹底失去了滇緬公路這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以後不得不開闢從印度飛越駝峰(在喜馬拉雅山)的空中航線。但是,也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掩護英軍撤退,保存了力量,以保衛印度,並消耗日軍部分力量,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從而贏得時間,配合國內部隊阻敵於雲南境內怒江天險以西(我軍在東),最後形成長期對峙,粉碎了日軍從緬北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這次遠征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他們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第一次緬戰日軍傷亡約450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餘人(絕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1942年後稱為中國駐印軍,由於古代印度從來沒有和阿薩姆地區統一過,18世紀英國殖民者侵入阿薩姆地區,後來才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屬印度的一部分,隨英國在緬甸的軍隊進入阿薩姆地區後,中國遠征軍又被稱為中國駐印度軍隊。緬甸作戰失利後,中國遠征軍孫立人領導的新38師,以及後來繞道胡康河谷的新22師近三千人退入英屬印度,成為中國駐印軍的基本力量。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指導下,在蘭姆伽訓練營受訓並進行整編,並於1942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利用美援物資配備全副美式裝備,戰鬥力大為提高。   同時,中國鑒於緬甸的重要性,積極醞釀反攻緬甸,在滇西重新組編並整訓第2批遠征軍,於1943年2月設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嚴陣以待,隨時準備與英美軍隊協同反攻緬甸。   1943年10月,為配合中國戰場及太平洋地區的戰爭形勢,中國駐印軍制定了一個反攻緬北的作戰計劃,代號為「安納吉姆」,以保障開闢中印公路(中國昆明-印度利多)和鋪設輸油管。計劃從印緬邊境小鎮利多出發,跨過印緬邊境,首先佔領新平洋等塔奈河以東地區,建立進攻出發陣地和後勤供應基地;而後翻越野人山,以強大的火力和包抄迂迴戰術,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奪占緬北要地密支那,最終連通雲南境內的滇緬公路。   1944年3月,我駐印軍新編第22師和新編第38師佔領孟關,消滅日本最精銳的第18師團的主力,繳獲其軍旗、關防、大量文件及各種武器。繼而這兩個師又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佔緬北重鎮孟拱,再次告捷。   此前,由國內於1944年春先後空運至印度接受美式裝備和訓練的新30師、第14師、第50師先後轉運至緬甸密支那,隨即對其發動進攻。新38師在孟拱戰役結束後,也進軍密支那。經過一個多月的激烈戰鬥,8月初密支那終於被攻克。自從我駐印軍先後開出蘭姆伽後,連續作戰,屢創強敵,戰鬥力較之以前大為提高,這是日軍做夢也想不到的。他們弄不清楚這支兩年前曾敗在自己手下的中國軍隊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便成了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威猛之師。   中國軍隊在密支那休整約兩個月後,向日寇發動了最後的攻擊,用繳獲的日軍文件上的一句話來說:「支那軍歸國心切,銳不可當」。密支那休整後,新1軍、新6軍分左右兩路向八莫發動進攻。一路上過關斬將,所向披靡。隨後,新1軍先後攻克八莫、南坎,並在畹町附近的芒友與雲南西進的遠征軍會師,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國駐印軍旋即南下,於1945年3月8日攻克臘戌,30日與英軍會師於喬梅,緬北反攻作戰結束。此時日軍因在菲律賓失敗,收縮戰線,全部撤出緬甸。至此,緬甸戰事全部結束。   此役歷時一年半,殲滅日軍4.8萬餘人,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4萬餘人。   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的反攻勝利,重新打通了國際交通線,使得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入中國;把日軍趕出了中國西南大門,揭開了正面戰場對日反攻的序幕;鉗制和重創了緬北、滇西日軍,為盟軍收復全緬甸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中國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的一筆。


中國自甲午戰爭首次出國作戰的軍隊,如今萬人的英魂連墓碑都沒有



齊學啟將軍,新38師副師長,墊後掩護主力轉移並沿途收容傷兵,被日軍偷襲,傷重被俘,後在仰光戰俘營被漢奸刺殺身亡。   洪行將軍中將(追授),第6軍新39師副師長, 1944年12月17日,雲南龍陵犧牲 。   閩季連將軍少將(追授),第36師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1942年,雲南保山犧牲 。胡義賓將軍少將,第5軍96師副師長,1942年6月,緬甸埋通犧牲。   吳一彬將軍少將,第5軍96師副師長,1942年6月27日,緬甸埋通犧牲 。 戴安瀾將軍中將(追授),第200師師長1942年5月26日,在緬甸茅邦村犧牲。   林澤明將軍少將(追授)第96師288團團長、臘戌警備副司令,1942年4月,緬甸平滿納會戰犧牲 。   柳樹人將軍少將(追授),第5軍200師599團團長,1942年5月,緬甸犧牲 。   李著林將軍少將,滇緬警備司令、遠征軍兵站參謀長,1943年夏,緬甸犧牲 。   陳凡將軍少將,遠征軍司令長官部高參,1944年1月31日,緬甸犧牲 。   張健洪將軍少將,第5軍高級參謀,1944年1月31日,緬甸犧牲 。   李懿將軍少將(追授),第六軍預備第二師第五團團長。1944年11月29日,在騰(沖)龍(陵)戰役中犧牲。   覃子彬將軍少將(追授),第54軍198師594團團長,1944年5月11日大反攻,北齋公房時殉國。


瑪格麗塔墓地,位於印度阿薩姆邦雷多   新三十八師墓地,位於印度史迪威公路23英里處   新二十二師墓地,位於印度史迪威公路23英里處   蕭竹青墓地,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藏南地區賈瑞普(Jairampur)   中國駐印軍第五十師墓地,位於緬甸密支那   中國駐印軍第十四師墓地,位於緬甸密支那   中國駐印軍第三十師墓地,位於緬甸密支那   中國駐印軍第五十師墓地,位於緬甸西保   八莫墓地,位於緬甸八莫   國殤墓園,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騰衝縣   陸軍新編第一軍印緬抗日陣亡將士公墓,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山馬頭崗   中國遠征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位於緬甸同古(原為「中國遠征軍200師同古會戰紀念碑」,被毀後新建)   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位於緬甸果敢   蕪湖赭山公園內的戴安瀾將軍墓。


抗日戰爭時期,緬甸戰場是中國和太平洋兩大抗日主戰場的戰略結合部,又是東南亞戰場的主要作戰地區。中國軍隊曾兩次進入緬甸,展開對日作戰。不僅有力地支援了盟軍在中、印、緬戰場的對日作戰,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運輸線,提高了中國正面戰場的戰爭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潰,而且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大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011年9月13日,來自密支那地區和西保、臘戌地區的19位中國遠征軍將士的遺骸,火化後迎回到騰衝國殤



中國自甲午戰爭首次出國作戰的軍隊,如今萬人的英魂連墓碑都沒有



中國遠征軍抗日將士紀念碑園,在忠烈祠度過一夜。忠烈祠,重檐歇山式建築,上檐下懸「河嶽英靈」匾額,祠堂正門上懸于右任手書「忠烈祠」匾額,祠內外立柱懸掛何應欽及遠征軍二十集團軍軍、師將領的題聯。祠內正面為孫中山像及遺囑,李根源先生的《告滇西父老書》兩側牆體嵌陣亡將士題名碑石20餘方,共9618人。在活動廣場的右側,矗立著一尊《中國遠征軍》紀念雕塑。紀念雕塑的設計者是著名設計師袁熙坤先生。雕塑作品中的遠征軍戰士,是一位青年,硬朗的身子披著偽裝的樹葉,頭戴德式鋼盔,手持1917年的美式步槍,服裝簡潔、腳蹬草鞋。「身處戰爭年代,條件十分艱苦,但其目光堅定,充滿了不可凌辱、神聖的表情。」


2011年9月14日上午9時45分,老兵們的骨灰離開忠烈祠,被安葬到國殤園右側的「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墓」。   來到墓地的群眾默默等待著骨灰的到達。活動的承辦方搬來椅子,讓來到現場的14位抗戰老兵坐著等。   上午10時,在安魂曲的陪伴下,按照騰衝當地風俗,老兵的骨灰用黑傘遮著,在夾道迎接的人群注視下,被安放至墓穴。   幾乎就在骨灰被放入墓穴的同時,雨點更緊了,雨水持續了1個小時,直到中午葬禮結束。群眾們撐起雨傘,讓葬禮現場更顯擁擠。進入國殤墓園安葬儀式簡單、莊重。現場全體人員三鞠躬,然後誦讀祭文。祭文回顧了中國遠征軍的重要戰役,結束語是:「懷者來歸,青山葳蕤,告彼諸神,佑我英魂。在天為干,在地為坤,永誌不忘,民族崑崙。」   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墓,按照騰衝當地習俗設計,墓體下面的地宮用于歸葬到此的將士遺骸。

隨著戰爭的勝利,中國也在緬甸留下了幾萬的英魂,有時候時間急促,就用一塊布把遠征軍屍體一包裹就完了,和日軍屍體躺在了一塊,來不及下葬,儘管隨著勝利很多死去的遠征軍士兵的屍首得以回到祖國,但更多的卻永久的埋在了異國他鄉。


當時在緬甸有幾十個中國遠征軍墓地,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英雄被忘記,那些墓地的上方卻被建造了許多建築,而陣亡在緬甸的美國士兵和英國士兵的墓地不僅保存完好,而且還有專人看管,墓碑上還留有具體的身份信息,更讓人氣憤的是,僅略者日本人的士兵墓地,也同樣保存完好,每年都有日本人前去祭奠。



中國自甲午戰爭首次出國作戰的軍隊,如今萬人的英魂連墓碑都沒有



日本士兵的墓地


據當地的華僑講述,中國遠征軍第二次反攻緬甸時建立的墓地,曾陸續在緬甸境內存在了很多年,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當地的華僑每年都會去祭拜他們。後來這些墓地就被破壞了,有的甚至在墓地上建造了棚區,當地人說:當時地下有好多白骨,有的白骨還抱著刺刀。



中國自甲午戰爭首次出國作戰的軍隊,如今萬人的英魂連墓碑都沒有



遠征軍墓地挖掘


當地居民說每到下雨天,總能聽到打仗的聲音,這是因為中國遠征軍的亡靈沒有安息。

青山有幸埋忠骨,英魂終有歸鄉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默默知天下 的精彩文章:

曾國藩:成功只有這一個字,與天資無關!你也可以做到!
曹操與關羽之間不單單是欣賞,一個小故事你就懂了
三國中他集諸葛亮智慧、趙雲武藝、周瑜俊美於一身,可惜大局已變
烏蘭夫主席拜謁聖祖成吉思汗
秦檜有後人嗎?秦檜後人怎麼樣了,曾要求拆掉跪像

TAG:默默知天下 |

您可能感興趣

英國人眼中的鴉片戰爭,甚至有人認為是中國先挑起戰爭的
中國最早的近代化海軍,未幫中國打過任何戰爭連司令都是外國人
戰國首霸的魏國:在戰爭中崛起,在戰爭中失落
中國遠征軍作戰老照片 為何戰爭後4萬人歸國途中只有三千人倖存?
此國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崇尚戰爭,當今歐洲最富有的國家
此國曾屬中國,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清朝戰敗,此國卻戰勝了英國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與英國的戰爭明英戰爭
抗日戰爭中國出現了三百萬漢奸,假如中國再起戰爭,會有漢奸嗎?
中國軍隊曾打了一場20年之久的戰爭,戰果輝煌如今卻鮮為人知
實拍在敘利亞作戰的土耳其女軍人,戰爭從未讓女人走開
讓美國都敬畏的部隊,都是因為二戰後的這場戰爭,真相令國人自豪
龍凱鋒:美國對中國的兩次讓步,來自於兩場戰爭的失敗
甲午戰爭中,被美國評為世界前五的清軍,開戰後卻兵敗如山倒,失敗的原因竟然是這個
如果當年甲午戰爭中國不賠款血戰到底,中國會不會是世界第一強國?
如果戰爭爆發,美國能瞬間集結30萬大軍,中國參戰人數令世界畏懼
中國這座城市在抗日戰爭中唯一沒有出現漢奸,令國人驕傲不已
在衛國戰爭中有多少蘇聯德國人在紅軍中作戰
此戰是中國唯一一次把韓國打爆、滅國、完全納入版圖的戰爭
戰爭結束43年後美國航母首次訪越,當地人紛紛出動圍觀
外國人製作的逼真戰場沙盤模型,包括拿破崙戰爭、美國獨立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