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楊沫、白楊兩姐妹曾是武林中人

楊沫、白楊兩姐妹曾是武林中人



楊沫、白楊兩姐妹曾是武林中人



小說《青春之歌》作者楊沫(左)與她的妹妹著名電影演員白楊,粉碎四人幫後在北京重逢。攝於1978年

題記:讓人眼花繚亂的武俠小說和武打影視,給武林和武功蒙上了神秘面紗,使人們的認識與真實的武林漸行漸遠。《武林掌故》一書收錄了20多篇武林名人掌故,記述了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中期100多年間武術界部分知名人物的生平事迹。這些武林名人特點鮮明的習武生涯、成長過程、不凡事迹,可以幫助讀者認識一個真實的武林。


「武林姐妹」楊沫、白楊


提起楊沫在文學界、白楊在電影界的聲名,那是家喻戶曉、盡人皆知的。可有誰知道她們也曾是武林中人呢!


楊沫和白楊(原名楊成芳)是同胞姐妹。楊沫是大姐,白楊是三妹,祖籍湖南。他們的父親楊老先生早年來到北京。楊老先生是個文人,有志於「教育救國」。父親的志向影響著兒女,孩子們從小就喜歡讀書。

楊沫雖是女孩子,卻有一副男孩子性格,喜讀武俠小說。她幻想將來自己也能成為一名行俠仗義抱打不平的女俠,所以她不僅好讀書,而且好運動,尤其喜好練武。


楊老先生是個開明人士,他支持女兒發展自己的愛好。在楊沫12歲那年,為她請了位武功老師。這位老師乃是四民武術社社長鄧雲峰。那時,楊家住在阜成門北福綏境東弓匠營,四民武術社設在鼓樓南火神廟內,相距十餘里地。楊沫當時正在福綏境小學念書,每天下午放了學,就步行去四民武術社習武,從不間斷。


四民武術社是個歷史悠久的武術社,創建於1900年。社長鄧雲峰是「形意拳」大師耿繼善的大弟子,尚雲祥的師兄弟,本領高強。在他的親授下,楊沫開始學習形意,以後又學習太極、器械、站樁,並且著重練習負重騰跳。最後鄧老先生又將自己拿手的彈弓、弓箭也傳授給她。


轉眼間楊沫已是有數年功夫的大姑娘了。白楊這時還小,她每日見姐姐習武,感到非常有趣,經常吵著要姐姐教,楊沫只好把她帶到武術社去。這樣,5歲的白楊也就成了練武場上的「小把式」。白楊很好強,看到姐姐武術練得那麼好,自己也就刻苦地練,不用師兄、師姐們催促,就主動抻筋踢腿打拳,從不怕苦怕累。很快她就能搬起「朝天蹬」了。


楊沫、白楊大哥的岳父楊德山是個有名的鏢師,曾投師太極名家吳鑒泉。大嫂楊斌貞也有一身好武藝。自從大嫂過門後,就成了兩姐妹的家庭武術指導。楊沫還直接向楊德山老先生請教刀術,並請他代購了一把好刀。這時,楊沫的功夫已非同小可,力氣也大得很,七八個女同學和她一人拔河都拔不過她,大家都稱她「大力士」。白楊的年齡雖然還小,功夫也不簡單了,除了腰腿功的長進之外,還系統地學會了一趟雙鉤,演練起來,威風凜凜,英姿颯爽,儼然是位小小竇爾墩呢!

「九一八」事變,國難當頭,全國救亡熱潮深深感染著楊沫、白楊兩姐妹。楊沫參加了進步學生的活動,1936年,她秘密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從事黨的地下工作。白楊呢?在姐姐的影響下投身到進步影劇事業中去了。練武培養出她不怯表演的素質,練出了她可塑性極強的形體。《十字街頭》公映以後,她一下成為影壇明星。


抗戰初期,敵強我弱,鬥爭是殘酷的,條件是艱苦的。楊沫不幸傳染上了黑熱病,但她硬是挺過來了。1939年,她生下兒子馬青柯。為了不讓孩子拖累自己幹革命,小青柯生下後便被送到了外婆家。楊沫產後未加調養就登上了路程,輾轉數百里去找自己的隊伍了。幼年習武練出的強健體魄,幫她渡過了一個個難關,身體終於沒有垮下來。


從武中得益


新中國成立初期,楊沫身體一度壞透了,先後動過3次大手術。她堅信要恢復健康必須鍛煉,於是在療養期間堅持散步,練氣功,打太極,終於使身體復原。在療養期間,她不顧身體虛弱,開始動筆寫作《青春之歌》。開始每天只能寫一兩個小時,後來每天寫七八個小時還不肯停筆,終於完成了這部舉世聞名的作品。以後她又發表了長篇小說《東方欲曉》和許多短篇。


楊沫回到北京後,立即去拜望四民武術社長、她的大師兄吳子珍,還把兒子馬青柯送到吳子珍那裡學習武術。她希望下一代很好地繼承武術這一中華文化遺產。馬青柯沒有辜負媽媽的期望,經過吳子珍、吳斌樓、戴玉斌幾位名拳師的指點,他已掌握了「形意」「六合」「翻子」等幾門拳術。他在工作之餘,還擔任業餘教練。楊沫自己也一直不懈地鍛煉,所以身體非常好。古稀之年,仍滿面紅光,很少皺紋,步履輕款,聲音洪亮,看上去比60歲的人還年輕。

白楊由於演出辛苦,積勞成疾,影響了心臟,多虧從小習武,為身體打下了較好的根底。可是累狠了還是會出現胸悶、心慌的現象。新中國成立後,白楊的社會活動多了,她為了適應緊張的工作,寧可壓縮睡眠時間,也要保證鍛煉。所以,白楊年逾花甲時,仍然皮膚白皙,身材苗條,語音琅琅,風度翩翩。她能使青春永駐,不是靠化妝品完成的,而是與長期鍛煉、長期「滋潤」有關。


楊沫、白楊兩姐妹是名人,同時也是忙人。她們能應付自如,都是從武中得益。


武人從藝和藝人習武


關於傳統武術的起源,學界歷來有不同見解,或說起源於狩獵,或說起源於戰爭,或說起源於角抵,或說起源於武舞。筆者以為,不管武術起源於什麼,只說武術和表演藝術的關係,確實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有不少的武人憑武藝街頭賣藝(內中不乏花架子,但也有相當的真功夫充斥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武人乾脆下海做了藝人。


京劇史上有名的武生泰斗楊小樓就出生在武術世家。他的祖父楊二喜(一說楊雙喜)就是位武術高手,長於拳術,善用大刀,人送外號「大刀楊二喜」。當年楊二喜為窮所困,以賣藝為生。他推著獨輪小車進京,車上一邊是刀槍把子,一邊是童年的楊月樓(楊小樓之父),爺倆在天橋市場撂地賣藝,恰被當時名老生「老三鼎甲」之一的張二奎發現。張二奎對楊二喜的武功技藝驚異不止,遂聘楊為忠恕堂科班的武術教師。後來楊二喜成為老徽班的武旦演員。舞台上耍的流星錘即為楊二喜所創。


他的兒子楊月樓得武術家傳。在楊二喜就任忠恕堂武術教師之後,便也入科學戲。楊月樓習武生,長靠短打皆能。其演《安天會》的孫悟空,出台能翻108個筋斗,成名後,人送外號「楊猴子」。


楊小樓的技藝更不必說,人稱「武生泰斗」,與余叔岩、梅蘭芳並稱「三大賢」。他的表演藝術登峰造極,難能可貴的是他還精通六合拳和通臂拳。


那些出身梨園世家的演員在求藝過程中往往也要學習武術,甚至在大紅大紫之後,還要從武術中汲取營養。這不單單是武行演員,文戲演員也不乏學武者。


最著名的是譚鑫培。譚鑫培的父親譚志道是個唱老旦的演員。譚鑫培從小學習武生、老生。19歲時在京東遵化馬蘭峪搭入吳閻王的「粥班」(趕場多、掙錢少),日子過得非常苦。更不幸的是,很快他的嗓子便「倒倉」了。嗓子一壞,便不能上台。有鏢行的朋友建議他去給大戶人家護院。當時譚鑫培還有些猶豫,擔心一個唱戲的,幹不了護院的差使。可是那位朋友認為他是唱武生的,有武功,護院正合適。因為護院差使不重,還有空閑時間可以練功吊嗓。鏢行的朋友給他介紹了豐潤縣姓史的大戶(另一種說法是通州徐家)。


譚鑫培在史家護院一年多期間,拜能人為師,學會了少林拳腳、棍棒、刀法及躥房越脊的功夫,還開始練習內功。他守夜時,往往是挎一口單刀,背著緊背低頭花裝弩和一袋飛蝗石子,於是江湖人稱「單刀小叫天」。「小叫天」是他做藝人時的藝名。後來他嗓子恢復,又回到戲班,逐漸成為伶界大王,菊壇領袖,這「單刀小叫天」的雅號仍不時被人提起。


享譽世界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學習武術,將武術技藝運用到京劇表演中的故事更是廣為傳頌了。其版本也有多種,一說梅蘭芳的劍術、尚小雲的猴拳是向會友鏢局的鏢師李堯臣學的,一說梅蘭芳向形意名家傅劍秋學習武術,一說高紫雲向梅蘭芳傳授了龍形太極和太極劍,一說李式(李瑞東)太極名家高瑞周曾任梅蘭芳的武術教習,梅蘭芳常練的劍術即李式太極十三劍。筆者還聽說梅蘭芳向上海米姓拳師學過武術,特別是雙劍。看來梅先生喜好武術、學習武術,廣為人知,曾向多位武術名家請教也不無可能。


(摘自《武林掌故》,張大為著,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人觀天下 的精彩文章:

胡耀邦訃告為何先向境外播發
最早被稱為傾國傾城的美女是誰
三國解密:劉備為何能在成都另立中央?
葉飛上將原是菲律賓兒子的秘密
新中國最著名的一張泄密照片

TAG:華人觀天下 |

您可能感興趣

楊沫:兒子老鬼
劉衛東:論楊沫的「晚年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