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海軍陽炎級驅逐艦

日本海軍陽炎級驅逐艦


華盛頓海軍裁軍條約和倫敦海軍軍備條約中均規定,日美主力艦的比例是3:5,而一戰後日本的假想敵就是美國。如果兩國開戰,主力艦數量上的劣勢是肯定了的事實。作戰方式上如果是美方處於進攻勢態,那麼在雙方主力艦隊交戰之前非常有必要使用小型艦艇對其進行逐次削弱,有較好的航程、適航性以及強大重型魚雷攻擊能力的艦隊型驅逐艦很適合擔當此任務,因此軍令部立即把艦隊型驅逐艦的整備工作提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上來。就是要以戰艦數量上以6:10取得勝利,那麼首先要讓輕型水面艦艇把美國艦隊實力大大削弱才行。擔當這個任務的就是水雷戰隊的驅逐艦和輕巡洋艦,特別是數量眾多的驅逐艦,因此,有了在華盛頓條約時代相當成功的「吹雪」級、倫敦條約時代失敗的「初春」級(失敗的原因在於想在條約中關於驅逐艦1850噸排水量的限制下達到特型驅逐艦的能力)和性能不佳的「白露」級以及後來部分考慮條約同樣有缺憾的「朝潮」級。海軍對這些老型號驅逐艦的不滿一直存在,主要詬病的就是航程、穩定性以及武備「太弱」(其實相對於同時代的其他國家的驅逐艦,可以發現日本海軍的驅逐艦相當強大的)。當華盛頓條約到期,海軍無條約的時代來臨。



日本海軍陽炎級驅逐艦


「陽炎」級的設計開始是很順當的海軍建設思路,而且軍方對以前的驅逐艦有諸多的不滿。具體來說前型的「朝潮」級,由於是優先考慮武備,結果航程和速度都沒有達到預期的設想,同時艦艇的結構也不理想。另外武力的整備被提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上來。於是,軍令部再次提出了新的「理想型」艦隊驅逐艦計劃:


1.和特型驅逐艦的尺寸、噸位大致相同,武備要超過。


2.要克服「朝潮」級的所有缺點,主要是航程和最高航速的問題。整體性能要全面超過特型和「朝潮」級。


3.續航力達到18節/5000海里,特彆強調魚雷攻擊的成功率,要迅速搶得發射陣位就必須有大約高於敵方10節的速度優勢,此時設計的「大和」級最高航速為27節,所以新驅逐艦最高航速要在36節以上。

艦政本部對軍令部下達的計劃進行了探討,得出的結論是必須有60000馬力以上的輪機,排水量不少於2750噸,全長超過120米,這和海軍方面的夜戰、雷擊戰計劃是相抵觸的,軍令部不得不做出了部分妥協,為了夜戰、雷擊戰能力,必須避免大型化,所以續航力優先,最高速度其次,可以下降到35節。在此達成正式共識的基礎上艦政本部開始了設計,由吳海軍工廠造船部主任牧野茂技術大佐主持。在1937年的第三次海軍軍備補充計劃中定為建造15艘。


「陽炎」級驅逐艦是日本擺脫條約後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設計生產的一型優秀的艦隊驅逐艦。相對於「吹雪」級諸艦24艘被稱為特型驅逐艦,「陽炎」級和其後的「夕雲」級共38艘被稱為甲型驅逐艦。該級設計中特別重視了1934.03.12的「友鶴事件」以及1935.09.26的「第四艦隊事件」的教訓,艦體結構方面比起前面設計製造的4級驅逐艦有很大的改良。


首先的船型設計上希望能達到最大航速和巡航航速時能有最小的阻力,以此來節省重量。可以節省不少的輪機馬力。而艦艏輪廓繼續採用日本驅逐艦一貫為高速使用的飛剪式艦首、高幹舷、短首樓。其次就是對艦體結構的重視。當年「第四艦隊事件」事故原因中的一條是電氣焊接技術不過關,艦體亢余強度不足,這個問題在日本驅逐艦中一直沒有很好重視和處理,事件之後的軍艦建造中電氣焊接遭冷遇一度嚴格控制其使用量。在「牢固的艦體比耗油、機動性更重要」的呼聲中,「陽炎」級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完善的處理,由於確定焊接技術比以前成熟可靠,在該級中反而得到大規模使用,以此節省了不少重量。可以說是自「吹雪」級為代表的日本重魚雷武裝驅逐艦以來5級中真正得到解決的第一級。再有全艦重心降低,使得穩定性、適航性的提高,全面超過了以前的各個級別。先行造出的幾艘艦艇的續航力實驗中均超出了軍方18節/5000海里的要求,達到了18節/6000海里左右的水平,其中最高記錄的「磯風」為6053海里。在「朝潮」級上試驗電力交流化還沒有正式結果,所以「陽炎」級仍然採用直流電。而唯一的一點缺陷是機艙的安排。牧野大佐後來回憶說:為了提高抗打擊性,「陽炎」級的輪機左右軸原計劃是分別置放在不同的艙室,但遺憾的是由於沒有能夠說服輪機製造者而沒有能夠實現。之後「陽炎」級中幾艘的沉沒就和這個問題有關。在「陽炎」入役後各國的技術有了改進,主力艦的最高速度普遍提高,特別是美軍更是有了33節的高速戰列艦,軍方認為現在的驅逐艦將不能有效攻擊之,下一代驅逐艦的速度必須提高,為此戰爭期間「天津風」號做了輪機改裝,抽調各海軍學校的優秀人員配屬該艦,與「島風」號一起搭載新型高溫高壓鍋爐進行試驗。舊型號鍋爐為300度30千克壓力,新型號為400度40千克壓力。該新型鍋爐還比較節省燃料,使得「天津風」號的續航力達到了18節/6300海里。



日本海軍陽炎級驅逐艦


武備方面繼續了先前驅逐艦的設計思想,強調對艦攻擊能力,裝有新研發的50倍口徑三年式c型雙連裝127mm炮三座(前幾型艦為a、b型,另外由於對艦攻擊能力被提高了優先順序,c型炮的最高仰角反而從b型的70度下降為55度。主炮設計指揮儀是純粹的平射用產品,高射時候只能使用先測定敵機高度然後設置炮彈中的定時引信。),而美海軍同時期建造的「西姆斯」級和其改進型「本森」級驅逐艦,裝備的是5門127單裝炮,且為敞開式炮架。610mm九二式四連裝發射管2座,這是93式氧氣魚雷設計中就考慮裝備上艦的第一級驅逐艦,之前諸艦都為改裝。其他方面就是和前型大致一樣的雙聯裝25mm高射炮2座、深水炸彈發射架1座、水雷導軌6條、掃雷具1具、3式聲納以及主炮用94式2米測距儀和魚雷用91式3型方位測定儀、92式射擊指揮儀。武備上可以體現出日本驅逐艦的通病——沒有雷達,對空能力弱而反潛能力相當於沒有。艦用雷達是到了43年才陸續開始安裝比美國同時期產品性能遜色不少的一號3型(13)對空雷達和二號1型(21)對海雷達。


本級前10艘艦在試航的時候最高航速平均值是34.6節,沒有達到35節的標準,而軍令部不肯讓步,反覆強調「一定要35節才行!」拒絕了34.6節的事實,要求立即改進。由於輪機部分一時半會兒也無法提高(特型驅逐艦的輪機改進是搞了很久的實驗才完成的。)於是設計部門把功夫化在了螺旋槳外形的改進上以提高效率——加大了槳葉直徑,部分改良了槳葉面的外形,安裝了5艘艦進行的試航中得到的最高航速平均成績是35.4節,之後的14艘更是加大了槳葉的面積,得到了約36節的航速。至此,航速問題得到圓滿解決,軍方正式接收了「陽炎」級。


陽炎級驅逐艦完成18艘:kagero陽炎,kuroshio黑潮,oyashio親潮,hatsukaze初風,natsushio夏潮,yukikaze雪風,hayashio早潮,maikaze舞風,isokaze磯風,shiranui不知火,amatsukaze天津風,tokitsukaze時津風,urakaze浦風,hamakaze浜風,nowaki野分,arashi嵐,hagikaze湫風,tanikaze谷風


陽炎級驅逐艦1937年造艦計劃中預訂建造15艘,上報的是18艘,不過有3艘的錢被挪用為「大和」號的建造經費,1939年的第四次海軍軍備補充計劃中再追加了4艘,共計19艘(要補齊上次的三艘,另外多出的那艘「秋雲」號最初的計劃是列在「陽炎」級改型「夕雲」級上的,但是在1994年的時候被日本軍事雜誌重新分到了「陽炎」級內,原因就是因為實際建造是按照「陽炎」級來辦的。1939年增加建造3艘。



日本海軍陽炎級驅逐艦


太平洋戰爭開始時他們成為聯合艦隊的骨幹力量,編入第4、15、16、17、18驅逐艦支隊。數目眾多的陽炎級驅逐艦在大戰中表現優異,參與了各大主要戰役。其中雪風號堪稱表現最出色的日本驅逐艦,自始至終經歷了無數慘烈的海戰(包括伴隨大和號戰列艦進行沖繩特攻)而未受損害,號稱「不死鳥」的雪風號是本級唯一倖存到戰後的。在國民黨海軍退役時,日本民間希望買回作為紀念艦,被拒絕並最終解體。


陽炎級一入役後立即派到各個一線的水雷戰隊,被分別編入第4(野分、嵐、舞風、萩風)、10(秋雲)、15(黑潮、親潮、早潮、夏潮)、16(初風、雪風、時津風、天津風)、17(谷風、浦風、濱風、磯風)、18(陽炎、不知火)驅逐艦分隊。作為水雷戰隊的核心力量,海軍方面非常滿意,評價「陽炎」級為「勝過列強所有的艦隊型驅逐艦!」當然,在海戰能力上是這樣,不過驅逐艦的主要作用還是擔任護航、護衛艦艇,而不總是衝到前台拼刺刀,這一點軍方似乎完全沒有認真去考慮,在即將到來的戰爭他們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日本海軍自己打破了海軍的舊遊戲規則,1941.12.07偷襲珍珠港事件使得太平洋戰場立即進入了艦載航空兵時代,而日本人反而在不斷的搖擺中,仍然將戰列艦放在了首位,執行的戰略思想還是老套的主力艦隊海上決戰,航空兵不過是個提高了地位的配角而已。可惜戰爭從開始就是制空權的較量,日本人的預定計劃全部落空。大量的驅逐艦無法去執行他們所夢想的夜間雷擊戰,一直沒有什麼正常的發揮,作為航空母艦的護衛艦,對空火力貧弱,反潛能力有限,空有強力的主炮和魚雷而無用武之地;或者在瓜島那慘烈的爭奪戰中扮演「老鼠特快」的角色運送陸軍部隊,圍繞瓜島進行的幾次海戰中有著曇花一現的演出,即便就是瓜島,到了後期美軍人員素質不斷提高加上雷達的合理使用,在維拉灣夜戰的時候出現了對陣美軍驅逐艦幾乎全軍覆滅而對方沒有損失的丟臉場面。中途島海戰後,美軍開始取得主動權,來自空中的威脅急速增加,日本己方的飛機卻在美國驅逐艦性能先進的127mm高平兩用炮、40mm博福斯高射炮以及無線電近炸引信的打擊下損失慘重。另一方面,面對美軍潛艇的活躍,直到二戰結束日本人都沒有能在驅逐艦上搞出有效的反潛手段,加上對商船護衛的不重視,使得本已不支的脆弱經濟備受打擊,到了1945年幾乎處於崩潰。太平洋戰爭對主力驅逐艦的要求是強大的對空、對潛作戰能力,所以,「陽炎」級也被謔稱為「缺乏第二次世界大戰必要能力的艦艇」。整個戰爭的過程沒有按照日本最終以無條件投降落幕,而「陽炎」級諸艦到這個時候也僅僅剩下一艘「雪風」號。

【陽炎級基本性能數據】


排水量:標準排水量2000噸,滿載排水量2500噸


全長:118.49米;全寬:10.82米;吃水:3.76米


輪機:3台重油鍋爐,2座艦本式齒輪減速蒸汽輪機,雙軸推進


輸出功率:52000馬力


搭載燃料:重油622噸


最大航速:35節



日本海軍陽炎級驅逐艦



續航力: 18節/5000海里(計劃),18節/6000海里(實測)


武備: 50倍口徑三年式c型雙連裝127mm炮三座,射速11發/分(平射)或4發/分(高射),最大射程18400m,炮塔重31噸,最大俯仰角度-7度~+55度;610mm九二式四連裝發射管2座,備雷16條,有快速再裝填設備;25mm雙聯裝高射機關炮2座;最初有深水炸彈發射架1座和布雷軌道6條和掃雷具;1942年至43年,大部分陽炎級驅逐艦拆除後主炮塔,25毫米防空炮增至14座,艦尾的布雷與掃雷具被移除,改為4座深水炸彈發射架。1944年25毫米機關炮增至28座,另外加裝12.7毫米高射機槍4座。


定員: 根據1937年9月27日下達的內令827號和1944年改正令第51號,設中佐艦長1人,航海長兼分隊長大尉1人,槍炮官兼分隊長大尉1人,水雷長兼分隊長少佐(大尉)1人,輪機長兼分隊長少佐(大尉)1人,其他尉官4人,士官72人,兵147人,共計228人。以上稱為「陽炎」級一等驅逐艦定員編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眾觀風雲 的精彩文章:

長空一號 ck-1 高速無人機
蘇聯——伊-16戰鬥機
清朝——鎮遠號戰列艦
德國的黃鼠狼步兵戰車
蘇聯:I-330 蘇-1戰鬥機

TAG:眾觀風雲 |

您可能感興趣

末代輝煌——記舊日本海軍驅逐艦「陽炎」級
末代輝煌——記舊日本海軍驅逐艦「陽炎」號
日本海軍自衛隊的白根級大型直升機驅逐艦
日本初春級驅逐艦
日本「朝日」級大型反潛驅逐艦
日本神風級驅逐艦
日本高波級驅逐艦
東瀛戰刀-日本「金剛」級宙斯盾驅逐艦
軍港內日本最強驅逐艦
俄羅斯海軍驅逐艦穿越宗谷海峽 遭日本導彈艇跟蹤監視
海軍驅逐艦大全
與宙斯盾競爭失敗的日本海上自衛隊旗風級驅逐艦
雷驅之王的末路日本海軍島風號驅逐艦之太平洋戰記
美國海軍研製新型伯克級驅逐艦 力爭超越中國海軍驅逐艦
兩艘美軍驅逐艦今晨通過台灣海峽
美國海軍兩艘導彈驅逐艦28日通過台灣海峽
現代海軍系列22:強化反潛、防空能力的日本海自第五代驅逐艦秋月級
中國海軍驅逐艦大全
美日搞「鐵拳」軍演?中國海軍早有「海上鐵拳」驅逐艦隊
美國海軍導彈驅逐艦與巡洋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