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澳洲研究人員造出「晶元大腦」 ,讓受損大腦用上「人工零部件」

澳洲研究人員造出「晶元大腦」 ,讓受損大腦用上「人工零部件」

雷鋒網「新智造」正在啟動「新智造成長榜2017」評選活動,雷鋒網「新智造」將對人工智慧與機器人行業進行大規模報道、梳理和調研,並聯合數十家著名投資機構根據這些創新公司的技術實力、商業能力和成長性進行深度評選,最終從多個領域分別選出一些極具潛力成長性的創新公司。如果你想參與雷鋒網「新智造」的評選,可點擊「報名」鏈接,或通過郵箱xinzhizao@leiphone.com聯繫我們!

澳洲研究人員造出「晶元大腦」 ,讓受損大腦用上「人工零部件」

近日,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的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新材料,它可以成為腦細胞的「培養皿」,在這裡腦細胞可以生長並生成預設的迴路,讓曾經只存在於概念中的「神經義肢」成為可能,未來人類大腦也可以用上「人工零部件」了。

據悉,該團隊的研究人員先是在半導體晶片上布好納米線,這些納米線將向腳手架一樣引導腦神經有序生長。這項研究為研究細胞如何相互聯繫提供了平台。

「該項目會為神經義肢的研發提供新的見解,幫助因事故、中風或神經性系統疾病損傷的大腦進行恢復。」Vini Gautam 博士說道,他是 ANU 工程學院的首席研究員。

ANU 表示,這項研究具有開創性,人類首次證明了神經元迴路可以在納米線支架上生長。該項目負責人 Vincent Daria 博士也希望利用「晶元大腦」技術來理解腦部神經元是如何生成可處理信息的計算迴路的。

「與普通假肢不同,神經元突觸必須互相連接,這樣才能在感知輸入、認知、學習和記憶的過程中形成大腦信息處理的基礎。」Daria 解釋道。「利用特殊的納米線幾何結構,研究人員證明了神經元能夠高度互聯,並形成預設的功能性迴路。」

Daria 表示,研究人員已經可以在神經元間做出預設性的連接,同時利用神經元的同步讓這些迴路一一起效。預計這項研究工作將促使新的研究模型誕生,未來研究人員會將精力集中在材料納米技術和神經科學間的聯繫上。

ANU 的開發團隊人才濟濟,這裡有物理學家、工程師和神經科學研究人員,物理和工程學院的 Chennupati Jagadish 教授則攜團隊開發出了研究用到的納米線。

今年 2 月,ANU 物理工程學院就展示了用磁場刺激向列液晶和控制攜帶數據光束的角度操控方法。有了新的發現後,未來的通訊可能會轉而依靠磁場、液晶和光了。同時,新的數據處理方案也將「更小、更廉價,用起來也比光纖更靈活。」

「我們的發現還能推動通訊技術的進步,未來它可以驅動新一代高效設備,如更加緊湊和快速的光交換機、路由器和數據機。」Wieslaw Krolikowski 教授說道。

除此之外,該校物理和工程學院還發明了一款小型紅外線設備,它能創造當下最高品質的全息影像,讓科幻小說中的夢想離我們更近一步。

Via. ZDNe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Facebook遭歐盟罰款8.48億元
Uber推出Uber Freight服務,貨車司機版打車服務
5個月之後,小米電視4 又發布了一次
繼微軟對政府囤積漏洞作武器不滿,美國提議剝奪國安局部分監管權

TAG:雷鋒網 |

您可能感興趣

研究人員開發出可描繪大腦神經元的人工智慧
「大腦盜夢空間」:人造大腦將更好地洞悉人類大腦
研究人員製造出幹細胞的人血腦屏障晶元用於研究大腦疾病的新技術
科學家為「頭腦晶元」設計人工突觸,能像大腦一樣工作!
想突破人工智慧極限,先研究好「人類大腦」
機器人小索菲亞進入了人類世界,康奈爾大學科學家研究機器人大腦中的人類疼痛機制,亞琛工大研發個性化建築機器人
麻省理工研究人員設計「晶元大腦」人工突觸 攜帶型人工智慧設備邁出重要步伐
機器人云端大腦
美國一家科技公司研發出新科技:將晶元植入人類大腦,有助康復!
「迷你大腦」發出類似人類腦電波 有助研究癲癇
英偉達發布「很嚇人AI晶元」!將打造機器人大腦
研究人員:三大原因導致人類大腦比石器時代萎縮
男人的大腦與女人的大腦構造不一樣?科學家通過研究給出答案
新興領域:利用人工智慧理解人類大腦
麻省理工設計出一種人造突觸晶元,能以類似大腦神經元方式傳遞訊息
不出五年,人腦晶元或可造就「超強大腦」
腦對腦介面技術:用三個大腦合作玩一個遊戲,增強大腦研究進行中
用大腦研究大腦—人類神經病學發展史
機器學習新突破:谷歌研究人員利用AI自動重構大腦神經元
用人工操控取代機器人大腦,遠在幾千里也能指揮家裡的機器人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