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回望張謇以博物館「教育救國」的目標,在當下並不過時

回望張謇以博物館「教育救國」的目標,在當下並不過時












回望張謇以博物館「教育救國」的目標,在當下並不過時

2017-05-19 澎湃新聞


昨天是第41個國際博物館日。通過博物館以實現「教育救國」的目標,不僅不能算作過時,且仍然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我們要追問的是,博物館是否能真正促進當地居民對其自身積極認識?博物館是否真的與市民消弭了距離?有多少學生能將參觀博物館這堂校外學習課切實上好,又有多少家長能在陪孩子以外的時間主動參觀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青銅器陳列


提起博物館,您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有種說法,「老得能進博物館了」,似乎說明很多人將博物館等價於滄桑。的確,從國家到地方,國博、省博、市博,中國的博物館往往有一出重頭戲:通史陳列。例如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古代中國」展覽,一進展廳即是北京猿人的復原雕像,那位馱著一隻打獵收穫的鹿的原始人雖然無法開口,卻似乎仍在悄悄對觀眾說,「很久很久以前……」

中國不少博物館的重點在通史陳列,這既與中國千百年的歷史積澱有關,也脫不開自新中國成立以後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風氣的影響。如何做好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的通史陳列,這遠不只是「擺什麼」、「怎麼擺」的問題,它更關乎一個新政府如何看待歷史、解釋歷史。歷博的通史陳列,郭沫若是有參與的,「原始社會」、「封建社會」等概念,在當年很快即成為了展陳框架線索。然而現在去看國博的通史陳列,如果細心觀察,「原始社會」、「封建社會」早已不再是展陳當中的「重點」、「劃線」、「必考」元素了。


這說明,即便文物完全一樣,不同的策展思路也能帶給觀眾不同的「講法」;博物館看似是在收藏、展示歷史,但經由不同的策展思路,它的意指其實是每每朝向當下的。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博物館講述難以言說的歷史」。國際博物館日本身就是老外的發明,每年的主題自然體現的也是老外的眼界。我個人理解,「有爭議的歷史」如今在西方世界,應該是與種族、性別、性向、階級等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到了中國,這一主題可能指涉的就是完全不同的情境了。無論如何我們可以發現,作為一種「媒介」形式,博物館就是社會現狀的縮影;社會的水如今漲到哪裡,博物館的船就會浮到多高。


令人欣慰和眼亮的是,除了日益層出不窮的博物館社教活動與文創產品,花樣迭出的展陳形式與交互技術,一些在選題和講法上敢于越過雷池的展覽,這些年也開始在中國的博物館中出現了。其中可能最「極端」的例子,就是在國博、故宮舉辦的一些商業品牌展了。2011年國博剛開幕不久,於此舉辦的LV、寶格麗展就差點被爭議聲淹沒——「國家的博物館怎麼能為外國的商業品牌『背書』呢?」而轉眼到現在,就在故宮的午門展廳中,來自法國的珠寶品牌「尚美巴黎」正在舉辦「尚之以瓊華——始於十八世紀的珍寶藝術展」,觀眾絡繹不絕。這樣一家曾為拿破崙夫人定製冠冕的「百年老號」,故宮的展廳向他們敞開,就一定表明故宮並不把尚美巴黎的歷史僅僅看做一個商業品牌的「家事」,而是值得和全社會分享的話題。畢竟想想看,每一場展覽都是從一間間空屋開始籌備起,都是「無中生有」的。這世界這麼大,既然可說的話都那麼多,那麼多空屋可以變成的樣子,就不能也千姿百態么?


不過,說一千道一萬,即便我們再強調「策展思維」對於博物館和觀眾的意義,可能很多觀眾,甚至包括我自己,奔向一家博物館的理由有時仍然很單純:這裡有亮眼的展品。即將在國博結束的「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覽,在開展近3個月後仍然熱度不減,我揣度主要原因還是要歸功於「大英博物館」這一金字名號。此時我們會發現,博物館行業內近年來一直在各種呼籲的「少一些炫寶展」的聲音,在大量觀眾「看看熱鬧」的心態面前就顯露出了尷尬:大家就是情願連跑帶顛、排12個小時的隊看一眼《清明上河圖》,博物館再捂著「鎮館之寶」秘不示人,我們觀眾會不答應的!

上世紀後半期在外國興起的「新博物館學」,強調博物館從精英的執念轉型為大眾的參與。如此說下去,那觀眾就是想看「鎮館之寶」,怎麼了?觀眾就是想通過博物館為自己打造文化形象、體驗文化休閑,有錯么?我曾在河北博物院瞥見過一對年輕男女,他們站在漢代金縷玉衣前,我見那男生眉飛色舞地向女生介紹,「《盜墓筆記》上講了,漢墓是這樣這樣的……」相比那些晃亮展牌上所寫的正確知識,男生所言自然是錯誤得離譜,但我又看那女生對男生流露出的崇拜眼神,博物館似乎「無意間」促成了一場良緣,忽然覺得,孰對孰錯,似乎也不能只以知識為唯一量度了。


隨著中國博物館總數逾4500家,年展覽量超2萬個,年參觀人數達7億人次,免費開放博物館佔80%以上,「逛博物館」已經毋庸置疑地成為了中國市民日漸熟悉的生活方式。然而,我們的觀眾需要什麼?我們的博物館又能給觀眾什麼?這或許仍是中國的博物館亟待繼續釐清的問題。近年來,一些能夠正中觀眾痛處的「博物館元素」在名或利上獲得了現實的肯定,譬如長於賣萌的「故宮淘寶」,乃至深入淺出、繪聲繪色的國博講解員河森堡……一片圍繞著博物館而生的新興文化產業正冉冉升起。此時,中國博物館做好準備了么?該如何應對在外「環伺」的社會資本,甚或何時能允許其在「博物館經濟」中有真正「登堂入室」的機會呢?


當然,這也絕不是「博物館民粹主義」。僅是在2016年,無論是上海玻璃博物館展品被熊孩子損壞事件,還是《奔跑吧兄弟》節目在杭州博物館內「奔跑」事件,都在提醒著我們,仍然春風吹又生的博物館不文明現象,可能反映了一些國人仍對博物館這種西方舶來的文化現象缺乏最基本的了解與尊重。回望上世紀之初張謇創辦中國首家自辦博物館——南通博物苑時,提出的「設為庠序學校以教,多識鳥獸草木之名」的理念,112年過去,通過博物館以實現「教育救國」的目標,不僅不能算作過時,且仍然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比如我們可以追問的是,在中小型城市,某些展陳多年未有更新、展出的仿品多於真品、晚開早關甚至「一言不合」就關門休息的博物館,是否能真正促進當地居民對博物館的積極認識?即便在大城市,博物館又是否真的與市民消弭了距離,有多少學生能將參觀博物館這堂校外學習課切實上好,又有多少家長能在陪孩子以外的時間主動參觀博物館?


在很多中國城市的正中心,都有政府、劇場、博物館的標配,博物館建築宏偉甚至新潮,堪稱一地之地標;如果博物館是新近開闢,建立在新區、新城,那便往往更是龐然大物,穿過綠化帶、入口區進入館內就會要您個小十分鐘。我們能說地方政府不重視博物館么?只是博物館絕不該只是「把東西擺進屋子裡」這般簡單,它是一門科學,除了在收集、保管、研究、保護、展陳等等層面需要專業人士專業對待,它更需要博物館人、觀眾等等各方面去用心感受、理解、交流、分享。總之,讓我們相信博物館的神奇吧!雖然這裡未必有有《博物館奇妙夜》中那種展品復活的奇遇,但這裡依然有知識、思想與愛——那些人類最可貴的財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瓜帥被質疑急了!犀利回擊曼聯傳奇:你執教被炒
外國一小屁孩用「飛射」的方式來熄滅蠟燭,這一腳厲害了!
《異星覺醒》豆瓣評分7.1,被影評人群嘲長得像《異形》?
Photoshop巧用3D功能製作超酷的立體積木效果
你家也可以有的家居智能科幻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泰國必游,不能錯過的曼谷國立博物館,基本看不到中國人
她是亡國皇后,卻被當眾臨幸並畫下了過程,至今畫還在博物館裡
他們複製中國國寶,以假亂真竟「騙」過博物館館長
乾隆給英國國王下了一道聖旨,看完讓人哭笑不得,現存英國博物館
當你在逛博物館的時候,你在逛什麼
乾隆給英國國王下了道聖旨,看完笑掉大牙,如今還被保留在博物館
珍藏在大英博物館裡的十二件中國寶物,不知何時能回國!
乾隆給英國下過一道聖旨,原件在大英博物館,看完讓人忍俊不禁
故宮是中國的驕傲,為啥還不能評為世界博物館?理由卻令國人開心
該國國寶在外流失數十年,至今無法回國,現在我國博物館仍有展出
乾隆發了一道聖旨,收到之人卻大笑不已,如今被藏在外國博物館!
乾隆給英國國王下了一道聖旨,看完讓人哭笑不得,現存大英博物館
當時全國都在砸文物,但這個博物館長偷偷的把文物鎖到了地庫
此國繳獲「中國國旗」,還放進博物館展覽,中國人看後卻笑瘋了
在外國博物館才能看到的中國壁畫
要想進此國博物館,要踩著日本國旗進入,國人都覺得設計的好
乾隆給英國女皇下藐視聖旨,內容不忍直視,至今仍在博物館展覽!
乾隆給英國國王下了道聖旨,至今珍藏在大英博物館,看後不禁想笑
我們逛過的那些博物館
14件罕見國寶都以為是假貨,結果博物館以極低價格搶救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