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聖教序》原帖筆畫起筆規律分析
《聖教序》的由來
唐代僧人玄奘法師西行取經 ,歷盡千辛萬苦,冒生命危險,才到達印度。在他取經回歸長安時,舉國為之震動,太宗對於玄奘艱苦取經的偉大精神非常感動,並謂「勝朝盛事」,對於他在佛學方面的成就,也極端推崇,於是在貞觀十九年二月六日敕命他在長安弘福寺中,專門翻譯梵經。並為其翻譯的《瑜伽師地論》賜予序文,這便是《聖教序》的由來。
《聖教序》成文以後,為了永垂後世,昭示天下,乃籌備將其刻於碑石流傳,又因為太宗皇帝深愛羲之書法,故大家認為這篇碑文,非書聖王羲之書法「不足貴」,然羲之乃晉人,不可再起而書之,於是請弘福寺沙門懷仁擔任集字拼文工作。釋懷仁原是一名擅長王羲之書法的僧人,據說他還是王羲之的後裔,懷仁用集字的方法以王羲之書法拼就《聖教序》全文。太宗為了方便懷仁的集字工作,特地准許將宮中收藏的大批王羲之字跡供給鉤摹綴集。
《聖教序》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記和玄奘本人所譯的一首經三個部分,懷仁經過了長達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湊、苦心經營,終成此碑。足見《聖教序》乃王羲之書法之集大成也。此碑廣采王書之眾長,非常注重變化和銜接,摹刻亦頗為精到,因此可以說,「聖帖」是從王氏書跡中經過挑選合成的,足以代表王氏之書的精華,可稱最佳典範。
同時我們也應知道,此碑畢竟是集字,細心觀察,還是能發現因原字書寫的時間、年齡、情緒、氣氛的差異,而筆勢的連貫略失自然,以影響全文的渾然和諧。對於這一點,臨習者千萬不可忽視。
書寫工具的選擇
一、筆的選擇:如用羊毫,不宜過長過軟,如用狼毫,不宜過粗過硬,也可用加健中、小白雲。筆鋒一般在一寸之內。要用鋒穎好的新筆,寫禿了的筆不要用。總之,筆是宜小不宜大,鋒是宜短不宜長,筆桿是宜細不宜粗,毫是宜尖不宜禿。能夠選擇一枝合適的筆,等於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推薦使用—— 中狼尾
二、墨的選擇:書畫墨汁加水。水要用山泉或純凈水。加多少,依墨的濃度而定,過少黏厚枯滯,拖不動筆;過多則肥爛稀薄字無筋骨。因此首先得調好墨的濃度,筆蘸上去要由尖至根,不要一下蘸得過多過飽。推薦使用—— 中華書畫墨。
三、紙的選擇:可以選擇一些質地細膩、綿柔的紙,吸水量要小些,如元書紙、報紙、仿古宣、熟宣、包裝紙及一些書籍用紙均可。推薦使用——元書紙。
四、《聖教序》字帖的版本推薦—— 華夏出版社1998年版
筆畫起筆規律分析
收筆規律分析
折和鉤的規律
1、方折的寫法
道理同楷書,但比楷書直接而平實,切筆後側鋒重帶(速度較快,不能用楷書的慢速,更不要挑出多餘的角),切忌調整中鋒再寫折,那樣會浪費時間,也影響效果。
2、圓折的寫法
圓折的寫法其實更簡單,關鍵是手腕要圓轉靈活,象畫圓弧一樣,要中鋒運筆,靠手腕的轉動邊畫弧邊調整中鋒。
3、方鉤的寫法
可參照方折的寫法,折完寫鉤時要有加速度,而不是勻速。
特別要注意的是豎鉤,很容易用中鋒出鉤,寫出的鉤輕薄細尖,缺乏厚重之美,一定要用側鋒出鉤。
4、圓鉤的寫法
可參照圓折的寫法,折完寫鉤時要有加速度,而不是勻速。
折和鉤字例分類練習
筆畫替代規律
筆畫替代是行書區別於楷書的重要特點之一,行書書寫比楷書快而簡便,所以必然要以少代多,以短代長,以直代曲,以簡代繁。掌握這一規律為我們實現由學習楷書順利向學習行書轉換帶來很大方便。
輕提筆字例分類臨習
輕提筆字例在《王聖教》中比比皆是,最精彩的莫過於「真」字,寫的輕盈洒脫,靈動機智。練習這類字可增加對筆鋒控制的靈敏度,縮小感覺闕值。從而達到靈活駕御筆鋒、提升高難度書寫能力的目標。
沈尹默臨《王聖教》


※經典的鋼筆速寫
※靳尚誼的寫生示範
※工筆人物《激情碰撞》
※白描經典(菩薩、觀音、侍女)
※梵高不常見的作品欣賞
TAG:沃德利成書畫院 |
※《聖教序》起筆、收筆規律
※王羲之《蘭亭序》中常見的三種起筆方法
※《雁塔聖教序》的方入起筆橫,原來是這樣寫的
※毛筆書法中的起筆、行筆、收筆知識
※書法家李文志:起筆落墨寫人生
※(四)隋與爭鋒之蘭亭起筆
※文字敘述難理解?為你圖解起筆與運筆!
※臨畫須仔細揣摩每筆起筆落筆處
※臨畫須仔細揣摩每筆起筆落筆處!
※書法起筆收筆的技巧
※硬筆起筆真的要頓筆嗎?論起筆頓筆的誤人子弟
※書法用筆為什麼要逆鋒起筆和回鋒收筆?
※起筆與收筆、提筆與頓筆、轉筆與折筆、方筆與圓筆、藏鋒與露鋒
※「切鋒」起筆法,二王父子誰更強?
※小楷的起筆——小楷筆法入門(一)
※新手入門,起筆解析與運筆
※寫楷書,一定需要用藏鋒起筆嗎?
※瓷起筆伏《鳥語花香》限量發售!
※談談「一筆書」 和誤人的逆鋒起筆
※用筆法-逆勢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