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研究領域橫跨 8 個學科的大師波普爾,會有怎樣的科學觀?

研究領域橫跨 8 個學科的大師波普爾,會有怎樣的科學觀?

修行之道:「關注大師的言行,跟隨大師的舉動,和大師一併修行,領會大師的意境,成為真正的大師。」正如這首禪詩所言,只有從關注大師開始,我們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大師。那麼對於研究領域橫跨 8 個學科的大師波普爾,你應該關注什麼呢?毫無疑問,當然是他的科學觀。

研究領域橫跨 8 個學科的大師波普爾,會有怎樣的科學觀?



走進大師


卡爾·雷蒙德·波普爾(Karl Raimund Popper,1902 年 7 月 28 日 - 1994 年 9 月 17 日),出生於奧地利,逝於英國倫敦,猶太人,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1925 年至 1929 年,波普爾就讀於維也納市師範學院,並於 1928 年獲授哲學博士學位。1930 年至 1936 年間在中學任教。1937年因奧地利被德國吞併而移民至紐西蘭,在紐西蘭克賴斯特徹奇市坎特伯雷大學任哲學講師。1946 年遷居英國,在倫敦大學政治與經濟學院講授邏輯和科學方法論,直至 1969 年退休。1965 年,波普爾被女皇伊麗莎白二世封為下級勛位爵士,1976 年當選皇家科學院院士,1982 年,獲頒榮譽侍從勳章。此外,他還獲得過索寧獎、雷納獎、托克維爾獎和O.哈恩獎章。

研究領域橫跨 8 個學科的大師波普爾,會有怎樣的科學觀?



波普爾年輕時在維也納,因受極端貧困觸動而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一度成為馬克斯主義者。後因親歷警察殘暴鎮壓青年社會主義者的示威遊行,並以流血結束這一遊行的事件,脫離馬克思主義。流亡紐西蘭期間,波普爾在其著作《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中對歷史上三個最具影響力的歷史主義代表人物柏拉圖、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觀點進行了批評。


波普爾從 60 年代末開始發展「三個世界」的學說,這一學說對物理學對象或狀態領域(第一世界),意識狀態、精神狀態或行為傾向領域(第二世界)和客觀思想內容領域,例如科學與詩歌思想、藝術品等(第三世界),作出了區分並分析這些領域相互間的關係。


波普爾的著作研究哲學的所有領域問題,研究許多科學的問題,研究邏輯學、數學、物理學、生物學以及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和歷史。他的哲學觀點強調哲學問題與科學和日常生活問題的密切聯繫,其稱之為批判理性主義。波普爾研究的出發點不是陳述的意義問題,而是科學知識的性質問題,他觀察的中心問題有兩個,即歸納問題和劃定界限的問題,前者他追溯到休謨,後者則追溯到康德。波普爾的重要貢獻就是提出以「可證偽性」而不是「可證實性」作為科學與非科學的劃界標準,並以「問題-猜想-反駁」的「試錯機制」代替「觀察-歸納-證實」的「實證機制」,為科學知識的成長提出新的解釋。以此為核心的科學哲學體系撼動了邏輯實證主義獨領風騷的地位。


分析概念可證偽性


可證偽性是科學和科學哲學中用來表示由經驗得來的表述所具有的一種屬性,即「這些結論必須容許邏輯上的反例的存在」。波普爾認為,衡量一種理論的科學地位的標準是它的可證偽性或可反駁性或可檢驗性。任何「好」的科學理論都是一種禁令:它不容許某種事情發生。一種理論不容許的事情越多就越好。波普爾有如下陳述:


讓我們想像,一個圓形面積代表所有可能的基礎陳述類。這個圓面積可以被看作代表經驗的所有可能的世界或所有可能的經驗世界的總體。進一步想像,一條半徑(更精確的說,沿著一條半徑的一個很窄的面積,或者說一個很窄的扇形)代表每一個事件,並且想像具有相同的坐標(或個體)的任何兩個事例的位置和圓心的距離相等,因而在同一個同心圓上。然後我們可以這樣用圖說明可證偽性這一公設:要求每一個經驗理論在我們的圖形里必須至少有一條理論禁止的半徑(或很窄的扇形)。

研究領域橫跨 8 個學科的大師波普爾,會有怎樣的科學觀?


證偽


波普爾認為,我們必須清楚地區別可證偽性和證偽。我們引進可證偽性只是作為陳述系統的經驗性質的標準。至於證偽,必須引進特殊規則來決定一個系統在什麼條件下應被看作已被證偽。


我們說一個理論已被證偽,只有當我們已經接受和理論相矛盾的基礎陳述時。這個條件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因為我們知道,不能複製的個別偶發事例對於科學是沒有意義的——如其所言,科學上有意義的物理效應可以定義為:任何人按照規定的方法進行適當的實驗都能有規則地重複效應。所以很少數偶然的與理論矛盾的基礎陳述不會促使我們把理論看做已被證偽而擯棄。只有當我們發現一個反駁理論的可複製的效應時,我們才認為它已被證偽。換句話說,只有當描述這樣一種效應的一個低水平的經驗假說被提出和確認時,我們才接受這樣這個證偽。


可證偽度


可證偽度是不同理論之間的可證偽性程度。波普爾認為,理論或多或少是可以檢驗的,這就是說,或多或少可以容易證偽的。它們的可檢驗性的程度對於理論的選擇是有意義的。


波普爾把一個理論把所有可能的基礎陳述類明確地分作下面兩個非空的子類:一類由所有那些和理論不一致的(或理論排除的、禁止的)基礎陳述組成一類,他稱這類為這個理論的潛在證偽者類;另一類由那些和理論不矛盾的(或理論「允許」的)基礎陳述組成。波普爾指出,如果一個理論的潛在證偽者類不是空的,那麼它是可證偽的。


潛在證偽者類可以衡量可證偽度的高低,假如一個理論的潛在證偽者類比另一個理論的潛在證偽者類大,那麼第一個理論就有更多機會為經驗所反駁。因此,和第二個理論相比,第一個理論就具有「更高的可證度」。這也意味著,第一個理論對於經驗世界比第二個理論說得更多,因為它排除的基礎陳述類較大。也可以說,一個理論傳達的經驗信息量,或者它的經驗內容,隨著它的可證偽度的增加而增加。理論內容的普遍性和精確度也可以衡量可證偽度的高低,和較高的普遍性和精確度相對應的是較大的(邏輯的,或)經驗的內容,因而有較高的可證偽度。

研究領域橫跨 8 個學科的大師波普爾,會有怎樣的科學觀?


顛覆常識


我們以為,科學是建立在牢固基礎之上的,可以給我們提供肯定的、確證無疑的信息。斯坦諾維奇勾勒出科學進步的簡單模式:提出理論——推導出假設——假設接受各種技術或方法的檢驗,告訴我們,科學上的知識是暫時性的,由理論得出的假設可能是錯誤的。


波普爾言,客觀經驗基礎沒有任何「絕對的」東西。科學不是建立在堅固基礎的基岩上。可以說,科學理論的大膽結構聳立在沼澤之上。它就像樹立在木樁上的建築,木樁從上面被打進沼澤中,但是沒有到達任何自然的或「既定的」基底;假如我們停止下來不再把木樁打得更深一些,這不是因為我們已經達到了堅固的基礎。我們只是認為木樁至少暫時堅固得足以支持這個結構的時候停止下來。


對於科學家這一身份,我們同樣存在著誤解,我們以為,科學家探索未知,也追求對問題的確證,他們在穩定的道路上前進,因為需要給公眾傳遞肯定的信息。然而,斯坦諾維奇說,科學家側重於已知事實的前沿,而忽視那些已被充分證實的問題,科學家們總是更強調未知的事物而非已知事物。


亦如波普爾之言,造就科學家的不是他之擁有的知識、不可反駁的真理,而是他堅持不懈地以批判的態度探索真理。科學絕不追求使它的回答成為最後的的甚至可幾的這種幻想的目的。寧可說,它的前進是趨向永遠發現新的、更深刻的和更一般的問題,以及使它的永遠是試探性的回答去接受永遠更新的和永遠更嚴格的檢驗這一無限然而可達到的目的。


參考:


H.阿爾伯特:《卡爾·波普爾(1902 —— 1904)》,《世界哲學》,1996。


卡爾·波普爾:《科學發現的邏輯》,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


基思·斯坦諾維奇:《這才是心理學:第 9 版》,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


——- 跨學科學習,從編程開始 -——

編程從新手到專家


自主網路數據抓取


養成良好提問習慣


自主開發編程項目

研究領域橫跨 8 個學科的大師波普爾,會有怎樣的科學觀?



戳原文,預約學編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開智微播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說「本質主義」思維方式並不科學?

TAG:開智微播 |

您可能感興趣

多領域貢獻的科學家-哈密爾頓
研究雷達、拿奧運金牌、還開創生物學新領域,這才是真正逆天的科學家
華人女科學家發明,被稱為世界化學領域的「黑科技」,真有這麼牛?
科學家發現新器官 有望推動醫學領域的巨大進步!
國學大師饒宗頤,各個領域的奇才
計算神經科學:科學界最令人激動的一個領域,你知道嗎
光學測量在科學前沿領域的概括
科學家在醫學領域的9項發現,值得了解
高等教育學學科與領域之爭
腦科學將如何顛覆學習領域
神經科學領域的一個巨大爭論,再起波瀾!
一個新的科學領域:量子超材料
工作坊︱跨領域、跨學科對話:古代中國國家研究的新探索
俄羅斯科學與高教部長:中俄兩國在教育和科研領域合作潛力巨大
奠定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十大研究論文
俄羅斯科學與高教部長:中俄兩國在教育和科研領域有很好的合作前景
永新光學發力生命科學領域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在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領跑克隆領域,中國克隆猴技術的科學價值與倫理意義
我國科學家開發生命科學領域專業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