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做八 百個黃橋燒餅,靠賣燒餅在家鄉建了一棟樓
常州青果巷是一條古老的巷子,這裡有一家賣黃橋燒餅的店鋪,老闆娘叫余洪碧,45歲,從蘇北到常州多年,和丈夫各開一間燒餅店,只有一個孩子,現在蘇州上大學。
青果巷,常州古老街巷之一。始建於明萬曆年(1581年)前,當時運河由文亨橋入西水關,經東西下塘,穿城後出東水關蜿蜒向東。青果巷面臨城區運河段,當時船舶雲集,是南北果品集散地,沿岸開設備類果品店鋪,舊有「千果巷」之稱。《常州賦》云:「入千果之巷,桃梅杏李色色俱陳。」後運河改道,巷名仍保留至今。常州方言「千」、「青」難辨,才有了現在的「青果巷」。
余洪碧每天早上三點半起床到店鋪開始製做燒餅,一直到晚上六點鐘才關門,只見她不停的揉面,顧客來了就把燒餅遞給顧客,沒有停歇過一分鐘,她說,每天可以賣八 百個黃橋燒餅。
黃橋燒餅得名於1940年10月那場著名的戰役「黃橋決戰」,戰役打響後,黃橋鎮當地群眾冒著敵人的炮火把燒餅送到前線陣地,譜寫了一曲軍愛民、民擁軍的壯麗凱歌,黃橋燒餅是古老的特色傳統小吃,屬江蘇菜系,流傳於江淮一帶。
黃橋燒餅製作的主要原料有麵粉,豬油,花生油,芝麻。所用的麵粉必須是中筋,強筋和弱筋卻不宜製作,所用芝麻必須去皮,去皮的芝麻不得改變它的色澤與形狀,一般有咸甜兩種口味。
黃橋燒餅,講究的做法是以上等肉鬆作為餡料。
余洪碧說:黃橋燒餅色澤金黃,外觀美觀,香酥可口,不油不膩,適合各地消費者的口味,她做的燒餅放到三天三夜也不會軟,還是這麼香酥可口。
每天做的這麼辛苦是否在常州買了房子?她說,在老家建了棟樓。余洪碧旁邊站著這位年輕人是她的乾兒子,跟余洪碧學手藝。
余洪碧說,她自己每天早上都吃黃橋燒餅,怎麼吃都不膩,街坊鄰居每天早上都到她的店買燒餅做早餐。
名揚全國的名小吃「黃橋燒餅」雖得名於1940年10月那場著名的戰役「黃橋決戰」,但內容卻已經是完全的大相徑庭了。65年前擁軍時的黃橋燒餅遠沒有時下名吃—「黃橋燒餅」這樣的講究,那時的黃橋燒餅只是一種簡單的酒酵麵餅,麵粉用酒酵發酵,然後在草爐上加少許油,用小火烘烤成兩面焦黃即成,形狀如一個倒扣著的小臉盆。
余洪碧的黃橋燒餅秉承傳統做法,並在原做法上發揚光大,遠近聞名,她做的黃橋燒餅只有巴掌大小,厚薄只有半寸,最外邊是一層厚厚的焦黃的芝麻,圓圓的,金黃燦燦的,看上去象一個玲瓏剔透精緻的小工藝品。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zhang200yi


※「520」網路情人節,信息時代的愛情節日
※96歲章婆婆每天做三雙鞋墊,每雙賣三元 每月可賺三百元
※她們的新型職業,不用自己掏錢 還能到處旅行賺外快
※三代傳承,景德鎮傳統工匠精神還能堅持多久
※從香港路邊美食大排檔,看港人的平民化消費
TAG:張藝攝影 |
※兩個大姐湊了幾萬元 開了一個燒餅店
※又小又難找!文廟直街藏了一家燒餅店,7塊一個吃到撐!
※溥儀上街買了個燒餅,咬了一口臉色大變,喊道:太監騙我二十年
※溥儀在街上買燒餅吃,剛吃一口臉色大變,驚呼:僕人騙了我二十年
※在街頭吃了一個燒餅後,阿哥發現,太監騙了他二十年!
※外面賣2元的蔥香燒餅,在家5塊錢做一盆,皮酥里軟6個沒吃夠
※這個皇帝太「寒酸」:每晚只吃一個燒餅,過生日吃清水煮麵條
※大姐深夜擺攤賣燒餅,一個只賣5元,看到旁邊一大坨肉就流口水
※溥儀上街買燒餅吃,一口下去大吃一驚:我竟被騙了幾十年!
※溥儀上街買燒餅吃,剛吃一口便開始跳腳:我被奴才騙了二十年啊
※這款2元一個的燒餅火了,一家三口現包現賣,沒等出鍋就被搶光
※溥儀上街買燒餅吃,剛咬一口臉色大變,驚呼:我被僕人騙了二十年
※晚清貴族上街買燒餅吃,剛咬一口臉色大變,原來太監騙了他二十年
※溥儀路邊買燒餅,吃了一口就臉色大變,原來太監一直騙了他二十年
※溥儀上街買燒餅,剛咬一口卻臉色大變道:我被僕人騙了二十年
※太珍貴!這種燒餅吃一次少一次,傳統爐子烤的燒餅或許將成為回憶
※美女姐姐賣燒餅,每天買餅的多到排隊,餅好吃人漂亮
※一個燒餅 讓晚年的鄭板橋淚如雨下
※溥儀在街邊買了個燒餅,剛咬一口臉色突變,大呼:我被騙了20年!
※晚清貴族在街上買燒餅,剛吃一口就臉色大變,原來下人騙他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