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每周一縷書香|讀方用方歸於臨證 大道難道所思恆道

每周一縷書香|讀方用方歸於臨證 大道難道所思恆道

「中醫治病,在於以方治證」。中醫的學習,最終要歸於臨證。

高建忠教授,一位喜歡安靜的在診室里為患者號脈診病的醫生;一位喜歡站在講台上將自己所學娓娓道來,傾心傳道的教師。他將自己全部時間和精力投入在了中醫事業上,並享受其中。

本期中醫家《每周一縷書香》為大家推薦的書目《讀方思考與用方體會》是高建忠老師讀書讀方、臨證思考後「筆記」式的作品,每一篇文章都是獨立的,可以隨手讀來。高老師將其思考所得、臨證體會毫無保留的記錄了下來。讀此書的過程中,可以深切感受到高老師是如何學習每一張方劑的。對於如何學習中醫、如何學習方劑、如何去臨證,他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

高建忠,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經方研究室主任,山西中醫學院傅山學院副院長。

高建忠老師私塾東垣,臨床尤其善用「小劑量」、「小處方」,即確保了用藥安全,又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被譽為「做減法的中醫」。他亦精通《傷寒》、《溫病》,擅長使用「霸道法」治療急危重症,使用「王道法」治療慢性雜病。其著作有《臨證傳心與診余靜思》、《讀方思考與用方體會》、《臨證實錄與抄方感悟》、《讀〈內外傷辨惑論〉》、《三仁湯方證研究與臨證發揮》等。

讀書、臨證、思考,這是中醫成才的三要素,缺一不可。中醫學是一門理論醫學,不讀書不足以明理;中醫學是一門實用醫學,不臨證不足以體會;中醫學是一門傳統醫學,不思考不足以悟道。對於一名中醫臨床者而言,讀書,所思的是方之上的法;臨證,所用的是法之下的方;思考,所思的是法於方、方與法。

本書高建忠老師用平實的文字,記錄下了自己在臨證中的讀書、在讀書中的臨證,以及讀書與臨證中的思考。讀者既可以從這些文字中學會一法一方的臨床使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學到如何在臨證中讀書,如何在讀書中臨證,如何在讀書、臨證中思考。

全書收錄了高建忠老師學習28張方劑所引發的思考與臨證體會。與《方劑學》不同的是,醫學生及初涉臨床的中醫師品讀,可以讀到每張方子的「源」和「流」,每一張方劑都有它自己的「故事」,高老師會帶你走進原方作者的思維,從原作者的視角解讀、運用每張處方,這樣可以得到更完整學習的;臨床醫生品讀時,會不自覺地跟隨高老師一起思考,有助於培養中醫思維,甚或從中有所啟發,在臨證中提高療效!

高老師常說自己不太善於處理文字。但他很受讀者喜愛,原因就在於老師用最樸實的文字記錄著自己的所思、所想,記錄著自己最真實的臨床。這就是高建忠老師,一位願意用自身實踐來啟迪後學者的臨床醫生。他也用最真實的寫作手法,完成此書。

中醫治病,在於以方治證。

中醫臨床療效的取得,在於方證對應。

筆者早期臨證,每遇難治病症,輒翻閱專科書籍,對專科專病每有新的認識,但對治療用方,獲益有限。

其後,認識和體會到了方證對應的重要性,轉而開始讀方,在讀方中用方,在用方中讀方。

讀方、用方多年,隨著學識與年俱長,逐漸發現心中少了專科、專病的羈絆與學術門派的隔閡,臨證不外乎隨證立法,依法處方,以方治證。心中清明,筆下圓活,學醫、臨證,不期有如此輕鬆、享受。

方以載法,讀方讀到的是法,用方所用的也是法。筆者在讀方中思考,思考立方之法;在用方中體會,體會立方之法。在努力與立方者進行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有了這些散在的、筆記式的文字。

文字是永遠落後于思想的,何況是信筆寫來,毫無規劃與修飾。好在所有文字俱出自一位醫生之手,所有文字的落腳點始終是臨證,希望這些文字能對讀者的臨證有所裨益。

讀方的過程與思考的結論都是重要的。結論難免一偏之見,也必然會出現「昨是今非」,但過程是客觀存在的。筆者也希望用自己的讀方過程去影響讀者的讀方與思考。

讀當代學者蘭喜並所著《老子解讀》,開篇第一句為「道可道也,非恆道也。」作者說:「『恆道』意味著全,『可道』總是一偏。」如果我們把每一張方劑的內涵都看作「恆道」,那麼,本書中所有的文字當然為「可道」。自然,我們讀到的是「可道」,思考的是「恆道」。

學如積薪。不經意間,老高又積了一大捆。

我們看到的這本書就是這一大捆中已經整修出模樣的柴火。還有一些老高還在整理中,值得期待。

上一本書是《臨證傳心與診余靜思》,說白了就是怎麼看病和看病時和看完病想啥,和學生學習時的三部曲——預習、課堂學習、課後複習相類。重點在心、思上,或者說是在對於理的探求上。

這本書是《讀方思考與用方體會》,重點到了方上。

落腳點在方上,有好處也有壞處。好的一點在更踏實,找到了更實在的出發點;不太好的一點在對於方之外、理之內的治療措施和理念的關注會相對少一些。

方以葯立,方以理成。作為理法與葯之間的橋樑,方起到了「中」的作用。這無疑是個很中庸的立足點,上可探求理法,下可統御藥物。理法似乎都在其中了,藥物更是明擺著的。但是如果把方抬到一個極高的位置,甚至把方證對應抬高到一個無以復加的位置的時候,物極必反的拐點就到了。

方體現理法,而方並不是理法,單純論方會不經意間排斥掉很多理法之中、方葯之外很重要的東西。醫不僅要臨證,更要能臨大證;醫不僅要入門,更要登堂入室。對於入門、對於臨證,讀方是最討巧的法門,最實在的法門。但對於欲成「家」者、欲登堂入室者,讀方、用方、思考、體會都還不夠。

方由藥物組成,而讀方永遠代替不了對藥物本性的深層次挖掘。比如一味升麻,知道它在補中益氣湯中的使用是遠遠不夠的。裘沛然老說「直自金元錯到今」,方葯中老對於升麻也頗多思索。只有深識四氣五味之理、探究藥物的本性,才可能「從權而立」。

藥物是演員,有其本性,有其角色之外本身的品質。藥物在方劑中的作用好比是演員的扮相,是考察演員演戲的素質。了解藥物的本性,才可能做好方劑的導演。

清代徐大椿說:「聖人……制方以調劑之……方之既成,能使葯各全其性,亦能使葯各失其性。操縱之法,有大權焉,此方之妙也。」(語見《醫學源流論·方葯離合論》)「其性」便是藥物的「本色出演」。「全其性」是盡量使其本色表現;「失其性」是用其某一方面的作用而盡量不使其本性發揮作用。如果連本性也知道的不確切,如何談得上「全其性」、「失其性」呢?

方中有理法,也有藥物。但學方、讀方既不能代替理法的思索,也不能代替藥物的探究。古人經常會抬出「聖人」如何如何云云,說聖人的時候便是為大家提出高遠的目標,只有知道聖人如何,我們才能自覺地識別自我學習的品相,不畫地為牢,不囿於自己的一得之見。古人云「取法乎上僅得乎中」。

知道「上」,並不代表你已經到了「上」的境界。

中醫界容易滿足者、境界不開闊者,不知道天確實很高的同道們,應該多品味一下我上面寫的文字。

而中醫界的眼高手低者,不知道地應該很厚的同志們,則更應該讀讀老高本書中的思考。

老高是一個不懈的思考者,一個踏實的臨床家,一個務實、從容的學者。

老高做學問的方法對於浮躁的、善於亂刮學派之風的中醫界來說,不啻是一個清上焦浮游之火、健中焦運化之基、潤下焦不息之水的好法子。

能讀懂老高的解讀,你便漸漸象一個獨立的思想者了。

老高很誠實,很紮實,很踏實,正如他自己序中講的:「希望用自己的讀方過程去影響讀者的讀方與思考」。

不尚奇、不尚浮、不尚搖(思路動搖不定、施方朝令夕改),老高穩健的學風讓我們能夠相信:老高出品,必屬精品。

他的學風是本,而他的書是標。

從他的文字中能讀到他的學風,能影響自己的學習,能落實到自己臨證中的學醫者便是智者。

古代有多少智者的語錄,都被後學者忽略了。

重新梳理古人的思路,重新溫習古人思維的「長征路」,對於當今的虛陽外越的中醫界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學如積薪。前輩留下的柴火,前輩留下的砍柴火的方法我們怎麼能學到手呢?看看老高同志這本書吧,從發生學的角度還原古人的思維,先入進去,再出得來,你便成了讓古人刮目、讓洋人拱手的現代中醫了!

學如積薪。讀書只是知道別人是如何積的。學到積的方法與積到柴火併不是一回事。

「磨刀不誤砍柴工」!

讀書、學習別人的方法、借鑒別人的方法是在「磨刀」,「磨刀」代替不了「砍柴」,「磨刀」只是讓你「砍柴」時砍得更得法些,更有效率些。

知道了這些,便知道了這本書的讀法。你要生的火和老高要生的火不一定一樣,你能學到的只有如何「砍柴」,如何更快更好地「砍到你需要的柴」的思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六大名醫臨證方選
經方半夏之應用 臨證應用體會
如何打開經方之門,解讀仲景六經臨證應用心法
苓甘五味姜辛半杏大黃湯臨證思考
「心中有方,臨證不慌」,徐文達脾胃病臨床常用方
臨證用經方重在善用與活用
司天方靜順湯臨證加減
針刺分三步治癱有三方——宋正廉臨證經驗
《劉渡舟傷寒臨證指要》讀後感擇選
一代道醫傅青主臨證辯證治療痰證咳嗽經驗
《傷寒論》臨證學習思考
真武湯條文解析及臨證運用
妙用溫灸——羅詩榮臨證經驗
醫者的理想狀態:半日臨證,半日讀書
王培昌臨證特色
兒科臨證活用司天方醫案兩則 龍砂醫學
江爾遜:余臨證四十餘年,因喜用柴胡,屢遭詰難
名老中醫臨證經驗——調更湯
葉天士臨證用魚膠
中藥處方劑量臨證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