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學經濟學教授的邏輯水平令人驚訝

大學經濟學教授的邏輯水平令人驚訝

置頂哲學園 好文不錯過


鳴謝


作者:鄧新華


人文經濟學會特約研究員


最近,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朱富強認為在張維迎、林毅夫的產業政策辯論中,張維迎教授贏了網路支持,但輸了邏輯。

朱教授在萬字長文《為何需要產業政策:張維迎和林毅夫之爭的邏輯考辯》中表示要對對張教授的邏輯進行「拷問」。然而,朱教授的觀點又如何呢?


一句話:錯得太全面。


簡單說兩點吧。


朱教授沒有理解市場的演算法


朱教授的錯誤一言以蔽之:沒能跟上現代知識的發展,不理解市場的演算法。


米塞斯在計劃經濟大論戰中提出「經濟計算」的概念。朱教授對米塞斯的觀點有了解,沒理解。


隨著人工智慧的火爆,「演算法」這個詞變得流行。從演算法的角度理解米塞斯的思想,更可見米塞斯的思考之深遠。


「經濟計算」就是市場的演算法。每個人按照自己的主觀價值出價,價格就是消費者賦予的權重,生產者根據價格信號行動,分工合作,不斷調整,盈勝虧汰。演算法的核心,就是米塞斯所說的「消費者主權」。始終是消費者變動不居的需求在決定動態的市場結果。


張五常教授曾舉過一個例子:一群白痴開加油站,有人開在山頂,有個人開在密林里,有人開在公路邊,只有開在公路邊的加油站能活下來。


張五常教授本意是想說明,白痴並不符合「懂得爭取最大利益」的假設,然而,其結果卻符合這個假設的解釋。

也許這個例子能幫助朱教授更好地理解市場的演算法:即便是一群非理性者,在市場的演算法下,誰勝出仍然由消費者決定。


假定有兩個群體,一個群體平均智商90,採取市場機制,另一個群體平均智商150,採用非市場機制,那麼,一定是前一個群體效率更高。決定效率的不是看誰更聰明,而是看演算法。


傳統經濟學認為市場壟斷、信息不對稱、外部性導致市場失靈,是錯誤的理解。市場的演算法恰恰是幫助人們解決這些問題的。


恰恰是那群智商150的人才會失靈,而不是那群智商90的人失靈。


朱教授說:「它(奧地利學派理論)沒有意識到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的悖論,由私利追逐的東西並不一定符合社會的需要。」


朱教授真的趕不上經濟學知識的升級了,還在講這種私利、公益相矛盾的舊思維。


什麼是「社會的需要」?「社會的需要」不就是社會中每個人的需要嗎?


某個人的私利或許不符合「社會的需要」,但市場「算」出來的結果,怎麼會不符合「社會的需要」?


如果有人替代消費者做決策,賦予權重的就不再是消費者,其結果才不符合「社會的需要」。


朱教授相信,既然企業家能夠預見市場,那麼官員同樣能夠。

朱教授說:「作為知識精英的政府經濟決策者,他們對經濟總體趨勢的判斷往往要比普羅大眾更合理些。」


朱教授明顯沒有理解,市場中的企業家儘管努力預見市場機會,但並沒有誰事先就確定成功。對結果,企業家不可能事先確定,官員也不可能事先確定,只能由市場「算」出來。


比較優勢、套利機會等等,全都是市場的演算法「算」出來的,不是人拿著投資方案算出來的。


企業家是在不確定性中接受演算法的汰選,而產業政策的思維基礎則是確定性,兩者的哲學是相反的。這不是比誰更高瞻遠矚,而是比演算法。


1萬個企業家根據對市場的預見進行投資,只有100個成功。100個馬雲中,只有1個馬雲成功。企業家是拿自己的真金實銀來承擔結果。


但是產業政策呢?有沒有1萬個產業政策來供市場來「算」?有沒有官員拿自己的真金實銀來接受市場的汰選?


沒有這一機制,官員博士畢業、詳細調研,或以前是成功企業家,都沒有用。沒有市場的演算法,就沒有企業家才能。


最近,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劉業進如此評論共享單車:


隨著一批批使用共享單車的人在「通勤時間最小化」的規則約束下不斷使用這成千上萬條「最後一公里」,一個非意圖後果出現了,每一條潛在的「最後一公里」被反覆騎行的人「賦予權重」,通勤需求越大的「最後一公里」的兩端聚集越多數量的共享單車,每一條居住地和公交站點間的「最後一公里」,都被賦予相應的「權重」。於是,共享單車在整個北京城區的空間分布與市民的通勤需求匹配越來越精確、緊密。


……

這就像一個「演算法」,這個演算法施加在所有共享單車使用者身上,通過「訓練」一段時間(例如一周)以後,市民通勤需求與共享單車的存放地空間布局實現了最大可能的精確匹配,從而達到最符合市民出行需求的共享單車的某個空間分布穩態。


看看劉業進教授對演算法的理解!不知對朱教授有沒有啟發。


順便說,馬雲最近說,大數據使計劃經濟成為可能。馬雲沒搞明白,企業依據收集到的市場信息做計劃,和計劃經濟的計劃,是完全不同的演算法。在不確定性的市場中收集到的信息,根本不能用於以確定性為導向的計劃經濟中。沒有消費者出價,計劃部門收集的數據必然全部失真,制定的價格必然背離消費者意願。計劃演算法的最後結果,也就不是消費者想要的。


朱教授搞錯了一個簡單的邏輯題


朱教授文這樣挑張維迎教授的邏輯錯誤:


譬如,林毅夫說:「至今還沒有看見一個成功追趕的發展中國家,或者持續發展的發達國家,不用產業政策的。」並由此得出結論說:「沒有產業政策,經濟就不可能成功。」張維迎承認林毅夫的前一個「命題或許為真」,卻將後一個引申結論視為「偽命題」,其理由是,有大量失敗的產業政策。但稍有邏輯頭腦的人都可以審視:由前一個假設推延出後一結論存在任何邏輯問題嗎?為了駁斥林毅夫的觀點,張維迎舉例說,按照同樣的論證邏輯,由「沒有一個長壽的人不曾得過病」得出「得病是長壽的原因」這一結論。張維迎認為,前一假設是合理的,但得出的結論卻是荒誕不經的,因為有很多病死的人。但稍有邏輯頭腦的人都可以審視:由「沒有一個長壽的人不曾得過病」所得出的結論應該是「沒有得過病,就不可能長壽」。在這裡,「沒有得過病,就不可能長壽」是否定式論斷,它與「得過病也不一定會長壽」是相容的。又怎麼會得出張維迎的論斷:「得病是長壽的原因」呢!


朱教授的邏輯能力太令人驚訝了。


林毅夫教授說:「至今還沒有看見一個成功追趕的發展中國家,或者持續發展的發達國家,不用產業政策的。」因此:「沒有產業政策,經濟就不可能成功。」


林教授是因兩個現象同時存在,就把產業政策當成「追趕」的必要條件。


然而,A和B同時出現,未必A就是B的必要條件,這個邏輯很好懂吧?甚至,A可能是阻礙B的因素,只是無法避免。

如果A是B出現的必要條件,那麼它至少是B出現的原因之一。如果A是阻礙B出現的因素,那麼它肯定不是B的必要條件。


張維迎教授舉很多人病死的例子,意思很明顯:生病儘管是無法避免的,但不是長壽的原因之一,更不是長壽的必要條件。它是阻礙長壽的因素,只是人無法避免。如果人可以避免生病,會更長壽。


發展中國家之所以是發展中國家,就是因為反市場的思維習慣太強。在追趕發達國家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殘留很多干預思維,產業政策即是其一,這並不說明產業政策是追趕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產業政策,追趕的速度會更快。


實踐中可以看到,追趕速度快的國家,是那些市場因素多的國家,而不是產業政策多的國家。


再看個例子:在北京,我沒有看到過哪個不住院的人沒吸過霧霾的,所以,吸霧霾是不住院的必要條件。


很荒謬吧?


林毅夫教授就是把無法避免當成必要條件。張維迎教授的批評非常準確,且通俗易懂,而朱教授卻沒有理解。


邏輯基本功不牢,肯定不利於理解經濟學問題。所以朱教授沒能理解市場的演算法,也就不奇怪了。


如果你想聰明點


就看這兩本書吧


《推理的迷宮》

大學經濟學教授的邏輯水平令人驚訝



為世界知名暢銷書作家威廉?龐德斯通生動剖析人類邏輯思維奇妙世界的經典之作,探索人類在知識世界中遇到的困境和幽微深刻的謎題。「缸中之腦」對於人的思想而言意味著什麼?藍綠和綠藍是同一種顏色嗎?彭睢迷宮是怎麼回事?奧卡姆剃刀式的思維如何幫助人們簡化處理生活問題的方式?物理學、數學、計算機科學離生活並不遙遠,通過這本書,讀者能夠一窺思維的多個側面,從而了解邏輯推理如何在我們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發揮巨大的作用。在「推理的迷宮」中,你將愛上這個邏輯與矛盾交織的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卡繆:薛西佛斯之石-EP79
自我欺騙問題研究
尼采:高貴的理解
西蒙·波娃:第二性-EP78

TAG:哲學園 |

您可能感興趣

邏輯哲學、數學哲學和科學哲學的關係
哲學和科學的邏輯關係
對邏輯、科學和哲學的觀察
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
美醫學專家:「瘧原蟲抗癌」缺乏科學邏輯
邏輯學混淆了自然哲學
邏輯是科學的基石
碑學的「審丑」邏輯
物理學、哲學與神學,真的是遞進關係么?不過是邏輯學的伎倆
胡塞爾早期數學哲學中的邏輯理路
在邏輯和哲學之間
林建華:大學的邏輯
《流浪地球》不合科學邏輯,但超脫常識是文學特權
中國古代邏輯學大師——公孫龍
文學作品裡的小邏輯
學校變革與教師發展的制度邏輯
古代的邏輯是「文學化」的邏輯
馮學榮:中國文人的邏輯思維有多爛
邏輯在哲學中意義的理解
陽明心學的邏輯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