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十七帖》筆意法式

《十七帖》筆意法式

《十七帖》筆意法式

《十七帖》筆意法式

《十七帖》筆意法式

《十七帖》筆意法式

1.獨點。獨點一般為字的上點,或在字的外廓。起筆以尖鋒人紙,向右下方順勢下按收筆。或空收,如「示」字;或下按後向左下方折轉,順勢收鋒,如「外」字。

2.兩點。這種點橫向如「孫」字右部兩點,左右呼應,前一點的收筆要與後一點的起筆在筆勢上相一致;或為縱向,如「言」字上面的兩點,並不強調呼應關係,而是意態獨立,但要避免重複,或差異太大。

3.多點。草書中一些字都有三點以上,「不」字上點獨立,下面的兩點形成照應關係,書寫的要求與前面所說的橫向兩點—致。

4.長橫。草書中出現的長橫相對較少。長橫很醒目,如多用則與草書整篇的流動睦相抵觸。王羲之草書中的長橫起筆一般露鋒,行筆或由粗變細,或由細變粗,過渡自然。收筆或空收,或換鋒下按,再向左下方收筆。如「廿」、「一」二字。

5.短橫。《十七帖》中短橫很多,寫法要根據字形的需要而定。

6.多橫。多橫連在一起,一般姿態與長短都有變化,有些橫之間有連帶關係,如「未」字。

7.短豎。《十七帖》中短豎的寫法也多種多樣。如「順」字的三豎長短相差很小,但中間一豎的起筆呈方形,與左右兩豎形成差異。短豎的起筆多變,有時還有曲頭的,如「土」字。

8. 垂露豎。這種豎畫也並不是干篇一律的一個形態,如「楊」字的豎畫形成曲頭,「粗」字的豎畫寫得渾厚有力,收筆圓中帶方。

9. 懸針豎。《十七帖》中的豎畫也是千姿百態,如「情」字左邊的長豎呈弧形,上圓下方,並逐漸加粗,「耳」字的豎中段開始向左傾斜,收筆呈針狀。

10.短撇。《十七帖》中,短撇有兩種形態:一種起筆為方切式的,收筆出鋒,如「年」字;一種是尖鋒起筆、收筆呈方形的,如「悠」字。短撇行筆宜利落,不宜遲疑。

11.長撇。《十七帖》中的長撇各具形態。如「但」字的撇畫起筆側鋒入紙,中鋒行筆,收筆含蓄;「必」字的撇畫呈弧形,由細到粗,輕盈流動。

12.直撇。直撇在王羲之的草書中經常出現,形態大體一致,但其中也有些差異。有的撇以剛勁稱勝,如「省」字;有的挺拔,如「既」字;有的柔中帶剛,如「及」字。

13.短捺。其形狀如長點,起筆、收筆都要出鋒,形成兩頭尖的特徵。附圖中「彼」字的短捺上側呈弧形,下側弧度較小;「來」字的捺收筆時逐漸加力;「火」字的捺畫不帶弧度,中間粗,兩頭細,形如紡錘。

14.波磔捺。如「成」字,其捺畫帶有章草捺畫的特徵,即有一定的波磔。

15.帶鉤捺。《十七帖》中的一些捺畫,出現了轉折所帶出的鉤法,並與下一個字的筆勢形成連帶關係。如「獲」字,在轉折時要將筆鋒包裹住,再順勢向左帶出;「人」字在轉折時停頓下按,再向左帶出。

16.短鉤。這些鉤的轉折處多輕盈靈便,如「來」字,轉折時提筆攏鋒,然後向左輕輕勾出,不要寫出像楷書那樣粗重的鉤來。「爾」字的鉤在轉折時不需提筆,而是用筆鋒包裹住,然後乘勢向左攏鋒勾出。

17.挑鉤。這些挑鉤是章草字形留下來的痕迹。「武」字在寫挑鉤時有停頓下按然後上挑攏鋒的動作,顯得厚重、沉著。「足」字的挑鉤不需停頓,而是在轉換方向時順勢上提。

18.弧形鉤。弧形鉤的弧度較大。如「我」字,在寫鉤時有一定的轉折,即在行筆時稍事停留,逐漸轉換筆鋒的方向。「緣」字只有轉,沒有折,在轉彎處要攏住筆鋒,不要讓筆鋒散開。

19.圓轉。使轉是草書中最常見的筆法,分圓轉與方折兩種。「眉」字中的第一筆拐彎處屬圓轉,書寫時要攏住筆鋒,轉時行筆要放慢速度。「安」字中的平寶蓋也是圓轉用筆,只不過轉時角度較大。

20.方折。古人草書圓轉與方忻並用。如「遲」宇開始的兩處拐彎,就是典型的方折。這種筆法要求在拐彎處轉換筆的方向重新起筆,下按後再行進。轉折時須注意筆畫銜接,以防脫節。

21.轉折。轉與折並不是截然分開的,有些字的轉彎處轉、折兼蓄。如「同」字的右上角似方而圓;「事」字多處轉彎,不露圭角;「周」字的轉彎處也是圓中帶方。

《十七帖》書法結構:

《十七帖》筆意法式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遠藏本並跋)

《十七帖》筆意法式

王羲之《十七帖》(安思遠藏本並跋)

1.點畫照應

以點為主的草字要注意點之間的照應關係。孫過庭說:「眾點齊列,為體互乖。」這是說點比較多的字,不要將這些點寫成一個樣子。如「不」、「悲」二字,均較好地處理了點之間的關係。有時候,點要與其他筆畫形成一定的關係。如「分」、「奇」二字的點是字的眉目,起到了傳神寫照的作用;「分」字的點是保證字態平衡的砝碼;「奇」字的上點如同字的大腦,其方向決定著字的姿態。有些草字中點與其他筆畫互相照應,使字的布局因而活起來。如「意」字中點畫間隔很疏朗,並不強調連帶,卻很自然;「想」字下面的兩點與上面的筆畫似斷還連,很有意趣。

2.平衡端正

《十七帖》中如「數」、「里」等字,都是緊湊中正的造型。中正只是相對概念,假如完全平正,則必然顯得呆板。「語」、「臨」這些左右結構的字,整體特徵都顯得比較均衡。「語」字左邊的字元寫得很重,與右邊的字元勢均力敵;「I臨」字左邊拉寬,右邊窄。一些上下結構的字橫向線條不乏有傾斜之勢,但要通過豎畫來取得中正的效果,如「盛」字;或是通過局部的搭配取得均衡,如「勢」字。

3.偏正組合

《十七帖》中如「告」、「是」等字都有—個共同的特徵,即字的土部比較端正,下部則很靈活,每個字的整體效果看<贓重,卻又不乏靈動之態,達到了正欹結合的境界。而「吾」、「畫」、「遠」等字則顯得婀娜多姿、—波三折,這是依靠中間部位的挪動取得的藝術效果。如「吾」字中間部位偏向左邊;「畫」字正好相反;「遠」字中間部位左右擺動,顯得很生動。一些字則綜合了上述方法,如「常」字上面稍正,下面則取斜勢;「秦」字中間部位左右擺動;「度」字上面比較端正,下面左右開張。

4.左右相諧

如帖中「殊」字左右兩部分都有向外展的姿態,通過連筆,將兩者連在—起;「楊」字左小右大,互相關照;「理」字左邊上寬下窄,右邊則相反。而「龍」、「雄」等字則是左長右短或左重右輕,形成以大領小的布局,這是它們的統—性。但每個字的處理方法又不盡相同,顯示了王羲之處理字形的高超技巧。「致」、「觀」等字的處理方法主要是位置的錯落。「致」字右邊的反文位置很低;「觀」字將右邊的部分放到右下方,幾乎成了上下結構。

5.縮放合度

帖中「唯」、「益」等字都是上放下收式的典型。「唯」字左邊的「口」部以及右邊的上部都很開張,右邊下部則寫得很窄,而且筆畫較細。「益」字也是上邊開張,下面緊縮,顯得很雄偉、挺拔。一些字通過某些局部的收縮,使字形顯得很緊湊。如「時」字左邊的「日」部顯得很緊,「避」字中間部分筆畫很輕,在視覺上造成了有縮有放的格局。「婚」、「安」等字通過某些筆畫的誇張,以及某些局部的收縮,給本來不太好處理的字安排得很有意味。這時要注意誇張筆畫的位置,還要體會收縮部位的巧妙。

6.虛實開合

帖中如「信」字,左右之間沒有連筆,單個看好象距離太大,實際上放到整篇之中則非常和諧。這類字書寫時要注意左右字元的位置關係以及長短的比例。—些字以散取勝。如「取」字下面兩部分安排得很開;「鹽」字四個部件若即若離。形成包圍形狀的字要注意內外空間的處理。如「目」字中間部分很小,顯得字內空間很大;「為」字下面的點緊靠邊沿,讓中間空白;「解」字右邊的纏繞部分處理得靠下,而且線條很細。

7.以側取勢

帖中「堂」、「告」等字上下部分都取斜勢,整個字形看上去很危險。帖中一些左右結構的字左右之間也並不平衡。如「漢」字不但有高低之差,而且左邊傾斜,右邊上寬下窄,很有動勢;「講」字的妙處在右邊,依次向右傾斜,顯得很生動。草字最忌諱呆板,如果寫得四平八穩,就會給整篇的章法處理帶來困難,所以一定程度的傾斜是必要的。

8.映帶有節

《十七帖》中的連帶筆畫起伏變化,富有節奏感。有些字點畫之間連帶很多,牽連之間有提有按,有時似連還斷,要注意其中連筆的粗細變化以及筆鋒方向的轉換。一些字中有大弧度的連筆,形成了圓形的字態,這樣的字尤其需要注意線條的起伏變化,書寫時速度不要太快,速度快則容易畫圓圈。而「顯」、「興」等字中的映帶更多,尤其是一些局部。其圓轉之中包含著提按,字勢顯得遒勁流暢。

《十七帖》章法析解:

《十七帖》是小草書體的代表作,其章法也具有典型意義。按照唐太宗的說法,其章法就是「煙霏霹結,狀若斷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

通常草書的章法問題,是指作品的謀篇布局,是集點、線成字以及集字成行、列行成篇的最終結果。關於集點、線成字,我們在前面已經對一些典型的字形作了初步說明,這裡重點講述《十七帖》集字成行、列行成篇的問題。

《十七帖》集字成行的方法不像後來的大草、狂草書法那樣,依靠字與字之間的牽連來強化整體感,而是依靠字形的大小、單字姿態的斜正搭配、筆畫的粗細變化來達到氣脈貫通。如最左面這幅圖是《十七帖》中的第一帖,共三行,都是字字獨立,屬章草格局。不過王羲之對這種格局進行了改造,所以顯得更為靈活。此帖第一行「十七」兩字筆畫非常厚重,給整個作品確立了基調。其他字或正或側,如「郗」字作側勢,「司」字又變為端正,「馬」字傾斜,「未」字又復歸端正,最後的「去」字又變為斜勢,所以,整行看上去雖然字字獨立,卻又筆勢相承。其他兩行除了具有這種立意外,還有字形寬窄上的變化。

集字成行的另一個方法是上下字的牽連。如圖,第一行還是字字獨立,第二行中的「想復」二字筆畫相連,這是強化字與字之間關係的一個方法,但在《十七帖》中還是不佔主要成分,而且牽連之處一定要有道理。《十七帖》在這方面處理得非常有分寸,牽連的字在整個章法中起到了提神的作用,而無左纏右繞之病。有些字更注重意連,也就是筆勢上的關聯,如第三行開始的「頤養」二字,上字的收筆與下字的起筆形斷意連,同樣有牽連的效果。

《十七帖》列行成篇的方法是讓每一行保持一定的距離,但是左右之間的意態要互相照顧。由於每一行字形的大小、寬窄、正側都不同,所以放到一起非常和諧。加上一些牽連的組合,使章法更顯靈活。應該注意的是《十七帖》是一部小型的匯帖,不是一時間所寫,所以每個帖的章法都各具特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沃德利成書畫院 的精彩文章:

蘭亭集序中的筆畫-19種撇、7種挑提
彩鉛繪圖技法
「飛白書」5忌

TAG:沃德利成書畫院 |

您可能感興趣

書法三意,「筆意」「字意」「書意」
從《書譜》濃郁的「二王」筆意中,窺探草法的使轉用筆
行書書法欣賞,辛棄疾詞《摸魚兒》,傳統筆意,古韻十足
隸書的筆法、筆勢和筆意關係
薛紹彭《元章召飯帖》,獨得二王筆意
筆意縱橫,無一點塵埃氣,顏真卿行書信札《蔡明遠帖》書法欣賞
詩書雙絕:陸遊《秋清帖》,筆意源於顏、蘇兩家
書法中筆意的重要性
凝練端方,有二王筆法並糅合米芾筆意,幾幅行書楹聯作品賞析
米芾《張季明帖》,王獻之「中秋」筆意
著名書法家臨習《麻姑仙壇記》,精妙絕倫,結合了很多顏體的筆意
黃元駒《江南筆意》
三種筆意書心經
意擬沈周筆意
元代王禮寔行書《騎氣帖》,有子昂筆意!
「清代書法」- 陸恭的書法筆意古雅,但作品罕見
顏楷筆意:董其昌書《周子通書》,罕見的書法大軸
陸啟成楷書結構中宮緊湊筆畫厚重,《墨池記》為證,有盧中南筆意
隸書筆意 新傳承
筆意蕭遠、風格清麗:明末天香女史黃媛介《小楷冊頁》書法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