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武狀元

武狀元


武狀元








武狀元

武狀元



我們看戲,戲中常會演誰誰誰是武舉人、武狀元。看傳記,也會有誰誰誰在前清曾考中武舉的記載。這武舉人武狀元是怎麼回事?


科舉制度始於隋代,但僅考文章經術。考武藝,始於武則天時。《新唐書·選舉制》:「武舉,蓋其起於武后之時,長安二年,始置武舉。」《資治通鑒》卷二〇七:「則天后長安二年春正月乙酉,初設武舉。」均可證。武則天不但姓武,與武藝還有這段淵源哩!《唐會要》錄其敕曰:「天下諸州,宜教武藝,每年准明經、進士貢舉例送。」

自此以後,武藝就也有科舉了,情況跟文事方面的進士科明經科一樣。


但武舉之制,宋朝就已與唐朝不同,原因是宋代又設了武學。什麼叫武學?我國的科舉,本質上是政府的人事選拔制度。但人才要能成材,讓政府有所選擢,須待教育,因此科舉又與教育制度相銜接。政府在中央與地方各設學校以教士。隋唐皆如此。但武舉是新增的項目,在唐代就還沒有相與銜接的這種教育體系,須遲到宋代才建立。


武學成立於宋仁宗慶曆三年(一〇四三)。然只維持了一小段時間,宋神宗熙寧五年才又釆王安石建議,設武學於武成王廟。武成王是殷紂王的元帥黃飛虎,紂王無道,乃從周武王征殷,後世供為武神,故以其廟為學宮。在此設武學,猶如設國學於文廟也。


這是中央官學的武學。地方武學則要到宋徽宗崇寧年間,地方諸州才設武學,但政和年間又廢。南宋高宗紹興十六年再恢復。


武人亦須有學,這種武學的制度即顯示了宋代對於武舉人的要求已不同於唐代。

武狀元



唐代武舉考試,主要是兩部分:一、騎射及兵器運用,包括騎射、馬槍等;二是步射,負重、材貌、言語等,屬於身體條件和基本文化素質。其中面貌長相和言語,大抵類似文科舉禮部試時所謂「言、身、書、判」的身與言,並無具體內容,只是看考生是否能基本應對。宋代就不然,除考武藝外,還須考兵書策議,跟考文科沒太大不同。


《續資治通鑒長編》載宋治平元年賈黯奏,「請如明經之制,於《太公韜略》,孫、吳、司馬諸兵法及經史言兵事者,設為問目。以能用己意或前人註解、辭明理暢,及因所問自陳方略可施行者為通」。事實上,宋代殿試時的武舉策問,考的也大抵是這類兵學理論及典籍知識。


看這樣的考試,我們就可知道:

(一)像電影中描寫之武狀元蘇乞兒這樣的叫化子,在唐代是考不上的。


(二)光會武藝的武夫,到宋代也考不上了。武舉要舉拔的,是國家在軍事國防上能起作用的將領,因此除了對兵書理論嫻熟之外,還要能自陳方略。允文允武,筒直比文科還難,或至少不容易。


(三)因武舉要考許多經典,所以才須進人武學去學習。


(四)在武藝方面,最重要的武藝是弓馬,即射箭和馬上的武器使用。與後來武術偏於手搏及短兵者迥異。相較於馬上使用之器械,後來武術界視為長兵器的槍、棍,其實都已是短兵器了(如張飛的丈八蛇矛,約長三公尺半,現在武術界用的槍棍一般長不逾二公尺)。


此等武舉制度,在金朝也同時舉行著,可是元朝沒沿續;明朝初年,文科舉雖仍實施,武舉也一樣未開辦。直到天順八年,才「令天下文武官舉通曉兵法、謀勇出眾者,各省撫、按、三司、直隸巡按御使考試」(《明史·選舉制》)。不過,它不像文科那樣穩定,有時考有時不考。弘治六年規定六年考一次,十七年又規定三年一試。


雖然如此,武舉也還是不如文科,因為基本上只有鄉試、會試兩級,而沒有殿試。沒殿試,自然也就沒有狀元。有武狀元是崇禎四年以後的事,《明會要》卷四七:「崇禎四年,武會試,時帝意重武,舉子運百斤大刀者,只王來聘及徐彥琉二人。……武榜有狀元,自來聘始也。」這時,距明亡已經只有十幾年了。

武狀元



那麼,武舉都考些什麼呢?


正德年間頒布了一份《武鄉試條袼》,載明三場考試,一、二場考射箭,第三場筆試。第一場試馬上箭,以三十五步為準,第二場試步下箭,以八十步為準。第三場試策一通,「或問古兵法,或問時務」。看來十分簡明,武藝唯取弓射一項,馬上器械也省了。

如此考試,也很實際。因為古代作戰,弓射本來就是最具殺傷力,也最難防備的,八十步以外,一箭射去,效果與現在用槍差不多。現在的士兵,最重要的武技,不就是練習射擊打靶嗎?刺刀術或徙手搏擊之訓練,均不如射擊重要。畢竟戰場上能用得上刺刀肉搏或徙手格鬥的情況太少了。真用上時,恐怕勝負亦已差不多底定啦!


但如此取士,途徑似乎又太窄,因此武舉制度還有些變通。《續文獻通考》卷四七:「穆宗隆慶二年……武舉仍遵照舊規外……自今年始,但有智通兵機,或力勝二百斤以上,或善射,或善槍,或善刀弩,或善火器等各項藝能之人,每年通以春季為期,不必拘定名數,許令自投到官。州縣官取具里老甘結,嚴加考校。要見某人有何機智可以出奇、某人有何勇力足以任重,某人善射,果否巧力俱優。……選中,量授衣巾,充為武生,免其雜泛差役。候至開科年分……除精通論策者照舊隨武舉入場外,其餘俱候武舉場事畢日,御史公開考試,將智勇俱優者列為一等、精通一藝者定為二等,各照武舉優待。」


這種辦法,乃是對武舉的調節或補充。因為武舉考試,只以射箭為主,擅長射箭以外的才藝,可能根本無法晉身,故此法把善刀槍火器乃至有氣力的都納了進來。


其次,武舉考試真正的關鍵,其實不在武藝而在文才。考試雖分三場,但「以策論定去取、以弓馬定高下」(鄭紀《東園文集》卷四《奏設武舉以培養將才疏》),策論不好,弓馬再精也無用。而一般武人,掄槍使棒不是問題,叫他拈起一管小小的毛筆來刺繡出錦緞文章,卻往往要窘殺他也!上述辦法,就是一種變通,讓不精文墨的武人也有上進的機會。


此等人,先是經選拔充為武生;再是陪同武舉考試,進行試後賽。考好了,便可獲得比照武舉的待遇。這好比文科舉也有一種「視同進士出身」的制度。如左宗棠即是這種出身。國家用人之際,不拘一格見人才,既有文材武略,自不妨都視同一例。但「進士」與「同進士」畢竟還不是同一回事,比照武舉優待者,地位自然也還低於武舉。


而武舉之地位則又低於文舉。與文舉相比,武舉中式後,沒有文舉那般正規的觀政進士制度、國子監歷事制度、庶吉士制度等職前培訓辦法。而且武舉鄉試後並不授官;即使會試中第而授宮了,大概也只能獲授低級武官,品級不高,多數是到地方軍隊去當參謀一類閑職,與文科進士大大不相同。因而民間対武舉也不熱衷、不艷羨。


武舉人在明代文學中也很少出現,不過到清代就多了,是現代小說戲曲或電影電視之先聲。


可是,在清人筆記中,武舉人常扮演較負面的角色,看來並不太吃得開。如《螢窗異草·姜千里》說姜氏是閩之武孝廉,亦即武舉人,本來在鄉里頗為宵小所忌憚,但後被人設局陷害,群斗受傷,逃到一處草堂,逄一少女。少女看他受了傷,又問知為武舉人,「大笑曰:以武科而不克弭盜,其如搦管者何?」孝廉大慚。該女乃替他出面,擺平了盜賊。據後文之敘述看,女子乃劍仙之流。與劍仙相比,武舉人的武藝當然就顯得稀鬆平常了。


《涼棚夜話》載一事與之略同。謂武舉人紀某,善技擊,慷慨任俠,喜接四方賓客。門客中有一少年,看不出有什麼本領。後來一客來訪,「於衣底出劍二口,盤旋霍躍,初如雪滾花翻,閃倏不定,以後但覺白光周身,旋轉如月」,直擊少年。少年也出二劍相迎。原來兩人竟是師兄弟,屢次較量。看了兩人這種劍俠手段,武舉人任俠之心自然也就冷了。


這是武舉吃癟故事的一種類型,另一種是武舉遇盜。如宋永岳《亦復如是》響馬盜條:「昔有武舉上京會試者,結伴五之人,各以膂力自矜,謂遇盜可必勝」,結果當然是很慘。《翼駉稗編》女盜認年伯條,也是如此。雲湖州孝廉沈金彪,善騎射、精拳勇。入都會試時,逢一少年打劫,與之斗。少年不敵,走後找了妹妹來,把他的刀子與鐵鞭都打折了。搶走行李後,發現兩家有舊,才又把行李送回。

武舉遇盜跟武舉遇仙一樣,都是在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武舉不可自恃武勇,否則就不免吃虧。正面講這個道理的是《虞初支志》的《書毛大相公》。本文說長沙武生楊先和武術精湛,但「與人交,恂恂若儒生,口不齒及拳勇。或求與角,非迫不已,不肯登場,故終其身無少挫」。把他寫成一位正面的典範,要說的,無非是這類道理。


武生武舉之技到底如何呢?俞蚊《夢庵雜著·顏鳴皋傳》云:「武場故事,先試馬、步射及刀、石,為外場。藝、力出眾者為雙好,次則單好。單好人選而難於中式。不與雙單之列者,並不得入內場。」內場是考策對的。先考外場,考中了再考內場。外場看藝與力,力主要表現為舉石,藝就是弓馬與刀術。弓馬仍是最主要的。

武狀元



小說中描寫武舉之藝,也常以弓為重點。如《客窗閑話》難女條說:「有武舉能開十四石弓者,以拳霸一方,縱淫,無敢與較」,後逢一繩伎,才受到教訓。《淞隱漫錄》女俠條則說有一位武進士,因與營員不睦,罷官居家,其妹「生四五歲,即喜操弓矢、弄彈丸,於百步外懸物為的,每發必中」。這類故事,無論武人之角色為正面或負面,都顯示了武舉武進士之才藝主要表現在弓上,或射箭或彈丸。清代小說敘武術事,也以丸箭為最多,遠多於手搏。可惜如今弓道僅存於日本,彈丸之技亦絕跡於中土。


武舉或武進士武狀元有弓馬刀石之勇,在官場上未必得意,未來的出路,大抵還是保鏢,否則就如《淞隱漫錄》所說那位武進士那樣去隱居。保鏢之例,須方岳《聊攝叢談》所載竇小姑事最為典型。竇小姑之父是武舉,開鏢局為客商保鏢,以紅三角旗為記,三子一女皆傳家業。武舉考試中雋不易,而出路僅如此,實堪浩嘆!


此武舉之大略也,它跟我們現在的武術傳統沒啥關係,是顯而易見的。


藝術欣賞

武狀元


武狀元



郭關簡介:一九七六出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書畫、音樂、詩文、斫琴、裝置等領域;知周易、曉音律、好古琴、喜操《幽蘭》《廣陵散》;二零零六年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二零一三年入龍虎山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藝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


《東渡》 古琴演奏:郭關道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關藝術 的精彩文章:

在宋代,古琴有多貴?
顧梅羹古琴視頻
蘭香 幽遠飄逸
碑帖經眼錄
何建明:道教的三維一體結構

TAG:郭關藝術 |

您可能感興趣

古鎮拾遺 武狀元卞賡
古代科舉除了文狀元還有武狀元,那麼武狀元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
《武狀元蘇乞兒》
為啥武狀元不如文狀元陞官快?專家給出原因:武狀元啥都幹不了
我的班長是「武狀元」
龍潭寺出了個評書武狀元
歷史上5大武狀元,第3位9歲考上武狀元,第4位是史上唯一女狀元
武狀元張三甲,中國最後一個武狀元,看他的傳奇一生
書法武狀元(民間故事)
中興大唐的武狀元:郭子儀
郭子儀:武狀元66歲再戰沙場,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
歷史上最出名的武狀元竟是郭子儀!
中國歷史上文武狀元總共777人-可你知道第一個狀元的名字和朝代嗎
古代文狀元名人輩出,武科同時出現,為何武狀元卻鮮出名將?
古代「武狀元」究竟有多厲害?武科得三元者只有一位,清初浙江王玉
中國最後一位武狀元,武藝精湛22歲力壓群雄,不久卻一命嗚呼
武狀元比文狀元差在哪,為何在歷史上沒存在感?
千年紫薇樹:南宋武狀元李知誠親植
歷史上最強學霸:文武狀元中「連中三元」僅有19人
一文狀元,回鄉顯擺,武狀元不服,給他出一上聯,文狀元當場認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