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外感溫病第一方:銀翹散漫談

外感溫病第一方:銀翹散漫談


「學一方,必學其立方之法;學其立方之法,必讀其立方之書。」



外感溫病第一方:銀翹散漫談



文/高建忠


從一則醫案說起。乳蛾(急性扁桃體炎)


患者,劉某,男,18歲。2011年5月1日初診。


自訴昨日下午開始出現咽痛,晚上咽痛加重,逐漸出現發熱。


現症見:咽痛,咽干,發熱,口乾喜飲,周身不適,有汗,無惡寒。舌質紅,舌苔薄白,脈浮數。


査:咽黏膜充血腫脹,雙扁桃體充血腫大I度。


診為急乳蛾(急性扁桃體炎)


證屬風熱外感。


治以疏風解表,清熱利咽為法。


方用銀翹散加減。


處方:金銀花15g,連翹12g,荊芥9g,牛蒡子12g,薄荷9g(後下),桔梗9g,蘆根15g,竹葉3g,射干12g,生甘草3g。

2劑,每劑煎2次,每次煎5分鐘,每劑分3次服,24小時內服完2劑。


葯後諸症緩解而痊癒。


本案診治較為簡單,患者新感起病,起病後及時就診,就診前未服西藥,證情表現單純、典型。用銀翹散方治療,可謂藥到病除。?


值得注意的是,臨證所見患者多為就診前已用過西藥及中成藥,或者患者有「宿疾」,證情表現不典型者。


如本案患者,假如舌苔見膩,而不是薄白呢?假如是無汗而不是有汗呢?假如有明顯便秘呢?……我們還可不可以使用銀翹散方治療?是用銀翹散方加減呢還是取用他方治療?


學一方,必學其立方之法;學其立方之法,必讀其立方之書。



銀翹散方出處與主治。


銀通散出自清代醫家吳鞠通所著的《溫病條辨?上焦篇》:


「太陰風溫、溫熱、瘟疫、冬瘟,初期惡風寒者,桂枝湯主之。但熱不惡寒而渴者,辛涼平劑銀翹散主之。溫毒、暑瘟、濕溫、溫瘧,不在此例。」

要讀懂這段文字,需明白「太陰」、「溫病」等概念。


《溫病條辨》中有如下記述:


「凡病溫者,始於上焦,在手太陰肺。」


「溫病者,有風溫,有溫熱,有溫疫,有溫毒,有暑溫、濕溫,有秋燥,有冬溫,有溫瘧。」


「太陰之為病,脈不緩不緊而動數,或兩寸獨大,尺膚熱,頭痛,微惡風寒,身熱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後熱甚者,名曰風溫。」


結合葉天士在《溫熱論》中的論述:


「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合皮毛而主氣,故云在表。」


我們可以認為,銀翹散方治療外感溫病初起,邪在上焦肺,以肺表癥狀為主要表現,症見發熱、口渴、有汗、脈數者。


至於惡寒與否,論中明言不惡寒。論中把銀翹散證置於桂枝湯證之後,且又云:「太陰溫病,惡風寒,服桂枝湯已,惡寒解,余病不解者,銀翹散主之。」


可見,治療溫病初起,使用桂枝湯或銀翹散的區別在於是否有惡寒。

但書中也提到:


"本論第一方用桂枝湯者,以初春余寒之氣未消,雖曰風溫,少陽緊承厥陰,厥陰根乎寒水,初起惡寒之證尚多,故仍以桂枝為首。猶時文之領上文來脈也。本論方法之始,實始於銀翹散。」


體會這段話,之所以用桂枝湯,有從傷寒到溫病過渡的作用。此處的桂枝湯證,可以說進一步就是銀翹散證,二者之間並無截然分別。結合銀翹散方中也用到了辛溫葯,可以認為銀翹散證是可以有惡寒的,只是程度較輕而已


論中未提及脈浮,只提及動數。至於兩寸獨大,也該是不緩不緊而偏動數者。


論中未提及舌象。病在上焦肺,未波及中焦,且病屬初起,不見明顯虛證,推測其舌苔應該不多不少,也就是說既不可苔膩,也不可少苔,而是舌苔薄白。如熱象較顯,可呈舌質紅,舌苔薄黃。


論中提到「溫毒、暑溫、濕溫、溫瘧不在此例。」為什麼?


「溫毒者,諸溫夾毒,穢濁太甚也。」


「暑溫者,正夏之時,暑病之偏於熱者也。」


「溫瘧者,陰氣先傷,又因於暑,陽氣獨發也。」


「暑兼濕熱,偏於暑之熱者為暑溫……偏於暑之濕者為濕溫。」

溫毒穢濁太甚,暑溫、濕溫、溫瘧,皆因於暑,而暑兼濕熱。可以這樣認為,此四病初起,之所以不能用銀翹散方治療(即使是在上焦太陰),其原因在於夾有穢濁或濕邪(銀翹散方本治熱)。


學方用方,必須注意其不可用之處。通過上述分析,病證穢濁較甚或夾有濕邪,是不可以使用銀翹散治療的,至少應該是相對禁忌。


清代醫家張秉成在《成方便讀》中對銀翹散方的主治給予了中肯的論述:


「治風溫、溫熱,一切四時溫邪,病從外來,初起身熱而渴,不惡寒,邪全在表者。此方吳氏《溫病條辨》中之首方。所治之溫病,與瘟疫之瘟不同,而又與伏邪之溫病有別。此但言四時之溫邪,病於表而客於肺者,故以辛涼之劑輕解上焦……此淮陰吳氏特開客氣溫邪之一端,實前人所未發耳。」


後人詬病銀翹散者,多因不明其主治外感溫病而不治伏氣溫病和瘟疫。



銀翹散方的組成與煎服法。


組成:


「連翹一兩,銀花一兩,苦桔梗六錢,薄荷六錢,竹葉四錢,甘草五錢,芥穗四錢,淡豆豉五錢,牛蒡子六錢。」


前法:

「上杵為散,每服六錢,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


之所以「勿過煮」,是因為「肺葯取輕清,過煮則味厚而入中焦矣。」


服法:


「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如此服用是非常重要的:


「蓋肺位最高,葯過重則過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葯輕之患,故從普濟消毒飲時時輕揚法。今人亦有用辛涼法者,多不見效,蓋病大葯輕之故。」


從銀翹散方的組成與煎法來看,原方的用量是相對偏小的。而當前臨床上,很多醫生筆下的銀翹散方用量是相對較大的,特別是患者的每次服用量。


為什麼?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肯定存在,那就是認識上的問題。


通常臨證者會認為,銀翹散證多是由於細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引起,銀翹散方中,銀花、連翹等葯有廣譜抗生素作用,在加減中加入板藍根、大青葉等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藥物,這樣組方就可以針對細菌或/和病毒感染引起的病症了。


在一定程度上,劑量小,消炎、抗病毒力量也小劑量大,消炎、抗病毒力量也大。於是,臨證中,處方劑量就相對偏大,且自認為有足夠的理論支持。

類似的思維對很多中醫臨證者影響並不算小。


試問,中醫中藥治療炎症,果真是直接針對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嗎?如果是,復方中藥的療效還能趕得上或者超越單體西藥的療效嗎?


中醫學中的發病學,始終是著眼於正氣與邪氣的對抗。治療上,也重點是著眼於正氣的盛衰以及正、邪之間的進退。把「治人」的中醫學淪落為「治病」的醫學,是對中醫的糟蹋,會把中醫學引上一條不歸路。


筆者在早期臨證中反覆嘗試過,「小劑可以去實」。隨意加大劑量,不但不會提髙療效,反而會延長療程。


關於「時時輕揚法」,這一術語當是吳鞠通首創。考普濟消毒飲服用法,在《東垣試效方》中有這樣的記載:


「共為細末,半湯調,時時服之;半蜜為丸,噙化之。」



「每服秤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時時服之。」


吳鞠通受李東垣啟發,制銀翹散服法,意即通過「時時服」而達到「輕揚」之效。當代學者何紹奇在《讀書析疑與臨證得失》一書中盛讚:


「這實在是吳氏『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一語的最好體現,足見他心思之靈巧過人。」


銀翹散方的方解。


《溫病條辨》中對本方的立方做了一定的說明:


「本方謹遵《內經》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熱淫於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訓。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穢之說,用東垣清心涼膈散,辛涼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黃芩,勿犯中焦。加銀花辛涼,芥穂芳香,散熱解結,牛蒡子辛平潤肺,解熱散結,除風利咽,皆手太陰葯也……可見病溫者,精氣先虛。此方之妙,預護其虛。純然清肅上焦,不犯中下,無開門揖盜之弊,有輕以去實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此葉氏立法,所以迥出諸家也。」


後人皆知銀翹散方出自葉天士之法,而很少有學者注意到本方與喻嘉言和李東垣兩位醫家有關。


考李東垣著作中,並未見清心涼膈散一方。而在王好古所著的《此事難知》中見有加減涼膈散一方。原文:


「加減涼膈散退六經熱:易老法:涼膈散減大黃、芒硝,加桔梗,同為舟楫之劑,浮而上之,治胸膈中與六經熱,以其手足少陽之氣,倶下胸膈中,三焦之氣同相火,浮行於身之表,膈與六經,乃至高之分,此葯浮載,亦至髙之劑,故能於無形之中,隨髙而走,去胸膈中及六經熱也。」


在王孟英所著《溫熱經緯》中有清心涼膈散一方,文中謂


「即涼膈散去硝黃加桔梗。」


如果吳鞠通所說東垣清心涼膈散即此加減涼膈散,那我們可以看到,加減涼膈散是在《和劑局方》涼膈散的基礎上,去掉苦寒瀉熱的大黃,咸寒瀉熱的芒硝,載入葯上行的桔梗,使藥力不能直走中、下焦之臟腑,而作用於胸膈及經熱。


外感溫病第一方:銀翹散漫談



銀翹散是在加減涼膈散的基礎上,去掉苦寒走里的黃芩、梔子,加輕清走肺的銀花、芥穗、牛蒡子、淡豆豉、蘆根,使藥力作用於上焦肺及肺表,已經完全不具有「涼膈」作用。


吳鞠通在《溫病條辨?吳又可溫病禁黃連論》中指出:


「唐宋以來,治溫熱病者,初用辛溫發表,見病不為葯衰,則恣用苦寒,大隊芩、連、知、柏,愈服愈燥,河間且犯此弊。蓋苦先入心,其化以燥,燥氣化火……余用普濟消毒飲於溫病初起,必去芩、連,畏其入里而犯中、下焦也。」


儘管此段論述未必完全正確,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銀翹散方中不用苦寒是有其道理的,一是苦燥不利於「精氣先虛」之溫病;二是入里有「開門揖盜」之弊。


吳鞠通明言,銀翹散主治太陰溫病,實際上就是葉天士在《溫熱論》中所說的「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合皮毛而主氣,故云在表。」


既然主治在肺、在表,且為有傷津化燥之溫邪,那治療選用辛涼之劑,就甘避苦也是理之必然。不燥傷陰津,不直犯中下,也是病證所需。


我們可以再次體會吳鞠通在《溫病條辨·凡例》中所言:


「是書著眼處,全在認證無差,用藥先後,緩急得宜。不求認證之真,而妄議葯之可否,不可與言醫也。」


而反觀後世批評葉天士、吳鞠通之用藥輕靈者,往往「妄議葯之可否」,而「不求認證之真」。單言治學之嚴謹,就遠不及吳鞠通。


關於銀翹散方中的君葯,通常認為應當是銀花、連翹,但也有學者提出不同認識。秦伯未在《謙齋醫學講稿》中指出:


「銀翹散的主病是風溫,風溫是一個外感病,外邪初期都應解表……它的組成就應該以豆豉、荊芥、薄荷的疏風解表為君,因系溫邪,用銀、翹、竹葉為臣;又因邪在於肺,再用牛蒡子、桔梗開宣上焦,最後加生甘草清熱解毒,以鮮蘆根清熱止渴煎湯。」


筆者認為,原方當是以銀花、連翹為君的,但臨證時,如遇表證較顯的溫病,用銀翹散時,需要偏重解表,此時需要以豆豉、荊芥、薄荷等疏風解表為君,這屬於對銀翹散方的加減運用。



銀翹散與桂枝湯、桑菊飲、白虎湯方證的區別。



外感溫病第一方:銀翹散漫談



《溫病條辨》所出第一方是桂枝湯,第二方是銀翹散。兩方證共同點在於發熱、汗出、舌苔薄、脈浮。實則兩方證截然有別,一治傷寒,一治溫病。傷寒與溫病初起,區別在於傷寒惡寒而不渴,溫病渴而不惡寒。即《傷寒論》第6條所說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桂枝湯非為治溫病方,吳鞠通也明確指出:


「本論方法之始,實始於銀翹散。」


民國醫家何廉臣在《重印全國名醫驗案類編》中有一則按語如是說:


「風溫誤投桂枝湯,在上者輕則失音,重則咳血,在下者輕則泄瀉,重則痙厥,此由吳鞠通之作俑也,為其所欺所誤人者,數見不鮮。」


不一定為鞠通所誤,但後世不會使用桂枝湯治療外感病的醫家確有人在。究其原因,在於不明傷寒與溫病的區別。


銀翹散為辛涼平劑,桑菊飲為辛涼輕劑,白虎湯為辛涼重劑,三方區別主要在於辛涼之輕重作用不同。


「太陰風溫,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辛涼輕劑桑菊飲主之。」


以咳為主症,伴微熱,微渴。之所以另立桑菊飲,在於「恐病輕葯重,故另立輕劑方。」


臨證所見,桑菊飲證咳嗽也較輕微,溫病初起,每有見桑菊飲證者。?


「太陰溫病,脈浮洪,舌黃,渴甚,大汗,面赤,惡寒者,辛涼重劑白虎湯主之。」


此處白虎湯主治為上焦太陰溫病,而非中焦陽明熱甚。見症與銀翹散證相比,熱象更甚,但仍在太陰(脈浮,惡寒),治療重在「達熱出表」。



銀翹散方的加減運用。


《溫病條辨》中對銀翹散方的加減運用有較詳細的敘述。


「胸膈悶者,加藿香三錢,鬱金三錢,護膻中。渴甚者,加花粉。項腫咽痛者,加馬勃、元參。衄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裉三錢、側柏炭三錢、梔子炭三錢。咳者,加杏仁利肺氣。二三日病猶在肺,熱漸入里,加細生地、麥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黃芩、梔子之苦寒,與麥、地之甘寒,合化陰氣,而治熱淫所勝。」


這段論述,不出隨症加減之例。值得注意的是,方中可以加用甘寒甚或苦寒之品,但前提是「熱漸入里」。


還有,方中並沒有加用板藍根、大青葉等葯。


「太陰溫病,血從上溢者,犀角地黃湯合銀翹散主之。有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


犀角地黃湯為治療熱入血分方,今醫用犀角地黃湯,很少會想到可以合用銀翹散方。本條證治,可以這樣認為;犀角地黃湯治「血從上溢」之標,銀翹散治療「太陰溫病」之本。


「太陰溫病,不可發汗,發汗而汗不出者,必發斑疹。汗出過多者,必神昏譫語。發斑者,化斑湯主之;發疹者,銀翹散去豆豉加細生地、丹皮、大青葉、倍元參主之……」


疹出太陰,故仍用銀翹散,病因誤用辛溫,故去辛溫之豆豉,加用涼血養陰之品。


「太陰伏暑,舌白口渴,無汗者,銀翹散去牛蒡子、元參加杏仁、滑石主之。」


「太陰伏暑,舌赤口渴,無汗者,銀翹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麥冬主之。」


「太陰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銀翹散去牛蒡子、元參、芥穗,加杏仁、石膏、黃芩主之。」


論中反覆提到元參,上條中也提到倍元參,似乎銀翹散原方中本當有元參?


有汗可用,無汗可用;舌白可用,舌赤可用;可加苦寒,可加甘寒,可加淡滲。


綜觀吳鞠通筆下的銀翹散,用途極廣,表實、表虛俱可用,在氣、在血俱可用。甚至,在衛、在氣、在營、在血,都可以用到銀翹散。而辨證的關鍵點在於「太陰溫病」,病變始終不離上焦。


論述及此,思及當今臨床,我們實在有些愧對銀翹散。該用不用,不該用濫用,並不是醫者應該做的。



2011年11月24日,接診一學生,女,16歲。近3天咽痛、口瘡、前額起痤瘡。腹中知飢欲食而咽痛、口瘡疼痛不能食。口乾喜飲,無大便秘結,無發熱惡寒。舌質紅,舌苔薄白,脈弦。


辨證屬熱證無疑。是表熱還是里熱?不好辨。是上焦熱還是中焦熱?突然靈感一現,該證為上焦熱,吳鞠通所謂「太陰溫病」,可用銀翹散方。


遂處方:銀花15g,連翹15g,荊芥9g,防風3g,牛蒡子12g,薄荷9g,桔梗9g,蘆根15g,竹葉3g,丹皮15g,生甘草3g。


5劑,每日1劑。每次水煎5分鐘,每劑煎2次,4次分服。


服1劑,咽痛、口瘡即緩解,服5劑,痤瘡亦平。


按:本案如按表、里辨證(八綱辨證)及臟腑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似不容易辨為銀翹散證。而從三焦辨證,辨為銀翹散證則極為自然。


實際上,銀翹散方是三焦辨證模式下的產物。臨床上,使用衛氣營血辨證以及臟腑辨證、六經辨證去指導、使用銀翹散方,是後人對銀翹散方的解讀和使用,而非吳鞠通的本意。


文摘自《讀方思考與用方體會》


推薦關註:全新大家中醫3.3,推出【工作室】功能,幫您樹立個人口碑,積累優質患者,打造屬於自己的中醫工作室,助您實現「半日臨證半日讀書」的夢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家中醫 的精彩文章:

邢斌:雜合以治,立治咳混沌湯
高建忠:辨舌論治慢性鼻竇炎體會(推薦)
林善星:應用半夏乾薑人蔘湯治療虛寒吐逆、腹痛、眩暈、痞滿
高建忠:辨舌論治慢性鼻竇炎體會
壯陽補腎:真武湯治療糖尿病經驗

TAG:大家中醫 |

您可能感興趣

銀翹散《溫病條辨》
吳又可對外感熱病病因學說進行了徹底改造,為溫病學說大變傷寒學說提供了借鑒一一曹東義《瘟疫論譯註》第二講吳又可對溫病學影響
從非典、禽流感談談中醫溫病治療思路
溫病脈證並治:梔子豉湯、銀翹散、升降散
孫康泰:傷寒與溫病相統一,寒溫合流,貴乎辨證
《溫病正宗》中的論溫病與傷寒病情不同治法各異
每天推薦給你一本醫術典籍-《溫病條辨》
夏季,這5種「高溫病」須警惕!送你破解方
溫病臨證病案之伏暑病
溫病表裡雙解的驗方妙用
齒葉草,見過嗎?主溫病發熱,肝火頭痛,脅痛,瘀血疼痛
溫病四大家是指哪幾位? 他們分別做出了什麼貢獻?
關於溫病發熱的食療方
傷寒和溫病的"發熱"是一樣的嗎?
《溫病正宗》中的論溫熱五種辨法,可以學習
王鴻士「伏邪溫病」說論治肝病
食養齋·三乙說:今春多喝「珍珠華蓋湯」,防溫病咳嗽
明清時期溫病四大家分別指的是誰?他們做出了哪些貢獻?
古代中醫學溫病四大家分別做了什麼貢獻?
郝老師講太陽病與溫病風溫(附學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