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發展古文獻學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發展古文獻學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在這個豐富的文化遺產寶庫中,作為古代文化特別是思想文化載體的文獻典籍佔據著重要位置,其數量之多、流傳之久世所罕見。我國不僅有豐富的古代文獻典籍,還有整理、研究、利用這些文獻典籍的悠久歷史,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成果和經驗,總結出有益的理論和方法,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古文獻學。古文獻學對於我國古代文獻典籍的保存和流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否繼承和發展中國古文獻學,是關係我國豐富的古代文獻典籍存亡的大問題。如果沒有正確的古文獻學理論和方法,古代文獻典籍將會面臨兩種後果:或者任其錯亂、散佚,日漸消亡;或者亂加整理、妄加竄改,歪曲歷史、貽誤後人。這兩種後果都將使古代文獻典籍遭受難以估量的損失,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非常不利的。不久前,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發展古文獻學、加強我國古代文獻典籍整理編纂出版工作是重要基礎。

古文獻學涉及古文獻的搜集、甄辨和對內容的準確理解

古文獻學是關於古文獻閱讀、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學問。古文獻在形式和內容兩方面的特點,決定了古文獻學是個交叉、兼綜的學科。古文獻就形式而言,包括語言文字和版本形態,涉及中國古代語言文字學和古籍版本、目錄、校勘、輯佚、辨偽、編纂學等。就內容而言,分具體和抽象兩個方面,具體方面包括人物、史實、年代、名物、典制、天文、地理、歷算、樂律等,涉及自然和社會、時間和空間諸多方面的考實;抽象方面主要指思想內容,需要結合語言文字和具體內容由淺入深地剖析探求。按學術性質來分,古文獻學又分為考據之學和義理之學。有關形式方面的文字、音韻、訓詁、版本、目錄、校勘、輯佚、辨偽諸學以及有關內容的考實之學均屬考據之學;有關思想內容的剖析探求屬於義理之學。

從古文獻利用的角度分析,古文獻學涉及古文獻的搜集、甄辨和對內容的準確理解兩個方面。搜集、甄辨與目錄、版本、校勘、辨偽、輯佚有關。古籍目錄是考察文獻和治學的門徑。由於我國傳統目錄具有「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特點和優良傳統,其在讀書、治學、傳承文化方面的指導作用尤為突出。版本學涉及文獻版本的鑒定和流傳源流的考察,讀書、治學、傳承文化應依據可靠的善本。校勘是藉助有關理論和知識,運用相關文獻比對、綜合考訂的方法,以極其審慎的態度校正古文獻在流傳過程中產生的種種錯誤,包括字句的訛誤、篇章的錯亂等,以期恢復文本的正確面貌。校勘的意義十分重大,它是取得正確文本的重要手段,是讀書、治學、傳承文化存真求是的先決條件。辨偽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辨偽僅指關於書籍本身包括名稱、作者、年代等方面真偽的考辨;廣義辨偽除此之外,還包括書籍內容真偽的考辨。辨偽是一項鑒別史料的基礎工作,也是讀書、治學、傳承文化考信求真所必需。輯佚是從傳世的有關文獻中鉤稽、輯錄已經散佚的整部古書或現存古書中遺失的內容,具有拾遺補缺的作用。

對古文獻內容的準確理解,包括三個層次:一是對古文獻的語文解讀,二是對古文獻的內容考實,三是對古文獻的義理辨析。古文獻的語文解讀在古文獻學中居於基礎地位。古文獻是用文字記載的以書面形式存在的文本,也就是說古文獻是以書面語言為載體的。因此,要了解古文獻的內容,必須從弄懂語言文字入手。語文解讀包括認字、讀音和釋義,涉及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中國古文獻學有一個優良傳統,就是以小學為中心。所謂傳統小學,狹義指文字學,廣義則包括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中國古籍目錄,從漢代到清代,小學類書籍一直附屬於經部,作為通經的工具書。古文獻的內容考實是指對古文獻具體內容的各個方面如人物、史實、年代、名物、典制、天文、地理、歷算、樂律等的實事求是的考證,直接關係到對古文獻內容的準確理解。義理辨析是古文獻解釋的靈魂。義理與文義有別,文義是文獻語言的字面意思,這屬於語文解讀所要解決的問題;義理則指文獻語言所表達的思想,這是義理辨析所要解決的問題。義理辨析是對古文獻內容理解的最後一個環節:即在語文解讀和內容考實的基礎上,對古文獻的內在意義進行準確的理解和詮釋。只有完成義理辨析這一環節,才算得上對古文獻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完全理解。

運用古文獻學閱讀、整理、研究和利用古文獻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其中的思想文化,離不開對其載體——古文獻的準確把握和理解;而對古文獻的準確把握和理解,又必須憑藉古文獻學的理論和方法。可見,古文獻學對於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更加深入認識這種重要意義,我們不妨舉兩個具體例子。

例一,利用敦煌寫本校正《高適集》傳世諸本的錯誤。

高適是唐代著名詩人。《高適集》傳世諸刻本及清影宋抄本有《登百丈峰二首》,此詩敦煌殘卷伯3862題作「武威作二首」,按以敦煌寫本為是。第一首首句,傳世諸刻本及清影宋抄本均作「朝登百丈峰」,而敦煌殘卷伯3862是「朝登百尺烽」,也應以敦煌寫本為是。「烽」即烽火台,西北河西走廊至今仍有遺迹,相當高大,素有「百尺」之稱,如李益《暮過回樂烽》有「烽火高飛百尺台」句。高適此詩本作「百尺烽」,應該是後代中原人不諳熟「烽燧」的形制,因而不知「烽」指烽火台,所以錯誤地將其改為形近的「峰」字。既改為「峰」字,則「百尺」高度與山峰不相稱,又錯誤地懷疑其文字有誤,進而改為「百丈」,致使一錯再錯、面目全非,隨後又改詩題,將「武威作」妄改為「登百丈峰」。

「烽」訛混為「峰」,在唐詩中經常見到,原因都跟這差不多。如前面提到的李益《暮過回樂烽》,因詩中有「烽火高飛百尺台」句,受其牽制,題中「烽」字沒有被妄改;但其《夜上受降城聞笛》首句「回樂峰前沙似雪」,「烽」被妄改為「峰」。幸好《全唐詩》於「峰」字下附註異文:「一作烽」,得以留其真跡。其實,回樂為唐靈州大都護府屬縣,絕非山名,「回樂烽」指築於其地的烽燧。又如王維《涼州賽神》詩:「涼州城外少行人,百尺峰頭望虜塵。」涼州即武威郡,詩中「百尺峰」明顯是「百尺烽」之訛。這是一個校正訛誤的例子,涉及古文獻學版本、校勘和內容考實(如烽燧考實)等方面。如果不是先去解決此類複雜問題,而是費力詳考「百丈峰」在何處,非但徒勞無功,而且會以訛傳訛。

例二,通過語文解讀與義理辨析了解孔子的仁學思想。

《論語》中的「仁」字,不僅出現的次數多,而且孔子對仁的說法以及後人的解釋也眾說紛紜。究竟怎樣把握其實質、了解孔子的本意?只有運用古文獻學的理論和方法,綜考全書、前後互證,語文解讀與義理辨析兼而用之,才能比較準確、全面地了解孔子的仁學思想。

孔子講的仁,基本含義是愛人,如樊遲問仁,孔子說:「愛人。」(《論語·顏淵》,以下只注篇名)但是愛人又不是對所有的人一視同仁地愛,而是有親疏遠近之別。孔子說:「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學而》)這裡清楚地說明了愛的層次。首先,仁以維護「親親」「尊尊」的宗法血緣關係的孝悌為根本內容,如孔子的弟子有若所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其次,禮是仁的準則。如顏淵問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又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禮的中心內容是宗法等級制度,同時也包括維護社會秩序、反映社會公德的禮節和禮俗。再次,仁要求體恤別人,奉行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如仲弓問仁,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子貢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這是就禁止一面而言的「恕」。至於「忠」,是從積極可為的肯定一面而言的,如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所謂「近」,指自身;所謂「能近取譬」,就是說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忠」和「恕」是仁的同一內涵的兩個方面,所以孔子又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參解釋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最後,把推己及人的體恤,再進一步拓展,一直到廣濟博施、泛愛大眾。如孔子認為,如果「博施於民而能濟眾」,那已不止於「仁」,而是達到最高的層次「聖」,連堯、舜都不易做到(《雍也》)。由此可見,孔子的仁學思想,既以宗法等級的人際關係為基本內容,又包含了人道主義的泛愛成分。

仁除了仁愛的含義,還包括「敏於事而慎於言」(《學而》),就是要求人表裡如一、言行一致、重在實踐。如「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仁者先難而後獲」(《雍也》),「仁者,其言也訒」「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顏淵》),「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孔子還說過:「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並對「五者」加以指明和解釋:「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陽貨》)。其中,「恭、寬、信、惠」均屬仁愛的範疇,而「敏」則屬身體力行的實踐範疇。孔子之所以把力行作為仁的內容,一方面是為了反對言行不一、「色取仁而行違」(《顏淵》)的偽君子和只說不做的空談家,甚或揭露借仁德之名行兇惡之實的陰謀家;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提倡實踐,讓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自身負責,為社會盡責。如何憑藉古文獻學的理論和方法求真考實,在解讀、整理《論語》方面還可以舉出很多例子,限於篇幅,不再舉示。

(作者為北京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青年 的精彩文章:

「天使」在長沙――湖南「天使餐廳」助力吸納特障人士就業
這家餐廳有「天使員工」
特立斯筆下的紐約
國南極科研論文發表量躍居全球前十

TAG:中國青年 |

您可能感興趣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亟需傳承優秀的中華文化
優秀傳統文化
文脈頌中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也是軟實力建設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增強文化自信」 專題研討班在黃帝陵開展實地教學
傳承中國文化與文學
學習玄關傳統掛畫,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在創新中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把傳統優秀文化發揚光大
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讓傳統文化滋潤學子心靈
以節慶活動彰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文化
曲阜文化示範區:讓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時代魅力
德州市傳統文化研究會成立 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領略頂尖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之文物修復
陶藝傳承文化
傳習書院:傳承中華優秀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與營養學的發展
傳統文化怎麼學
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武術文化——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