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複雜系統:集群的自組織和演化

複雜系統:集群的自組織和演化

主講人簡介:77年大學工科,之前知青2年。1986紐約州立大學MBA。做過若干雜事,現退休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陪家人。喜旅遊和雜讀。

本文版權屬於講座人@frazer和未名湖的魚群

今天的講座算是去年9月份講座的繼續。上次介紹了複雜系統的概念和特性,但因時間關係,和複雜系統緊密相關的自組織和演化理論並未來得及介紹。今天來補上這部分內容。

今天的內容,先回顧一下上一講中關於複雜系統的一些基本特性,然後介紹自組織和演化理論中的幾個基本概念,再配合幾個例子進行說明,特別是通過 介紹BOIDS對鳥群和魚群的模擬和用英國演化生物學家、遺傳學家Waddington的胚胎髮育坡來說明演化中若干核心概念。最後試圖用這些理論對微信朋友圈中討論的熱點問題,如文明傳播、歷史規律性和政治模式等做些探討。

如果沒有上一講的基礎,要充分理解本講將是困難的,所以我這裡把上一講的文檔貼在這裡,即便現在來不及閱讀,也可以講座之後回過頭來再看。

上一講我所過: 牛頓式的決定論思 維方式只是我們對真實世界的一種簡單抽象,但真實世界大多是複雜系統,面對複雜系統,我 們需要轉向一種新的思維方式。這種新思維,就是複雜系統思想和演化(或「演生」)的思想。這是一種新哲學和人生態度,它之所以必要,是我們不希望被確定性思維誤導,也不希望被此確定性思維推導出來的簡單結論所迷惑。

上一講結尾對複雜系統有十點歸納,我挑4個與今天話題有關的如下:

1. 複雜系統是多主體、多因素、多變數,多主體構成的互為輸出輸入的 一個超系統, 多主體/子系統/單元間有高度相互依賴性。這些主體(Agent)可以有智能和意識,但也可以是細胞和分子這樣的單元。

2. 複雜系統的研究方法,既不認為系統有確定秩序(規律),也不認為系統毫無規律可循,而是研究系統的混沌邊緣,即研究系統看似無序中的穩定性和無序海洋中如何產生秩序的孤島(結構和組織)的機制。對於複雜系統而言,全域和長期行為均難以預測,儘管不是完全隨機。這種思維方式幾乎可以覆蓋自然、社會和歷史的一切方面,它讓我們一方面避免機械式理性的僭妄, 又讓我們在面對無序時保持冷靜和樂觀。

3. 複雜系統不是簡單的部分之和,整體永遠大於部分,約化主義有重大缺陷。系統是分層級的,新層級形成時,就會」湧現「出與本層相關的新特性,而這些新特性並不是它的組成部分所具有的,也不是它的子系統的概念和術語可以解釋的。對層級而言,構成它的個體性質本身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反而是個體之間的關係和互動變得更重要 。這種關係就是一種湧現性質,或者說是這個層級的整體性質。

4. 在複雜系統中,很難判斷什麼是大因素,什麼是小因素。大因素在系統中未必是最重要的變數,所謂小因素反倒可能對系統具有決定性影響,因為複雜系統內變數之間的關係極為複雜,小因素一旦在系統內形成正反饋和獲得傳染式(病毒式)傳播,都會對系統造成巨大改變,而這在起初都是難以預料的。任何簡單的概括,都可能篩掉真正的關鍵因素,而這些關鍵因素往往是小因素,往往是些不起眼而被認為不是系統的關鍵變數。

什麼是複雜系統的演化?簡單地說,複雜系統不是按預先設計的藍圖和預設的軌道變化的,它處於不停的「演化」過程中。它和願望無關,和觀念無關,和抽象的概念無關。「演」這個詞含有「自發秩序」或「自組織」的意思,演出什麼結果事前並不確定,產生什麼結果也無法計算,它是系統內無數單元(Agent = 互動主體)互動和博弈的結果,是一個系統自組織的過程,並不需要外在的設計者或控制者。

自組織的意思說的是這樣一個過程:系統的總體秩序由一個看似無序系統中的各單元的本地互動(local interaction)產生。每個單元並不考慮整體的目標和結構,它們只是遵循某個簡單的本地規則,但一旦這個本地規則進入正反饋獲得放大效應時,就會形成整個系統的某種結構。這個過程是自發的,無需被外部的設計和控制。自組織現象被隨機波動觸發,然後被正反饋放大。在無序海洋的不可預測中產生可預測的秩序孤島。

自組織的概念自古就有。古希臘原子論者德謨克里特(前460年到前370年)和古羅馬哲學家盧克萊修(前99年到55年)相信:自然秩序的產生,並不需要一個具有設計能力的智慧,只要給定足夠時間、空間和物質,秩序會自己產生(原子組合)。

「自組織」一詞是康德在1790年的《判斷力批判》中提出的。他說所謂系統演化的「目的性」,指的就是此系統的各單元(器官)既為目的,又為手段。一個由此種性質的單元組成的系統就像具有自己的大腦在行事,即它有自我管理和演化能力。即通過自己內部單元的互動(手段)來實現系統的某個外顯目的。

自組織是一種極為普遍的自然和社會現象,發生在物理、化學、生物、機器人學和認知系統中。舉例如下:

物理:相變,自發對稱破裂,自發磁化,液體的熱對流、晶體生長、激光、超導等……

化學:分子自集、震蕩反應、自動催化網路、液體晶化、網格複合體等……

生物:自發蛋白摺疊、生物大分子形成、雙層脂膜的形成、生物圖樣形成、發育生物學中的形態發生、人類動作的協調、昆蟲的(蜜蜂、螞蟻等)和哺乳動物的社會性形成、鳥和魚的集群現象等。

計算機:細胞自動機、隨機圖像、演化計算、人工生命等。在集群機器人學中應用自組織理論來產生「湧現」行為。演算法優化也是自組織過程,它企圖尋找問題的最佳解。如果一個解代表了一個互動系統的穩態,那麼這個解就算是被找到了,它就是這個系統的一個收斂結構。小世界網路和無標度網路也是自組織網路,即它們不是自上而下的等級網路。

人類社會: 在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中我們使用的許多詞,如「臨界質量」、「羊群效應」、「群體思維」都與自組織現象有關。經濟學中,市場經濟也是自組織的。Paul Krugman寫過一本書叫《自組織的經濟》。哈耶克造了一個詞叫「耦合秩序」(Catallaxy)來描述自由市場經濟中的自願合作的自組織系統。

我們來看幾張圖片增加一些感性認識:

晶體的生長

液體漩渦

細菌生長

氧化壓力下的細菌自組織

動物身體花紋

分形

洛倫茲蝴蝶

鳥群和魚群的集群現象

蟻窩

蜂窩

自組織可以從不同的學科角度來理解,但內在的機理都是相通的:

1. 系統論角度:指系統在某種內在機制的驅動下,自行從簡單走向複雜,形成複雜結構

2. 熱力學角度,指系統通過與外界交換物質、能量和信息,從外部輸入負熵和秩序,不斷地降低自身的熵值,使系統變得有序。

3. 統計力學角度:指一個系統自發地從最可幾狀態(高多可選擇)向自由度較低的方向遷移的過程;

4. 進化論角度:指系統在遺傳、變異和在環境壓力的優勝劣汰機制下,使得生物結構和生存模式得到自我完善,獲得適應能力的過程。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最大功績就是用自組織/適應來解釋物種的起源和生物的進化。

下面來介紹一個從簡單的局部規則湧現出複雜的全域結構的例子。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親身經歷,即天上的鳥群或水中的魚群會突然集體朝某個方向運動,整體上形成一個有趣的機構。這種現象叫swarming 或 herding 現象。

Craig Reynolds(1953年生人)是美國著名的計算機模擬專家,長於用計算機模擬人工生命現象。他在1986年開發了一個叫BOIDS的人工生命的程序,用於模擬鳥類的集群結構.

BOIDS這個詞是"bird-oid object"這幾個詞的縮寫,指的是鳥類動物。如同大多數人工生命模擬,Boids是一個研究」湧現「現象的例子,即Boids的複雜性來自能動個體單元(Agent,即這裡的Boids)間根據簡單的的互動法則而產生的系統結構特性。最簡單的Boids世界只需要滿足一下三條規則:

一、分離性:每隻鳥在移動中不發生碰撞

二、方向校準:根據局部小群的平均方向移動

三、凝聚性:每隻鳥都向局部小群的平均位置(小群的中心)移動

還可以加入更為複雜的規則,例如避免障礙和尋求目標等。

顯然,這個鳥群並沒有一個中心,也沒有任何外部指令,每隻鳥關心的只是幾條簡單的本地規則,沒有哪只鳥為這個鳥群的整體運動制定了任何形狀和路徑,但是只要每隻鳥都按這三條規則行動,整體上我們就能看到這樣的鳥群形狀:

這個形狀完全是自組織出來的,無需外部指令或中心計劃,它根本沒有中心。

Boids的運動可以是隨機而混亂的(如分群和無序行為)或是有序的。不能預期的行為,例如如何分群或在避開障礙後如何重組等行為模式,可以看成是」湧現「出來的模式。

這裡值得指出的是,儘管整個系統沒有一個中心,但系統的自組織啟動往往是由系統內的一個不起眼的小「中心」帶動的。金觀濤老師在《控制論和科學方法論》一書中舉過一個關於磁化現象的例子,他說:「先有一個組織核心。從磁針的自組織例子我們可以看到,是方向一致的幾個磁針的取向具有關鍵作用,它可以大致確定發展起來的組織(在這裡是磁針取向)的形式。比如化學中大晶體的培養是一個自組織過程,在晶體形成之前,溶液內晶體物質的分子處於無規則的分布與運動狀態。而晶體形成的過程,就是晶體物質形成組織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最後形成的晶體組織形式究竟是一個有規則的大晶體,還是很多亂七八糟的小晶體,這完全決定於開始形成的組織核心——即晶核。如果晶核只有一個並且是很規則的單晶,那麼自組織系統的發展最後可形成一個在光學上具有很高價值的大單晶。如果晶核很多,並且有的晶核是幾個單晶結合在一起,那就生成形狀亂七八糟的很多小晶體。」

這裡的「晶核」可以類比於鳥群中啟動自組織過程的「帶頭鳥」,以此來說明個體能動性和努力在改變群體結構方面的意義和作用。

為了解釋演化思想的基本概念和術語,我現在來介紹一下英國演化生物學家、遺傳學家瓦丁頓(Waddington)的胚胎髮育坡模型(Epigenetic Landscape)。

瓦氏(1905年到1975年),英國發育生物學、古生物學、遺傳學、胚胎髮育學和哲學家。奠定了系統生物學和表觀遺傳學基礎。

瓦氏是個白左,支持計劃經濟並讚揚馬克思主義是「深刻的科學哲學」,這個就不去說他了,科學上深刻但政治上幼稚的科學家我們見多了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並十分生動的模型,瓦氏用這個」胚胎髮育坡」來對胚胎髮育和生命進化所作比喻,試圖說明基因調節(gene regulation)如何決定生物的發育路徑。

他的這個發育坡是把生物發育過程比喻為一個玻璃撣子如何從一個帶溝迴的山坡坡頂滾到坡底過程,即如何從勢能最大點達到勢能較低的穩態(或如何從高自由度下降到低自由度的過程)。如果這個彈子是細胞,坡底的各個坑是細胞發育的最終形態(皮膚、毛髮、骨骼、神經。。。)那麼這個瓦氏坡形描述的就是細胞發育(基因表達)的過程以及說明細胞發育最後會獲得什麼形態(表觀)。

根據生物學的中心法則,生物各組織/器官都是同一套遺傳密碼(DNA)經過轉錄(Transcribe)成RNA再翻譯(Translate)成各種蛋白的過程,像這樣:

請注意,這個發育坡是起伏不平的,撣子從坡頂滾動到坡底的方式有多種,而且難以事前確定。它有這麼幾個重要組成部分:

1. 峽谷(Valley):即撣子滾動的路線(胚胎髮育的路徑),溝迴有深有淺;

2. 山脊(Ridge):這是峽谷的反面,由山脊構成峽谷,山脊有高有低;

3. 節點(Node):峽谷分叉處,撣子有多重選擇,可按某種概率朝其中一個方向滾動;

4. 盆地(Basin):即山底那些小坑,這是撣子運動的最終歸宿,也是胚胎髮育成熟的形態(皮膚、毛髮、骨骼、神經、器官。。。)

再來看發育坡的下面,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發育坡像是一個被許多不同顏色的繩索牽拉著的一個帳篷,底部還對應著不同顏色的小木樁。或者說,是這些木樁的位置和繩索的長度決定了發育坡的地形(山谷、山脊或盆地)

在瓦氏的胚胎髮育學中,這些木樁代表了胚胎的底層結構,即DNA密碼,是這些DNA密碼決定了發育坡的地形。如果我們近似地把這些連線看成是DNA向RNA的轉錄過程,那麼在此意義上可以把由此決定的發育坡看成一個RNA的構形)。

以此比喻,整個生物學的中心法則可以對應為:從木樁(DNA) ——》坡面(RNA)——》坡底(蛋白)的過程

可以把這個發育坡看成是一個生命演化的動力學模型,它解釋了演化的動因,方式、方向、可能性和結果

底層的基因網路(Gene Network)和瓦氏發育坡之間可以有某種非線性的數學對應關係,或者說,可以建立一個全域的網路動力學准勢方程(Quasi-potential function)。所謂准勢能方程描述的是勢能的分布情況,而勢能分布決定了演化的概率和路徑。在此意義上來說,勢能方程又是進化的概率密度分布曲面,決定了進化的方向和可能性。

這樣一個模型看似是決定性和宿命的,但其中幾率扮演著重要作用。基因網路可以因基因交流和突變發生改變,從而改變神經網路的調節互動關係和神經網路的重新連接(Rewiring),從而會改變坡形和進化的概率密度分布。換言之,撣子以何方式滾動、遇到什麼節點、以何種概率選擇路徑、最終流入那個坑都將隨之改變。

這種隨機性還可以用基因表達的噪音理論來研究,即相同的基因型可轉為不同的表現型,相同的基因代碼在表達時也會產生表達結果的巨大差異性,其中的原因來自基因表達過程中的「噪音」,它們有多種來源,包括基因表達中的生化反應中的隨機因素。因為這些原因,即便沒有發生基因突變,在表達過程中也會產生各種隨機的可遺傳的表型,它們反過來又成了自然選擇的基質(Substrate)

如果基因網路本身是處於恆常變化中的,如果DNA在轉錄成RNA的過程中會因隨機因素(噪音)改變的話,那麼可以容易推論,瓦氏坡的坡形並非是剛性的,它是柔性的,其形狀在不斷調整變化之中。

坡形的變化必定改變山谷和山脊的構成,因而改變撣子滾動的速度、動量甚至是在節點處選擇方向概率。系統中的這些擾動不一定就會改變撣子滾動的路徑,但是如果擾動足夠大,如果坡形改變足夠大,那麼撣子滾動改變路徑也是可能的。也就是說,坡形的改變有可能使得撣子落入不同的盆中(或者說胚胎髮育成不同的蛋白,或者說歷史的發展呈現不同的結局)。

這裡牽涉到演化的幾個核心概念,想做進一步的說明:一個是路徑,第二個是節點,第三是吸引子。

先講路徑(Creode),這個詞是瓦氏自造的一個合成詞,用來代表細胞發育成某種特定器官所經歷的特殊發育路徑。這是由「必然」和「通路」這兩個詞的希臘詞詞根組成的,受到了基因調節特性的啟發,即當胚胎髮育被某種外力擾動時,胚胎會通過調節自身的生長和分化並回到自己的正常發育軌道上來。

在瓦氏坡上,當撣子處在深溝中時,外部的擾動不可能阻攔正常發育。但在發育晚期,溝壑較深,外部擾動就很難改變其發育軌道。也就是說,溝越深,撣子逃逸山谷而改變路徑的可能性就越低。此時,小球的自由度最小,他的自由和動能被約束在一個「勢阱」之中,溝越深,勢阱越大,改變路徑(改變命運)的幾率就越低。

但路徑的這個「鎖定」性質有幾個例外。一個是在起點,另一個是在節點處,第三在於坡形因某種原因發生了結構性的改變。

當小球在坡頂啟動時,倒是微小擾動就會導致巨大的路徑差異並影響最終結果。所以早期胚胎中的臨近點會長出完全不同的結構和表觀。這說明起點很重要。在起點處,自由度幾乎是無窮大的,勢能也極大,但一旦開始滾動,自由度不斷降低,勢能不斷減小,被路徑鎖定的概率也越大。

路徑概念的另一層含義是每條路徑最終對應一個終點(盆地),沒有什麼中間型,要不這樣,要不那樣,不出現混合型,每條道滾下去都會有不同結果。耳朵就是耳朵,眼睛就是眼睛,不會有耳眼這樣的東西。

或者說,最終狀態不是連續的,而是具有離散性質。這非常類似電子在不同能級上的躍遷情形,電子只能在離散的能級間跳躍,但不可能停留在1.5級或2.3級這種地方。

第二個概念是「節點」

所謂節點就是路徑分叉之處,或者說在滾動(發育)過程中碰到多重選擇的地方。

節點給了胚胎髮育新的選擇,重新賦予了小球自由度進行下一級的選擇。路徑鎖定在這個節點處獲得了不確定性,這很像量子力學中的情形,小球在此點的狀態是所謂「疊加態」,每個狀態都對應某個幾率,而且一旦小球選取了(坍塌在)某條路徑時,自由度重新喪失,又進入下一輪的鎖定狀態,重新進入宿命。

顯然,節點賦予小球的選擇,只是下一級的選擇,在任何時刻,小球都不可有選擇起點的可能。換言之,歷史已經被確定,而且是單向的,不可能逆轉,任何新出現的選擇都不可能去除自身的歷史積累和記憶,任何選項都必須以自身的歷史沉澱作為前提。

這點和馬爾可夫過程是極為不同的,在馬爾可夫過程中,系統的下一步狀態只與此刻狀態相關而與歷史無關。不幸的是,在系統演化中,這個歷史包袱是永遠背著的,不可能甩掉,小球的狀態就是它先前所有路徑的積分。

路徑積分的本質就是歷史疊加,即對每條路徑的貢獻進行疊加,也可以說是將每條路徑的幾率疊加起來,就得到了從這一點到那一點的幾率。而要描述一條路徑,尤其是量子概念下的路徑(多麼詭異都是可能的)需要你將每一瞬間的位置都表述出來,就是說你的自變數:路徑,是要由無限多個量才描述的清楚的,用數學的表達就是,一條路徑可以表述為一個無限維度空間中的一個向量。所以,路徑積分的自變數是個向量,積分結果是從某一點到另一點的幾率密度。

既然有節點,那麼小球的滾動(胚胎的發育)就不可能是一條直線,它在整個路徑上都有轉向和選擇的問題,這樣使得歷史決定論無法成立。在存在多可選擇的情形下,小球選取每條路徑都對應於某個概率,各條路徑的概率只和等於1,而小球在這一點的狀態是由各條路徑的概率乘以相應的權重之和來決定的。小球未必選取最大概率的路徑,這正是節點的概率性質所定義的。

對於已經走過的路徑,我們可以馬後炮地去畫出一條所謂路徑,但這條路徑卻很難用來預測未來的路徑,因為你無法預知在未來會碰到何種節點以及節點所對應的各條路徑的概率分布。這點對於研究歷史有特別的借鑒意義。

下面談談吸引子,也就是那些盆地或坑,這裡是胚胎髮育的終點,形成了成熟的蛋白表觀

「吸引子」是系統科學論中的一個概念。一個系統有朝某個穩態發展的趨勢,這個穩態就叫做吸引子。吸引子就是動態系統中的這樣一組數值,使得系統無論從何起始狀態開始,總是朝這些點演化。系統在這些點附近具有某種穩定性,只要擾動不過大。它們就是此系統的不動點。

通俗地說,吸引子就是系統的某種穩態,只要系統有可能進入某一平衡態,這一狀態就可以稱之為這個系統的一個吸引子,儘管每個穩態的魯棒性可以相差很大。

從數學上說,吸引子就是運動在相平面上的一個收斂點。

吸引子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最簡單的吸引子,可以稱為定點吸引子或不動點吸引子,例如單擺有一個定點吸引子,百川入海,大海就是百川的吸引子,液體的熱平衡態,都屬於這類吸引子

第二類吸引子與周期運動有關,如月球圍繞地球的運動

複雜系統感興趣的是第三類吸引子,即所謂「奇異」吸引子」。

奇異吸引子是耗散系統中的混沌現象的重要特徵,即雖然系統中的點集是不穩定的,但由這些點集構成系統卻能形成一個有序結構。

例如在上一講中提到的洛倫茲蝴蝶

或者來個漂亮點的

雖然其中的點並不做閉合性周期運動,無法預測其位置和走向,但無論如何變化,它都逃不出這隻蝴蝶,像是被這隻蝴蝶構成的勢阱鎖定在裡邊

奇異吸引子有三個顯著特性:第一,對初始條件高度敏感,初始時刻兩個極為接近的點,其運動軌道會以指數方式分離,使得局部極為不穩定。通俗地說,就是你無法因為兩個點的出發地點十分靠近就預測軌跡大致相同,或結果相近。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第二是奇異吸引子有極為有趣的無窮多層自相似結構。比如分形(Fractals),你無論如何放大看局部,局部的結構與整體的結構都是相似的,像這樣:

或這樣:

第三,奇異吸引子的維度一定低於相空間的維度,系統的穩定往往是通過降維實現的。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如果一個社會越複雜,維度越高,那麼它生成各種亞結構和組織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一個缺乏自由度的社會,就不大可能通過自組織產生新的結構。可以預言,一個企圖維穩而將公民原子化的社會,通過自組織形成結構的可能性極低。

相空間中往往存在若干吸引子,而且各自都有自己的吸引域,系統最後朝哪個吸引子演化是無法確定的,任何微小的擾動(漲落)都可能讓系統落入某個吸引子。

中國歷史在晚清這個節點上,同樣經歷了多態並存(傳統皇權、君主立憲、東亞共榮、共和憲政和國際共產等)的時期。最後雖然落入共產這個坑,但歷史穩定在其它幾種形態上都是有可能的。

這裡面有大量隨機因素,無數大大小小的人物和事件都可能讓歷史轉向,穩定在其他吸引子上。如果說落入共產坑有什麼必然性,那只能呵呵了。

上面的討論可能過於抽象,不知道現在還剩下幾個聽眾。作為調劑,我想最後借用系統演化理論來談一個現實話題:即中國政治轉型的難度。

中國政治制度未來向何處走是誰也無法預測的事,但在當下的節點上,不妨可以看看有哪幾條可能的路徑以及對應於什麼吸引子。

在整個政治光譜上,我們可以看到多種振幅較高的政治主張(包括大聲嚷嚷的和悶聲實行的),例如國家資本主義、權貴資本主義、貓式共產主義、儒家憲政、君主憲政、民主憲政等等等,它們都算吸引子,差別僅在於各自的概率不同,有的是大概率事件,有的是小概率事件。

作為嘗試,一國政治制度與其文化和人之間的關係亦可用瓦氏坡進行大致的類比。人大致相當於瓦氏坡的基因網路,文化相當於瓦氏坡面,而政治制度則相當於瓦氏坡中的吸引子。

吸引子並非是獨立存在的東西,它是系統中的各單元在互動中達成的某種穩定關係,是一種互適應的結構。

同理,撇開價值判斷不談,中國的政治制度也是中國人自己互動的結果,是中國和這個制度之間的某種自適應。中國人的政治制度是中國人自己玩出來的,多數人不僅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反而覺得是唯一可以接受的制度。中國政治制度作為一種吸引子是中國人自己接受的東西,這和作為瓦氏坡底層的基因網路的中國人顯然是分不開的。

簡單地說,有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文化,就有什麼樣的制度。這裡的"人",並不是人種意義上的人,而是文化意義上的人(不同的信仰,價值觀,習俗等),因為顯然相同人種意義上的人群在不同的文化中可以與另一種制度互適應。

反過來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可能就無法與這種制度互適應。比如你有另外一套價值觀,你對正義,公平和善惡有不同的觀念,那麼你就無法與此種制度互適應。

比如典型的中國人認為通過權力獲得利益是一種值得羨慕的生存能力,而你卻認為公共權力不能拿來謀私,或者多數中國人接受通過權力可以減免法律的懲罰,但你卻認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非要抗爭,那麼由你的同類構成的社會就不可能與中國政治制度相適應或共存。

你可能會說,這種制度有太多不公和苦難,但大多數的中國人認為有些不公也是正常的,苦難是不可避免的,再說與我無關。如此看來,極權也好,不公也好,其實已經被大多數人所接受(而且通過洗腦在不斷複製遺傳),現存制度已經成為一種穩態,而且魯棒性還很強(儘管靠高維穩經費維持)

中國儘管自晚清以來就一直有民主憲政的呼聲和努力,但必須看到,在中國實行民主憲政的機會其實十分渺茫。之所以會有如此呼聲,一是有人看到了實行民主憲政的西方國家在經濟軍事和技術上的強大,二是有人旅居西方而親身感受到了"個人的尊嚴"和生活的舒適。

但這些看到的和體驗過的人畢竟是極少數,他們所希冀的理想社會還只是少數人心中的夢想。特別要說的是,在一個極權社會裡,並不存在自組織的土壤,所以這個少數不可能獲得傳染式的快速生長,成為多數人的價值。

一旦進入極權的吸引子,將被約束在其中。此約束意味著構成社會系統的組件(人及組織)間產生相互依賴或協作關係,即這些人和組織適應了所有其他人和組織構成的環境。

以上議論完全沒有貶低民主憲政價值的意思,只是感覺它可能與中國無緣。民主憲政屬於另一種文化,屬於另一種歷史,屬於另一種路徑。

當然,文化決定論也有問題,比如事實上民主制度已經在不同文化的國家得到實行,這說明文化並不鎖定製度,而且制度對文化也會反制。但也許值得研究,各種文化下所實行的憲政雖形式相似,但其穩定性(魯棒性)卻有極大差異。有的曆數百年而屹立,有的則危機不斷,前程未卜。通俗地說,雖然球都落入了憲政這個坑裡,但有的是深坑,怎麼晃球也出不來,有的是淺坑,一晃就球就出來了,很快就落入別的坑裡(吸引子)。

例如民主制度,各國的民主制度雖貌似,但魯棒性差異極大,英美的民主制度與日韓台的民主制度不同,與印度和土耳其的民主制度更不同,

民主制度可以在基督教國家形成,亦可在傳統儒教或伊斯蘭國家形成,但各自的穩定性是截然不同的,即對抗擾動的能力非常不同。穩定性強的民主制度對抗擾動的能力強,非有極大能量不能毀壞,而穩定性差的民主制度則一遇風吹草動則動輒崩壞。

不同的社會環境中有不同的吸引子分布,英美社會雖然有伊斯蘭信徒或佛教、儒家信徒,都有其社會治理理念,所以都是系統中的吸引子,但它們的吸力微弱,對系統雖有擾動,但不可能讓社會轉型按沙利亞法或儒家法則治理。

但在如土耳其這樣的國家,雖有幾十年民主制度的歷史,但除了民主憲政這一吸引子之外,伊斯蘭沙利亞也是一個巨大的並體量相當的吸引子,憲政制度一旦遇到問題,很容易躍遷到了一個吸引子上去。如過去幾十年反覆發生的政變。

伊朗的近代史也是一個很好的腳註。從卡扎爾王朝,到1906年的立憲革命,從卡扎爾王朝復辟,到巴列維王朝,再到79年的霍梅尼 伊斯蘭革命,政治制度在歷史節點(非穩的多態選擇點)附近搖擺了七十多年,終於還是回歸到了更加穩定的伊斯蘭政治。

中國在晚清的歷史節點上,同樣經歷了多態並存、博弈。先是傳統皇權統治,後來試圖搞君主立憲,日本人來了企圖搞東亞共榮、北洋政府和民國政府後來搞共和憲政,最後卻被共產國際勝出。這些吸引子都短暫存在過,這正是歷史進入節點後變得極不穩定,很容易在多個吸引子之間來回震蕩。問題是:現在算是穩定下來了嗎? 自己判斷。

許多人斷言中國即便搞成民主憲政了(這本身就是極小概率事件),結果一定也會是很糟糕的,因為這很像是把玫瑰嫁接在蘿蔔上,加上憲政的支持者和推動者本身就拖泥帶水,沾染了許多舊社會的觀念和毛病。因此,就算實行了憲政,大概率也是短命的,因為其它吸引子的勢阱極強,稍有擾動就可能轉向。也有人說就得如此努力,成功、失敗、再成功、再失敗,直至最後的勝利。我對這一點有極大疑問,這個系統是不是最終能夠穩定在那個吸引子上是個巨大的問號。你可以堅持這種信仰,但不能斷言它一定發生。

好了,我們來把系統演化理論要點歸納一下:

1. 演化理論把宇宙、生命、歷史、文化中形成的秩序和結構看成一個在多重主體互動下的展開和「湧現」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外來智慧的設計過程;

2.演化理論認為結構/秩序的湧現過程是從高能態向低能態,從高維到低維通過自組織產生新結構的建構過程,如此構成一個結構套結構的層疊結構,每層都有各自的序參量和描述法則;每一個新結構都超越老結構而具備自己獨特的系統特徵、關係、功能和動力學法則;

3. 演化思想重視歷史性,及任一存在都是之前所有路徑的積分,由其全部歷史決定,具有「歷史記憶性」而非「馬爾可夫性」,基因中記憶了其全部歷史過程;時間是每個存在的必要標籤。

4. 每個系統都具有獨特性,即對應於特定的路徑和歷史,路徑不同,則歷史不同,歷史不同,則系統記憶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吸引子和結局;

5. 演化理論認為複雜系統具有不可約化性,所以其未來無法通過決定論推出。系統演化有很強隨機性:起點不同,節點不同,面臨的選擇不同噢乖,每條路徑的概率不同;系統規律可以事後總結,但基本沒有預測性;

6. 從短期來看,系統往往會被路徑鎖定:一旦進入路徑便被「鎖定」,如同落入勢阱,非有外部能量輸入不可逃逸。

7. 從哲學上說,演化思想與自然主義和經驗主義高度契合,即以現實本身作為思考的出發點和目的,而非把思考建立在理念上和形而上的推論上。演化理論最多對短期、局部做概率性預測,而對全域行為和長期趨勢保持誠惶誠恐的態度;

8. 演化是無序和有序的交替過程,是一個不斷尋求穩態的過程,即多個博弈方形成互適應,接受和建立一種穩定關係的過程;

9. 演化論的關鍵詞包括:自組織、湧現、路徑、節點、概率、穩態、吸引子、魯棒性等;

10. 系統是演化主體和其環境構成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演化主體在演化過程中也改變自身的環境,環境不是外在的東西,吸引子也不是外在的東西,它們本身就是演化主體的創造物。整個系統也在演化,不僅是其中的生物體。

就這樣吧,就此打住,謝謝大家!

源自:混沌巡洋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人機 的精彩文章:

TAG:無人機 |

您可能感興趣

推進廣播電視製作集群化改造,建設高效媒體融合平台
生命演化 集群滅絕
DNS集群架構和優化
長三角打造數字經濟產業集群 重點發展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集成電路等核心產業
收藏:德國裝甲集群、裝甲集團軍資料匯總(含文章鏈接)
俯瞰氣勢磅礴的中俄聯演海上聯合集群
解讀美第六代戰機曝光視頻 智能自主、有人/無人、賽博戰、集群戰
無情的非洲軍團蟻:集群戰術,常勝將軍
建設橫縱貫通的集群發展模式
新時代,大健康產業的創新之舉—產業鏈生態集群的構建
無人艇群+無人機群!美海軍打造集群化「幽靈艦隊」
最新研究表明:密集的恆星集群可以培育出超級黑洞
教育集群展示特色 「群課程」向「課程群」升級
機器人谷啟動、美的庫卡試產,順德培育世界級產業集群
導彈集群智能突防技術的新發展
「裝備技術」信息化戰爭大幕下的無人機集群作戰
俄印反恐軍演動用坦克戰車集群
岑河,童裝產業集群中的黑馬
利亞德五大事業集群 致力打造科技文化融合發展平台
最新研究表明:密集恆星集群可以培育出超級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