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感動——麻醉師,婦幼保健院手術室里的「總指揮」

感動——麻醉師,婦幼保健院手術室里的「總指揮」

廣東省佛山市婦幼保健院副主任醫師劉吉平正在監測手術中患者的生命體征。

「血壓下降到0了,心跳驟停了,馬上搶救!」在手術室里,最驚心動魄的莫過於躺在手術台上的病人突發這種狀況。接下來你會看到,醫生除顫、氣管插管、心肺復甦等等。當然,現實生活中,作為普通人,你很難見到這樣真實的場景,這些影像多半來自於電視電影中。大多數人誤以為實施這個過程的是外科醫生,其實,真正主導且關注一切生命體征以及進行急救的都是麻醉師。

「外科醫生治病,麻醉醫生保命。」廣東省佛山市婦幼保健院麻醉科主任劉吉平說,只有行內人才知道,麻醉師才是一台手術中的總指揮。一台手術中麻醉師不僅要保證病人在手術過程中無痛感,還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隨時監測脈搏、呼吸、血壓、血氧飽和度、出血量……保證病人生命體征平穩,並隨時準備與突如其來的狀況打一場「硬仗」。

一場手術,他們從頭跟到尾

下午2:30,佛山市婦幼保健院9樓的手術室里,3台手術在同時開工。麻醉科副主任醫師張榮穿好手術服,戴好帽子和口罩,走進手術室。70多歲的阿婆已經躺在手術台上,身材瘦小的她,受子宮膨出的折磨有10年之久。今天要做的手術就是陰式全子宮切除,陰道閉鎖、會陰修補。「老人家還合并有高血壓、動脈硬化,所以我們要控制血壓波動。」對於他們來說,這個手術難度不大。手術台的右手邊是器械護士,旁邊的台上擺放著手術中要用的器械和藥物。「阿婆,有沒有不舒服,不舒服要出聲啊。等下會在你手上打針,有點痛啊。」護士在旁邊交代的時候,張榮開始戴手套準備麻醉。在手術前,作為這台手術的麻醉醫生,他已經提前做好了準備工作。病人的身高、體重、病史以及合并症等情況,都要了如指掌。「如果有合并症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我們就要提前做好麻醉方案,包括實施何種麻醉,用何種藥物,藥物劑量如何,術中可能存在哪些情況。」張榮說。

消毒後就正式進入了麻醉階段。「阿姨,現在要開始麻醉了,有點痛,不要動,忍忍啊。」張榮一邊安慰一邊將類似針筒但是比普通針筒更粗的硬膜外穿刺針扎入患者的後腰部位。「有點酸脹啊。」推葯的過程,並不長。手術使用的是硬膜外麻醉。將麻藥注入到硬膜外腔,阻滯神經根起到麻醉效果,硬膜外麻醉也就是大家俗稱的「半身麻醉」。

在手術床頭的位置是各種麻醉設備。有監護儀、麻醉機、肌松檢測儀、快速血糖儀、血氣分析儀、血壓計、除顫儀、呼吸氣囊等等儀器,隨時監測病人在手術中的生命體征。「我們要隨時注意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呼吸、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等。」

「嘟……嘟……嘟……」監護儀顯示的心跳非常平穩,每分鐘78下。血氧飽和度為97%,血壓為155/92。「阿婆冷不冷?下面痛不痛。」14:52,一再確定麻醉真正開始生效後,主刀醫生開始進入角色。而麻醉師最緊張的工作也才進入軌道。「麻醉就像開飛機,起飛和降落風險最多。」劉吉平如此形容。

張榮一再確定麻醉起效後,特別叮囑主刀醫生。「不要著急,老人家麻醉起效會比較慢。」之後,她再一次看看床頭的監護儀,開始準備推鎮靜葯。「這個鎮靜葯幫助她放鬆,現在她血壓有點高。」幾分鐘後,監護儀顯示血壓為112/73,血氧飽和度為100%,心率仍然為每分鐘79次。「手術可能持續2- 3個小時。」張榮說,對他們來說,這樣的手術是家常便飯。平均一天這裡要做6-7台手術。

為胎兒切腫瘤,用羊做麻醉實驗

真正的高難度手術,要算是在6年前,佛山市婦幼保健院成功實施的全國甚至亞洲聞名的亞洲首例開放式胎兒手術,一下子打開了胎兒醫學的大門。「很多手術無法做的原因就是突破不了麻醉的困難。」說起當時的首例手術,劉吉平頗為自豪,他以及團隊攻克了麻醉界、胎兒醫學界的難題。「國內沒有成功案例,國外的經驗也不多。所以當時只能查閱文獻,自己摸索。」劉吉平說,為了保證手術順利進行,麻醉的難題必須先解決。胎兒麻醉與成人不同,不能靜脈用藥,必須通過母體傳導,並且讓麻醉的效果在胎兒身上起效。「這個用藥要非常準確,既要保證母體麻醉效果,無痛,又要保證胎兒也沒有疼痛。」劉吉平說,這個度的拿捏非常關鍵,如果麻醉深度不夠,母體感受到疼痛就會帶來子宮收縮,隨之而來的就是胎盤剝離,胎兒就會有生命危險;如果深度沒有達到胎兒鎮痛效果,胎兒疼痛也會引起胎心過快,從而也會導致胎盤剝離。「麻醉對心臟有抑制功能,如果麻醉深度太大,可能引起心跳停止。」最後,劉吉平準備了充足的方案,又通過提前的實驗保證麻醉順利。「我們在動物羊身上做了實驗,看胎羊是否有痛感。」

時間回溯到2011年,肖女士在懷孕20周左右的時候,胎兒被發現左側肺葉上長了一個荔枝大小的腫瘤,兩個月里逐漸把她的心臟向右側推移。「一旦心臟被過度擠壓,將會出現心律異常,隨時危及到生命。」產科主任回憶,「當時要想保住孩子,必須通過手術,而採用開放式胎兒手術,才能成功切除腫瘤。」開放式胎兒手術,即在全麻下將產婦腹壁、子宮切開,不取出胎兒,通過臍帶供氧和麻醉,打開胎兒胸腔切除腫瘤。縫合後,胎兒在母體內繼續生長發育,直到分娩。

5月15日,肖女士挺著懷孕28周的大肚子進行了手術。手術在孕婦全麻狀態下,首先由產科醫生將孕婦的腹部、子宮依次打開,取出胎兒的左手進行生命體征檢測,最後打開胎兒的胸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母體進行了麻醉深度監測、生理指標如呼吸、心跳、血壓、血氧飽和度等的監測,以及胎兒的胎心監測等保證母體和胎兒生命體征平穩。」

接著由外科醫生切除胎兒腫瘤。手術中,胎兒一直處於母體子宮內,只有部分手和腹部暴露在空氣中。據介紹,這次手術耗時將近兩個小時,其中外科為胎兒切除腫瘤用時29分鐘。整個手術過程要嚴格控制手術時間。「如果胎兒暴露太長時間,會引起子宮收縮,另外可能引發胎兒心臟停跳等。」劉吉平說,當時預計的時間是胎兒在母體外不能超過30-40分鐘。「一旦母體血壓下降,或者胎心減緩,手術就要停止,等到生命體征平穩後,我們再通知外科醫生繼續手術。」

「每個麻醉都是大麻醉」

幹了30多年麻醉的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副主任劉洪珍坦言,每次遇到急救還是會緊張。「對於外科醫生來說,給一個小孩做闌尾手術,和給一個成年人做闌尾手術基本一樣,但是對於麻醉師來說卻完全不同。」劉洪珍說,尤其是高齡人群的麻醉處理,還必須同時解決合并症。兩周前,他們遇到了一個107歲的股骨骨折老人,老人合并慢阻病、高血壓、糖尿病以及腦梗等疾病。「90多歲老年人麻醉經常見,但年齡這麼大的還是比較少見。」劉洪珍要在普通麻醉的基礎上,照顧老人的其他病症,選擇合適的麻醉方法,同時還要保證老人各項生命體征平穩。「手術有小手術,但是麻醉卻沒有小麻醉,每個麻醉都是大麻醉。」

「挽救病人有種自豪感」

手術順利完成。但麻醉師的工作並沒有告一段落。「我們通常都是最後送病人出手術室的那個。」劉吉平笑著說。

麻醉師做完一台大手術後,回家只想癱在家裡,惡補一覺。劉洪珍曾經參與過很多重大的手術,例如肝移植手術,手術時間長達10個小時。「從頭到尾,我們都要跟著。術前了解患者病情,根據情況制定麻醉方案。手術中,麻醉要保證知覺消失,同時維持生命體征平穩,隨時為可能出現的情況準備應對。手術後,要觀察患者,直到患者清醒,意識復甦,並且還要做到術後的鎮痛。對於體力和心理都是極大的消耗。」她說,曾經有人在麻醉師身上綁上心率監測儀,儀器顯示麻醉師在搶救氣管插管時心率都是失常的狀態。「我們常常都是應急狀態的。」

麻醉師就像手術室這個「戰場」上的總指揮,主導著手術室里驚心動魄的「戰鬥」。對於他們來說,正是由於這項工作會面臨各種突髮狀況甚至是一些無法預知的風險,才讓他們覺得頗有挑戰,也因此更增加了職業的魅力。劉吉平甚至有點覺得麻醉師像是「幕後英雄」。

「搶救成功後,特別有成就感。」80後麻醉師歐陽輝旺說,「有的患者做完手術後會和我們說,一點都不痛,那時候就覺得很有成就感。」對於劉洪珍來說,選擇這個職業,並且堅持了30年,除了認為無論什麼工作總得有人去做之外,她也從這個工作中得到了自豪感和欣慰感。「每次危重症的病人順利完成手術時就會有一種自豪感,確實是自己挽救了一個病人的生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婦幼健康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婦幼健康 |

您可能感興趣

手術室的妻子
鼻竇炎的手術治療
賽琳娜腎臟移植手術後,主動治療抑鬱症,男友比伯一直貼心陪伴
金永健妙手施聯合血管搭橋手術,治好她的煙霧病
一醫院麻醉師醉醺醺還要堅持給準備手術的病人打麻藥,嚇壞病人
子宮肌瘤的治療原則與手術後的護理
機器人操刀子宮移植手術!瑞典媽媽移植外婆子宮併產下健康男嬰
冠心病患者非心臟手術麻醉及圍術期管理
手術室的醫生,都是段子手!
注意:仙桃中醫院主刀醫師聯手管床醫生做手術拿回扣
重症肌無力病人的安全手術和麻醉
阜外醫院手術治療兒童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效果已達國際先進水平
肺動脈高壓患者行非心臟手術的麻醉管理研究進展
手術室間里的愛與責任
腰椎間盤突症的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看看醫生給出的方法
手術室里「最柔軟」的握手
懷疑、確診、手術、化放療…丈夫肺鱗癌治療過程及體會
肝臟膽管囊腺腫瘤的手術選擇與治療經驗
病人、醫生和外科手術
女子健身膝蓋疼痛,教練讓堅持訓練,結果去醫院做了手術